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标准规范》如何解决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问题初步探索.doc
《最新《标准规范》如何解决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问题初步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标准规范》如何解决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问题初步探索.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何解决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问题初步探索 摘要:通过调查研究,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由于外加剂与水泥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对于不同水泥,外加剂所表现的性能不尽相同。根据国产水泥的性能特点及其与外加剂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提出减水剂掺量应略高于其饱和点,并根据水泥中C3A含量及含碱量加以适当调整;在适当条件下掺保水剂以减少泌水,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等措施。 关键词: 混凝土;混凝土外加剂;水泥;适应性前言 我国的混凝土外加剂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及大规模推广应用后。始终困绕业内技术人员的难题依然是外加剂与水泥品种的适应性。至今还没有一种通用减水剂能适应所有的国
2、产水泥品种。仅就江苏而言,地产及周边地区流通入境的水泥,因其组成不同,掺用同一种外加剂会表现出不同的流变性能。甚至同一品牌的水泥,由于集团化管理,往往来自几个厂家其性能差别亦较大。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成功案例,按照整体论的科学思想,提出解决外加剂与水泥品种适应性的技术路线。1 外加剂的分类和性能1.1 外加剂的分类 可按与水泥的相互作用将常用的化学外加剂分为5类: (1)调凝剂:调节水泥水化速率和凝结时间。 (2)减水剂:调节混凝土工作性和用水量。 (3)引气剂:常用以改善混凝土工作性、抗冻融性能和匀质性。 (4)保塑剂:具有减少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的功能。 (
3、5)保水剂:能克服混凝土泌水,提高混凝土匀质性。1.2 表面吸附 大多数有机外加剂与水泥颗粒或水泥水化颗粒表面具有亲合力,因而吸附作用显著。外加剂中带电荷的有机物基团(SO3-,C00-)通过静电作用与颗粒表面相互作用(颗粒的表面电荷与外加剂分子的离子团相互作用)。以蔗糖为例,其极性作用基团OH-也能通过静电力及氢键作用与高极性的水化相强烈作用。带有离子(-C00-)和极性基团(-OH)的典型外加剂是葡萄糖酸盐。对于含有憎水的、极性的以及离子基团的多聚型外加剂(如木质素磺酸盐),吸附是各种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熵增的原因。熵增常常使吸附状态稳定。1.3 外加剂吸附对表面性能的影响 除了水
4、泥相与有机外加剂之间的化学反应,吸附的化合物将改变水泥颗粒的表面特性。从而影响其与液相以及其它水泥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吸附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会向颗粒表面传递带负电的静电荷,即负专电位,这会引起相邻水泥粒子间的排斥并且有助于提高分散效果。对于高分子聚合物,物理阻碍(空间位阻)会导致额外的小范围排斥力。因而“静电力”和“空间力”都有助于提高水泥浆的流动性能。1.4 减水剂的作用 当代昆凝土工业普遍使用的超塑化剂绝大部份是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PNS)和磺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PMS),其作用机理主要为分子之间的静电斥力。众所周知,聚合体是超塑化剂的主要成分,其性质非常重要。同时,磺化作用的最大
5、程度必须是适宜的,平均聚合度为9-10。在这种聚合度下,聚合链不可能出现过多的跨越连接。 理论上,所有满足标准、具有相同水化硬化特性的水泥,在掺入相同的超塑化剂时,所表现出的流变特性是相同的。然而试验表明,这种理论并不一定是非常准确的尤其是当混凝土的水胶比在0.3和0.4之间时更是如此。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水泥中各种化学成分和矿物相以及水泥中的硫酸钙含量是根据不同的试验条件加以调整的,可以通过改变用水量来改变混凝土的流变特l生。当水灰比为0.5时。水泥颗粒分散度很大,水泥颗粒的分散性直接决定混凝土的流变特性,随着时间的增长,初始水化产物与水泥颗粒开始交叉分散,混凝土的流变性生发生变化。 水泥和磺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标准规范 最新 如何 解决 外加 水泥 适应性 问题 初步 探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