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湖南省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永州市2022年下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试卷语文命题人:唐小艳(永州一中)盘虹(道县一中)胡立广(永州四中)谢竹兰(新田一中)审题人:杨振华(永州市教科院)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全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
2、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 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 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 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所谓人治和法治 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 性质。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 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归 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 秩
3、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不论在社会、政治、 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 “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 的社会。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 “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 望,对抗战抱有必胜的信念。【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 “
4、文本一的情感基调是深沉内敛,文本二的情感基调是高亢悲壮”错误,应为“文本一 的情感基调是高亢悲壮,文本二的情感基调是深沉内敛。”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的能力。B. “屈从于敌兵的威吓,无奈的苦笑”错误,应为“这笑声中暗含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的 决心”。故选Bo【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月光非常好,饱满而且清亮,完全是北方原野的理想的月 光,月光照在河里,也闪着银色的鳞片”清亮而美好的月亮映衬出人物的心境,这段描写 用在开头,这时的马老汉把船的缆绳系好,“立起身来想走”“他急于要回去睡觉”,可 见月亮
5、在他的眼中是圣洁而美好的,烘托了他在战乱中对理想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月光照在水上面,白花花的一片汪洋展开去,被地平线的云角吞食 了,云里也闪起水星”,月亮“被地平线的云角吞食了”具有暗示或象征性,暗示着马老 汉命运的重大转折,上文两个日本兵拿枪逼着他推船,下文马老汉将敌兵载到江心旋涡, 与敌人同归于尽,此时的月亮的描写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深化文章的主旨。“水面上还扯起那一道惨笑,好像那一切银色的月光,都是笑声的实 体,洒落在水上、沙上、土上和天间,三个人便立刻不见了。随着笑声滚到水里”这 是结尾处的描写,把马老汉血泪相和的惨笑化成“那一切银色的月光”,月光已经不再是
6、 自然物了,而是马老汉的笑声,甚至是马老汉的化身,他为维护民族尊严,选择将敌兵载 到江心旋涡,与敌人同归于尽,他是民族斗士,所以此处的月亮也是千千万万个民族斗士 的化身,突出了中国民众守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使结构更严谨。这三处描写月亮的内容,从开头贯穿到结尾,而且月亮的形象内涵不断变 化和深化,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艺术手法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两个文本都以黄河风陵渡作为背景,通过叙述黄河边平凡人物的生活经历来折射抗日战争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小中见大,“小”指的是人物身份平凡普通,“大”指的是折射历史 背景,反映重大主题。文本一:“他把船上的缆绳仔细看了一下
7、,立起身来想走”“他有些恐惧,又有些悲哀, 自己后悔不该半夜里出来”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艄公,面对危险有恐惧;“他用半个眼睛在 看他们”“老头子很平静的把船推下水里去,他忽然的想笑”,但他面对敌人时很快平静 下来,内心已经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忽然一声狂笑声,在半空中扯起。马老汉毛骨耸 然的笑声扯起来了”“他的最后的一缕生命,都化作了笑声,尖锐的冲散在天空”,这是 一种亲手消灭敌人的畅快的笑,是马老汉慷慨赴死与敌同归于尽悲壮的笑,到这时马老汉 的形象树立起来,他是那样高大,他是民族的斗士,为维护民族尊严而牺牲,这种守家卫 国的英雄气概与强烈的爱国精神是伟大的。文本二:他向着兵士问“咱中国的局面怎么
8、样?听就日本人要夺风陵渡俺在山西没有 别的东西,就是这一只破船”带个信”“你坐下等一等,俺想一想”可见 他生存的艰难,以及对现实的迷茫,以此折射普通民众在战乱中的困惑;“我问你,是不 是中国这回打胜仗,老百姓就得日子过啦? ”他对胜利寄寓期望,传达出普通民众对抗战 的信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
9、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 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凝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土乙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驰舲千里,旌旗蔽空,醐酒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蜷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10、江之无穷。挟飞仙以 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躲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 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如:到,往下:攻下,攻占 友:伴侣,朋友 适:享有如:到,往下:攻下,攻占 友:伴侣,朋友 适:享有10.
1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B.破荆州,下江陵C.侣鱼虾而友麋鹿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例:蚓无爪牙之利B.而今安在哉B.而今安在哉D.渺渺兮予怀A.客有吹洞箫者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1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作者感到心旷神怡, 无拘无束,恍惚间仿佛要离开尘世,升入仙境,泛舟畅游之乐自笔下泉涌而出。B.赤壁赋中作者歌中的“美人”与屈原笔下的“美人”意象类似,都是个人理想和一 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作者放歌所抒发的是自己思“美人”而不得见的失意与怅
12、惘,表现的 是一种政治上失意的感慨。C.第三段写了当年曹操军队沿江而下,战船相连,旌旗蔽空,夺荆州江陵的盛况,客用 “而今安在哉”一句表明了自己对曹操的鄙薄,对“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的生活的满足。D.全文运用整散结合的语言,主客问答的结构,把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抒发了作 者被贬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宇宙的思考,表现了他身处逆境却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的 人生境界。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13 .箫声起,悲意生,苏子问客“何为其然也”。请简要概括客“悲”的原
13、因。【答案】10,C11. A12. C.向西望向夏口,向东望向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 方吗?流去的江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 没有增减。13 .人生短暂;生命渺小;盛衰无常;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友:以为朋友。句意: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能力。例句:定语后置,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A.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应为“有吹洞箫(之)客”。句意:有吹洞箫的客人。B.宾语前
14、置,“而今在安哉”。句意:如今又在哪里呢?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D.主谓倒装,予怀渺渺兮”。句意:我的情怀深沉。故选A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鄙薄”“满足”错。客用“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是表达像曹操这样的英雄尚且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表达的 是人生短暂渺小的悲叹。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西”“东”,名词做状语,向西,向东;“缭”,环绕;“孟德之困于周郎”,被动 句,“于”,被。 “往”,消失,流走;“盈虚”,圆缺;“卒”,终究,最
15、后。【14题详解】木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可知,盛衰无常;根据“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可知,生命渺小;根据“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可知,人生短暂;根据“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可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 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 一章。一会儿,月 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 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
16、空乘风飞 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 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 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 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 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 ”客人 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 山川缭绕
17、,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 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 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 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螃一样寄生在 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 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 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 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
18、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 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 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 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 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 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 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
19、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郝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鹉古鸟。【注】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 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写下这首词。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说:“盖南渡 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 15.下面对这首词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郁孤台”句起笔横绝,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B.上片三四句,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C.下片一二句,既有眼前实
20、景“青山”,又用东流之水有所喻指,实则暗含深沉寓意。D.下片三四句,“正愁予”语出“目眇眇兮愁予;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卒章显志。16 .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5.D 16.家国沦亡,百姓流离的苦痛。以清江水指“行人泪”,抒发南宋百 姓国破家亡的痛苦。收复故土无望的悲愤。以遮挡住都城汴京的“无数山”喻指敌人,表 达收复无望的悲愤。收复国土的信念。“毕竟东流去”又有坚定恢复之志的精神。壮志 难酬的愁苦与对投降派的不满之情。下片借深山鹏鸽表达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 莫展的愁闷。【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卒章显
21、志”错,“山深闻鹏鸽”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融情于景, 以景结情。故选D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 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行人泪三字,直点造 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 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抒发南宋百姓国破家亡的痛苦。“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是诗人因记起朋友被追而向汴京望去,然而却有无数的青山 挡住了诗人。以遮挡住都城汴京的“无数山”喻指敌人,表达收复无望的悲愤。“青山遮不住,
22、毕竟东流去。”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 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这两句表达了对收复国土的信 念。“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鹏鸽。”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建式意味境界,无疑为词 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景象。借深山鹏鹃表达对朝廷苟安江南 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先写天姥山 神秘雄奇,然后以“,”过 渡,由醒境转入梦境。既点明梦之所由,也点明梦之
23、所向。(2)登泰山记中赋予静态的山以人的动态,色彩鲜明,气势雄浑,写出了雪之大的两 句是“,”。(3)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诗词意境常用的一种意象,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请 写出你最喜欢的有“雨”的意象的两句古诗词:,。”【答案】 .我欲因之梦吴越 . 一夜飞度镜湖月 .苍山负雪 .明烛天 南 .示例一:云青青兮欲雨 口水澹澹兮生烟(示例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 生。示例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度、苍、负、烛、澹、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24、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箧给袁隆平留下了 的印象。那时的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 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袁隆平把 讲义夹放在田块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苑形态 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 壮谷一百六七十粒。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 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湖南省 永州市 2022 2023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末 质量 监测 语文试题 Word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