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第07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第07册教案.doc(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科学教案集教 案 (序号 1 )课 题1、测量物体的温度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9 月 12 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知道温度表的基本构造。2、使学生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3、使学生学会表示温度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准备杯子、水槽、温度表模型或投影。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引新二、温度表的初步认识三、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及表示温度的读法。四、温度的读法与写法训练五、总结、结束本课1、师:(出示两杯冒热气的水)如果要判别这两杯水,哪杯水温度高,有什么方法?生:(讨论)(可以凭眼观察)师:如果这里又有两杯水都不冒热气,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别哪标水温高呢?生:(讨论、试验)师:(
2、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运用感觉器官来判别水温的高低,这办法不错,但以后要注意,只有在先知道物体的温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才能用手去感觉物体温度的高低。如果是加热过的油,从外表看不出它温度很高,随便用手摸,就会出事故的。2、 师:刚才经过讨论,我们知道用手能感觉出温度的高低。但是,这方法是否很可靠呢?(出示三盆水:泠水、温水、热水)请一同学上来,用两只手分别放进冷、热水中,请同学说说两只手对两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过了一会儿请这同学将两只手同时放入中间一只水盆中,然后让他说说对这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师:同一盆水,这两只手对它温度的高低的感觉,为什么会有不同呢?说明手对温度的感觉是否可靠?生:(讨论)师
3、:(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人的手有时可以判别物体的高低,但有时也不可靠,要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用温度表来测量。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测量物体的温度。(板书课题)师:(出示温度表)这是温度表,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它的构造,温度表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生:观察桌上的温度表并讨论。师:(小结)一般我们把温度表分成封闭的玻璃管和管内的水银两部分,玻璃管的下端是球形的玻璃泡,管上还有刻度。师:温度表上的刻度有什么作用?生:观察、思考。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温度表的球形玻璃泡内有水银,水银液柱随温度的高低会上升或下降,有了刻度就能、显示出温度的高低了。师:那么有谁知道单位是什么呢?(
4、生答)现在我们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如今天的气温就读成(板书)20摄氏度(具体数字可根据上课当天的气温)。如果要书写就写作“20”(板书)。1、师:谁知道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正确的读法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写呢?生“读100摄氏度 写100(板书)师:那么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怎么写?生:读0摄氏度 写0(板书)师:有时温度比零度还要低,该怎么表示呢?师:(指导)零下温度要标以“零下”多少摄氏度,写时在数字前面用“”符号表示。例如零下5摄氏度写作“5”。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移动“液柱”的高低位置。(多次变化)生:(根据“液柱”的位置进行读、写练习)2、师:刚才通过练习,大家知道了
5、表示温度的读与写的方法,但有时温度表里的液注不是正好在刻度线上,那怎么读呢?(出示模型)由于我们在数学课还未学到小数,现在我们就采用这个方法来表示温度:当液柱超过半格时,我们就加一度(举例);当液柱不足半格时,就不要加(举例)。师:(在模型上拉动“液柱”出题)生:进行练习课后感受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水温。多数同学测量较准确。教 案 (序号 2 )课 题2、研究温度计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9 月 19 日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研究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使学生理解液体都具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的性质。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的
6、分析综合能力教学准备1、装有酱油、酒精的模拟温度计各一支,水槽2个,冷热水水槽各一个,橡皮圈2个(做标记用)。2、演示温度计1支,每实验小组摄氏温度计1支。3、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水和其他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指导学生了解温度计的测量标准。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1、谈话:温度计放到热水中,红色液柱上升,放在冷水中红色液柱下降了。温度计的液柱为什么会上升或下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温度计的科学。(板书课题)2、提问:进行科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实验)(1)提问:出示模拟温度计与演示温度计,比较它们在构造上有什么相
7、同的地方。把它们分别放入热水、冷水中,液柱有什么变化?(2)学生分组实验:把模拟温度计分别放入装有热水和冷水的两个槽中,观察液柱的变化。(3)讨论:瓶中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液柱却上升或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4)学生讨论、汇报。(5)小结:水受热体积会膨胀,所以液柱上升;水受冷体积缩小,所以液柱下降了,水的这种性质,我们把它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性质”。(6)提问: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同学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7)学生实验并讨论、汇报。(参照课本第6页进行)(8)师生小结:液体都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的性质,可以推断,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
8、质制成的。(1)学生看课本第7页阅读部分。(2)提问:摄氏温度测量标准是谁制定的?刻度标准是怎样规定的?(3)学生讨论、汇报。(4)小结:同学们要注意,在不同的地区水烧开的温度并非都是100摄氏度,水结冰也不绝对都是0摄氏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课后感受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对于温度计的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 案 (序号 3 )课 题3、物体的热胀冷缩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9 月 226 日教学目标1、在学生了解液体有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一步通过对固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研究,归纳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指导学生
9、学习设计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教学准备1、酒精灯、火柴、固体膨胀实验器;瘪乒乓球一个;烧瓶、气球、水槽2个、冷热水。2、热胀冷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挂图或投影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指导学生认识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提问:什么叫液体的热胀冷缩?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问题。(板书课题)(1)提问: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2)讲述:(出示固体膨胀实验器)金属球是一个固体,现在它刚好可以通过铁环的孔。你能不能用
10、这个装置来证明固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3)学生讨论汇报。(4)讲述:为了使金属球受热,我们要用酒精灯给它加热。(5)学生分组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金属球在什么条件下通过或不通过圆环。(6)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并汇报。(7)师生小结: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提问:谁又能证明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空的烧瓶、气球、橡皮筋、热水、冷水及水槽等,你会设计实验证明吗?(2)学生分组实验,并讨论、汇报。(3)师生小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提问:通过上节课和本课的学习,我们研究了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准能归纳一下得出一个结论?(5)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一般物体都
11、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课后感受学生认识到了不只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和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 案 (序号 4 )课 题4、太阳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10 月 10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了解有关太阳的概况。引导他们通过实验研究在不同条件下获取的太阳的光和热的不同。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比实验的能力。教学准备 1、不同情景中的太阳和太阳像个大火球的近景挂图或投影片、录像资料。2、温度计若干、玻璃板、木反、反光玻璃镜。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研究太阳的光和热。(在室外进行)2、指导学生学习太阳的一般知识。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12、1、猜谜:“早晨东边出,傍晚西边落,永发光和热,万物离不了。”这个谜语你知道是说的什么吗?(太阳)2、提问: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太阳是什么样的,你觉得什么时候的太阳最好看?我们一起看课本第12页,你最喜欢哪一幅图中的太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太阳。(板书课题)(1)谈话并提问:太阳每时每刻都在散发光和热,你能结合生活动实际想想,在不同的情况下,地球上的物体获得的太阳热相同吗?(2)学生讨论回答。(3)谈话: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情况不同,物体获得的太阳热不会相同的。下面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三种不同情况下,物体获得太阳热的情况到底如何。(4)阅读课文,掌握实验方法。按直射与斜射下;透明物与不透明物
13、遮挡下;有反射光和无反射光下,分别加以指导与阐述。(5)指导学生认识三种不同实验的方法、要求,分配好小组、实验项目,共同协作,作好记录。(6)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7)小结:阳光直射下比斜射下物体获得的太阳热多。透明物体遮挡下比不透明物体遮挡下,物体获得的太阳热多。有反射阳光下比没有反射阳光下,物体获得的太阳热多。这说明在不同情况下,物体获得的太阳热是不一样的。(1)谈话:虽然我们经常见到太阳,对太阳很熟悉,可它有许多的秘密我们都还不了解,比如你能猜想一下太阳离我们地球有多远?太阳有多大?太阳温度有多高吗?(学生猜想并回答)让我们看课本第1314页,请你边阅读边想想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合不
14、合理,并提出不太了解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研究。(2)学生阅读并提出问题。(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提问,通过打比方来指导学生理解一些具体的数据,最后得出结论:正因为太阳如此的大,温度如此的高,所以它蕴藏的能量很大很大)(3)交流资料或观看录像。(4)小结:太阳是颗恒星(自己能发光发热);太阳距地球有1.5亿千米;太阳体积是地球体积的130万倍;太阳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内部温度超过1500万摄氏度;太阳每秒发出的能量是现在地球上人们消耗的能量总和的1000万倍;太阳能量很大,取不尽,用不完。课后感受通过对太阳的了解,多数同学都能知道太阳看上去小的原因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教 案 (序号 5 )课 题5、
15、太阳能的利用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10 月 17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太阳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能量,了解人类是如何开发利用太阳能的。2、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或简易太阳灶,培养他们的动手制作能力。教学准备1、人们直接和间接利用太阳能的挂图或投影片若干。2、内部涂上黑包的皮鞋盒、玻璃板、染上深色并晒干的棉花东泡沫塑料、食品袋、细棉线、水、胶带纸、黑纸。(学生课前备好)3、大碗、铝箔、剪刀、胶水(或双面胶)、塑料吸盘挂钩、马铃薯(或其他块状食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2、指导学生制作太阳
16、能热水器。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谈话:同学们都知道,太阳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太阳发出的光和热是一种能源,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太阳能的利用。(析书课题)(1)提问:请同学们讨论,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利用太阳能的?(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通过挂图或投影,显示学生回答内容的情景,并作简要讲解。(2)小结:人们晒粮食、制盐、晒衣服、用塑料大棚种菜都是直接利用太阳能。人们还利用太阳能制造出了热水器、电池、发电厂等。(3)提问: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刚才你们提到的利用太阳能的装置吗?让我们通过观察来了解它们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17、教师用挂图、投影或实物展示太阳能装置,并作讲解。(4)谈话:太阳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有限能源的减少,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太阳能。不少地方已建立了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居室,用太阳能取暖、供水、制冷、照明、烧饭等。太阳能发电卫星也正在研制中。(5)学习观察课本第16页几种利用太阳能的装置。教师对其工作原理作简单说明。(1)谈话:有的同学认为太阳能装置肯定都很复杂,其实并不都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东西来做一个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你想试试吗?(2)讲解:怎样来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呢?我们首先应该搞清制作的方法和步骤,看课本第17页图示制作步骤,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
18、老师、同学们研究。(学生阅读并提问)(具体步骤可阅参考资料)(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4)谈话:制作好的同学就可以把这个装置放到阳光下去试验效果了,注意试验的时候,盒面应该适当倾斜,使阳光能直射玻璃面上。(学生到室外试验效果)(5)汇报试验结果。课后感受本课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是利用太阳能的。大多数同学对太阳能的利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 案 (序号 6 )课 题6、水污染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10 月 24 日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自然水域中的水被污染的主要原因,了解污染物和污染源,以及污染的水怎样危害人类的健康。2、指导学生考察自然水域。培养学生初步的综
19、合考察能力。3、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察看周围水域情况,选择好考察地点。学生准备:采集水样的工具(瓶、竹竿、绳等)、照相机。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了解水是怎样被污染的。2、指导学生考察附近水污染情况。3、指导学生了解污染的水怎样危害人的健康。4、教师总结结束本课。1、提问: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水单元,请你想想,自然界的水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水有哪些用途?2、讲述:自然界的水虽然分布很广,但可直接供人类利用的水却很少。随着工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废弃物越来越
20、多,自然界里的水越来越脏了,这样的水能用来饮用、烧饭做菜吗?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水是怎样被污染。(1)看课文中的插图了解水是怎样被污染的。看课本第19页的插图,分组讨论,水是怎样被污染的。学生汇报。(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有关电台、报纸的报道,讲讲水是怎样被污染的。生活中你看到哪些污染水的现象?你知道我省哪些水域污染严重?(3)小结:自然界的水大多是不干净的,污染的原因很多,有居民生活产生的废物污染、工厂的废水污染、船只航行时的油污染、农村喷洒农药产生的污染如果水中含有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我们就说水受到污染。(板书课题)混入水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叫污染物。(板书:污染物)如:垃圾、油污、工业废水、
21、病菌等。污染物的来源叫污染源,(板书污染源)污染源有的来自工厂,有的来自医院,有的来自居住区。(1)讲解:随着生产的发展,工厂生产出的产品种类、数量越来越多,向自然界排放的废水、倾倒的垃圾也越来越多。这些废物通过各种途径使自然水域的水受到污染,不少自然水域的水污染已经很严重,并且有继续恶化的趋势,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我们这个地区的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呢?我们必须亲自去看看,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活动,是认识自然事物的科学方法。(2)介绍考察方法。看:看水面情况,水的颜色、水面的漂浮物、水中动植物情况。查:查找污染源,查水域周围情况,是否有工厂、医院、垃圾堆闻:用小瓶取水样,闻
22、有没有怪味、臭味。记:及时记录考察情况。(学生充分讨论后填写报告)(3)指导考察报告的填写方法。考察目的:填写某地区的水域是否受污染。考察地点:XXX附近的水域。考察时间:XX年X月X日水域情况:水的颜色、气味、水面漂浮物、水中动植物水域周围情况:农田、工厂、医院、居民区、垃圾堆总体印象:XX水域是否被污染?污染程度如何?最后填写报告人的姓名、学校、班级。考察报告要如实填写。(4)讲解考察时的注意事项。分小组考察:46人一组,选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集体行动。采水样:不要到深水区采水样,采水样时一定要有家长或老师带领。各小组互相照应,发生情况,及时报告。(5)实地考察(校内的池塘)(1)汇
23、报考察情况。(2)结合实地考察报告和课文插图,讲讲污染的水怎样危害人的健康。(3)分组讨论。(4)学生汇报: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汇报摘要板书,并归成两类:一类是直接危害,另一类是间接危害。(5)小结:污染的水可通过人体的饮水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有的是食用了被污染的动植物体,间接危害人的健康。课后感受通过学生实地考察,了解在我们周围的水域情况,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 案 (序号 7 )课 题7、水的净化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10 月 31 日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蒸馏水和纯净水的用途。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沉淀
24、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3、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准备1、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2、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3、制取蒸馏水实验:圆底烧瓶、乳胶管、烧杯、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直角形玻璃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4、教师总结结束本课。1、提问:通过水污染一课的学习,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体
25、健康的?2、讲解:自然水域的水由于种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板书课题)(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2)学生汇报。(水里有泥沙、木屑、细菌等)(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单间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板书: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
26、起加快沉淀。我国农村,没有用上自来水的地区,就是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使水变得干净些。(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5)学生实验。(由于静置时间较长,把观察沉淀后水的变化放在过滤实验后进行)(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什么变化?(沉淀后的水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上面漂浮着比水轻的杂持质,下面有一层泥沙类杂质,中间的水比较清澈)(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沉淀的结果。(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
27、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2)讲解过滤操作方法:折:正方形滤纸两次对折成4层的小正方形。剪:把滤纸剪成圆形。展开:把滤纸展开成圆锥形,大小和漏斗一样。湿润滤纸:用滴管取清水,从下往上湿润,滤纸与漏斗之间不能有空隙。把漏斗放入铁圈,使漏斗玻璃管口尖端紧贴烧杯壁。玻璃棒顶在三层滤纸处,倾斜成600,把水沿着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倒入的污水不能超过滤纸边缘。(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
28、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要想杀死它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或氯气等消毒药品。我们把煮沸和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既简单又可靠的消毒方法。(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3)学生填写课本第23页中的结论。课后感受大多数学生都能了解到一些最常见的、简便的消毒方法。教 案 (序号 8 )课 题8、保护水资源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11 月 7 日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水是一种十分有限的重要资源,了解保护水资源的意义和方法。2、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3、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
29、应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准备地球上水的分布、淡水比例挂图、水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规图解、录像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了解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2、引导学生讨论地球上如果缺乏淡水会造成哪些危害。3、向学生进行环保宣传,使学生了解水法。4、联系实际,进行保护水资源的教育。结合课本第27页下面的插图讨论:5、教师总结结束本课。1、提问:自然界的水是不干净的,需要经过净化处理才能饮用。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几种?2、讲述: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水,地球将会怎样?自然界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今天学习第8
30、课保护水资源。(板书课题)(1)阅读课本第25页。组织讨论:为什么说水是一种资源。(2)小结: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地球上到处都是水,但绝大部分是海水。淡水只占地球上水的百分之三,而这很少一部分淡水又主要分布在寒冷地区,变成冰川,南极是全球最大的淡水资源,能直接利用的淡水更少。(这里边讲解边用图表示)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西北地区由于水资源缺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江苏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人为污染严重,如果水资源得不到保护,结果将会怎样?(1)看课本第25页的插图,分组讨论。地球上缺乏淡水,会造成怎样的危害?(2)学生汇报。(3)师生小结: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很少,如果人为
31、污染不加以控制,居民向水中倾倒垃圾,工厂向水中排放有害废水,船只航得泄漏油污,农民使用的农药渗入水中,导致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可饮用水越来越少,人就会像沙漠中的旅行者,因缺水而死亡。动植物需要水,如果动植物饮用和吸收了受到污染的水,人食用了被污染的动植物,也会中毒甚至死亡,世界上曾发生过好几起重大的水污染事件。(1)谈话:水污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和水资源,我国政府于1988年专门颁布了水法,每个公民、家庭、单位都应自觉遵守。(2)了解水法有关法规。水法规定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染水必须经过处理,把有害的物质降低到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程度,才准许排放到自然水域中去。水域附近不准堆放工业
32、废渣,垃圾、粪便等。(3)了解淮河、太湖污染严重,急需整治。提问:你知道淮河、太湖水被污染了吗?那里的水怎样了?(通过电视、报纸等报道,知道了有关太湖、淮河水被污染的情况)讲述:1994年7月,淮河水污染严重,黄绿色水变成了酱油色,河两旁的树木枯死,鱼大量死亡,居民饮水困难;太湖也遭到严重破坏,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布满了半个太湖。太湖、淮河是江苏境内的两个重要自然水域,我国政府已拨专款整治淮河和太湖。(1)他们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2)你怎样来保护水资源?课后感受通过学生对一些环境的污染图片,使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以及了解一些我们国家有关水污染的法律法规。教 案 (序号 9 )课 题9
33、、食物中的营养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11 月 14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初步认识食物中的五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淀粉(属于糖类)、无机盐和维生素。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学准备1、熟蛋白、瘦肉、花生米、葵花籽、馒头、马铃薯、米饭、饼干等食物。2、实验材料有三角架、酒精灯、火柴、碟子、白纸、冷水、棉球、碘酒等。3、画有常吃的一些食物的投影。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营养。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3、指导学生认识营养成分的来源。4、教师
34、总结结束本课。1、谈话:在自然课的第二、第三册中我们曾学习了空气和水的有关知识,空气和水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同时我们每天的生活还离不开食物,这是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讲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食物,这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食物中的营养。(板书课题)(1)学生讨论:我们经常都吃哪些食物?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2)学生汇报小结(同时出示常见食物的投影):平时吃的食物有鱼、虾、肉、蛋、蔬菜、水果、米饭、馒头、水等。据科学家研究,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所含人体需要的营养大致分五类:淀粉(属于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1)检验蛋白质的方法。讲述:蛋白、瘦
35、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请各组同学将自己所带的一小块蛋白或瘦肉钩在三角架的铁丝上,然后点燃酒精灯用火烧蛋白或瘦肉,闻一闻有什么气味?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师生小结:在烧蛋白或瘦肉时,能闻到一股特殊难闻的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就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气味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蛋白质。(2)检验脂肪的方法。讲述:肥肉、花生米等内含较多的脂肪。请同学将所带花生米、葵花籽等放在白纸上用铅笔压碎,观察白纸上有什么出现?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然后用棉球蘸水在白纸的另一端涂抹,并将白纸举起对着亮光,观察有什么不同现象?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师生小结:把含脂肪较多的
36、花生米、葵花籽等在纸上挤压,纸上会留下油迹,颜色发黄,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干,容易透光,与水迹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用挤压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脂肪。(3)检验淀粉的方法。讲述:淀粉属于糖类。试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试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摇晃试管,观察到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黑色。我们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请各组同学检验一下自己所带的馒头、马铃薯、米饭、饼干、鸡蛋等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馒头、马铃薯、米饭、饼干等食物中含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变成蓝黑色。而鸡蛋遇碘酒不变颜色,说明鸡蛋中不含淀粉。提问:谁能概括地
37、说说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蛋白质、脂肪、淀粉是不同物质,所以可用不同的检验方法,但是我们知道一种食物中并不只含单一的某种营养成分,而是有多种营养成分。所以我们用的检验方法只能测定食物中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平时要检验某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可以先根据经验推测一下食物中主要含什么营养成分,然后再用实验方法检验。(1)主要营养成分的来源。谈话:我们了解了食物中的五大营养成分,谁能说说蛋白质、脂肪、淀粉分别含在哪些食物中?(蛋白质:鱼、肉、蛋白;脂肪:动物油、植物油;淀粉:米饭、馒头)指导学生填写课本第31页上的食物主要营养成分记录表。(2)无机盐
38、、维生素的来源。讲述:人体需要的无机盐、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水果、蔬菜和食盐中,其中维生素的来源更广,种类也很多。请同学举例说明。课后感受使学生了解到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中的营养及辨别方法。教 案 (序号 10 )课 题10、人怎样吸收营养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11 月 21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和食物消化的过程以及人体是怎样通过消化食物来吸收营养的。2、初步学会用唾液消化淀粉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标有1、2号的两试管、稀淀粉糊、小药瓶、碘酒、热水、烧杯。2、人的消化器官、一段小肠及小肠绒毛的挂图、录像带(消化器
39、官及消化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消化。2、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3、指导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4、教师总结结束本课。1、提问: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2、讲述:食物中的营养,只有维生素和部分无机盐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而蛋白质、脂肪、淀粉等难以溶于水,也就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必须经过消化器官的消化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今天我们学习、研究人体是怎样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板书课题)(1)谈话:什么是消化?(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2页。(2)学生汇报:人体把不溶解的食物变成能溶解的养料这种变化叫做消化。(1)谈话:食物的消
40、化过程是在人体的消化器官中进行的,人体都有哪些消化器官?分别在人体的什么部位?请同学们看课文第33页中的图示,小组同学相互讨论。(2)学生观察、汇报。(3)小结(同时出示人体消化器官挂图)口腔在人的头部,内有牙、舌及分泌唾液的腺体开口。食管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内,它是食物从口腔到达胃的通道。胃在人体腹腔的左上部,像一个大袋子。肝在人体腹腔的右上部,它能分泌胆汁到达小肠。胰位于胃的后部,能分泌胰液。小肠在人体腹腔的下部,很细很长,约56米,弯弯曲曲地盘折在一起,上面连着胃,下面连着大肠。大肠比较粗,分布在小肠周围,末端是肛门,它是粪便的出口。(4)小组汇报:按顺序相互说出人体的消化器官并在身体上
41、指出它们所在的位置。(1)谈话:谁能说说食物在消化器官中是怎样进行消化的?(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3页食物消化的具体过程。(2)汇报小结:食物进入口腔,经牙齿的咀嚼与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混合,加上舌头的搅拌,进行初步消化,将食物中部分淀粉消化后变成了糖,然后所有咽下的食物经食管运送到胃。(3)下面我们来做个唾液消化淀粉的实验。课前取1克干淀粉放在烧杯中,加清水100毫升,搅拌、煮沸、冷却。在标有1、2号的两试管中分别倒进约2毫升的淀粉糊。在小药瓶内吐一些唾液,然后在2号试管内加入约2毫升的唾液,摇匀。将两试管同时放在约400C的温水中78分钟。78分钟以后,在两试管中分别滴入23滴碘酒,观察现象。(4)分组实验。(5)汇报实验结果:加了唾液的淀粉糊遇碘不再变蓝黑色。(6)讨论:实验结果加了唾液的淀粉糊滴入碘酒不再变成蓝黑色说明了什么?(唾液能消化部分淀粉使它变成另外的一种物质即糖)(7)讲述:咽下的食物到达胃后,胃里有胃液,能初步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由于胃的强壮的肌肉不停地蠕动,加上胃液的作用,食物就变成了稀烂的食糜,慢慢地进入小肠。食物自胃进入小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胃排空的时间依食物的形态、性质和蠕动情况而不同。水只需几分钟就被排空。糖类约需2小时以上,蛋白质时间较长,脂肪更长。吃了油性大的食物不容易感到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