世俗化视野中的儒学文化意义理解.docx
《世俗化视野中的儒学文化意义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俗化视野中的儒学文化意义理解.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的儒学文化意义理解人类思想之视野由天上至地上、由外在达内在地转进,构成人类文化发展的某种普遍性的运思逻辑。回到人是文 化上的一大进步,而回到人的道德性则是儒学的要义所在。儒家文化的道德理想人格、道德理想社会是与儒学文化的世 俗化特性紧密联系的。抑或说,儒学文化的人文精神建构与实践性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国宗教伦理的世俗化转向彼 此促进的,并以此表现出与西方现代社会文化的精神差异和社会功能分殊。一、世俗化中的文化体系类型与性质差异“文化”就念的界说纷呈多异文化(cultura)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是动词(colere)的派生词,它意味着人的“耕作”种 植”“开化”和“教育”等活动。与“coler
2、e”一词相时应的对置词为“natura(自然),从词源上说,“文化”一词自产生就是作为 人化自然的含义出现的。这一点从中译“文化”一词也可说明。中译“文化”取自易贲卦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简言之,人文以化成,就是文化。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它包括三个层次,即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组织、制度文化 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近代英国人类学家、文化哲学家泰勒(EdwardTylor, 1832-1917,被尊称为人类学之父”文化科 学奠基人”)在其原始文化(1871年版一书的第一章文化科学1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从最为广泛的民族志的意义 上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
3、综合性体系。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学到的其它 能力和习惯。1文化大体上有“小文化”与“大文化”之分,“小文化”指的就是奠定文化性质、精髓与精神的思想观念和价 值原则;“大文化”则是指思想文化基础上的人化之物,既包括细织制度文化,也包括创造艺术文化,甚至大到所有人类 创造与化成之物。由此而言,显然,思想文化是文化中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而哲学又是思想文化之根基、精髓与灵魂。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姝观人类文化发展史,大 体上可以看出,人类的文化历程经历了神学文化一客体文化一主体文化等阶段。
4、西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指出,神学文化其实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并把经过异化的本质拟人化,使之具有人格性,人反过来顶 礼膜拜自己的本质的异化物。发展到近代,西方倡导把一切摆到理性的法庭予以审判,人类逐渐摆脱了作为体现神灵意 志的道具的耻辱地位,为人类的理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和空间。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和科学,特 别是在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1的口号鼓舞下,强调功利目的,理性与科学得以张扬,从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也造 就了一种新型文化即客体文化。与神学文化相比,这无疑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但在这一时期,人同样表现为物化对 象的一部分,人的自由
5、本质丧失殆尽,这也构成现代性社会的L个重大问题。可以看出,神学文化与客体文化都是人的 本质的异化,只不过异化的对象不同而巳,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类要真正找回自己,救出自己的价值尊严,就必须 走向文化发展的笫三阶段即主体文化,而走向主体文化的第一步便是要扬弃和超越客体文化。从文化历史的发展逻辑和 进程能够看出,只有历经文化的这一漫长的异化过程,人类文化才能有真正本质与内容的主体性复归。从宗教文化转进到客体文化进而发展到主体性文化,有一个无法绕过的世俗化环节或者说过程。世俗化 (secularization)是西方宗教社会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欧洲中世纪之后基督教神圣文化向入世间理性文化的转变,将
6、 思想、道德和价值的源头完全典基于人的自身存在和世俗性现实之上。这种世俗化也是社会发展的现代性转变。由宗教 社会的神学政治转变为世俗的理性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的世俗化既形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理性化、科学化,也改变了 神圣文化的绝对性不变性。任何价值和道德原则新不是不可改变的,社会原则也都是因时因地不同的,人的世俗存在总 是有限的。正是世俗化使西方宗教文化的神圣性绝对性向现实的主体文化的有限性实际性过渡,从而使人类思想文化进 入了一个人的理性和经验的思想体系的时代,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人的实际生存的去神圣化的时代,科学、理性成了 现代性的核心标志。对比,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就
7、从世俗化意义上谈到了西方中世纪神圣文化的 世界祛魅(disenchantment)问题,认为正是通过这种1祛魅”才使人类进入了社会生活的理性化;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也特别强调了社会世俗化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我国儒学文化研究学者蒋国宝教授 也指出:“世俗化乃相对于神圣化而言,是将通过对神圣化的祛魅回归世俗社会、世俗生活与世俗价值。世俗化的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人拴脱神圣偶像的束埋、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过程。早期的世俗化意味着大胆藐视作为最高的、终极价值 的神,以后逐渐固定为一种世俗的价值追求,即格尊重人格、理解人的情感、重视人的日常世俗生活视为合乎人之本性
8、 的价值诉求。一言以蔽之,世俗化就是将人由神圣之奴仆变为自由主体的同时,完全承认人的世俗愿望与世俗追求的合 法性。”网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西方虽然从近代开始,存在一个宗教文化世俗化进程,这种世俗化标志着西方社会进入了 现代性社会,理性高于信仰、人权高于神权,理性、科学取得了自己的合法地位,然而这并不表明理性和信仰、科学与 宗教巳绝对地分庭抗礼。而是说,宗教与理性、科学的统L和融合又有了新的表现,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共同构成社会 精神的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的两个主要方面,并且,宗教的神圣地位促使宗教意识和宗教式的自觉性渗透于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宗教仍然是现代社会政治、道德和文化的思想基底和根源及其
9、合法性基础。正如现代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奥 古斯丁孔德(AugusteComte)所言,人类思想发展历经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实证阶段,而形而上学理性阶 段与神学阶段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前者的“改头换面,由信仰转向理性,不过是以理性的概念、推理等思辨方式去获 得如神学阶段一样的关于世界万物的绝对性不变性和总体性理解。当代解理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同 样深刻地指出:“当希腊科学扩展的同时,作为理性神学的形而上学也从这种科学中产生出来,并在两千年中一直起若作 用。4应该说,中国的古代文化一开始也是崇信“怪力乱神”的巫官文化,肯定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并予以拟人化,进而通
10、过 对体现“神力”的物的虔诚和信仰演化为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在殷商时期,事无巨细常祷鬼神就说明古代文明保留有古 巫官文化的浓厚神秘性质。只是到了西周,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生产方式占据了社会生产和发展的主导地位,同时,出于 政治统治需要,开始出现全面移植家族血缘人伦关系并使之社会化、普遍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建立在血缘政治基础上 的宗法社会体制,这样就从早期崇信1怪力乱神”的巫官文化发展转进到一种文化世俗化的新阶段,即“史官文化。“史官 文化以家族人伦为本位,强调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其 目的在于将“天命”与人德”结合起来,注重世俗性的个人与社会的1自律”
11、品格,以弥补一味强调“天金的1他律性不足。所 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周书蔡绅之命)正是此意。就此而言,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历程,大致表现出这样一种走向:夏代的尊命文化-殷代的尊神文化一周代的尊 礼文化,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弘扬为尊人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这种“为人”“尊人”文化的莫过于儒学文化。 超越物欲,超越动物本性,否弃超越性的绝对性的外在性思考,坚持无、地、人合一的三才道论,在世俗化存在中做 有道德修养和文化生命的人,是信学文化内在精神生命的逻辑要求和必然归宿。这也就表明,与西方文化相比,以儒学 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我大的差异,虽然在其早期也有宗教神话因素,但在其世俗化
12、中,儒学文化完全走向了 一种返回人本身存在的世俗化思想理论,在人自身的存在之外,不再主张有一种超越性的绝对性的不可改变的神学文化, 并极力摒弃这种神圣文化时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和人的道意性存在的影响和作用。正因此,儒学文化表现出一种立足于人 的现实存在本身和人的具体存在处境化的思考,它是圆通的、日用生活之中的、可变的,是与人的实际生命经验直接接 近的,是一种更为彻底性的世俗化的文化理论。二、西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宗教因素从未消失西方宗教文化的世俗化,拉开了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但与此同时,那种源于亚里士多德所言的“神思”(绝对的形 而上学之思)一即要追求绝时的统一的和不变的本质性知识和规律的思想理想一
13、从来没有在世俗化的现代社会政治 生活中消失。相反,它是以抽象化的理性方式或以直接性的宗教性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德国哲 学家哈贝马斯(Jikgen Habermas)认为,“世界的祛触或者说中世纪神圣文化的世俗化,使人类社会政治生活失去了“形 而上学的尊严和不可违背性5,丧失了思想文化价值之绝对性统一性根基。但实际上,人类的世俗文化和后世俗文化 是离不开神圣文化因素的作用的,“只要宗教语言是仍然具有启示作用和必不可少的语义学内涵一而且这些内涵是哲学 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一并维续拒绝转化成论证话语,那么,哲学哪怕是以后形而上学形态出现,同样既不能取代宗敖, 也不能排挤宗教(6。在他
14、看来,宗教因素巳经渗透进现代理性知识体系之中,宗教团体在不断世俗化的背景下继续存 在,因而,西方宗教文化世俗化不意味着人类社会生活就彻底脱离了宗教神圣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可以说,宗教文化因 素的影响和作用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从耒没有销声匿迹,只是隐身而已,人人平等 法律基础、道德价值仍旧通过理 性而延伸到宗教文化的思想之中,根本上依然是在宗敦文化中获得一种绝对的统一的保证和奠基。这一看法和理解,我 们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关系中可看得尤为清楚。资本主义财富的枳累和新社会结构的建立,固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特别指出,在封 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中,宗教文化无论是在经
15、济上还是在政治、思想等方面都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马克 斯韦伯认为,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分化出一派新教,即路德(Martin Luther) 和加尔文(Jean Calvin)新敖(清敖就是其中一分支),这种新教以“先天得救论的形式要求人们克俭节欲,吃苦耐劳, 兢.兢业业,采用一切可能的办法和手段发财致窗,以尽“天职二回报“天思,它认为,一个人财富和利润的增加,乃是神 佑的肯定性标志;一个人积被创造和积累财言,也不是为了消费,而是响应神意之呼召(calling)。加尔文等新教的 这种禁欲主义和进取态度,为英国工业化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冒险和献身精神,善于积累财盲
16、的企业家;同时,也为 英国人继承和发扬罗吉尔培根(RogerBacon)以来的求实精神和科学风尚,在技术领域做出许多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 创造,从而迅速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条件和基础。正是通过这种新教精神的直接产物即“自我否定” 和“禁欲苦行”的思想浸染整个社会,导致西欧社会的发展进入合理化”的历史轨道。马克斯韦伯这一思考,的确看到了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深刻关系,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说,便是社会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是需不可分的。当时作为主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新教教义,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是1禁欲苦行”和“顺应 呼召。这种由宗教要素引出的社会文化虽然带有极强的外在性,但它深深植根
17、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之中,由对外在规范的 邃守转变为出自内心的行为伦理,且因包含于这种伦理之中的宗教因素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统一性,使得新教伦理成为 当时社会生活的共识和规范。不可否认,新教文化在西欧资本主义进程中起过更大的影响作用,韦伯还由此进一步阐发 了不包含基督教文化特质的非西方文化不利于甚至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现代化的思想。显然,马克斯韦伯的这一思 想对东西方文化有无宗教因素作用做出了重要区别。在其看来,西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是离不开宗教(新教)思想文 化资源的,而东方的儒学文化因缺乏这种绝对的普遢的神圣文化因素,所以它是一种经脸性文化,受到经险性原则的支 配和影响,难以确立道德、价值上的
18、绝对目标。故而,依马克斯韦伯之见,上帝勉励奋斗是西方文化的源泉,而中国儒 家没有“原罪说,也就缺乏这种思想源泉,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不可能进入现代阶段。新教文化能够对欧洲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有其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条件。欧洲文化起源于希腊理性文化,又结合了 希伯来的信仰文化,信仰和理性是交融一体的,既有对自然的理性哲学化理解,又并存着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崇拜,回答 了生命是什么,又保留了对灵魂的神学解绛。欧洲历史发展到中世纪,宗教神学一直占据着人们思想文化的主导地位, 科学的分离,一开始并无其合法地位,其存在的理由只不过是作为神学的奴婢和证明手段而被肯定的,作为欧洲文明大 里基石的宗教,则渗透于
19、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宗教文化的宗教教义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和规范,反过来,这种准则和规范又构成一种外在的绝对性的神圣力量,制约和规定着人们的言行,且被视为天经地义。可以说,正是在欧洲宗教文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兴起初期,新教文化一是吻合了人们的心理态势,二是满足了当 时社会发展需要,故而对社会进入现代阶段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与此不同,中国文化虽然也经历了宗教文化阶段, 或图腌崇拜或神话传说,或儒、道、佛鼎足而立,但从整体性质上看,中国宗教文化并没有真正接立起耒,也没有成为 社会性的广泛思想,特别是经过世俗化,中国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儒学文化把天”的问题内化于心,完全摆脱了
20、宗教或神 话的神圣文化规约和影响。在西方文化中,道德是宗教的引申,道赛法则来自上帝的命令,因此上帝的观念一旦动摇, 势必将产生价值源头被切断的危机。而在中国文化中,宗教反而是道德的引申,中国人从内心有价值自觉的能力这一事 实出发而推出一个超越性的天”的观念,但“天”不可知,可知者是“人,所以,只求尽性.以求“知天:中国儒、道、墨等 家就没有西方宗教文化的原罪说,而有与原罪说思想相反的“秉彝说。秉彝说构成儒家思想的重要源泉,在中国社 会发展中起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三、儒学文化的世俗化特质与精神展开人与自然拉开距离并形成对象意识,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一步。而由对象意识发展为自我意识,这又是人类
21、思维更为成熟的标志。从宗教文化到自然文化再到主体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趋向,而这一趋向在不同国家不同民 族又有不同表现。可以说,中国宗教文化发展是不够典型的,自然文化阶段的发展也是不够充分的,而是较直接地跨越 到了世俗化文化形态的主体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重心和精神特质。西方文化自从接受了希伯来的宗教信仰之后,超触性的上帝便成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最终创造主,也自然构成了 人间秩序和所有价值的源头,人世间的道德只是宗教信仰的引申。西方文化既是一种理性文化,而根本上也是一种宗教 信仰文化,西方人一方面基于宗教文化来观察世间的种种缺憾和恶行,另一方面又将其与希腊的“逻各斯”理性
22、文化结合 起来,用它来鼓舞人们向上向善,实现于人的世俗性的存在之中。虽然中世纪之后,西方经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精神宣扬,出现了宗教文化的世俗化过程,力图重新将文化之根基奠基于世俗化的人之理性上,以人性代替神性、以人 权代替神权、以理性代替信仰,并以此构成西方近代文化特别是启蒙文化的精神主调,也构成西方“现代性”与“前现代性” 的本质区别与内涵,但常要指出的是,西方宗教精神的世俗化转向只是人类思想方式的一种转向,并没有完全放弃和改 变绝对的宗教文化作为世俗文化的思想精神基础的根本性意义。在西方,近代之后,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并不是分道扬 镌、各行其道、渐行渐远了,而是依旧并行存在、并有着深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俗 视野 中的 儒学 文化 意义 理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