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
《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临沂一中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 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 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 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事,便自然是 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 治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儒家哲学的原因。中
2、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 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 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所谓政治也无非 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 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 故。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 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 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
3、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 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 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材料二: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 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 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险,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 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 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
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1. (3分)A “协调 人神关系则不重要”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 “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 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 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可知,“头等重要的事”是协调人际关系,但不 代表协调人神关系不重要。2. (3分)A ”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每个个体、集团的利益”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 “政 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 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
5、的存在,而不是孤 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 务”可知,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是政治的任务,并不是 说这样就需要尽最大可能维护每个个体、集团的利益。3. (3分)B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与政治关系密切。A项是在说以德治国。B项主张诗歌要为 政治教化服务,诗歌能济世劝俗,拾遗补阙。符合题意。C项是在说诗人经历磨难而后创作 出好诗。D项是在说诗人看待人生的态度。4. 白居易此句是在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补察时政” “泄导人情”的积极作 用。诗歌与政治关系密切。虽然诗歌本质上是抒发个人情感的,但个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
6、 的,而政治的本质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政治的任务亦然,这就与诗歌发生了密切的 关系。(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5.独特的政治背景。政治的推动力。政治 具有活力性。(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满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18分)6. (3分)C吉他声很响亮,二胡声没有被掩 住,这不是对比,而是正衬。7. (3分)D错在“说明流浪艺人已辗转他地弹奏二胡”,此意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再 也没见过”。8. (6分)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流浪艺人的最后一次演出收获的掌 声相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凸显了小说主题,表达了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及对其艺人的赞 美
7、。突出了流浪艺人演艺水平之高,强化了其个性特征。(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 三点且意思对即可。)(6分)情节淡化。小说以“我”的口吻叙写了一位流浪艺人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 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令人印象深刻,让人意犹未尽。人物形象呈现出浓郁的抒 情气质。主人公生活窘困,却忠心于传统艺术。语言上呈现出散文诗化的倾向。语言简 洁、质朴、不渲染,又不失典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5小题,20分)10. (3分)B本题 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是定语后置句,“有能出奇 计强秦宾客群臣”,“者”是定
8、语后置的标志,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D; “吾且尊 官”和“与之分土”是“孝公”许诺的两个并列的奖励,中间要断开,可以排除A。译文: 秦孝公在国内下令说:“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 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来到秦国。故选B。11. (3分)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 其实际权力很高”错误,太子并 无实权。故选C。12. (3分)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住在国都的百姓进言说错误,原文 是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是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 以千计,不是住在国都的百姓进言说新法使百姓
9、不便的人数以千计。故选C。13. (8分)(1)所以圣贤之人如果想使国家富强,就不能拘泥于旧传统。(4分。“是 以” “苟,“强国,“法其故”各1分。)(2)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 而聪明勇敢的人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如此吗? (4 分。“忽微”“所溺”“岂”“困于所溺”各1分。)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 的能力。第一句中,“是以”,所以、因此;“苟”,如果;“强国”,使国家富强;“法 其故”,拘泥于旧传统。第二句中,“忽微”,细微的事情;“所溺”,所溺爱的人或物; “岂”,难道;“困于所溺”,被动句。14. (3分)道理:信誉,是君主至高无
10、上的法宝。(1分)分析: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 法维持国家;(1分)不欺骗天下成就了王道,不欺骗四方邻国建立了霸业。(1分)本 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的思想观点的能力。从“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可知,司马光在 文末评价阐述的道理是,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原因如下:从“国保于民,民保于 信”可知,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从“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可 知,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从“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 欺四邻”可知,不欺骗天下成就了王道,不欺骗I四方邻国建立了霸业。参考译文:周显王七年,秦国秦献
11、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孝公。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 修明政治,让秦国强大起来。周显王八年,秦孝公在国内下令说:“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 上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 行来到秦国。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他在魏国国相公叔座手下 做事,公叔座深知他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推荐,就重病不起。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座,问 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如何来处置? ”公叔座说:“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 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 ”魏惠王听罢默然不语。公叔座 又说:“如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
12、那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 魏惠王许诺后告辞而去。公叔座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 顾属下;所以先替君王谋划(建议惠王杀你),后把这件事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 ”公孙 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到底没 有出逃。魏惠王离开公叔座,果然对左右近臣说:“公叔座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怜了。他先 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公孙鞅到了秦国 后,托宠臣景监推荐见到秦孝公,陈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计划,孝公大喜过望,从此与他共 商国家大事。周显王十年,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贽同。
13、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 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会与大众一起谋划。所以圣贤之人如果想使国家富 强,就不能拘泥于旧传统。”秦孝公说:“说得好! ”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的要职。于是 制定变法的法令。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难以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 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 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 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变法令颁 布一年后,
14、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 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 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 人听说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一片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 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臣司马光日:信誉,是 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 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 当年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
15、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 以说是过于刻簿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 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 (3分)A。A项“病骨支离”只是纱帽宽 的表层原因,深层缘由是下句的“孤臣万里客江干”。16. (6分)含意:“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意为自己身份卑微但不敢忘记 忧虑国家,人生功业要等到盖棺才能评价;(2分)情感:作者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自 己虽然身份卑微,但依然忧心国事,有士大夫的责任担当;虽然目前处境落魄,但依然对未 来充满希冀。(4分,每点
16、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6分)(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 复来(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逸豫可以亡身美人帐下犹歌舞(每空1 分,有错别该空不给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18. (3分)示例:密密麻麻不负众望忠贞不渝(每空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成语,与语境相合,亦可得分。)(4分)示例:鸟类对于城市来说,有啄食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的生态意义;而作为人 类生存的伙伴,鸟类又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生态意义1分,文化意义1分,结构完整2 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9. (4分)使用了比喻
17、的修辞手法。把“善心”比作“风帆”,把“爱意”比作“江 河”,生动形象地点出了人类的每个善意、行动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使用了对偶的修辞 手法。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同样表达了 对人类善意的赞美。(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H (本题共2小题,9分)21. (3分)Bo A、C、D项中的“他们”和 文中画横线处的“他们”都是特指,B项中的“他们”是泛指。22. (6分)示例:并非专业出身忠实再现文学经典它也面临一些质疑(每空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酌情扣分。)四、写作(60分)审题1.作文题解读这是一道要求围绕“直”和
18、“曲”展开思考的关系型作文题。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 三部分组成。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由儒家的人生观引出核心词“直”,在儒家看来,人 生在世要做到“直”。“直”可以解释为“不弯曲,正直,率直,耿直”,也可解释为“公 正、合理,爽快、坦率”等。它要求为人处世要能做到不畏强势,敢作敢为,要能坚持正 道,要能勇于承认错误。它关涉的是做人的操守、做事的底线、做官的准则。它是担当,是 自律,是“修齐治平”的起点。第二句话由道家的人生观引出核心词“曲”,在道家看来, 人生在世要做到“曲”。“曲”可以解释为“弯转,不直,迂曲,婉转”,也可以解释为“不公正,不合理,周遍,详尽”等。它要求人们在遇到困难、
19、挫折等情况时,要能忍辱含 垢、等待时机、静观其变、不横冲直撞。它是行为艺术,是“以退为进”的人生智慧。第三 句话将“直”与“曲”连接起来,一个“争论不断”表明写作时不能完全抛开一方而只谈另 一方,二者须兼顾。提示语中“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意在告诉考生,文中要有 “我”的“思考”和“感悟”,即在行文中要有一定的“代入感”,要有明确的身份意识, 切忌只讲别人的事例,而忽视自己的见解。要求部分强调了角度、文体等注意点。其中, “选准角度”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提醒考生最好有所侧重,围绕二者选好角度谋篇布局,完 成写作。2.写作注意点考生要善于打开思路,既要正确理解“直”和“曲”的内涵,认真思考二
20、者各 自的价值,又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探析古往今来人们对二者争论不断的原因。过 “直”易折,过“曲”易偏。“直”不等于一根筋地不讲方法策略,“曲”也不意味着放弃 自我和原则。可以写个人、团队、国家,但不限于此,更不要依次阐述,平均用力,泛泛而 论。行文时,注意不要只谈抽象理论,一定要贴近生活展开具体分析。“明确文体”意味着 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最擅长的写作形式。但无论选择何种文体均应符合相应 的文体特征,不可模糊文体。若选择应用性文体,应充分体现具体交际情境,并能达成交际 目的。评分提示1.考生能围绕自己对“直”和“曲”这二者的理解行文,明确二者的价值、意 义,就视为符合题
21、意,赋分不低于36分。2.全文平均用力、缺少中心,或空洞谈“直”和 “曲”,原则上不超过40分;如果“直”和“曲”只写其一,最高不超过36分。3.全文偷 换概念,偏离对“直”和“曲”二者的认识、理解,最高不超过29分。4.全文完全脱离材 料及主题,最高不超过23分。5.对角度精当、见解独特、思想深刻、结构精巧、有文采、 有意蕴的作文,敢打高分。例文以曲求全炼心志,正直而行泛长舟林语堂曾说:“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于人而言,处于浮华世界,坚守正直并不 易,难免委曲求全、苟活于世;但世间如熔炉,将人的品德淬炼,隐忍蛰伏,表面上看似以 “曲”求全,实则内“直”于心而不改其志,不亦是正直人格的体现
22、吗?由此观之:正直而 行与以曲求全并不相悖,换句话说,“以曲求全”应当向“正直而行”趋近,以曲求全炼心 志,正直而行泛长舟。“心如大地者明,行如绳墨者彰”。正直确是人格品德中最闪光的部分。屈原一生正道 直行,卓然高尚,宁为玉碎地选择以死殉道,而不愿尘世污浊玷污分毫,可谓正直。然正直 而行,除了以身守节的仁人志士,我认为还应当增添一层内涵:以曲求全而不改其志。周文 王被拘禁时推演周易,司马迁横遭祸事铸就史记,苏武放逐北海持节牧羊。他们的 求全之举,难道是为了苟活于世?或是贪生怕死?显然并非如此,而是他们为了心中的志与 道,毅然决然地选择直面沉痛,正视苦难,只是隐忍蛰伏,心自坚毅,这种伟大而深沉的
23、坚 守,不也是可敬的正直之行?“曲则全,枉则直”。以曲求全就一定是正直之举吗? “曲”意为弯曲,而弯曲的可以 是脊背,低下的可以是头颅,但决不可委曲求全的是志节,是道义,是正直的灵魂。有人战 场上叛军降敌,这不是以曲求全,这是贪生怕死;有人拜金慕贵,这不是以曲求全,这是庸 俗虚浮;有人阿谀奉承,这亦不是以曲求全,这是趋炎附势。真正正直的以曲求全者,内心 一定怀有一种执念,或是志向,或是节操,这种执念,让他们宁愿忍受万倍的痛苦,经历百 般的折磨,也始终不渝,以不死的气魄和毅力保全己身,只为了心中那如绳墨般的正直之道 得以实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正直之举定要有所求全吗?其实不然。若是委曲求全
24、,怎得 子瞻“竹杖芒鞋轻胜马”之洒脱?又怎可见“东坡处处筑苏堤”之景象?子瞻的正直人格, 随烟雨一蓑而来,不随屡屡弹劾而去;因苏堤春晓而来,不因众人排议而去。此心光明,此 心正直,不需以身殉道,亦无需委曲求全,不也做到了正直而行,问心无愧?在这个层面上 讲,正直之道唯在心中不灭,方可得以实现,至于践行之道,则各有所异罢了。“少年心事当孥云,谁念幽寒坐呜咽”。正直而行,是人生这艘舟楫行稳致远的保障,我们 青年人定要学好行进的方向;以曲求全,是炼就正直品德与人格的焰火,我们青年定要经得 住试炼。且行且进,不负韶华。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 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临沂市 第一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