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汇总9篇.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科学教案汇总9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案汇总9篇.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科学教案汇总9篇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电是怎样传输到家里的。 2。 知道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3。 初步把握安全用电的根本常识。 活动重点:了解电是怎样传输到家里的。 活动难点: 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预备: 大电池若干节 、 电线3若干根(大约1尺5) 、 小灯泡若干个 、 各种型号的电池 、 手电筒一把 活动过程: 一、开头局部: 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小朋友,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需要用电呢?”(电视机、录音机、灯棍、消毒柜、空调等)。 2。“这么多东西都需要用电,你知道电是从哪里来的吗?”(幼儿依据自己的阅历答复) 教师小结:我们国家在许多地方建有发电
2、站,有用火力发电的火力发电站,用水力发电的水力发电站。还有用风力发电的风力发电站。这些发电站发好电后,电工叔叔通过长长的电线把电传到工厂、医院、商店、幼儿园和小朋友的家里等全部地方,照亮城市,照亮千家万户。 师:“电工叔叔的本事大吗?”(大)“你们长大了想不想也当一名电工?”(想) 二、根本局部: 小试验:灯泡亮了 1。 教师出示手电筒: 提问:(1)这是什么?(手电筒) (2)它有什么用?(照亮路) (3)在没有电的地方我们可以用手电照亮路,你们知道手电是靠什么发光的吗?(电池) 2。 教师出示电池: 提问: (1)这是什么?为什么叫它电池?(由于它里面储存着电) (2)它里面储存的电量比拟
3、少,可供一些小电器使用,(如:手电筒、电动玩具) (3)还有什么东西用电池?(电动剃须刀录音机手机遥控板电子表等不同型号的电池可给不同的电器供电。) (4)今日教师还给小朋友预备了一些电线、小灯泡,小朋友想想并动手操作,看怎样可以用电线把电池里的电传输给小灯泡,使小灯泡亮起来。 3。 幼儿探究操作,教师指导。 小朋友,通过这个小试验,你发觉了什么? 小结:小朋友都明白了电池有“+”、“”标记,“+”叫正极,“”叫负极,电流从正极通过小灯泡和电线流入负极,负极通过电池再流入正极,电流不断循环流淌,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4。 幼儿两两合作探究操作:用两节电池怎样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小灯泡又有什么变化
4、? 小结:电量越大,小灯泡越亮。有的小朋友说:“我想让小灯泡更亮,就用5节6节电池连接,这样可以吗?这样是不行以的,每个用电器,它的用电量是有限的,假如超出了他的用电范围,就会损坏电器。 5。 教师提问:“小朋友学会了电工叔叔的本事,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你们真棒!那你们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怎样安全用电吗?” 三、完毕局部: 争论:日常生活中怎样安全用电? 1。 不用湿手、湿抹布触摸灯头、开关、插座和电器。 2。 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插销。 3。 不要在高压线四周玩耍,不要爬电杆。 4。 不要在电线四周放风筝。 延长活动: 供应手电筒、电动玩具,供幼儿操作,探究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反思: 在
5、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电中,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电的来之不易,要知道节省用电,并知道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培育幼儿安全用电的意识。 活动过程中,第一环节,我通过提问,让幼儿依据已有阅历说诞生活中的电视机、空调、微波炉、洗衣机等等都需要用到电,让幼儿知道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电,并了解了电是从发电厂传输过来的。探究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奇怪、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在其次环节,通过小试验“小灯泡亮了”,充分调动起幼儿奇怪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在亲身感受、体验和发觉中提高力量,到达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把握了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了电流是不断循环流淌的。第三个环节,通过争
6、论,得出了几条安全用电的根本常识,并适时的对幼儿进展了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兴致很高,探究欲望很强,每一位幼儿都能积极动手去探究,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效果很好。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预备 环境布置:在教室内用物品围成一小池塘。 教具学具:电脑、图片若干、鸭妈妈挂饰一个、小鸭挂饰五个、小筐一个、小鱼五条。 活动目标 熟悉并会找出1和很多。 知道1和很多的关系。 培育幼儿对数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引起动机 教师播放很多动物的声音,以很多动物参与小猫的生日晚会的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电脑演示 (一)、教师让动物一个一个地消失,然后全部合在一起,帮忙幼儿初步熟悉“
7、1“和“很多“。 (二)、教师出示图片,帮忙幼儿进一步熟悉“1“和“很多“。 (三)、幼儿操作图片,找出“1“和“很多“的物体。 (四)、以嬉戏的形式,让幼儿知道“1“和“很多“的关系。即很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合起来是很多。 1、出示很多“小鸭“挂饰,激发幼儿嬉戏的兴趣。 2、分发“小鸭“头饰,让幼儿理解“很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 3、以“小鸭捉鱼“的嬉戏形式,让幼儿进一步理解“1“和“很多“的关系。 教师:一个鸭妈妈带着很多小鸭去池塘捉鱼。池塘里游来多少条小鱼? (很多条 )鸭妈妈请每只小鸭捉一条小鱼,再请小鸭把捉到的小鱼一条一条放入妈妈的筐里。 4、以“小鸭游泳“的嬉戏形式,让幼儿
8、加深理解“1“和“很多“的关系。 教师:捉完小鱼,我们现在开头学游泳了。鸭妈妈拍到哪只小鸭,那只小鸭就跳到池塘里游泳。鸭妈妈一个一个拍小鸭,小鸭一个一个跳入池塘里。现在池塘里有多少只小鸭?(很多只)天黑了,我们要回家了。鸭妈妈再一个一个地拍小鸭,小鸭一个一个的上岸,岸上就有很多小鸭了。 三、完毕局部 教师:我们今日捉了很多小鱼,现在一起回家煮鱼吃吧。 鸭妈妈带着小鸭,唱着歌儿回家:“一条一条又一条,很多小鱼水里游。一只一只又一只,很多小鸭捉小鱼。捉了小鱼回家煮,回家煮!“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转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转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
9、水面上,缘由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外形,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依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推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熟悉到仔细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缘由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转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转变。 【教学难点】 熟悉到仔细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预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看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方法转变它们
10、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看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外形,放入水中,观看它的沉浮。 4、分析:转变橡皮泥外形,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转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转变橡皮泥的外形,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转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方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旧是转变橡皮泥的外形,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争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外形,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缘由呢?(在学生充分争论的根底
11、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转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拟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展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常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分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准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肯定要细致,特殊是观看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看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外形,
12、观看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觉了什么?(沉的外形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外形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觉,橡皮泥浮起来的缘由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假如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外形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放入后 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 (毫升)沉浮状况 实心团200 沉的外形200 浮形1200 浮形2200 浮形3200 转变物
13、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转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4 教与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四周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情愿合作沟通的学习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展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
14、动。 学习预备: 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生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预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生殖的资料,相关。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现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相互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想“他是谁”的嬉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二、了解人的生育方式: 师:人也是动物,只不过人是个高等动物,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今日我们就
15、来讨论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对于这个问题你们知道些什么? (1)沟通信息 指导学生进展沟通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索沟通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察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相互鼓舞、加强沟通,积极确定其他同学的发觉,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觉。 教师展现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熟悉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熟悉生命从哪里来:“由于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受精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忙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
16、”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承受。 (2)提出问题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奇怪心,增加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沟通、勤思索,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三、体验妈妈怀胎的辛苦 (1)小组内分别做嬉戏 教师引导学生进展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沟通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展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 (2)沟通活动体会 (3) 设计生命手册 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头,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
17、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展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长: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讨论,延长课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经受在观看的根底上进展合理的假设的过程;经受利用测量、试验等方式查找证据验证推想的过程。 2、熟悉几种常见的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熟悉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外部形态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熟悉种子和果实的构造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 3、在观看活动中,获得关
18、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动物、植物与人类等学问的直接熟悉。 教学重点:观看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教学预备: 1、选择一些常见的植物果实和种子:油菜、栗子、蒲公英、苍耳等。 2、在校园里查找一块适于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草地或泥地,落差也尽量选择与栗子树接近。(可以依据自己学校的植物进展代替栗子树。) 3、蒲公英飞行距离的测量记录纸(表格由学生自己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一株油菜大约能产生多少粒种子? 2、模拟试验:用纸剪一棵植物的模型,顶端放上油菜种子,下铺一块厚的绒布,让种子散落在四周。 二、探究过程 1、观看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争论:种子成熟后,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教案 汇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