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比较有标志性建筑物的图片,大
2、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展示图片)这些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中建筑物的轮廓) 师:不只是建筑物的形状,我们身边的一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了解了我们身边这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更加深入的研究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 (贴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并贴出画有长方体平面图的卡纸) (过渡语)师:我知道同学们也带来了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给同桌展示一下。 二、探究新知 (一)通过摸,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师:接下来跟着老师来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
3、感觉? 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摸起来滑滑的、平平的。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种感觉吗?没错像这样摸起来滑滑的、平平的部分就叫做长方体的面。(板书:面) 2、师:那除了面,我们还能摸到长方体的其他组成部分吗? (预设1)生:我还摸到了长方体的棱。 师:那请问长方体的棱在哪里呢?(请生上台指出长方体的棱) (预设2)生回答不出来 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 接着让生在自己的长方体物品里找出长方体的棱指出来给同桌看看。 3、指导学生观察顶点。 师:同学们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板书: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4、师小结
4、: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巩固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具体位置。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过渡语)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数一数,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生朗读活动要求。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和面的数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
5、对(互相平行)及相交的棱、相对(没有公共边的面)及相邻的面(有一条公共边的面)。 (2)若学生(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板书: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出示课件,并让生把长方体的定义齐读一遍)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过渡语)师:为了对长方体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大伙动动手来制作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如
6、果我只给你细木条和橡皮泥,该如何运用这些材料呢? 请个别生读活动要求。 小组讨论2-3分钟,请生回答。 (预设)生:我要用细木条来当长方体的棱,橡皮泥用来黏住细木条,同时橡皮泥充当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的想法怎么样?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师:我也非常赞同你的想法,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材料开始制作吧。 注意:请每组拿出一本书垫在下面再制作长方体框架。 (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制作) (2)师:仔细观察长方体框架,你发现长方体用了几根细木条? 生:12根细木条 师:这些细木条其实就是长方体的12条棱,如果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生1:分为三组,四条长,四条宽,四条高。 (预设)生2:我
7、想分为四组,每一组里有一长,一宽,一高。 2、认识长、宽、高。 (1)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渡语)师:你们刚才都说到了长、宽、高,请问同学们谁愿意带上你们的作品上台给大家指一指长、宽、高分别在什么位置? 生: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2)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 3、课堂小结: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生:我还知道了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
8、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练习巩固 1、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相同,但形状不相同。(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2、想一想,做一做 书本第21面 练习五 第一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会熟记
9、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准备:PPT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2的倍数有什么的特征吗,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呢?(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还可以怎样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新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探究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 1 )提问: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 2 )学生讨论。 ( 3 )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的因数:1。 2的因数:1,2。 3的因数:1,3。 4的因数:1,2,4。 5的因数:1,5。 6的因数:1,2,3,6
10、。 7的因数:1,7。 8的因数:1,2,4,8。 ( 4 )提问:你能按照上面各数的因数的个数给这些数分类吗? 有1个因数的数:1。 有2个因数的数:2,3,5,7,11,13,17,19。 有2个以上因数的数:4,6,8,9,10,12,14,15,16,18,20。 (学生可能还会分成有3个、4个、5个、6个因数的,教师可以说明,把有3个、4个、5个、6个因数的数归为一类, ( 5 )观察比较,发现特点。师:观察2,3,5,7,11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只有1和它们本身两个因数) 师:观察4,6,8,9,10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除了1和它们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教师明确:根据这些数
11、的因数的个数的多少给这些数分类,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质数和合数。 ( 6 )明确质数、合数的意义。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3)提问:1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1只有1个因数,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也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4)提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看什么?(看因数的个数,有2个因数的数是质数,有2个以上因数的数是合数) ( 7 )课件出示自然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设计意图:质数和合数是对自然数进行分类的另一种方法,在本环节
12、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把探究知识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知道按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自然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三类,学生很容易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轻松、愉快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用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的例1 师:想一想做质数表时应该划掉什么数? 让学生交流找质数的方法 学生1:应先划掉自然数1 学生2:再划掉2,3,的倍数,但是2,3本身不能划掉。 学生3:再划掉5,7的倍数,但是,5,7本身不能划掉。 学生4: 归纳找质数的方法 用课件出示100以内的质数表,并齐读找到的25个质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看谁能猜出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2.
13、检测 3.想一想 4.判断 5.思考 设计意图:这是具有检测性的一个环节,通过有针对性的、有层次、有坡度的应用练习,帮助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在学生找20以内各数的因数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各数的因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按因数的个数给各数分类,最终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让学生成为探索家。 2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题,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因材施教”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材而练”,就是要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
14、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因此,本课时在习题的设计上呈现了多样性的原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只选择难度较大的习题,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避开那些啃不动的难题,选择基础题和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习题。实行同一起点,不同的人达到不同的终点,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三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学习的主动性远远不够。当然,班上也有很多积极向上的学生,也有很多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学生。 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在下学期的数学教学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帮助
15、后进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加强课后辅导,对其作业降低要求。 2、深入调查学生的作业要求,改进作业的布置及检查方式,增加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作业。 3、强化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把学习习惯的好坏与期末数学成绩的评价相结合。 4、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多开展一些数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课堂“数学之星” 的评选,严格要求的同时鼓励学生上进。 二、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
16、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
17、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 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
18、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
19、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20、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
21、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80课时的教学内容。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难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方格纸 教
22、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魔方,再做这个游戏时,最常用到的操作时什么?(旋转) 请同学们用手示范一下怎样进行旋转?(学生用手势演示) 问:你们在做旋转手势时为什么有的向左旋转,有的向右旋转?(因为有的是顺时针旋转,有的是逆时针旋转。) 集体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和逆时针旋转90度。 请一人到投影前操作魔方。其他同学提示其具体的旋转方向。 师:刚才同学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咱们就来共同研究“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二、明确概念 1、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呢? 生:风扇、陀螺、钟表、车轮、风车 课件出示
23、几种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说的这几种都是旋转现象,那么旋转有怎样的特征和性质呢?我们借助最常见的钟表来进行研究吧。 2、学习例3.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出示钟表实物。 师:请同学们观察钟表的指针,描述指针从“12”到“1”师怎样旋转的。(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师演示指针由“1”到“3”。 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3”) 师演示指针由“3”到“6”。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从几开始?是绕哪个点旋转的?怎样旋转?旋转了多少度? (2)明确旋转要素 旋转物体 起止位置 绕哪一点 旋转方向 旋转度数 板书: 点 方向
24、度数 师:要想清楚说明旋转现象,明确以上几个要素最为重要。 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出示课件) 请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是如何旋转的。 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一是由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二是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三是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四是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2、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3、概括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师:刚
25、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点O的位置没有变;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四、绘制图形 1、自主画图。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纸。 (2)请学生看清图形。 (3)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引导学生明确:对应点与点O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对应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 学生独立完成。 (4)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2、总结画法。 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周围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 篇五 教材
26、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较少。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
27、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 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
28、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_2+ 长方形面积 生C:
29、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 = 长 宽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 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利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S = 2 r h 师:如果圆住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解决生活问题 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
30、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则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板书设计 长方形 = 长 宽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高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练习五第4、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正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正方体的特征,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
31、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当右面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生:正方体。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老师暂时先保密,相信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投影出示例3 。 1.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面、棱
32、、顶点。 师: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请同学们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出示观察要点) (1)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有几条棱?有什么特点?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汇报: (1)正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长都相等。 (3)正方体有8个
33、顶点。 2.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师:通过制作正方体,相信同学们一定对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到现在为止,我们已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那么让我们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投影展示: 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相等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说它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确正方体是一个
34、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现在我们之前的那个猜测,是不是得到验证了呢?如果我们画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该怎样画呢? 板书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的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在这节课里,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完全相同,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了解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和总结结论。在研
35、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铺垫。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 ),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B类 用72厘米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相等特殊2.
36、 12a 72 3. 512=60(厘米) B类: 7212=6(厘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20页做一做 (1) 8个(2)略(3)搭成的是正方体 教材第21页练习五 4.正方体10厘米6个9. C F D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 一、学情分析: 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
37、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
38、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质数(素数)?为什么? (学
39、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师:1是质数吗? (学生回答:1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1不是质数,1的因数只有1个,质数有2个因数;) 师: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4是合数,除了1和4以外,2也是4的因数;6是合数,除了1和6以外,6的因数还有2和3;) 师:1是合数吗? (学生可能回答:1不是合数,它只有1个因数1。) 小结: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质
40、数和合数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说明: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可以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这里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定义,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除了1)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在一开始可能会将1归为质数,这时要提醒学生仔细理解定义中“两个因数”的含义。在小结和板书中也要强调,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探究二: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课本P14例1。) (媒体出示图表)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先把偶数去掉,它们除了1和本身外,一定还有因数2(教师提示2是质数,不能去掉);除了5以外,个位是5,0的数先去掉;) 师:利用我们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先将2,3,
41、5的倍数划掉(不包括2,3,5)。一直可以划到几的倍数? (学生可能回答:50的倍数,51的2倍是102,超过100了。) (学生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设计意图说明:由于小学用到的质数比较少,所以教材中只要求学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这些质数不必要求学生都背熟,但是熟悉20以内的质数还是有必要的。 五、练习 (课本P16练习四第一、二题。) 六、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识别长方体
42、和正方体,掌握并熟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2、认识正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12条棱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长方体棱长总长、正方体棱长总长。 2、对比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43、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 四、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20xx)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第一节的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知识,其中长方体含有例1、例2,正方体含有例3。 教材设计意图:重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五、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普遍对空间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学生对新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唯有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由浅入深,逐一穿插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过程中来分析和比较,从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最终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相关知识导入。 1、回顾长方形及正方形。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体的空间概念。 (二)师用实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量。 1、师分别展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2、生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3、生可在桌间或小组内交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数量特征。 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通常都是长方形,特殊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 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都是正方形) (三)引导生通过操作、讨论,来理解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间的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 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