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第六组-17古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第六组-17古诗三首.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正 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3 .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 意思,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思想感情。3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4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 爱祖国的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板书设计】望天门山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断开流回出来【课后反思】成功之处: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背诵最喜欢的古诗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 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
3、励学生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 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收获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从而让学生 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二、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 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 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 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 养了学生的语感。缺乏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
4、解诗句 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该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 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L认识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会写“饮、初” 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工了解诗句 的大概内容。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3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 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教学过程】一、欣赏美景,揭示诗题。1.同学们去过西湖吗?(如果有去过的,请学生
5、做简单介绍。)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2.鼓励学生用H己积累的词语说说欣赏西湖十景给H【设计意图:充分己留下的印象。(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调动学生已有的知秀、美不胜收、人间仙境)识经验进入语文学3.谈话揭题: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习。多媒体展示西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湖美景,可以使学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生感受西湖的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丽。通过图片展示,(课件出示13)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板设悬来引出课题,书:饮湖上初晴后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
6、牛阅读4.(课件出示14)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乂4ktTJ以至。J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0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 “苏堤”和“三潭映月1两道独特的景观。二、鼓励交流,理解诗题。1
7、.(课件出示15)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2 .小组交流: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3 .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1)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2)知道了地点:西湖的小舟上。(3)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饮酒聊天,欣赏美景。4 .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 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 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 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看 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 美妙诗篇一一饮湖上初晴后雨。三、学习字词,明确节奏。(课件出示16)突出显示“饮”“初”“亦”“抹
8、”“宜1 .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 翻开课本把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 读正确。2 .生自由朗读。3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1)课件出示诗句。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指导生字:yin chU yi mb yi|饮初亦抹宜指名读,教师领读,提“亦、宜”整体认读音. 字,在文中读m6,组词 词“抹布”。识记生字熟字加偏旁:饮二欠+4减一减:迹-JL二亦4.再把整首诗连起来南 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饮湖一 |宋示读音:节,“饮” 涂抹”;还:初二刀+,会一读,根(课件出5匕初晴后建(苏轼)前鼻音。“抹”是多音 有一个读音是血,组卜宜二
9、且产!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K17)|水光/敬港/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5.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四、品读诗句,理解大意。1 .小组交流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2 .代表发言,教师小结: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图、 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 资料3.引导理解:(1)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2)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3)欣赏晴雨时的美景,诗人有怎样不同的感受?4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五、细读诗句,交流探究。(一)赏读“水光激獭
10、晴方好”。1 . “激涌”是什么意思?(激港:波光闪动的样子。)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设计意图:交流 学习古诗的方法, 为自主探究诗句意 思做好充分的准 备。】2 .“激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 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3 .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激谶”的景象?(是阳光 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激潮”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了解 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晴天。)4 .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 己心中的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 的感情的?(方好。)5 .“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正当,恰好。)你是怎 么知道的
11、?(查字典。)“晴方好”又是什么意思?(方好: 正好,正显得美。)6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一湖晴天 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 看起来特别类T|)8 .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二)赏读山色空蒙雨亦第” 1.正当诗人和朋友陶 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 气发生了变化,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雨)9 .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山色空蒙。)10 “空蒙”是什么意思?(空蒙:雾气迷蒙,景物假设 隐假设现。)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11 “空蒙”让你想到了哪些
12、词语?(朦朦胧胧、云雾 迷漫、隐隐约约、假设隐假设现)12 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 己心中的赞叹。(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亦 奇。)13 “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也。)你是怎么知道的? (查字典。)“亦奇”又是什么意思?(亦奇:也显得非常 奇妙。)14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雨天的山 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假设有假设无, 也显得非常奇妙口)15 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三)个性赏读一一晴雨西湖。1 .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美。我们怎样才能 通过朗读表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注意停顿、重 音、有感情
13、)2 .生自由练读3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1)为了表现不同情况下的美把“水光激港”和“山 色空蒙”读重音。(2)因为是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天气造成了西湖两 种不同的美,所以把“晴”和“雨”读重一点。(3)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读出作者的感受。4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 生齐读。(四)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 .谈话过渡:晴天的西湖,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 波光艳丽;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茫茫,假设有假设无。面对 这么奇妙的景色,你要用什么词语来比喻它呢?(美丽的 画卷、人间仙境等。)2 .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比喻西湖的?(西子)你从怎 么知道的?
14、(读诗:欲把西湖比西子。)3 .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西子:西子指西施, 它是春秋时期越过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 四大美人。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 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 沉了下去。4 .诗人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5 .“淡妆”是什么意思?(素淡的妆容。)“浓抹”是 什么意思?(浓重华丽的打扮。)“相宜”什么意思?(合 适)“”总相宜(都非常合适。)6 .作者写这句诗只是为了赞美西施吗?(不是,是在 借西施来赞美西湖。意思是说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 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都很美。)7 .试
15、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假设把西湖当 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乐)8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西湖的的赞叹之情。六、指导写字,规范书写(课件出示18:生字田字格课件)饮初1 .读准字音,指导写字。师范写指导:“饮”左窄右宽,第二笔是横勾,第三笔是竖提,撇 要注意避让,捺可舒展。“初”左窄右宽,左边是“木”,不是“木2 .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出字格中的位置。学生描红书中生字,仿影、临写。3 .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 一画写端正。4 .投影展评,进行写字修正。七、总结延伸,背诵积累1 .苏轼在一天之中同时领略了西湖晴雨时的不同的 美,他的心
16、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高兴)2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 读。3 .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4 .我国历代诗人都喜欢以大自然为题材进行写作,留 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句和美文,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 阅读,并和同学一起提供。【设计意图:对重 难点生字的书写指 导,培养学生爱写 字的兴趣,教会学 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 书写习惯打下基 础。】【课堂作业新设计】.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1 .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2 .按要求写诗句。(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3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参考答案1 .饮湖
17、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激港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雨天的山色 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假设有假设无,也显得非常奇妙。假设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 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3. (1)水光激滩晴方好。(2)山色空蒙雨亦奇。4. 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 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微 风把岸
18、边花草树木的清香送到船上,是那么让人心醉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幕的笼罩下, 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假设有假设无,显得更加奇妙。苏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连声赞叹:“西湖 不仅晴天十分美丽迷人,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诱人啊!”朋友听了,假设有所思地说:“西湖的美胜 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笑着说说:“要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 那就太贴切了!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而西湖那么是不管晴 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丽。”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激港晴方
19、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即兴为诗歌提名为一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激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1 .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 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 的古诗。(5首)2 .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今天,我们 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 白,你了解多少?3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4 .教师评议。【设计意图:运用多 媒体课件介绍作者 李白,有效地吸引了 学生的注意力。】(课件出示2) |李白(701件62示
20、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下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到达了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 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 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局部 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 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 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
21、。被 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 的诗-一望天门山。(板书课题:望天门山)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课件出示3)|望天门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后反思】成功之处: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 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 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
22、“激解”“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 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 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 提高也是有帮助的。缺乏之处: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 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到达预定的效果。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 行自主识字练习。2 .能正
23、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 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3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2 .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设计意图:背诵古 诗的形式引入课题,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 入教学情境。】3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 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 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 经
24、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 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 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 洞庭).简单介绍 (课件出示20)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 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 和插出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 之作。有刘梦得文集。二、朗读古诗,生字指导1 .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 准节奏。2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交流节奏。(课件出示21)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
25、盘里/一青螺。(板书:望洞庭).课件出示本诗的生字。(课件出示22)jing wei m6 ydo yin pan ting镜未磨遥银盘庭(1)指名读。(2)重点强调:前鼻音“银 盘”,后鼻音“镜 庭二(3)指名小组齐读生字。(4)识记生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形近字辨析:境一镜末一未摇一遥很一银挺一庭组词扩展:磨面磨坊盘子玉盘(4)全班齐读。3 .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 说一说。(课件出示23、24)【设计意图:鼓励学 生自主解决字、词, 交流诗句的意思。体 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理念。】【设计意图:鼓励学 生自主解决字、词, 交流诗句的意思。体 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理
26、念。】【设计意图:鼓励学 生自主解决字、词, 交流诗句的意思。体 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理念。】(1)望:从远处看。(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3)湖光:湖面的波光。(4)两:指湖光和秋月。(5)和:和谐,优美。(6)潭面:指湖面。(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匹 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9)门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4 .再读古诗,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25)(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
27、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再读古诗,深入探究。(一)探究交流:湖光秋月两相和。1.学生齐读,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1)读出时间:秋天的夜晚。(2)读出了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3)读出了 “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气氛,一派和谐的 美。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宁静与和谐的气氛。(二)探究交流:潭面
28、无风镜未磨。1.学生齐读,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1)读出湖面的样子:风平浪静。(2)读出了月光下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3)读出了精确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二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二)探究交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1 .学生自由朗读。2 .互相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1)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 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2)山水翠: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 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
29、“白银盘里一青螺二(3)运用比喻的写法,把洞庭比作白银盘;把君山 比作青螺。3 .自由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 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四、学习新字,指导写字1.认读生字:(1)(课件出示26)镜未磨遥银盘(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3)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读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 认读。(4)开火车读、齐读。(5)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 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磨”半包围结构,“广”写大,写长,里面“林、 石”注意穿插避让,写得扁一些。“盘”上下结构,上长下
30、短。注意“舟”不要写太长, 横基本压住横中线。(6)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7)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五、积累内化,迁移运用。1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学习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七 绝望洞庭。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 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 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 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 喜爱和赞美之情。2 .指名有感情读背,齐读,学生自由朗读。3 .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有兴趣的同学
31、可以搜 集并阅读。作计】【课堂 业新设.默写 诗望洞庭。1 .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默写古诗望洞庭。潮作秋月西相和,潭面无风曾术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胄螺。 3.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参考答案一、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二、1.湖面的波光。指湖光和秋月。和谐,优美。指湖面。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 面无风,水平如镜。诗句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 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2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
32、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 中的君山。诗句的意思: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 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3 .把洞庭湖面比作铜镜。 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板书设计】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1 .展开想象,体会意境。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借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根据诗句展开 想象,用丰富的想象使诗句描绘的美景如在眼前; 为下面的品读古诗、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打下了 基础
33、。2 .品读诗句,欣赏美景。通过学生自读诗句,结合注释,欣赏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 流,共同品读,感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探究,课件展示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 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缺乏之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 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进而对 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 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34、,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开” -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 “回”一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 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 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 “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孤帆一片日边来”,
35、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 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 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 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 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
36、夜遥望的角度, 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 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 和秀美。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 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 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 为小,色调淡雅。【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7、被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 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 李杜”。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叶堡乡),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 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 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文明白畅达,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 世有巨大影响。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8、”。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 中晚期著名诗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 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 誉为“湘西第一神山”。天门山,素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千百年来,“天门洞开、天门翻水、天门转向、野拂藏宝、 鬼谷显影、天门瑞兽”六个难解之谜的相继涌现,更为这里增添了灵异的奇趣。【其他资料】洞庭湖一一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南岸,是长江重
39、要的调蓄湖泊。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由岳阳市城 陵矶注入长江。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 .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 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3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 一读。(师范读)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 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 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4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课件出示4:生字)duan chu zhi gu fan断楚至孤帆(1)注意读准
40、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2)识记生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换一换:“继”换掉魅”,力口上“斤”,就是“断“定” 换掉加上“林”,就是“楚”;“狐”把“才” 换成“子”,就是“孤二减一减、:到一至,变成“至、加一加:“巾+凡二帆”。【设计意图:鼓励学 生多种方法识记生 字,表达部编版教材 多元识字的理念。这 是表达学生学习的 主体性,主动性和自5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6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 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画画。7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课件出示5)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
41、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1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潮当秋月西相和,潭而无风量木磨。二、我会填。1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代诗人。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 时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 之情。2 .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 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 之夜的节奏一一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 湖面宛如未经
42、磨拭的铜镜。“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 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阅读能力大提升三、重点诗句品析.根据诗意写诗句(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假设有假设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根据意思写诗句。(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 小青螺。(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思维创新大拓展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参考答案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43、(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2. (1)湖面的光芒。(2)指湖光和秋月。(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4)指湖面。(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 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2 .李白“诗仙”3 .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也”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 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一一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 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耒磨”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
44、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三、L (1)水光激涌晴方好,山色空濠雨亦奇。(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 (1)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四、望洞庭改写秋高气爽,明月当空,大诗人刘禹锡乘着马车去来到了洞庭湖边。刘禹锡静静地站在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月光泗在洞庭湖湖面上,那皎洁的月光和洞庭湖湖水 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色。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 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诗人远远望去,在皓月银辉下,湖中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
45、同白银盘里 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刘禹锡被眼前这美景陶醉了,于是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三、小组合作,再读学习。1 .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 可以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了诗 意后,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2 .(课件出示6、7)(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所改变,并更加汹涌。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F1西梁山,呼博望山日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4)开:劈开,断开。(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6)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7)出:突出,出现。(8)日边:天扬厂(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 望去,仿佛来自日边。3 .个人自学开始。4 .小组交流学习收获。四、合作探究,品读诗句。觉性,可以提高自学 能力。】【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一)学习前两句诗。解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