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同步习题(有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9.桃花源记考司目林 积累一些常见的文百词语。 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 节,培养其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一一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一一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 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 界。名婶神所【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得阳柴 桑(今江西九江市)人。诗歌以归去来兮辞、咏荆
2、轲为代表,散文以桃花源记最 著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2 .写作背景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 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己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 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记”是“诗” 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 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
3、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 卜.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 了老百姓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 的理想社会。5 . (1)1)导解:重点词“遂”的意思是“于是,就”,“津”的意思是“渡口”,这里指桃花源。(2)c导解:重点词“良”的意思是“肥沃”,“属”的意思是“类”。6 .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起来 用来比喻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 (2)怡然自乐 安闲快乐(3)无人问津 没有人再访求,打听渡口 比喻没有
4、人探问或尝试。7 . (1)竟然。通“邀”,邀请。(3)告诉。(4)惊讶,惊奇。(5)已经。8 . (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亳无出路的境地。(2)不要说,(更)不必说。不论不管,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常与“也”搭配使用。9 .先世避秦时乱10 .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不愿离开的原因是: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百姓安 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11 .渔人把自己看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 人说啊。12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13 . (1)休息;(2)虽然。14 .根据草木荣枯来识别节气是春还是冬。根据树木凋谢来了解寒风猛烈。15
5、 . C导解:这些内容描绘了桃花源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是 作者所赞美的、向往的,没有同情的意思。16 .无所适从虽死犹生四通八达17 .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是作者崇敬的理想 社会的曲折反映。【参考译文】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 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 相呜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 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气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 季到了。虽然没有记
6、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表达交流】示例: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 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 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只是一 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2.文章结构漫桃源写遒人无意之中偶然遇见桃花源.一一神奇“桃花源记访桃源:写桃花源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雌世外桃源图,寻桃源写后人有意寻找桃花源却不得.虑幻“3.对话文本(1)作者为什么描绘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
7、,对农村的现实有更 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一一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 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 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 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狂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一一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 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 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膜之后而无人“问津”, 似乎也表
8、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 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2)如何理解桃源故事的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人桃源的经过其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 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 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人,亦奇人 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土,何以凭 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 茫然无所见
9、?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而“未果”, 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一一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 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3)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瑛的游仙 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 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唐时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是桃花 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 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
10、; 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 似为人间所无,乂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 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 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 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 个虚无缥缈的 世界,无迹可寻。最后 再虚写一笔,说高土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 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 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八 年级 语文 下册 桃花源记 同步 习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