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12《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12《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12《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 .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 .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过程和方法目标:1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1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 .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
2、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三课时【预习作业】【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 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 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i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
3、情 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二、作家、作品简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 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瞰邑(今山东曲阜 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 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
4、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 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人不知而不愠(yun) 不亦说(yu4邑)乎 三省(xi ng)吾身 传(chudn)不习乎L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
5、,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L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时:按时;说:愉快、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 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3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4 .朗读、背诵。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L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三:多次;
6、省:反省;为:替、帮;谋考虑事情;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5 .小组合作翻译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 复习过呢? ”6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讨论思想品德修养。7 .朗读、背诵。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J L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有:同“又工 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
7、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8 .小组合作翻译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 育维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 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 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 时我的心灵
8、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9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 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 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 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耍经过长时间的学习 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
9、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10 朗读、背诵。【作业布置】复习、背诵前三则。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教学步骤】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罔(wdng) 殆(dai) 箪:(dGn) 曲肱(gong)1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J (为政)1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0、故: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凭借;为:做。2 .小组合作翻译译文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3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 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 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 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初中语文 人教七 年级 上册 统编 2023 更新 12 十二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