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语文人教必修4).docx
《《苏轼词两首》(语文人教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词两首》(语文人教必修4).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苏词的历史性贡献乂 超过了苏文和苏诗。本课所选两首词又堪称是苏词的代表作。因此,学习这两首词,能使学 生了解苏词,了解苏轼,进而欣赏苏词,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只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1 .掌握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风格。【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 律美。1 .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2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
2、、壮阔的 意境美。3 .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所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4 .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 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 培养学生他们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教学重点】鉴赏诗词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刻画和情感的抒发等内容。【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明确:过渡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承上赤壁壮景;“一时多少豪杰”,启下周郎赤壁, 由景
3、及人。(4)人物刻画:周瑜。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年三十四岁。词人为我们塑造了 个风流倜傥, 气度儒雅,镇定自若的儒将形象。赤壁之战时,他迎娶小乔已有十年。小乔初嫁:年纪一一年轻得意雄姿英发:外貌一一俊朗非凡羽扇纶巾:气质一一儒雅倜傥谈笑间:个性一一从容娴雅 橘橹灰飞烟灭:才能一一破敌奇功 从年纪、外貌、气质、个性等方面塑造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提问:为什么作者想起了周瑜? 明确:轼四十多岁早生华发团练副使(虚职)功业未成屡遭不幸突出自己功也未成的惆怅人物周瑜苏年龄三十多岁外貌英俊儒雅职务东吴都督际遇功成名就婚姻幸福美满 将自己和周瑜作对比,(5)有人说,全词结
4、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苏轼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 是如何看待的?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虽遭贬斥, 怀才不遇,但仍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最后情感的抒发,表明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感慨人生如梦,想要抓紧时间,有所作为。“一尊还 酹江月”是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寄情江月,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这 不失苏轼的豪情。因而,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惜时间,加倍努 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在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的
5、 同时深入体会作者所给予的情感。六、小结: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占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通过自己的所见(赤壁的乱石惊 涛),引起自己的所想(千古英雄豪杰),所忆(周瑜年轻有为),不禁有所感(自己功业未 成),表现出自己壮志未酬,却只能寄情江月的豪情。最后,再听一次滚滚长江东流水, 在歌曲中再次感受苏轼词的壮阔和豪情。【设计意图】总结文章的内容,升华主旨。教学反思:古诗词教学,教师难上学生难懂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课堂往往一背了过,或者 教师一窜到底,完全忽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本节课教师就是从学生 熟悉的诗词开始切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领略词人从遇雨徐行
6、到斜照相迎,再到渴望归去;由泰然处之,到欣然遇之,最后到超然视之。学生之间的自主 探究见证了苏轼一次自我净化的精神洗礼,尽管润物细无声,但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碰撞 是震撼人心的,刻骨铭心的。这一点从学生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和沉思的表情可以预见。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教学课时:二课时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杳到网上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苏轼文字和图片资料,弄清人物成长经历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定风波一、导入新课(从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引入新课)人们常说苏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 最有魅力的
7、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 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僧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 奇绝冠平生” o无论多少次被贬,他的阔达情怀也一直感染着我们。今天一起走近苏轼, 走进他的定风波。【设计意图】一来复习苏轼诗词,温故知新;二来整体感知,积累作文素材;三来熟知苏 轼,为解读文本打基础。二、解题定风波:词牌名。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元丰五年( 1082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 冈东南三十
8、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三、整体感知(-)齐读课文1、全班读词,加深对词的理解,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词人的情感。2、个别学生读序,概括序的作用。明确: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感觉:狼狈不觉故:交代写作缘由。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3、翻译全文,并标注重读词语。重读:笑听、何妨、吟啸、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任(平生)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萧瑟(处)无风雨 无晴重读原因: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指风吹雨落声,这是当时的客观存在。“莫听”是苏轼对同 行人
9、的劝告,外物不足于萦怀。“何妨”:二字突出了表现了词人此时从容淡定的神情,任风雨袭来,你下你的雨,我 行我的路。同时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一种挑战风雨的意味。“吟啸徐(行)”:这是一种不为外界环境左右的自得的境界,体现苏轼在风雨中的洒脱、 从容、闲适“竹杖芒鞋”体现现在的状态,而“马”是比较物。竹杖芒鞋自然是轻便的轻巧的,但 在风雨路途之中行进拖泥带水,又如何“胜”过骑马呢?显然“轻”是一种心态,一种轻松 的心态,一种超然物外,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神态。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 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任”:任凭,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的
10、超然情怀。下片“料峭(春风)”与“(山头)斜照”重读形成对比,突出天气的变化。“萧瑟(处)”重读,突出刚才所经之处的特点,这是外在环境,是客观存在。“无风雨”“无晴”这是作者的心理感受,是主观认知是作者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4、自由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诗人的心理状态。5、苏轼如何应对这场狂风暴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枳极面对的态度(外物不足于萦怀,不为外界环境左右;从容淡定,甚至有挑战意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或是隐逸思想或是达观和不畏坎坷的超然闲适的心态应对(表达了作 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蓑:不是眼前的实景,而
11、是心中所想,闲 人、隐逸者的装束)6、探究一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要表现自己面对自然的风雨而具有的心态吗?如果不是,他写这 首词到底要表达什么呢?作者是以自然的风雨隐喻政治的风雨,人生的风雨,以自己对待自然风雨的态度来表明 自己对待政治风雨、人生风雨的态度。即面对政治的风雨,面对宦海的浮沉,乃至人生的种 种危难和挫折,要超然物外,坦然面对,不躲避,不畏惧,泰然处之,潇洒从容。(或:借 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之情。)7、探究二从词的上片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 观的形象,是一位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轼词两首 语文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