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小知识及防治.ppt
《辐射小知识及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辐射小知识及防治.ppt(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辐射小知识及其防治辐射小知识及其防治目 录 Content4 4日本地震引发核泄露危机1 12 23 35 5辐射污染和防护常识对中国暂不构成影响日常防辐射小常识福岛核电站泄漏情况进展日本地震引发核泄露危机123北京时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强震引发海啸。强震造成两座核电站的5个机组停转,并于12日首次确认核电站出现泄漏,大批居民被疏散。强震造成多处火灾,核泄漏情况不断扩大。福岛核电站发现核泄漏n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核安全局12日称,福岛第一核电站工厂的第一核反应堆芯可能正在部分融化。该局称,已在这个核反应堆周围检测到放射性物质铯。数小时后该反应堆传出爆炸声,
2、日本NHK电视台报道称,有几名工作人员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爆炸中受伤。n日本首次确认该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该核电站正门附近的辐射量达到正常值70倍以上,1号机组的中央控制室则已升至约1000倍。据日本广播协会报道,日本警方已经将福岛核电站附近居民的疏散半径扩大到20公里。n日本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2日晚说,爆炸原因可能是反应堆堆芯产生的水蒸气外泄至容器外,水蒸气和燃料包壳反应产生的氢气和建筑物内的氧气发生剧烈反应,但1号机组安置反应堆的容器本身并未在爆炸中损坏。n中新社东京3月14日,日本核电站危机目前持续扩大,继福岛核电站爆炸后,宫城县的女川核电站和茨城县的东海核电站当前都面临紧急情况;而福岛
3、核电站的险情仍未排除,面临再次爆炸。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切。n3月14日 据路透社报道,日本核安全机构(NUC)确认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核反应堆发生氢气爆炸。日本官房长官枝野幸男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氢气爆炸“导致放射性物质大量飞散的可能性较低”。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扩大,同时另外两个核电站出现故障三号反应堆爆炸后三号反应堆爆炸前n日本核能与工业安全局消息播报,2号反应堆的冷却功能已经完全丧失。此前,第一核电站的1号和3号反应堆也曾遭遇同样问题,此后相继发生了爆炸。n3月14日据日本共同社报道,福岛一号核电站2号反应堆的燃料棒部分裸露,抢救工作正在进行。n日本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在发布会上表示,2号
4、反应堆不太可能发生爆炸。并表示希望注入海水等冷却工作能稳定2号反应堆的状态。n针对公众关注的日本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情况,中国气象专家、核安全专家分析认为,日本核泄漏放射性污染物对中国暂无影响。福岛核电站最新情况(截止3月14日)普通辐射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n辐射是指能量在空间和其他介质中的传递,存在形式有电磁波、粒子流等。按辐射的效应分,可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两类,一般人们通常提及的都是电离辐射,包括最令人闻之色变的核辐射。电离辐射是使物质产生电离作用的电磁辐射(如X射线、伽马射线),或粒子辐射(如阿尔法、贝塔、高速电子、高速质子及其他粒子)。而波长大于100纳米的电磁波,由于其能量
5、低,不能引起水和机体组织电离,故称为非电离辐射,如光和超声波等。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辐射与核辐射的原理是一致的,惟一不同的是强度没核辐射高。n辐射源几乎无处不在,如电视、冰箱、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办公室里的电脑、复印机、空调,街上的高压线、电视信号发射塔,都会有微量的辐射。n毫无疑问,任何辐射都是有害的,人体通过自然代谢能够抵御一定的辐射伤害,现代生活中电子设备大量使用造成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辐射量较原先增大。因此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经常参加户外活动,远离电子设备,亲近大自然,保持健康的身心。核辐射能够引起严重的后果n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
6、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n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小科普小科普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那里居住着694.5万人。由于这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辐射 知识 防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