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神经外科CT检查诊疗常规.docx
《医院神经外科CT检查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神经外科CT检查诊疗常规.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医院神经外科CT检查诊疗常规(一)颅脑CT检查【检查方法】颅脑CT主要采用横断面(轴位)扫描,有时加用冠状断面扫描。横断扫多采用以听眦 线(外耳孔与外眦联线)为基线,依次向头顶连续扫描10个层面,层距10mm。目前蝶旋 CT能够进行更薄层面的CT扫描,同时扫描时间更短,通过三维重建,能更好地显示颅内的 结构。根据病情平扫之后再行增强扫描。有时为了显示小脑脑桥角池或鞍上池的小肿瘤,可 进行脑池造影CTo【正常表现】CT诊断主要依据是观察组织密度差异。颅骨为最高密度白影,CT值+ 1000HU。比窦与 乳突气房内含空气为最低黑影,CT值为-lOOOHu。充以脑脊液的脑室、脑池为低密度,CT 值为0
2、T6Hu。脑皮质为薄层白带状影,饰质为深浅不等的灰影,皮质和髓质之间常有清楚 的分界线,尾状核密度较高,血管与脑实质密度相仿,松果体及脉络从常发生钙化而呈高密 度影、CT值取决于钙含量,约40-400Hu。正常两侧脑实质密度对称,不应出现一侧高或低密度区。脑室和脑池在不同层面显示D 侧脑室边界清楚。轮廓整齐,形状及大小对称;透明隔与三脑室在较低层面中线上。蛛网膜 下腔为薄层低密度带,位于颅骨内板与脑皮质之间;半球纵裂显示较高层面,为位于中线的 低密度带,外侧裂池对称位于两侧。鞍上池呈五角星形,在鞍上池前1/3可见视神经交叉。 四叠体池居后方,外形不整,四叠体突入池的前方。环池呈窄带状围绕中脑周
3、边。颅后窝层 面可见第四脑室位于中线,呈马蹄形。可见小脑脑桥角池和枕大池。枕大池变异大,常误认 为异常。增强检查时血中含碘量增加,使血管和组织密度增加,脑血管可显影。静脉窦与脑室脉 络膜丛均因血中含碘量增强而使影像清楚。【CT扫描的结果分析】1、脑实质基本病理改变 直接显示病灶是CT诊断的显著优点。与周围正常密度相比, 病灶可呈低密度、高密度和等密度。(1)低密度病灶指病灶密度低于正常脑实质密度,一些肿瘤内大片坏死及囊性肿瘤均显 示低密度灶,此外,脑水肿、脑梗死、脑脓肿、囊肿和液体积聚也为低密度灶。(2)高密度病灶是指病灶密度高于正常脑实质密度。见于一些肿瘤和脑膜瘤、髓母细胞 瘤、颅咽管瘤的钙
4、化和颅内出血如脑出血等。(3)等密度病灶指病灶密度与正常脑实质密度相等或近似。此时,可从两方面推测:- 是病灶周围有水肿衬托出来,二是脑室出现移位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2、脑室与脑池的变化脑室改变为脑室扩大,变形及移位。脑室扩大可分系统性和局 限性两类。系统性扩大多因脑脊液循环受阻,如四脑室内肿瘤等,梗阻平面近侧因脑室压力 增高而扩大,所含脑脊液增多,乂称脑积水。局限性脑室扩大多由于脑室壁完整性受损,或 为局部牵拉性扩大。脑室变形及移位多因脑内占位性病变直接推压脑室所致。脑池变化有扩 大、变形和移位。例如鞍上肿瘤可引起鞍上池充盈缺损;脑皮层萎缩则可见蛛网膜下腔扩大。【常见疾病的CT表现】颅
5、脑CT检查的适应证是非常广泛的。因为在颅脑病变诊断上,CT不但对占位性病变能 显示出病理组织密度的高低、体积的大小和部位的深浅,对一些非占位性病变或退行性萎缩 性病变也能有所启示。1、脑瘤CT对确定有无肿瘤,大多数可作出定位与定性诊断常见脑瘤有胶质瘤,脑膜 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以及转移瘤等。可根据瘤体本身的表现和对周围组织的 影响进行定位和定性。常见脑瘤多有典型CT表现,70%-80%的病例可作出定性诊断。例如 恶性胶质瘤常见于低密度,增强扫描环状增强,且壁上常见结节,周围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脑膜瘤多表现为均匀高密度,边界清楚,且与颅骨、大脑镰或小脑幕相连,增强扫描有明显 均匀增强效
6、应。转移瘤呈多发灶、多在脑周边,呈小的低、高或混杂密度,增强效应多明显。 鞍上有增强的稍高密度灶多为垂体瘤向鞍上延伸。颅咽管瘤多为混杂密度,往往有蛋壳样 钙化。松果体瘤出现在松果体区,呈稍高密度并点状钙化、增强明显,听神经瘤为脑桥小脑 角区的低或稍高密度病灶,有增强,同时可见内听道扩大与破坏。四脑室受压变形。幕下 CT扫描常出现伪影,肿瘤常被漏诊或误诊,应再进行MRI检查明确诊断。2、颅脑外伤CT检查脑外伤安全、迅速、方便、能确定颅骨骨折、脑挫伤、颅内血肿 及其他合并症。(1)颅内血肿:根据出血部位分为脑内和脑外血肿,后者又分为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1)硬膜外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梭形均匀高密度
7、影,常有轻度占位表现。两周后, 血肿内红细胞及蛋白质逐渐被分解和吸收,其密度也相应下降为等密度或低密度。硬膜外 血肿常伴发局部骨折及头皮下血肿。2)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状,薄层广泛均匀高密度区。由于血肿体积大 并以外周包绕和压迫大脑半球,压迫脑室,中线结构被推向对侧。亚急性期,形状不变,呈 等密度,可借助于灰、白质界线与颅骨间距离增宽来确定。3)急性脑内血肿表现为脑内圆形或不整形均匀高密度区,轮廓锐利,周围有脑水肿。 如血液流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则积血处呈高密度影。CT对诊断多发与复合血肿较为可靠。(2)脑挫裂伤:脑组织发生一定程度的挫伤、裂伤、出血和水肿等。单纯挫伤以脑水肿 为主
8、,CT平扫见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病灶较大时可有占位征象。脑挫裂伤常合并脑内出 血,平扫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有多发点状及片状致密影。3、脑血管病CT能及时确诊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或脑梗死,对迅速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 预后有重要价值。(1)高血压性脑内血肿: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血肿好发基底节区或(和)丘 脑。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血肿的表现与病期有关。新鲜血肿为边缘清楚,密 度均匀的高密度区,2-3d后血肿周围出现水肿带;约一周后,血肿周边开始吸收,呈溶冰 状;约4周后则变成低密度灶;2个月后则成为低密度囊腔。CT可反映血肿形成、吸收和囊 变的演变过程。增强扫描于吸收期可见环状增强
9、,囊变期,则无增强。此外,可见占位征象。 基底节区与丘脑的血肿易破入脑室,破入脑室内的大血肿死亡率高,预后差。有时伴发脑积 水和病侧脑室外扩大。主要由于脑脊液循环梗阻所致。(2)脑梗死:1)缺血性脑梗死较常见,系供血区缺血、缺氧致脑组织坏死。发病24h内CT可无阳性 发现;厂2周内由于缺血性脑水肿,累及皮质和髓质,多为楔形轻度低密度区,水肿范围大 时可有占位征象;2-3周病灶变为等密度,与脑水肿消失和巨噬细胞反应有关;4-6周病灶 发生液化和瘢痕形成,呈边缘锐利的低密度区,邻近脑室发生牵拉扩大,脑皮层沟增宽,甚 至中线结构移向患侧。腔隙性脑梗死系因小的终末动脉闭塞,好发于基底节区和脑干,表现为
10、直径小于1. 0cm 的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2)出血性脑梗死因抗凝治疗后血栓碎裂变小,向远侧游动并再度发生栓塞,已坏死的 血管因血液再通,动脉压增高致血管破裂而出血。好发皮层和基底节区。表现为大片低密度 区内出现点片状高密度影。(3)脑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临床表现为压迫症状和瘤体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 血。直径小于1. 0cm时,CT平扫可不显示。直径小于5mm,即增强扫描亦难发现。较大的 动脉瘤增强时呈圆形或类圆形致密影。动脉瘤破裂出血,CT可显示血液在蛛网膜下腔、脑 内和脑室内分布情况。蛛网膜下腔空血表现为脑池、蛛网膜下腔弥漫或局限性密度增高。出 血的部位和程度可有助于判断动脉痛的部位
11、。螺旋CT血管成像和三维成像可显示动脉瘤及 其具体位置,对手术有重要参考价值。(4)脑血管畸形:平扫时,小的脑血管畸形不易发现,较大病灶显示为不均匀密度和不 规则团状影。有出血或钙化则表现为高密度灶。如无血肿则无占位变化。增强扫描常显示轮 廓清楚的团状影或不规则形的密度较高的畸形血管影以及粗大迂曲的输入和引出血管。3、炎症及寄生虫病(1)脑脓肿:CT对脑脓肿的诊断非常重要,既可确定脓肿的有无及其位置、大小、数目 和多房性等,还可引导进行手术引流,并观察脓肿的演变。病变多发生在灰白质交界处。在 急性局限性脑炎阶段表现为边缘不清的低密度区及占位征象。脓肿形成后,则呈边缘密度稍 高中心密度低的病灶,
12、周围广泛水肿。增强扫描可见脓肿壁呈薄的均匀一致的环形增强影, 为脓肿壁上毛细血管充血和血脑屏障破坏所致。脓肿由急性转为慢性的过程中,脓肿壁越来 越清楚,周围水肿带变窄,最后完全消失。临床上儿童和青少年癫痫常因小脓肿引起。(2)脑寄生虫病:CT可直接显示病灶特征,常可确诊。1)脑囊虫病: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小结节或卵圆形小囊状低密度区,大小0.5-1cm。 增强扫描见环状强化。2)脑包虫病:CT表现为边界清楚锐利的类圆形巨大囊性病灶,囊壁常有钙化。周围 无水肿,有占位征象。充囊壁强化。4、其他(1) CT可直接显示某些先天畸形和新生儿疾病,如结节性硬化,先天性脑穿通畸形囊 肿,先天性四脑室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神经外科 CT 检查 诊疗 常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