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市场——解读金融危机(19).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危险的市场——解读金融危机(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的市场——解读金融危机(19).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危险的市场解读金融危机(DOC19)【摘要】 决策权已不再把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由成千上万个企业及投资者所 掌握,特别是大型机构投资者。市场经常是由索罗斯这样的特立独行者所引导, 在奖励优胜者的同时,无情地淘汰失败者。1992年9月16日,金融家乔治索罗斯挑战英国政府,打赌英镑对德国马克 及其它欧洲货币的汇率偏高,历史上一场赌注最大的赌博游戏由此展开。在投入了 100亿美元之后,索罗斯胜出,英镑被迫贬值,而索罗斯则从中赚取了 9. 5亿美元。至今索罗斯仍以“能够击败英格兰银行的人”而闻名于世,然而他那次行动所产 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人一事的范围。在此之前,人们都认为世界各大中央银行 的储备足以
2、抵御货币价值的任何波动。然向索罗斯却证明,n常货币交易的强度 与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各国中央银行的储备。实际上,这种力量对比从有利于政府 向有利于个人金融市场的转化,早在1986年就发生了,同时在1998年达到了顶 峰。没有哪里的变化会比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变化更富戏剧性。曾经由银行(经常还有 政府)主导的那种封闭的、严密操纵的金融体系,已经被资本跨境自由流淌所取 代,规模更大、一体化程度更高的全球市场取代了封闭的国内市场,人们所熟悉 的按照地域划分的市场与产业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中。英格兰银行领会到,决策 权已不再把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由成千上万个企业及投资者所掌握,特别是大 型机构投资者。市场经常是
3、由索罗斯这样的特立独行者所引导,在奖励优胜者的 同时, 无情地淘汰失败者。场暴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到1993年初,瑞典克朗贬值25%,外国资金纷纷 逃离瑞典。墨西哥的案例则更加典型。1989年,墨西哥开始经济改革进程,金融部门实行 了自由化,并向外国竞相开放,18家国有银行实行私有化。银行的新任所有人, 包含许多经验不够丰富的,支付了很高的价格:平均达到账面价值的202% (当 时美国的银行是以账面价值120%的价格出售)。新的所有人希望通过快速扩张 收回投资。与此同时,由于对准备金的要求取消,存款出现增长,宽松的货币政 策与国外借款也推波助澜,银行帐面资金十分充裕。如今墨西哥实行钉住美元的
4、汇率政策,绝大部分的国外借款以美元计算,这使得 银行极易受汇率变动与外国投资者看法变化的影响。银行对潜在的威胁毫无察 觉,反而向许多没有美元收入的企业提供美元贷款,还在不具备对客户进行信用 分析技能的情况下贷款给那些低信用客户,结果造成了巨大的信贷风险。事实上 许多墨西哥公司已经陷入逆境,1994年危机前夕,墨西哥的银行以市价评估的 贷款组合价值,缺失达到250亿美元一一足以抵销银行系统的全部净资产。随着 政局不稳固与美国利率上升削弱投资者对墨西哥的信心,钉住汇率最终瓦解,危 机正式爆发。1994年墨西哥还举行了一次大选。这显然不是一个竞选的好年头,竞选期间一 位支持率处于领先位置的候选人遭到
5、暗杀,同时恰帕斯地区还爆发了叛乱,进一 步破坏了投资者的信心。利率与外债还款飙升,信贷枯竭,大批公司破产。四、危机的通常规律按照传统认识及众多学术文献的观点,许多人认为金融危机难以预测。由于引发 金融危机的原由有多种,因各国国情、文化及政治的不一致而各异,因此应对危 机的生存战略也难以预先制订。上述结论使货币管理官员以为,在金融风暴爆发 前,我们根本无法对其各项因素进行认识、防范与管理。对此我们不能苟同。根据经验,我们认为对各国而言,危机的征兆是相同的。我 们经常会看到某些公司、甚至整个经济部门年复一年地始终在破坏股东价值,结 果埋下了金融危机的祸根。我们也经常发现银行系统在基础面上是十分脆弱
6、的, 特别是在一些新兴市场。新兴市场的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假如与其它 波动性较小的资本市场相比,则过于突出。这些脆弱的国家金融体系与全球资本 市场的连接效率经常非常低下,增加了所有借款人的本地资金成本。我们经常会 发现公司治理水平低下、会计制度与透明度不足等问题。此外,我们总能发现金 融监管机构缺乏必要的技能与政治独立性,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各国金融体系比 较脆弱,而且往往在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即与全球资本市场接轨,大量资金 在误导的假定条件下流入,加大了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地区之间或者国家之间固 然存在差异,然而兴衰之势还是有其共同模式的。具有远见的领导者能够洞察危 机,并采取有效措施
7、加以应对,在危机爆发前后从战略高度管理危机。(一)危机的酝触阶段,大体上能够从三方面分析:实体部门中经营水平低下的企业。实体部门的价值缺失是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本原 因。在我们所见过的大多数情况下,实体部门在危机发生多年前就遭受经济缺失 了。同时,为这些企业提供资金的金融中介的贷款风险也在逐步一一有的时候甚 至是迅速地一一上升。以韩国为例,在发生危机前的十五年,只有四年企业能够 负担税前债务成本,整个国民经济中只有电子与钢铁两个行业在制造价值,其它 部门的资本效率都十分低下。在墨西哥,危机发生前四年间的情形更加令人沮丧, 只有电信部门获得的回报高于其税后债务成本,而且这还要归功于墨西哥电话公 司(
8、拥有长途业务垄断操纵权)的巨大影响。对此问题,各国政府提升企业业绩的态度一致,实施的方法与手段却不一。在墨 西哥与阿根廷,经济改革将市场竞争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业绩不佳的企业暴 露出来。结果,许多企业陷入了更加急剧的下滑中,这正是痛苦但必需的自由市 场疗法。而在日本、韩国、泰国、印尼等国家,企业在政府的庇护下部分避免了 外国企业的直接竞争,但却因传统的产业结构与政策不当而遭到损害,这种政策 鼓励对关键行业部门进行过度投资,实行的保护主义对国内企业造成了麻痹,拖 延了企业进行必要调整的时间。同样,在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政府对经济进 行了几十年的干预,实体部门深受其害。归根结底,实体部门业绩不
9、佳是由经济 的封闭性所致,只有这样的经济能够容忍指令性放贷、缺乏真正的竞争与企业智 力水平低下等现象。银行的旧游戏与新游戏。在经济全球化之前,银行业旧有的游戏方式是在一个封 闭的经济体中将资金输送给企业。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中,银行对放贷的对象、 项目与利率几乎没有选择余地。银行的作用是建立一个存款的基础,将资金借给 政府与经济中的战略部门,且经常按照政府或者银行所属集团所有人的指令行 事。银行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风险承担者一一毕竟它们的债务人极少、甚至根 本没有面临竞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被“同意”破产。在这样的情况下,许 多银行都乐于与政府合作,有的时候甚至感受自己就是一个政府机构。然而,
10、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环境。随着进入壁垒的消除与有关法规的修订, 银行的放贷限制被大大放宽,能够自行决定对象与金额,同时外资银行加入了对 其原有放贷对象的争夺中。几乎一夜之间,银行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完全的变化, 机遇与风险同时降临。多数银行不能习惯这一新的规则。由于信贷技能薄弱、风 险管理意识缺乏与其它众多因素,关于越来越不稳固的企业实体,银行不仅不停 止对其贷款,反而继续增加一一其至是大幅增加贷款量。有些银行则躲开自己具 有专门技术优势的领域,转向高风险的对公贷款与消费贷款,导致坏账激增,业 绩开始被损害。随着银行业绩不断下滑,海外贷款继续流入,银行体系逐步变成 了纸牌搭成的房子,危机的侵蚀慢
11、慢从实体经济深化到金融层面。与此同时,危机的跨国传播渠道也开始形成。比如,韩国很多商人银行为高额回 报所吸引,利用短期资金积极参与泰国与印尼的房地产投资,但它们缺乏基本的 对冲技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承担的隐含风险。使问题更加复杂的是,韩国的许 多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为这些商人银行及其海外业务提供了担保,使得风险水平 在各部门乃至各国间不断升高,并存在交叉流淌的可能。进退两难的监管体系。危机酝酿时,监管者未能发现金融体系正在出现的失衡现 象,抑或者未能迅速采取行动及时阻止灾难发生,这种监管失效的深层根源在于 监管系统的结构性缺陷。即使是在发达的经济体中,银行监管也是吃力不讨好的 工作。监管者按资历
12、而不是业绩获得提升,其薪酬与其提供的服务并不匹配,因 此很少有人在工作中追求卓著表现。此外,有些国家的监管者与被监管的银行领 导人属于同一个内部人构成的圈子,监管力量往往被约束。最重要的是,监管者 极少由于取得成功而得到称颂,却常由于工作不得力而遭到诋毁。银行系统的持 续稳健运行无法诞生英雄,系统一旦崩溃却会使很多人成为祸首。这就导致新兴 市场中历来缺乏优秀的监管者。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危险开始袭来的时候,监管者面临痛苦的两难境地:很 多银行通过相互贷款与交叉担保联系在一起,使得联系性增强而实际上的风险集 中程度更高。一家银行倒闭,就有可能搞坏整个银行系统的可信度。因此在多数 情况下,关闭一
13、家大型银行就等于断掉经济的资金供给,这会扼杀许多要靠贷款 才能完成经营预算的企业。此举会破坏这些企业向其它银行偿还贷款的能力。而 银行也有压力,银行信心下降导致放贷金额的减少,同时损毁了银行的信誉,这 样便会引发监管者极不愿看到的危机。因此在面临危机时,监管者往往顾虑重重, 各类利益纠葛使他们左右为难。就在他们举棋不定的时候,危机已经发生了,因 此看上去他们的反应就是无所作为。(二)危机进展的实质性阶段,会在宏观经济政策与外来冲击引发危机时到来。宏观经济政策(设定汇率与财政政策)决定危机发生的时间与规模,而外部冲击 则成为危机的触发因素。在众多因素的推动下,国家一步步地陷入危机的漩涡。钉住汇率
14、与币值高估:在造成金融风暴的“大气条件”中,汇率也许是最直接的 触发因素。实际上,假如按照货币的定义,任何“有管理的”汇率都是对货币“市 场价格”的扭曲。假如存在钉住汇率的安排,就会加剧扭曲的状况,继而影响资 源配置。在钉住汇率制度下,每一个经济的参与者都在严密关注汇率,试图从中 发现疲软的最初信号,以此评估制度本身的可信性与可持续性。因此政府在坚决 捍卫货币稳固的同时,背上了繁重的经济管理与公共关系负担,极有可能在不堪 重负之际对汇率进行突然的重新定价。在很多案例中,国内相对疲弱的实体经济无法与货币制度的要求同步,导致货币 在危机发生前就已经被认为是高估了,商品交易部门失去竞争力,不能与选择
15、钉 住的货币(如美元)保持一致。维持此政策的时间越长,货币供需的扭曲程度越 大,汇率的高估程度也越大,实际汇率必定下跌。利率捍卫汇率:为了捍卫下跌的汇率,大多数政府会首先收紧利率,继而动用外 汇储备。此举虽有利于提高对货币的需求,继而支撑起本国货币估价,但也会产 生实体经济部门实际支付提高、经济活动总量减少、投资下滑的负面影响。这种下滑会给银行带来三个方面的不良影响:首先,经济放缓会减少对银行贷款 的总需求,银行新增贷款会发生萎缩;其次,企业与个人投资回报减少,银行不 良贷款数量增加,未偿贷款的盈利性也会下降;第三,货币市场利率上升会减少 贷款净利差,进一步削弱银行的盈利性。比较老练的投资者会
16、发现这种弱点,政 府千辛万苦树立起来的信心就会被侵蚀。游资攻击:比提高利率更具有破坏性的是高估汇率的不可持续性。当货币被认为 是高估时,对贬值的预期也逐步积存,市场参与者会争相在货币暴跌前保住自己 的投资。市场一旦出现货币贬值的初期信号,历来对金融偿付能力至关重要的外 国银行同业贷款就会首先逆转,迅速从经济体中撤走。尽管一些投资者规模较大,但通常而言,任何投资参与者在任何特定情形所投入 的资源只会占总量的较小部分(像索罗斯这样的案例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国际 游资只能说是危机的催化剂。这些游走于风口浪尖的套利者们,四处寻找价格特 殊,冒险投入本金,力求将机会用足用尽。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们只是市场
17、的匆 匆过客,与任何市场都是若即若离。而其它国际资金则跟风而动,从而诱发大量 资金在某国突然大进大出,最终导致诱发危机的“资金荒”。如今政府往往在前 期为遏制金融风暴的努力过程中耗尽了储备,结果货币贬值,在市场力量面前俯 首。以一国经济水平与货币供需状况为根基的汇率,尽管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帮助下得 以苟延残喘,但在国际游资的攻击下,最终还是会遵循市场原则而下跌。泡沫破裂:在货币贬值与汇率下降的情况下,实体部门实际收入减少,进一步削 弱企业与个人偿还贷款的能力;金融部门则雪上加霜一一不仅要受到不良贷款猛 增的打击,还要面对外币贷款价格上涨与还贷要求日益迫切的压力。由此在国民 经济中出现了恶性循环:
18、企业运营不良,急需资金加以周转;银行却因大笔不良 贷款与外币还贷要求,无力或者不愿提供更多资金,结果大批企业就此破产,资 产泡沫正式破裂,银行的不良贷款成为永久性坏帐,资金周转更加困难,许多银 行因此陷入绝境。危机并不单单由资产泡沫引起,但却经常对危机条件的成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 用。泡沫在非贸易性行业中发生得最为频繁,如商业与住宅房地产,由于这些领 域供应增长缓慢。泡沫也发生在证券交易中,通常是由过度的乐观情绪所致。在泰国,银行与金融公司推动的投资产生了巨大的不动产泡沫,1993年至1996 年,金融机构依靠海外净负债(即对该国大量新增的银行贷款)的大幅增长为泡 沫提供资金,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
19、了 395%。房地产商们没有想到的是,泡沫的 破灭与它当初的膨胀一样夸张。在牙买加,泡沫破灭使得政府清收机构成为房地 产最大的拥有者。政府要幺只能慢慢变卖这些资产,要幺冒险将大量的房地产推 向市场使其进一步贬值。因此清理房地产泡沫需要特别长的时间。内外冲击:引发崩溃的雷霆一击往往在国民经济与金融体系都奄奄一息的时候到 来。这最后一击往往无法预料,且与国内金融体系无关,但会完全破坏对虚弱的 经济现状的信心。这些冲击有些是外生性的,如政治事件(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遇 刺与地区性叛乱)、战争(哥伦比亚内战)、气候(厄尔尼诺对厄瓜多尔经济的 影响)等;有些则为内生性,最常见的是存款人成群结队地涌向银行网点
20、取回终 生的积蓄。除非提供充足的流淌性资金去阻止这种挤兑,否则就会像1998年的 厄瓜多尔或者2002年初的阿根廷一样出现“银行假日”,继而演变成整个金融 体系的崩溃。五、辨别预警信号毋庸置疑,金融危机不易预测。一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任官员承认:“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最近预测到15次危机,而实际上只发生了 6次。”尽管如此,我们 还是列举了下列十条预警信号。这些信号大多来自经济的微观层面,其中第一、 二条来自实体部门(企业),第三至第七条是特别针对金融系统而言的,最后三 条则来自宏观层面。需要注意的是,金融系统的信号往往不如实体部门的信号及 时。十大预警信号:企业价值受到破坏。我们发现,实体部门
21、(企业)的价值缺失是发生危机的根本 原因与早期预警信号之一。企业经营出现问题的表现通常是它们的投资资本汇报 (ROIC)低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O o这确实是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在逐步转 型中的正常现象,或者者是熊彼特以来的经济学家称之为“制造性破坏”的过程。 当一个国家中大批领先企业都出现这种情况的话,红灯就闪起来了。利息保障比率。这个比率用来评估企业价值损毁的程度一一假如一家公司的现金 流与利息支付金额之间的比率(ICR)低于2,该公司就可能面临一场流淌性危 机。若顶尖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也是如此,则一场波及面极为广泛的危机可能正在 逼近。反之,则可能仅仅是一次经济萧条。银行的盈利水平。零售银
22、行全系统年资产回报率(ROA)低于1%或者年净利润率 低于2%,经常是危机的预警信号。贷款组合迅速增长。金融危机前的阶段有一种共同的模式,就是贷款飞速增长。 在哥伦比亚危机爆发前的两年时间里,该国经济中效益最差的部门,获得贷款的 增长速度高于效益较好部门的增长。当银行的贷款组合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 长且超过两年时,许多贷款就会变成坏帐。存款萎缩或者存款利率飞速上升。净利差也是有用的指标。当它降至200个基点 下列时,就有理由担心了。当存款人将钱从当地银行中提取出来,特别是超过两 个季度这样做时,就要小心了。此举常被看作是危机迫近的信号。不良贷款。实际不良贷款超过银行资产总额的1%意味着可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危险 市场 解读 金融危机 19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