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知识法制教育课教案集合5篇.docx
《禁毒知识法制教育课教案集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禁毒知识法制教育课教案集合5篇.docx(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禁毒知识法制教育课教案集合5篇 学问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究的结果总和。学问,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但学问的价值推断标准在于有用性,以能否让人类制造新物质,得到力气和权力等等为考量。学问的概念是哲学熟悉论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有一个经典的定,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禁毒学问法制教育课教案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禁毒学问法制教育课教案5篇 第1篇: 禁毒学问法制教育课教案 人身安全法制教育课教案 课题一 自护、自救安全教育 教学内容: 学习一些家居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学问。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安全学问,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
2、意识,使学生安全、安康成长。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暖和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怀、爱惜,好像并不存在什么危急。但是,家庭生活中仍旧有很多事情需要备加留意和当心对待,否则很简单发生危急,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家居安全要留意什么: 1、 用电安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握一些根本的用电常识。 (1)、 熟悉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状况下关断电源。 (2)、 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3)、 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4)、 使用中发觉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状况,应马上关
3、掉电源开关,停顿使用。 (5)、 发觉有人触电要设法准时关断电源;或者用枯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2、 安全使用煤气 (1)、 燃气器具在工作时,人不能长时间离开,以防被风吹灭或被锅中溢出的水浇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而发生火灾。 (2)、 使用燃气器具(如煤气炉、燃气热水器等),应充分保证室内的通风,保持足够的氧气,防止煤气中毒。 二、 游泳时要留意安全 1、 游泳需要经过体格检查。 2、 要慎重选择游泳场所。 3、 下水前要做预备运动。 4、 饱食或者饥饿时,猛烈运动和繁重劳动以后不要游泳。 5、 水下状况不明时,不要跳水。 6、 发觉有人溺水,不要贸然下水营
4、救,应大声召唤成年人前来相助。 三、 交通安全 1、 行走时怎样留意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 、集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 穿越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章,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 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准骑自行车上街。 四、 发生火灾怎么办 1、要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报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地 点,还要讲清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么样。 2、一旦身受火灾的威逼,千万不要慌张,要冷静,想方法离开火场。
5、 3、 逃命时,尽量实行爱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五、 小结:只要我们到处当心,留意安全,把握自救、自护的学问,熬炼自己自护自救的力量,机灵英勇的处理遇到的各种特别的状况或危急,就能安康地成长。 课题二 用火安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火灾大事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 2、熟悉各种灭火设备,牢记灭火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防火宣传墙报共同提高防火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火灾大事介绍方法:运用幻灯片展现各种火灾现场图片,学生谈观后感受教师总结:“生命如此漂亮,又是如此脆弱 疼惜生命提高防火意识” (二)熟悉灭火设方法:通过观看幻灯片了解家用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 1
6、、 分清灭火器上的标识 2、 了解灭火器分类清水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 1211灭火器 、 二氧化碳灭火器 (三)区分火灾类别,牢记灭火方法 I、火灾的定义: 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掌握的燃烧所造成的灾难。(GB5907-86) I I 、火灾的分类 火灾分为A、B、C、D四类(GB4968-85) 1.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 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2.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3.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自然气、甲烷、乙烷、
7、丙烷、氢气火灾等。 4.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 指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I I I、依据不同火灾特征选择不同灭火工具。 (四)安全用火 1、简单发生火灾的时间 2、发生火灾的缘由 1.1厨房用火不慎 2.2生活、照明用火不慎 3.3吸烟不慎 4.4小孩玩火 5.5人为纵火 3、提高安全用火意识(燃放烟花、郊外野炊、试验室用火、在学生中开展禁烟活动、) (五)灾难面前不旁观、提高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题三 防火自救安全教育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火灾中各种逃命自救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 汇报家庭火灾隐患调查结果强化安全意
8、识。 (二)展现幻灯片学习自救学问, 几种逃命方法的总结: 1、 关门求生 2、测试门的温度 3、从窗户逃命 4、高层建筑火灾逃命 5、公共场所火灾逃命 6、安全出口逃命 (三)教师介绍火灾报警须知: 1、牢记火警电话“119”,事发时可用任何一部电话播打(注:无论欠费与否)。 2、火灾状况要报具体:单位、区街号发生火灾,物质在燃烧,火势很大,请速来扑救,我的电话是。 3、要派人来主要路口迎接消防车。 (四)教师引领学生在校内考察逃命路线 a) 制作逃命路线图 b) 制作逃命路标 (五)深入学习火场逃命十三诀 第一诀:逃命预演,临危不乱。 其次诀:熟识环境,暗记出口。 第三诀:通道出口,畅通无
9、阻。 第四诀:扑灭小火,惠及他人。 第五诀:保持冷静,明辨方向,快速撤离。 第六诀: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第七诀:简易防护,蒙鼻匍匐。 第八诀: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第九诀:缓降逃命,滑绳自救。 第十诀:避难场所,固守待援。 第十一诀:缓晃轻抛,寻求救济。 第十二诀:火已及身,切勿惊跑。 第十三诀:跳楼有术,虽损求生。 (六)组织学生讨论探讨火灾时人心理与行为的误区。 第2篇: 禁毒学问法制教育课教案 禁毒学问法制教育教案 班级:四年级(1)班 教师:向 萍 时间:2023、11、7 教学目的: 1、熟悉毒品的种类。 2、知道毒品的危害。 3、了解毒品的传播途径,增加防毒意识。 4、积极参加禁
10、毒活动,共创平安社会。 教学预备: 收集有关毒品学问的书籍,毒品危害的照片、影片、资料等。 教学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展学习,学习后集中组织测试。 教学过程: 一、播放毒品危害的影片,让学生感知毒品的危害,从而产生想了解毒品的欲望。 二、介绍什么是毒品?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海洛因最早是1874年英国人工合成的。冰毒最早是由日本人工合成的。在二次大战时,日本侵略者给士兵服用冰毒,用以提高战斗力。我国海洛因的主要来源地是金三角。 冰毒在人体同内的作用快而强,用药后精神兴奋,对食物和睡眠的要求降低
11、,常导致感动担心和暴力行为,易形成剧烈的依靠性。 兴奋剂是加速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使人处于剧烈兴奋具有成瘾性的精神药品。兴奋剂的种类繁多,大多通过人工合成,常见的有苯丙胺类(冰毒)、苯丙胺类衍生物MDMA、MDA(摇头丸)、可卡因、咖啡因。 “摇头丸”意为会摇头的药丸,有剧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和精神依靠性。用药后常会过度活动、情感冲动、嗜舞、偏执、妄想、自我约束力下降、消失幻觉和暴力倾向。 依据麻醉药品治理方法和麻醉药品品种名目,属于我国麻醉药品管制的范围共7类118种,属于 我国精神药品管制范围的共2类119种。 三、介绍什么是新型毒品? 所谓新型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
12、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等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靠性的精神药品。 常见的新型毒品有冰毒、摇头丸、K粉、咖啡因、麦角乙二胺(LSD)。此外还有安钠咖、氟硝安定、安眠酮、“忽悠悠”、三唑仑、丁丙诺咖、苯环利定、r羟丁酸、止咳水、迷幻蘑菇、地西泮、有机溶济和鼻吸剂等。由于科学技术和制药工业的不断进步与进展,精神药物的范围和种类也将不断增多。 四、介绍毒品原植物。 毒品原植物是指可用做生产、制造毒品原料的植物。如罂粟、大麻、古柯。鸦片、吗啡、海洛因都来自罂粟的未成熟的浆液,只是由于加工方式不同,后者比前
13、者的纯度更高,毒性更大。 五、毒品的分类 毒品的分类方法有许多,依据毒品对人体的作用,可分为:麻醉剂、抑制剂、兴奋剂、冷静剂、致幻剂。 六、毒品的特征 1、成瘾性。一旦沾染上毒品,很简单成瘾,而且戒断毒瘾非常困难。 2、违法性。贩卖和吸食毒品都是违法的。 3、危害性。毒品害人,毁家、祸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七、总结全课 八、作业 写一篇学习心得 第3篇: 禁毒学问法制教育课教案 初中法制教育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道上学;集会;课间操;上课;课间;值日;放学路队的详细要求。 2、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根据学校的要求去做。 【教学重点】 知道早读、集会、课间操、上课、课间、值日、
14、放学路队的详细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课件展现学生在校一天的生活情景。问:我们在学校里应怎样做才能有序地实行学习、活动呢?由此引出课题。 二、学习过程 1、 请每个小组各选两个主题实行争论我们该如何做?(供选 择的主题:早读;集会;课间操;上课;课间;值日;放学路队) 2、请每个小组实行汇报,并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一评、议一议。 3、出示学校对早读;集会;课间操;上课;课间;值日;放学路 队的详细要求,学生实行学习。 上学:(1)按时上学;(2)穿校服(运动服)回校;(3)衣服要洁净、整齐,不破烂,(4)短衫要束在裤子里,上衣纽扣要扣好(或拉上链);(5)佩戴红领巾要端正美观(红领巾
15、要戴在衣领里),六、七月可戴队徽(队徽要戴在左胸);(6)主动向教师、同学热忱问好;(7)星期一穿白鞋; (8)不穿没袖的衣服、拖鞋;(9)不染发,不涂指甲,不戴首饰。 课间:(!)不吵闹,不追赶,听从值日生的劝导,绽开有益活动。 (2)说话掌握音量,走路放轻脚步,上落楼梯靠右行走。(3)讲卫生,不乱丢乱吐乱画。(4)爱惜公物,爱惜绿化。(5)文明有礼,使用礼貌用语,乐于助人。(6)玩耍时,见到来客、教师要停顿嬉戏,行队礼,热忱问好,并侧身让路。 早读:(1)积极参加各项学习。(2)精神集中,姿势端正。(3)自治自理水平强。(4)按时完成、缴交各科作业。 集会:(1)立得直,坐得正,手放在大腿
16、上。(2)保持宁静,适度鼓掌。(3)热忱参加活动。(4)离场时,凳子拿在左手上。 课间操:(1)集队要快、静、齐,行进中要保持宁静。(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3)动作精确有力。 上课:(1)预备铃响,学习用品摆放整齐。(2)端坐静听多思、动口动脑动手。(3)“三个一”保视力,端正坐姿、写姿、读姿、握笔姿,养成良好习惯。 值日:坚持每天“二扫”:晨扫、午扫;每周一中扫;每月一大扫。保持窗户光明,地面无纸屑,桌椅纵横对齐。 放学路队:排归程队放学,队伍整齐。不随便在学校内、外逗留。按时回家,留意交通安全。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学校学习、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实行 辨析。 三、教师总结。 第4篇:
17、 禁毒学问法制教育课教案 法制教育课: 刑法(一):范罪的构成 教学目标 1.知道犯罪的构成和什么叫犯罪; 2.知道犯罪的两种形式;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教学重点 理解把握犯罪的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犯罪形式中的其次种形式:不作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宁静的课堂、井然有序的校园,由什么作为保证呢? 2.校门口接送低年级的学生家长,都在校门口的两侧的什么位置?为什么要在这个位置等学生?又是由什么作为保证呢? 3.我校门口的公路上,有横过公路的斑马线,学生为什么要走他呢? 过渡:学校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学校的井然的秩序;国家的法律法规,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法律的作用这么
18、大,我们要多学习一些法律,学法才能知法,懂法,才能很好的遵守法律。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宪法中的刑法。 二、学习:刑法 (一)、犯罪的构成 指行为人的某种行为构成犯罪,必需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一个行为构成犯罪,必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犯罪客体 是指我国刑法所爱护的,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2.犯罪的客观方面 指犯罪行为的客观外在表现 犯罪行为包括两种根本形式: (1)作为:用积极行动实施刑法所制止的行为 (2)不作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并且具有履行这种义务的力量,而有意识的不实施该种行为,从而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 例如: 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
19、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不作为违反的是刑法的命令性标准,即当为而不为。比方,负有扶养义务的行为人对不具有独立生活力量的人拒绝扶养,而情节恶劣的,就是一种典型的不作为。从犯罪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刑法中的由不作为的行为形式实现的犯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在刑法上被称为纯粹(真正)不作为犯,如遗弃罪等;一种是既可以由作为实现,也可以由不作为实现的犯罪,在刑法上被称为不纯粹(真正)不作为犯,如有意杀人罪、决水罪等。 3.犯罪主体 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是主体: (1)必需是实施犯罪的人。(自然人或法人,但主要是自然人) (2)
20、必需到达刑事责任年龄。年龄规定:a.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只对杀人、放火、重大抢劫、惯偷、投毒等严峻犯罪行为负责。 c.已满16周岁,对一切犯罪行为均负刑事责任 d.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应从轻或减轻惩罚。 (3)行为人必需具有刑事责任力量 a.精神病人 b.又聋又哑的人:应负但应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 c.醉酒的人:应负刑事责任 4.犯罪的主观方面 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以及所引起的结果的心理状态。通常指两种:一种是有意;一种是过失。 有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盼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而构成的犯罪。 盼望发生
21、叫直接有意; 放任发生叫间接有意。 例如: 直接有意犯罪,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盼望这种结果发生的有意犯罪,如某甲想杀死某乙,用刀刺向某乙的心口,某甲明知这种行为必定导致某乙死亡,但某甲仍盼望这种结果发生。某甲的这种行为就是直接有意杀人罪。 间接有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行为发生。如某甲欲毒杀其妻某乙,在其饭碗中投毒,某甲明知其妻在吃饭时可能会喂孩子吃饭而毒死孩子,但某甲毒杀其妻心切,放任可能毒死其孩子的结果发生。对于某乙,某甲是直接有意犯罪,而对于孩子,某甲则是间接有意犯罪。 直接有意和间接有意,都是有意犯罪,都将受到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禁毒 知识 法制教育 教案 集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