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下册(统编)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下册(统编)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节选的古诗之一。古诗以朋友之间的友情为主题,体 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体会并懂得珍惜友情。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 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 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泗,表达出对友人 的留恋、关切和祝福。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
2、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 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 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一一生:不及汪伦 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 一一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 一一生: 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一生:一
3、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 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生齐读,师纠正。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1 .理解诗题。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 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 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读诗题。2 .介绍时代背景。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 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
4、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 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 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 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3 .简介作者。你了解本首诗的作者吗?指名简介作者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1、生自由反复地读。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和节奏。2、指名读。3、师生合作朗读全诗。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再换过来读。最后连起来读一读,师读题目和作者,生读诗歌,注 意节奏和韵律。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
5、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 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思考回答(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 忧愁)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课题。生读题。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感受送别景。1、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2 .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读了王维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清新 生机勃勃 清爽明丽 欣欣向荣) 师:这就是景语。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3
6、.创设情境导读。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一一生读“渭城朝雨渔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一一生读“渭城朝雨混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一一生读“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4 .渭城的景色美吗?这么美的景色正适合王维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维却无心流连这良辰美景, 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别”字。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王维的离别情怀吗?5 .诗哪两个字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离别的情感呢?幻灯片出示(板书:雨 柳)。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泗洒的
7、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 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 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非常巧的 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 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再读这两句(二)体会送别情。1 .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诗中有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了王维 浓烈的离别情了吗?2 .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感受到
8、了什么呢?(板书:依依不舍)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 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3 .了解安西的荒凉。(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3)出示安西的图片。看了图片,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安西呢?(荒凉、环境恶劣).体会渭城的繁华。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春雨绵绵、生机勃勃).体会路途艰险。(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2)出示唐朝疆域图。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 要用上半年时间。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
9、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 路。(3)出示阳关图、沙漠图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 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4)唐朝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出示)齐读:十日过沙硬,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 皆血流。一一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5)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 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 时己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7 .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8交流、反馈,指导朗读。9 .师:是的,此时此刻,王维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元二倾诉,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一杯又一杯的酒 王维举起第()杯酒,()地对元二说:“()”.教师创设情境导读。六、深情诵读全诗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病逝了,在这期间,王维和元二是否重逢过,我们不得而知。 现在,你理解了王维的依依不舍了吗?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依依不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