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模块四选修内容选修皿历史上篁大理国库知识梳理 知识1梭伦改革 1.背景 (1)必然性 雅典的贵族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雅典贵族进行的局部调整不能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贵族掌握政权,通过高利贷和土地兼并方式使平民沦为债务奴隶。工商业的发展,形成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不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雅典的社会动荡使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重要性:邻邦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3)可能性:通过对梅加腊战争的胜利,梭伦树立了威望,步入了政治舞台。2.改革措施3.梭伦改革的目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措施经济领颁布“解负令”;规定了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制定
2、“遗嘱法”域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政治领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财产多寡来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域进行政权机构改革;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又创设了 “四 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目的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其为意气偏激”分析即可。第Q)问第一小问,结合免役 法的内容回答。第二小问,回答免役法的积极作用即可。第问,需结合清末民 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答案(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 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
3、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 间;有利于发展生产。(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 变革。3. (2018江苏高考24a(10分)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 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 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 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 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 的新
4、人。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 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 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 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 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 之类,获利亡算”。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5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5分) 解析第问,根
5、据材料一 “解决旧的科举考试的弊病”可得出科举制存在弊端;根据材料一 “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得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结合戊戌变法的背景,从政治、经济、维新派的主张等方 面回答。第问,根据材料一“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 的现实问题”可得出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一 “以学堂制代替 科举制” “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可得出对推行新式教 育有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废八股” “改试策论”可知,打击了旧学;根据材 料二“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可知,改革仍 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很不彻底。答案(1)背景:
6、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 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 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深化拓展一、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 .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 必要条件。4 .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 .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 .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二、辨析“改革动机”的一般方法1 .旧
7、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2 .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 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 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3 .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 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 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O4 .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 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三
8、、论证“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 .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 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 否达到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 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 .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9、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 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 总结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 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 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 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
10、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 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 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 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综合检测L (2020苏州一模)(10分)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下 列材料:材料一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 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 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
11、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完成下列要求: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的变革导致用人方式发生的变化。商鞅变法采 取了哪些措施顺应了这一变化?(5分)概括材料二中两人的政治主张。结合商鞅变法,说明他们主张的意义。(5 分)解析第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 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可得 出从世侯世卿到布衣将相。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废井田、开阡陌,废 分封,行县制,奖励耕织,按照军功授爵
12、。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故古 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为国之道,食 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得出墨子和李悝的主张是选贤任能。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并联系时代背景可得出有利于打击贵族势力,促进社会 阶层流动,有利于秦国富国强兵,实现国家统一。答案(1)变化:世侯世卿到布衣将相。措施:废井田;废分封;奖励耕织; 按军功授爵。主张:选贤任能。意义:打击旧贵族势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秦实现富国强兵。2. (2021南通期初调研)(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之 间收入严重不平
13、衡。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谋取暴 利“逼民假贷”,以致严重危及统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置官 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孝文帝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之制, 同时又具体和细化了官品的区分,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这一时期以帛计 俸,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料,如酒肉、 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俸”的待遇,即伴随均田制 的推行而实行公田制度。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 “厘整时务”的功效。摘编自徐研俸廉关系之辨 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及其监察机制的探析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指出孝文帝俸禄改革
14、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归纳孝文帝俸禄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改革的影 响。(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 稳定收入来源,官员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可得出官员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缺 乏稳定的收入来源;根据材料“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 为了谋取暴利逼民假贷,以致严重危及统治”可得出官员肆意搜刮、谋取暴 利,损害百姓利益,危及政府统治。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孝文帝开始置 官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可得出按照官品高低确定俸禄; 根据材料“这一时期以帛计俸,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政还 会给他
15、们供给食料,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 给俸的待遇”可得出官员工资按季度发放,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差别对待,以 发放布帛为主,兼以实物和公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俸禄制度改革, 使得官员有了稳定的收入,有利于整顿吏治,有利于澄清吏治;同时在一定程度 上能够减少官员对百姓的压迫,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答案(1)背景:官员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肆意 搜刮、谋取暴利,严重损害百姓利益,官逼民反危及政府统治。(2)特点:依据官品高低分等确定俸禄;中央与地方官员的俸禄差别对待;以 发放布帛为主,兼以实物和公田;按季度发放俸禄。影响:确立了相对固定的俸
16、 禄制度,稳定了官员收入,有利于澄清吏治;一定程度上减少官员压榨百姓;缓和社会矛盾,巩和社会矛盾,巩统治。3 . (2021苏州期初调研)(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神宗熙宁时,王安石为相,大加改革: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不再考诗 赋,改考论、策,其帖经、墨义,则改考大义(帖经专责记诵,大义是要说明义理, 可以发抒意见的);别立新科明法,以待不能改业的土子;主张学校养士,所以整 顿大学,立三舍之法,以学年和考试成绩递升,升至上舍生,可免发解及礼部考 试,特赐取得做官资格。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选举材料二 变法为旧党所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诗赋水平高低容易评判,策论 弄虚作假也难知道,因此看卷子难了;
17、以学问论,经义、策、论,似乎较诗、赋 为有用,以实际论,则诗赋与策、论、经义,同为无用。他们主张科举继续以诗 赋为主。考试是从前读书人的出身之路,所考内容非其所习,科举之人,是要反对的。 于是至元祐年间回复旧法,而熙宁之法复废。但又有一班只习于新法的人,也要 加以反对。于是折衷其间,分进士为诗赋、经义两科。南宋以后,遂成定制。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选举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科举改革的特点。(3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宋科举改革受挫的原因。(3分)(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王安石科举改革的意义。(4分)解析第问,根据材料一 “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不再考诗赋,改考论、
18、策, 其帖经、墨义,则改考大义(帖经专责记诵,大义是要说明义理,可以发抒意见的)” 可得出从考试内容看重视学问的实用性;根据材料一 “别立新科明法,以待不能 改业的土子”可得出此举是为了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根据材料一 “主张学校养士, 所以整顿大学,立三舍之法,以学年和考试成绩递升,升至上舍生,可免发解及 礼部考试,特赐取得做官资格”可得出主张通过学校逐层逐级培养人才。第问, 根据材料二“变法为旧党所反对”可得出新旧两派相互攻击;根据材料二“考试 是从前读书人的出身之路,所考内容非其所习,科举之人,是要反对的”可得出 损害了部分读书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根据材料二“于是至元祐年间回复 旧法,
19、而熙宁之法复废。但又有一班只习于新法的人,也要加以反对。于是折衷 其间,分进士为诗赋、经义两科。南宋以后,遂成定制”可得出政府的折衷兼顾 政策。第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出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能够引导当时的 知识分子关注现实,有利于为改革培养人才,推动变法的施行,也提高了官员的 文化素质。答案(1)特点:重视学问的实用性;改革兼顾各方利益;通过学校逐级培 养人才。(2)原因:新旧两派互相攻击;损害了部分读书人利益;政府的折衷兼顾。(3)意义:引导知识分子关注现实;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为改革培养人 才;推动新法的实行。4 . (2021泰州一模)(10分)村社制度是俄国农村社会的主要组织形态
20、。阅读下 列材料:材料 俄国村社制度是中世纪后自发形成的,并在19世纪中叶前的俄国农村 长期占据主体地位。村社的土地由成员共同拥有,依据内部约定俗成的惯例在成 员中定期平均分配,强调平均主义。村社管理分为两个层面,“立法”层面是由村 内德高望重的长者组成的“长老会议”制度,日常生产生活管理层面的最高权力 机构是村会,由村内各户家长组成。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带来了 根本性变化,村社组织的官方机制得以强化并占据主导地位,村社的政治、社会 与经济的二元职能逐步消亡。长期以来农民的生活世界依靠集体主义的团结一致 精神强行支撑运转的传统被打破,在思想观念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农民独立个性意 识的增
21、强。摘编自范鹏、陆雷俄国村社制度变迁 及其对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完成下列要求:根据材料,概括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村社制度的变化。(5分)(2)结合1861年俄(2)结合1861年俄农奴制改革的措施,分析村社组织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5分)答案(1)变化:由自发形成到官方组织;由强调平均主义、集体主义到独 立个性意识增强;村社的二元职能逐步消亡。(2)影响: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稳定了农村的社会秩序;促进基层民主化的 进程;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 的民主权利;沙皇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5 . (2021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1
22、2分)材料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举起探索“西洋文明” 的旗帜。他先后发表了西洋事情劝学篇文明论概述三部论著,介绍西 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勾画了文明社会的几大主题:独 立自由、信仰自由、奖励技术、普及教育、健全法制和社会设施。他认为要使日 本民族文明开化,就必须掌握“有形的自然科学”和“无形的独立精神”。1885 年福泽谕吉又发表脱亚入欧论,鼓吹日本虽位于亚洲之东,但其国民精神已经 脱离了亚洲的陋习,转入西洋文明之中。他还贬低中朝两国,认为两国眷恋古风 旧俗,不知个人或国家的改进之道,得出脱离亚洲,跻身欧美列强的结论。摘编自赵德宇等日本近现代文化史(1
23、)根据材料概括福泽谕吉对西方文明的认识。(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福泽谕吉对西方文明的认识。(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勾画了文明社会的几大主题:独立自由、信仰自由、奖励技术、普及教育、 健全法制和社会设施”可知,福泽谕吉对西方的认识较为全面;根据材料“他认 为要使日本民族文明开化,就必须掌握有形的自然科学和无形的独立精神 可知,福泽谕吉对西方的认识建立在改造日本基础之上;根据材料可知,福泽谕 吉强调西方文明在精神方面对日本的影响,说明其较为注重西方思想精神方面的 价值;根据材料“1885年福泽谕吉又发表脱亚入欧论,鼓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 一轮 历史 江苏 专用 模块 选修 历史上 重大 改革 回眸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