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范文汇总使至塞上王维教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范文汇总使至塞上王维教案(7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范文汇总使至塞上王维教案(7篇)最新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范文汇总一 1、学问与力量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尝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熟读成诵,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一课时 一、导入 1、简洁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
2、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很多诗人参与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索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知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
3、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表达出访边塞的艰难状况,抒发了漂泊天际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争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访的经受。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
4、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方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供应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方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非常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怎样的感情? 供应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芜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独,又非常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立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
5、,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供应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成功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大方”) 四、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五、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共享。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最新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范文汇总二 诗歌赏析-观刈麦使至塞上 贵阳五中 王玲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选用了白居易的观刈麦和王维的使至塞上
6、两首特别出名的古诗,下面就和中学生朋友们谈谈在学习这两首诗歌时应当把握的一些要点。 观刈麦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一生作诗许多,其中以讽谕诗为最出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这些诗措辞剧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顺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判时政的诗歌中非常突出。他的讽谕诗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亮,语言明白。 我们在这册中所要学
7、习的观刈麦便是早期的一首闻名的讽谕诗。这首诗表达明白晓畅,构造层次也特别清楚自然。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说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两句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苦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酷热太阳的炙人了。诗到此处,一家人辛苦劳碌的景呈现在我们面前,为此读者也赐予了
8、深深的怜悯之情。接着,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困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弃的麦穗。“听其相顾言,闻者为哀痛。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怜悯与难过。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提醒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夫们的困难生活,他们辛苦劳碌的种田,但仍旧没有保障,今日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剧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最终“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触景生情,由
9、农夫们苦痛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内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怜悯的心情,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观刈麦叙事详尽生动,虽着墨不多,却把割麦与拾麦者的可怜与苦涩描写得栩栩如生,历历如画。诗人以切身的体验,拿农夫的悲苦与官员们的舒逸作鲜亮的比照,盼望“天子”有所悟,手法委婉奇妙,可谓专心良苦。 使至塞上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缺乏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
10、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明晰易懂。写了他在出访察访的一路上所触的景,所生的情,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以随风的蓬草和北归的飞雁自比,暗喻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整首诗把万里的行程,用几句话简洁归纳,笔墨却着在他最擅胜场的写景方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传诵至今写景的名句,值得我们反复品尝、琢磨,那我们学习的重点就要放在这句的分析上。 这句诗写的是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的雄伟奇怪的风景,画面开阔,意境壮丽。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芜与浩瀚,那里宽敞无边没
11、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非常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强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精确。另外,落日原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暖和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心情奇妙地融入到宽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丽”的名句。 以上就是对这两首诗歌的内容的简洁分析,而对于诗歌的意境、语言、构造、主题等学问的探究,还得靠同学们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来解决,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最新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范文汇总三 积存重要字
12、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1、以读促悟,品尝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会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观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育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尝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 评点、观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 朗读鉴赏感悟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闻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
13、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现)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风光。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5.学生齐读 (
14、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示意了奉命出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
15、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风光?(苍茫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观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现)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芜,烽火台燃起的浓烟非常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别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勾画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丽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衬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难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难,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屏展现)
16、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颜色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亮美丽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丽”的名句。 (大屏展现)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怪壮丽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表达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在周根本上。 最新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范文汇总四 我们班里和学校里都有不少人姓王包括我。“王”姓是怎么来的?“王”在历史上有多少名人?“王”姓是不是现在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
17、些问题,我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讨论。 2讨论的方法 1.上网搜寻; 2.询间他人; 3.查阅相关图书。 3资料整理 1.来源。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东周灵王因犯错被废为庶人,世人称为“王家”。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后代,先改姓田,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为姓。出自子姓或出自赐姓冒姓。 2.历史名人。 有“四美”之一的王昭君,“书圣”王羲之,与其后代王法极,唐代诗人王维、王勃、王昌龄、王之涣,一国之君王充,名臣王允,贤相王导,王安石 3.现状。 在2023年人口普查户籍中,“王”姓氏排第一,“李”姓氏排其次。“王”、“李”人数均超过1.1亿人。 4讨论结论 1.“王”姓来源于落魄的王族,
18、姓氏改姓“李”; 2.历史上有“王”姓名人数不胜数,四美之一王昭君,书圣王羲之,后五代王法极 3.2023年“王”姓照旧稳居第一人口。 最新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范文汇总五 君自家乡来,应知家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解释: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致的窗子。 3、著花:开花。 参考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肯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其次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仆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家乡可思念的东西许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
19、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微小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愁闷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愁闷。的确,带着一种悲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宏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心情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心情的缠结。“君自家乡来,应知家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嬉戏性问答。答复者也许会很自信,会说:固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固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答复得出?假如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
20、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答复者如何答复?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答复,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答复。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假如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由于,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怀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观赏、关怀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浅薄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莫非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好玩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
21、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快乐,但是也确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苦痛。这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正由于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急的话题。无论这个问题的答复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答复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规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临时性的,由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定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诗
22、歌要让我们真正领会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简单性。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可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纳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预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人生经受、阅历作多种猜测。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宏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供应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倾听到了诗人内心的剧烈跳动。体会了到了诗人内心的简单性和冲突性。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构造的同时,下面又隐蔽着更为冲突、简单、肤浅的深层构造。只是这个深层构造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
23、,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诗歌的空白、深层构造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诗歌虽然到此为止,接下来诗人与对方的交谈内容为何,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经受去填充。但是无论如何填充,这个欢快的表层构造,都对深层构造的填充想象起着界定性作用。 由于既然诗人会如此诚惶诚恐,拐弯抹角地面对家乡人,那么他肯定是对来自家乡的人事、世事的变迁不太乐观,也由此说明这个人肯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受,其家庭、家乡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否则,他干吗不急着把自己最想问、最关怀的问题在第一时刻提出来?只有一个心地单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或毛丫头片子,才会有话直说。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假如真的只关怀窗前的寒梅,对其他了无兴趣,那么这个人就太绝情绝义了。正由于诗人对家乡的人事世事深深地关怀,才会极度可怕其中发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极其纯洁的人,所以才会在紧急之余,去试图超越这种紧急。由此我们观赏到的正是一个举重若轻,一个经受虽丰富但心地却依旧纯洁的成熟者的情致。 这是一个非凡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旧不乏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跃然纸上:他是歌咏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更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