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鹭中华文化课件精简版优秀PPT.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罗鹭中华文化课件精简版优秀PPT.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鹭中华文化课件精简版优秀PPT.pptx(9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一专题一 古代图书文化古代图书文化第一讲:图书从何而来?第一节第一节 图书与图书文化图书与图书文化一、什么是图书?一、什么是图书?(一)字义溯源(一)字义溯源 周易系辞:“河出图图,洛出书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書書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书书,箸也,从聿,箸也,从聿,者声。者声。”“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从不律,燕谓之弗,从 一声。一声。”(补(补充:秦谓之笔)充:秦
2、谓之笔)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叙叙:“箸于竹帛谓之箸于竹帛谓之书书,书者,如也。,书者,如也。”(二)(二)“图书图书”一词的出现一词的出现史记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世家:“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图书,藏之藏之汉王所以具汉王所以具知天下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书也。”(三(三)现代的图书概念现代的图书概念图书的四个基本要素:图书的四个基本要素:1 1、学问(信息),以传播和沟通为、学问(信息),以传
3、播和沟通为目的目的 2 2、文字和图画(信息符号),传播、文字和图画(信息符号),传播信息的媒体信息的媒体 3 3、材料,信息的物质载体、材料,信息的物质载体 4 4、形式,信息载体的外观、形式,信息载体的外观图书是以传播学问为目的,而用文字图书是以传播学问为目的,而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于确定形式的材料之上,或图画记录于确定形式的材料之上,且具有确定篇幅的著作物和汇编本。且具有确定篇幅的著作物和汇编本。二、图书文化二、图书文化图书的双重性:图书的双重性: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现象 精神产品+物质产品 既相对独立;又不断被复制、加工、传播图书文化的内容图书文化的内容 不同时期的图书形态(简帛、卷轴
4、、雕版)图书的流传(禁书、藏书、买书、读书)其次节其次节 中国古代图书的产生中国古代图书的产生一、汉字的出现:信息传播的媒介一、汉字的出现:信息传播的媒介(一)仓颉造字的传闻(一)仓颉造字的传闻 世本世本作篇:作篇:“仓颉作书。仓颉作书。仓颉,黄帝之史也。仓颉,黄帝之史也。”韩非子韩非子五蠹篇:五蠹篇:“仓颉之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说文解字叙: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别异也,初造书契。”(二)陶器刻符:汉字的源头(二)陶器刻符:汉字的源头1、贾湖文化
5、刻符(距今约8000年),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出土,刻于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约19个(朱琚元中华万年文明的曙光:古彝文破译贾湖刻符、彝器辨明文物);2、仰韶文化陶器刻符(距今约5800-6200年),1952年首次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彩陶上发觉,100多个符号,以后在其他地方也有发觉;3、大汶口陶器刻符(距今5000年左右),上个世纪七十年头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首次发觉;4、吴城商代早期陶符(距今3500年左右),上个世纪七十代在江西清江县发觉,有陶符143个,少数与甲骨文形体极其接近。(三)甲骨文:成熟的文字(三)甲骨文:成熟的文字王懿荣王懿荣 :发觉甲骨文之第一人(:发觉甲骨文之第
6、一人(18991899)甲骨可分为龟甲和兽骨两类。龟甲以龟腹甲为主,兽骨以甲骨可分为龟甲和兽骨两类。龟甲以龟腹甲为主,兽骨以牛胛骨为主。牛胛骨为主。史记史记殷本纪:殷本纪:“殷人视龟如神。殷人视龟如神。”礼记礼记礼运: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甲骨占卜的程序:甲骨占卜的程序:整治龟骨;钻凿;灼兆;读兆;契刻卜辞。整治龟骨;钻凿;灼兆;读兆;契刻卜辞。完整的卜辞由四部分组成:完整的卜辞由四部分组成:叙辞(记叙时间、地点和占卜者);叙辞(记叙时间、地点和占卜者);命辞(即陈述要贞问的事情和期限);命辞(即陈述要贞问的事情和期限);占辞(通常包括国王对卜兆的说明);占
7、辞(通常包括国王对卜兆的说明);验辞(占卜后记录应验的事实)。验辞(占卜后记录应验的事实)。甲骨卜辞示例(预料天气风雨)甲骨卜辞示例(预料天气风雨)庚子卜,争贞。庚子卜,争贞。(叙辞)(叙辞)翌辛丑,启?翌辛丑,启?(命辞)(命辞)王占曰:今夕其雨,翌辛丑启王占曰:今夕其雨,翌辛丑启(占辞)(占辞)。之夕允雨,辛丑启。之夕允雨,辛丑启。(验辞)(验辞)二、镂于金石、书于竹帛二、镂于金石、书于竹帛 书籍载体的寻求书籍载体的寻求墨子:“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又:“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故书于竹
8、帛于竹帛,传遗后世子孙;或恐其腐蠹绝灭,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盘琢之盘盂,镂之金石盂,镂之金石以重之。”西周青铜重器:毛公鼎和散氏盘西周青铜重器:毛公鼎和散氏盘虢季子白盘虢季子白盘第三节第三节 古代书籍制度的演化古代书籍制度的演化第一阶段 简牍制度(简书)其次阶段 卷轴制度(帛书和纸书)第三 阶段 册页制度(印刷书和抄本)其次讲其次讲 简牍图书简牍图书简牍:中国最早的图书形式简牍:中国最早的图书形式一、简牍的起源一、简牍的起源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殷革夏命。”说文解字“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古文册从竹。”“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古
9、文典从竹。”墨子贵义:“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王国维简牍检署考:“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册(甲骨文,金文,册(甲骨文,金文,古文、篆文)古文、篆文)典(甲骨文,金文,典(甲骨文,金文,古文、篆文)古文、篆文)二、简牍的发觉二、简牍的发觉(一)历史上简牍的发觉(一)历史上简牍的发觉1 1、西汉武帝时孔子宅壁藏书、西汉武帝时孔子宅壁藏书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等 今古文经学之争今古文经学之争2 2、晋武帝太康二年(、晋武帝太康二年(281281)汲冢书)汲冢书古书古书1616种,共种,共7575篇。现存穆天子传和篇。现存穆天子传和竹书纪
10、年(辑佚本)两种竹书纪年(辑佚本)两种 (二)近现代以来简牍的发觉(二)近现代以来简牍的发觉1、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古楼兰遗址,发觉汉晋木简121枚;2、1932年,西北科学考查团团员、瑞典人贝格曼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汉代遗址出土居延汉简10529枚;1973年至74年,在同一地方,新发觉居延汉简19000多枚;3、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1155枚;4、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4942枚,大部分是兵家书,最出名的久已失传的孙膑兵法;5、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出土楚简800多枚,共一万六千字左右,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
11、三组和佚失已久的子思子;6、1999年,上海博物馆入藏楚简1200多枚,约三万五千字,整理出80多种先秦古佚书,如孔子诗论等。7、2008年,清华高校接受校友捐赠,从海外购回战国楚简2388枚枚清华简(含残片)共60余篇书。首册整理报告已出版,包括尹至、尹诰(佚古文尚书)、程寤(佚逸周书)、保训、耆夜、金縢(见今文尚书)、皇门、祭公(见今逸周书)和楚居9篇,均以战国时楚文字书写。前8篇属尚书或类尚书文献。汉初济南伏生传汉初济南伏生传2929篇,称今文尚书,篇,称今文尚书,后佚一篇。后佚一篇。汉景帝末(或说武帝时)曲阜孔壁发觉汉景帝末(或说武帝时)曲阜孔壁发觉古文尚书,比伏生所传多古文尚书,比伏
12、生所传多1616篇,后篇,后又佚失。今清华简存尹诰一篇。又佚失。今清华简存尹诰一篇。东晋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多东晋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多2525篇,并将篇,并将今文尚书多拆分今文尚书多拆分5 5篇,故十三经篇,故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总计注疏本尚书总计5858篇。其中咸篇。其中咸有一德(尹诰)可定为伪作。有一德(尹诰)可定为伪作。三、简牍制度三、简牍制度(一)简牍的制作(一)简牍的制作 砍伐、刮削、杀青、编连、书写(二)简牍的形制(二)简牍的形制简,或称札,用竹或木制成,是简牍的最基本形式;牍,比简宽,版状,多为木质,用来写书信、契约,或抄录医方、遣策、过所(通行证)等;觚,多棱形的木棍,抄写檄书、字书
13、;检,有凹槽和方孔,传递文书信札和财物时用的封检;楬,短而宽的木牌,首端多半圆形,系于簿册或器物之上,题写名称,如标签。(三)书籍制度简、册(策)、篇赘简、书脊、帙、书写依次:从上而下、从右到左四、简牍图书与学术文化四、简牍图书与学术文化(一)先秦学术文化(一)先秦学术文化 殷周时期学术统于王官,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殷周时期学术统于王官,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的旺盛导致图书的大量产生。术的旺盛导致图书的大量产生。(二)书籍的出现(二)书籍的出现1 1、上古、上古 传闻中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传闻中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2 2、商朝、商朝 汉书艺文志:汤相伊尹五十一篇;辛甲汉书艺文志:汤相伊尹五十一篇
14、;辛甲二十九篇。二十九篇。3 3、西周时期、西周时期 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隐公第一:隐公第一:“昔孔子受端门之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百二十国宝书。”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 “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4、春秋时期 左传昭公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王之所以王也。”孔子(前551年至前479)整理六经 易、诗、书、礼、乐、春秋5、战国时期墨子:“今日下之士君子之书不行胜载。”墨子贵义:“子
15、墨子南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三)早期图书的特点(三)早期图书的特点1 1、古书多无书名,以单篇流传、古书多无书名,以单篇流传史记韩非传:“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十余万言。”2 2、古书不题撰人,托名之作甚多、古书不题撰人,托名之作甚多3 3、古书分合无定、古书分合无定 老子通行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西汉帛书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战国楚简本不分篇。4 4、古书文字不统一、古书文字不统一第三讲第三讲 卷轴图书卷轴图书一、帛书一、帛书(一)帛书的起源与发展(一)帛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于西周以前,兴盛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消退于魏晋以后。帛书和简牍各有明显的
16、优缺点,可以互补。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吴孙子兵法82篇、图9卷;齐孙子89篇、图4卷;楚兵法7篇、图4卷(二)帛书的发觉(二)帛书的发觉1 1、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帛书、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帛书19421942年年9 9月,盗墓者发掘。月,盗墓者发掘。由三部分文字组成,共由三部分文字组成,共1818章,章,952952字。字。2 2、长沙马王堆西汉帛书、长沙马王堆西汉帛书19731973年发觉,为汉文帝前元年发觉,为汉文帝前元1212年(公元前年(公元前168168年)以前古物。年)以前古物。共共3030多种,近多种,近1212万字。重要的有四种。万字。重要的有四种。1 1、老子老子甲、乙本
17、甲、乙本2 2、周易周易3 3、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纵横家书 11200多字,共27章,十章见于今本战国策,一章见于史记,其余十六章是佚书。4 4、五星占五星占 6000字,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3年(公元前177年)约七十年间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天空中运行的位置,并推算它们的公转周期。(三)帛书的形制(三)帛书的形制1 1、装帧形式:卷轴式和折叠式、装帧形式:卷轴式和折叠式2 2、宽幅凹凸:一种高、宽幅凹凸:一种高4848厘米,约两尺左右;厘米,约两尺左右;一种高一种高2424厘米,约一尺左右。厘米,约一尺左右。王国维简牍检署考:王国维简牍检署考:“古策有长古策有长短,最长者二
18、尺四寸,其次二分而取一。短,最长者二尺四寸,其次二分而取一。”3 3、计量单位:卷,相当于简牍一篇或几篇、计量单位:卷,相当于简牍一篇或几篇4 4、边栏:朱丝栏和乌丝栏、边栏:朱丝栏和乌丝栏5 5、书名:写在正文后面,并标上字数、书名:写在正文后面,并标上字数 二、纸的独创与传播二、纸的独创与传播(一)造纸术的源头(漂絮法(一)造纸术的源头(漂絮法+沤麻法)沤麻法)说文解字:纸,絮一 也,从糹,氏声。段玉裁注:按造纸昉于漂絮,其初丝絮为之,以 荐而成之。服虔通俗文:方絮曰纸,字从糹氏。说文:絮,敝绵也;,潎絮箦也;潎,于水中击絮也;箦,床栈也。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二)西汉古
19、纸的发觉(二)西汉古纸的发觉(背景资料)公元(背景资料)公元105105年,蔡伦献纸:造纸术年,蔡伦献纸:造纸术独创的标记。独创的标记。1 1、罗布淖尔纸,黄龙元年(公元前、罗布淖尔纸,黄龙元年(公元前4949)以前;)以前;2 2、居延纸,不晚于汉宣帝甘露二年(前、居延纸,不晚于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52年)年);3 3、灞桥纸,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前、灞桥纸,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前140-140-前前8787年);年);4 4、放马滩纸,西汉文景时期(前、放马滩纸,西汉文景时期(前176-176-前前141141年);年);5 5、悬泉纸,从西汉武帝、昭帝时期到魏晋。、悬泉纸,从西汉武帝、
20、昭帝时期到魏晋。(三)蔡伦改良造纸术的贡献(三)蔡伦改良造纸术的贡献 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造意用树肤、麻头及蔽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蔡伦履历蔡伦履历 和帝即位(89)升为中常侍,后又兼任尚方令,元兴元年(105)向和帝献纸。(四)造纸术的进步(四)造纸术的进步1 1、东汉左伯纸、东汉左伯纸 汉末赵歧三辅决录引韦诞(179-253)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尽径丈之势,方寸千言。2、晋朝纸、晋朝纸 傅咸纸赋
21、 东晋桓玄称帝时下令废简用纸东晋桓玄称帝时下令废简用纸 3 3、造、造纸纸原料的改原料的改进进(1 1)麻)麻纸纸 汉汉代至唐代盛行麻代至唐代盛行麻纸纸,宋以后起先衰落。,宋以后起先衰落。唐李林甫注唐六典、唐李肇翰林志唐李林甫注唐六典、唐李肇翰林志记载记载:朝廷行政文朝廷行政文书书用白麻用白麻纸纸写定;写定;军军事方面的用黄麻事方面的用黄麻纸纸写定;写定;朝廷致各少数民族,如吐蕃、回朝廷致各少数民族,如吐蕃、回纥纥等地等地高高级级官官员员的文的文书书,用五色麻,用五色麻纸纸;部分部分诏书诏书、敕旨用各色藤、敕旨用各色藤纸纸;各各级级政府的文政府的文书书及及释释道儒家道儒家经经典,用麻典,用麻纸
22、纸。(2 2)皮纸)皮纸 出现于魏晋南北朝,盛行于宋代以后,持续至出现于魏晋南北朝,盛行于宋代以后,持续至今今 藤皮纸藤皮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如浙江嵊县剡溪沿岸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如浙江嵊县剡溪沿岸四、五百里盛产藤皮纸。隋唐五代时期,达到了全四、五百里盛产藤皮纸。隋唐五代时期,达到了全盛。有记载称朝廷、官府文书用青、白、黄藤纸,盛。有记载称朝廷、官府文书用青、白、黄藤纸,各有不同的用途。各有不同的用途。薛涛笺薛涛笺 唐代成都用木芙蓉皮生产。唐代成都用木芙蓉皮生产。宣纸宣纸 明清时期,皖南的宣纸为一时之甲,其原料主明清时期,皖南的宣纸为一时之甲,其原料主要是青檀皮,取青檀枝条的韧皮造纸。要是
23、青檀皮,取青檀枝条的韧皮造纸。(3 3)竹纸)竹纸 出现于唐末,最初在广东韶关一带,浙江睦州出现于唐末,最初在广东韶关一带,浙江睦州也有出产。宋元以后南方多生产皮纸、竹纸,但宋也有出产。宋元以后南方多生产皮纸、竹纸,但宋代以皮纸居多,元代以竹纸为主。明清时期,竹纸代以皮纸居多,元代以竹纸为主。明清时期,竹纸产量跃居第一,皮纸居其次,麻纸大大削减。产量跃居第一,皮纸居其次,麻纸大大削减。还魂纸还魂纸 宋元时期出现,即将旧纸回槽,掺到新纸浆中宋元时期出现,即将旧纸回槽,掺到新纸浆中造再生纸。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北宋乾德五年造再生纸。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北宋乾德五年(967967)写本救诸众生苦难经。)
24、写本救诸众生苦难经。4 4、染、染纸纸 汉汉代代时时出出现现。所用染料主要是黄蘗,也。所用染料主要是黄蘗,也称黄柏,芸香科落叶称黄柏,芸香科落叶乔乔木,干皮呈黄色,味木,干皮呈黄色,味苦,气微香。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都流行苦,气微香。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都流行染染过过的黄的黄纸纸,而原料主要是麻,而原料主要是麻纸纸,所以称之,所以称之为为黄麻黄麻纸纸。古人喜用黄。古人喜用黄纸纸的理由有三:的理由有三:一是黄蘗中含有小柏碱,能一是黄蘗中含有小柏碱,能杀杀虫防虫防蛀,延蛀,延长纸长纸的寿命,起到的寿命,起到爱护图书爱护图书的作用;的作用;二是古代有五行二是古代有五行说说,黄色是五色中,黄色是五色中
25、的正色,凡神圣、庄重的物品,都用黄色;的正色,凡神圣、庄重的物品,都用黄色;三是古三是古时时涂改涂改纸纸上写上写错错的字,多用的字,多用雌黄。雌黄。(五)中国造纸术向世界传播(五)中国造纸术向世界传播(背景)印度用棕榈叶抄写佛经;埃及用纸草纸;欧洲用(背景)印度用棕榈叶抄写佛经;埃及用纸草纸;欧洲用羊皮纸羊皮纸大约公元四世纪末,传入东邻朝鲜半岛;大约公元四世纪末,传入东邻朝鲜半岛;大约公元六世纪前后,经朝鲜传到日本;大约公元六世纪前后,经朝鲜传到日本;公元公元751751年,唐朝与西域大食国(今阿拉伯)发生斗争,年,唐朝与西域大食国(今阿拉伯)发生斗争,唐军大败,被俘唐军中有很多造纸工匠被带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文化 课件 精简 优秀 PPT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