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卷01-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新高考专用) (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重组卷01-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新高考专用)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组卷01-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新高考专用) (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真题重组卷1 (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22年新高考卷1)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 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 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 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 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 力,让中华文明
2、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 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 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 “理论中的中国” “哲学 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 国”。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 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 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
3、问题 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 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 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 诗歌创作和理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 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 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
4、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 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 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 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 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 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 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
5、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献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 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
6、我忠于大王的表现。”“魏献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献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 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答案】C【解析】本
7、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 蔽,与“赵蔽”的“蔽”不同。故选C。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 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 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 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
8、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 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 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4分)【答案】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解析】“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 办。(2
9、)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4分)【答案】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解析】“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14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
10、意思是说我向您 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 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 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 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 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 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
11、用亡魏的 坏处“恫吓”燕王。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 人谋划一下,怎么办? ”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 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 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 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 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 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
12、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 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欷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 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 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 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 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 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 ”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臣下
13、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 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 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 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 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 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 呢?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
14、(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 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二)(22年新高考卷2)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河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
15、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 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故选B。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 依不舍的离情。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 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 能力。“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 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 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 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 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 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
17、,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 力。(三)(22年新高考卷1)名句名篇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劝学中“, ”两句,以劣 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 和 “” O(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O【答案】(1)弩马十驾功在不舍(2)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3)示例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示例二: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弩,瑟。三、(22年新高考卷2)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2022年3月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如约举行, 在约400公里高的环地球轨道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携手开讲,走近 一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在现场演示,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学生的问 题,并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向全球同步直播此次“天宫课堂”。抛出去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没有沿抛物线方向下降坠落,而是给人以沿着直线匀速 运动的感觉,植物油与水在小瓶中混合后,不能自然分离,而用绳子拴住瓶子甩上一阵后,水与油 成功分离第三次“天宫课堂”这
19、些的瞬间启发很多学生不断思考、回味,兴趣盎然地追寻背后的科学道理。“天宫课堂”开始于2013年6月20日。彼时,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同伴的配合下,华丽 转身为 的科学课教师,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独特的物理现象,并和地面的学生进行了的天地互动交流。此后又于2021年和今年两度开课,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扣人心弦循循善诱热火朝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原文“抛出去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没有沿抛物线方向下降坠落,而是给人 以沿着直线匀速运动的感
20、觉,植物油与水在小瓶中混合后,不能自然分离,而用绳子拴住瓶子甩上 一阵后,水与油成功分离”“瞬间启发很多学生不断思考、回味,兴趣盎然地追寻背后的科学道 理”,这些事物能够让人心情激动,引起共鸣,故此空可填“扣人心弦”。扣人心弦:形容使人非 常激动或能牵动人心。多指诗文、表演等感染力强,牵动人心。第二空:根据原文“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同伴的配合下,华丽转身为科学课教师,在天宫一 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独特的物理现象”,可知,此处在讲王 亚平为孩子们授课,所以用“循循善诱”。循循善诱:指循序渐进的诱导。第三空:根据原文“并和地面的学生进行了的天地互动交流,此后又于20
21、21年和今年两度开课, 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可知,此处在讲王亚平和孩子们的互 动,后文强调激发了广大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所以用“热火朝天”。热火朝 天:形容群众性运动或工作达到热烈高涨的境界,就像炽热的烈火朝天熊熊燃烧一般。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 意。(4分)【答案】在近一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不仅现场演示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 了地面学生的问题。通过多种媒体平台,此次“天宫课堂”向全球同步直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2、有三处语病:主宾倒置,“科学实验”应为宾语,所以把“现场演示”提前;“向全球同步直播此次天宫课堂”中“此次天宫课堂”应为主语,所以它要提前,删掉“并通过多种媒体平台”的“并”; 关联词缺失,后文用到了 “还”,所以在“现场演示”前加上“不仅”。(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 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 的洋医生。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
23、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 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 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人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工那么变着。20 .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答案】“他”是人称代词,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文中不使用这个第三人称代词来 指代祖父,表明不曾将祖父看作“我”和读者以外
24、的人。直称其为“我的祖父”“祖父”,能让人感受到祖孙二人的亲密关系,体会到“我”对 祖父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怀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人称或写作视角作用的能力。“他”是第三人称视角,属于代词,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文中不使用这个代词而 是称呼祖父,表明作者对祖父的情感深厚,从来不曾把祖父看作自己之外和读者以外的第三人, “我的祖父”“祖父”这些称呼中,能让人不仅感受到“我”对祖父的爱戴和敬重,还能够深入体 会祖孙二人的亲密感情,体会到“我”对祖父深厚的爱和永恒的怀念,无论时间过去多久,祖父离 开“我”多久,“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祖父永远是“我的祖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组卷01 -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新高考专用 解析版 重组 01 冲刺 2023 年高 语文 新高 专用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