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九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九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九篇 有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预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力量。我们应当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欢送大家共享。 说教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一样,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全部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力量是数学教学要到达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
2、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看、猜想、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根底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育观看、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力量。 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策略讨论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洁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觉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肯定的规律推理力量和综合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在以往
3、学习等式的性质等学问时,学生对天平的构造、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的“可能”、“肯定”等学问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 说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熟悉“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根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看、猜想、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洁问题,初步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说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拟强,可以实行学生动手实践、
4、小组争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争论、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重视培育学生的猜想、推理力量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简单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详细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纳列表、画图等方式进展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详细到抽象的过渡。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航天飞机失事视频。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留意力,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真实体会到次品的危害性,使学生能用一种严谨仔细的态度对待下面的学习。 出示3瓶口香糖,说明:在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
5、装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依据次品的特点发觉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详细质量,而只要依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展比拟就可以了。 出示天平。说说怎样利用天平来找出这瓶口香糖呢? 学生答复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假如天平平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假如天平不平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根底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索的难度,能较顺当地完成初步的规律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 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
6、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精确地推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当进展。教学从详细的实物开头,为后面的抽象积存感性阅历。 二、“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平,用5个学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依据学生的答复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平衡:11次 5(2,2,1) 不平衡:2(1,1)2次 5(1,1,1,1,1)1次或2次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与记忆,动
7、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受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平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平的构造、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约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来进展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简单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依据学生的答复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肯定的根底。 观看板书的图示法,思索:至少称几次就肯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消失提前找
8、到次品的状况,在这里必需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肯定能找到这个次品”的含义,在此根底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讨论问题时,应留意把可能消失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预备。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把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根底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把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把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根底。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9、、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把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把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洁的方程,培育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力量。 (3)结合教学,培育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4、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把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二、说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嬉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剧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看、沟通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存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c
10、nteacher。com)好玩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线,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学问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究 理解方程的意义,把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看,自主探究,分析比拟,逐次分类,争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把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学问探究和力量培育溶为一体,熬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舞和培育,使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吸取学问的养分。 (三
11、)自学思索,猎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索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转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详细的例子加以说明,既培育了学生独立思索的力量,也解决了数学学问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靠于直观这一冲突。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纳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把握检验的方法及标准书写格式。 (四)使用沟通,注意评价 要探究学问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
12、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表达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学问点的领悟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气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1、本节课是基于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通过移多补少,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展几组数据之间的比拟,这样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供应感性支撑,使抽象化的问题形象化。 2、提炼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详细的问题情境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化冲突,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意义。例
13、如;从体育教师那得到每组踢毽子的个数,问第一组和第三组哪组的的水平好?为什么?依据学生的答复板书比最小,比最大,比大多数,平均数。你认为哪种方法比拟好,学生充分绽开争论,得出平均数最好,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并理解平均数并通过条形统计图理解的意义,总结平均数的求法。 3、通过计算平均数,归纳平均数的特点,理解统计意义。 4、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气氛,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课堂。在课的导入中,教师以真实事情激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问题激疑;在稳固练习中,融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很精练,具有亲和力,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气氛,努力去感染和鼓
14、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5、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去说,多给学生供应时机,如你知道吗你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试一试等,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仆人,增加参加的主动性,不断地去思索、探究、争论、沟通,在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休验胜利的欢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6、把平均数融于生活,利用不同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价值。例如,让学生说生活中哪有平均数?利用我国淡水资源缺乏与其他国家比拟;走进奥运看平均数等。 总之,本节课在详细问题情境中,理解
15、平均数的意义;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鼓舞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联系实际,敏捷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学生真正把握了学问,培育学生力量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节精彩而有实效的课堂。 一、说教材。 用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熟悉方程中的第一节。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和运算律,对简洁实际问题中的根本数量关系也已经比拟熟识,这些都是学生理解本单元所学学问的重要根底。同时本单元学问又是学生进入代数学问学习的入门学问,是学习方程的根底。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详细的数和运算符号
16、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熟悉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因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在详细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展表达和沟通。知道字母所表示的不同取值范围。 过程方法目标: 1、在探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2、培育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数学的简约之美。 2、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中获得胜利的体验。 教学重点: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17、:探究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属于“程序性学问”,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纳建构主义教学策略,详细实施方法是情境体验法。即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究、去应用,从而发觉学问、理解学问、把握学问。 2、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方法是属于“陈述性学问”,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采纳有益于学生承受的方式。首先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简写规章,然后在运用中加强理解与熟悉。 学习方式多样:观看、比拟、思索、沟通、概括、应用与反思等,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的理解。 探究过程遵循:从详细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 三、说教学流程。 现
18、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进展是从详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本课的教学设想是:首先制造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喜爱的、已知的、熟识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悟到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再通过学生合作争论,从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字,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具有简明易记和便于应用的优势。最终帮忙学生把握一个数的平方与乘号省略的简写法。总体表达“详细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运用实践”的教学思路。主要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结合生活引入新课。 其次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趣味应用、综合提高。 详细流程如下: 环节一: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唱字母歌,然后出示一张扑克牌(Q),让学生说
19、说它在英文中读作什么?在汉语拼音中呢?在扑克牌中代表几?从而感受到字母还可以代表数,继而导入本课。 环节二:本环节共有三个活动: 活动一:说儿歌。 儿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过儿歌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1、师生合作说数青蛙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青蛙二张嘴),然后问学生:这个儿歌能说完吗?为什么? 2、假如教师用字母a表示青蛙的只数,你能重新说说这个儿歌吗?(a只青蛙a张嘴) 3、让学生思索“这里的字母a可以代表哪些数?” 4、除了用字母a,你还想用哪个字母来说说这个儿歌?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就儿歌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发觉其中的规律,列出含有
20、字母的式子,同时还要明确字母所表示的取值范围。 活动二:猜年龄。 从猜年龄嬉戏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1、先让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并猜一猜教师的年龄。 2、告知学生教师比大23岁,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由同学的年龄,不断推算出教师的年龄。当他在某一岁时教师的年龄是多少,列出算式。并想个方法用一个式子概括全部同学的想法。(x+23) 3、这里的x代表什么,x+23呢?通过看这个算式你能知道什么?让学生明白了x23不仅代表教师的年龄,还表示教师比同学大23岁,由此发觉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教师的年龄,还可以表示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发觉不仅x在变,x23的结果也在跟着变,但x23之间的关系却永久
21、不变,即用字母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不变。 4、这个字母x表示的范围又是多少?让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年龄应有个范围。 5、假如教师的年龄用b来表示,你的年龄可以怎样表示?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稳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同时也了解学生对所学学问的把握状况,便于有效指导。 猜年龄这一活动是从一般到个别,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x表示一个详细的岁数,x23也表示一个详细的岁数,进而帮忙学生真正理解x23既表示教师年龄,也表示教师与同学的年龄关系,从而突破重点。 活动三:摆一摆。 通过摆小棒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1、说规章:用小棒摆出一个自己喜爱的.图形,想一想摆一个这样的图形需要几根小棒,摆2个、3个
22、、甚至更多个同样的图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列出算式并填在表中。同桌三人合作,一人摆、一人填表。 2、依据学生的汇报讲解:像这样数字与表示数的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来表示,同时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读作4a。 3、4a表示什么? (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简写规章,在辨析中加强理解和熟悉,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把握简写方法。) 4、假如窗台上的花1瓶需要x元,那么这些花共要多少元? 本环节的三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感知不仅用字母直接表示一个量,同时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一个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同时反复感悟字母表示数的不同取值范围,促进学生对字母表示不确定的数的理
23、解,而且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简洁明白的表述规律和公式,使学生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 环节三: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练习设计的趣味性与层次性。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索,到达稳固深化的目的,共设计了4道相关练习题。 1、再次回到数青蛙的儿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补充完整。 2、用字母表示学过的全部图形的计算公式。 3、动物气象员:你们知道吗,有些动物具有特别的本事,能预报天气变化的状况,被人们称为“动物气象员”。你们都知道有哪些动物具有这种本事?(出示)在某地,人们发觉蟋蟀叫的次数与该地当时的温度有以下的近似关系:用蟋蟀1分钟叫的次数除以7加上3,就近似的得到该地当时的温度。你能用
24、带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该地当时的温度吗?假如蟋蟀1分钟叫了140次,该地当时的温度大约是多少? 4、读书节:这学期学校开展的读书节活动,市图书馆、市新华书店为同学们捐赠了大批好书,据统计:(出示) (1)捐赠的西游记的本书正好是科学家的故事一书的2倍。 (2)童话故事比西游记和科学家的故事的总和少60本。你能依据供应的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出带有字母的关系式? 5、总结。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38-139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把握分数大小比拟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力量。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勇于思索、敢于求异的创新精神。
25、3.使学生感受比拟与分类、猜测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处理、解决问题。 教学预备: 多媒体计算机软、硬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师:这几天我们在数学王国中又熟悉了一位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要是交好这位朋友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教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火焰山,那里的天气特殊酷热,他们走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大家猜猜这时候他们最想吃什么? 生:西瓜。 师:对了,沙和尚好不简单弄到了一个大西瓜,问师傅怎么分,师傅说:“咱们师徒四人,每人吃这个西瓜的1/4吧!”(配音)猪八戒一听,急得够呛,抓紧嚷到:“不够
26、,不够,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8!” (配音)站在一旁的孙悟空听了偷偷地笑了。 同学们大家猜猜孙悟空为什么在那偷偷地笑呢? 生:由于孙悟空认为西瓜的1/4比它的1/8大。 师:究竟孙悟空对不对呢?学了今日的学问你就会明白的。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大小的比拟“。(出示课题) 2.分析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谁想说些什么? 评析:这样导课,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又为新旧学问找到了连接点,为下一步学习新课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气氛。 二、分类整理师出示一组分数(课件出示) 师:刚刚有一位同学们说,要比拟分数的大小至少需要两个分数。大家看这么多的分数假如进展比拟,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
27、能不能把这些分数分类整理一下?(能)怎样分类比拟适宜呢? 生争论后答复,师课件出示分类状况 分母一样的分数分子一样的分数分子分母都不一样的分数 评析:从一组原始材料动身,让学生比拟分数的大小,学生通过分析、争论、思索发觉:要比拟分数的大小必需先把这一组分数进展分类。这样教学,真实再现了学问产生进展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分类整理的方法。 三、探究规律 1.分母一样分数大小的比拟。 师:(指第一类分数)这类分数的共同特点是分母一样,不同点是什么呢? 生:分子大小不同。(多媒体分别闪动每组分数的分子、分母) 师:分母一样,分子大小不同,分数的大小可能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结合这两组分
28、数进展争论。 生争论后答复 生1:我以1/5和1/5为例,把5块饼平均分成2份,1份用1/5表示,2份用2/5表示,2份要1份多,所以1/52/5;因此,我的观点是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2:我也同意他的观点。但我是这样想的,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1/3表示1份这样的数,而2/3是表示2份这样的数,所以1/32/3. 生3:我是这样想的,1/4是1个1/4,2/4是2个1/4,2个要比1个多,所以1/42/4。因此我也同意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4:我是这样想的,1/3转化成小数是0.33?,2/3转化成小数是0.66?,所以1/32/3。我也同意他们的观点。 生5:
29、我是这样想的,1/3和2/3的分母都是3,1/3的分子是1,不到3的一半,2/3的分子是2,超过了3的一半,所以1/32/3。 生6:还可以先把每个分数用圆表示出来,再比较就明显了。(多媒体出示画面:并闪动涂色部分) 师:以上这些方法,都证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答师出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生齐读) 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找出两个分数的异同点,再通过讨论,从多角度明确了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这样,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充分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2.分子相同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指第二类分数)这一类分数有什么特点呢?
30、生:每组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大小不同。(多媒体分别闪动每组分数的分子、分母) 师:这类分数的大小可能与谁有关呢?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再讨论一下。 生讨论后形成两种观点 甲方: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大。 乙方: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师引导生辩论 甲方发言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比较大;那么分子相同的分数,当然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大。 乙方发言人l:甲方同学只是一种表面推理,并不能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乙方发言人2:我们以1/2和1/3为例: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用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一份用1/3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甲方发言人
31、:乙方的证明只是貌似正确,一种方法并不能证明他的观点正确。 乙方发言人:我有一个问题想请对方同学来回答:在你过生日时,买来一块生日蛋糕,两人来吃每人吃的多,还是3人来吃每人吃的多? 甲方发言人:当然是2个人吃,每人吃的多(同学们都笑了),你说的有点道理。 乙方发言人1:我方同学说的不仅有道理,而且完全正确。1/2化成小数是0.5, 而1/3化成小数是033?。 乙方发言人2:还可以画圆来说明。(多媒体出示如下画面,并闪动涂色部分)师:甲方还有发言的吗?(没有)现在你们同意哪种观点? 师出示: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发比较大。(生齐读) 评析: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先让学
32、生对结论在行猜测,然后展开辩论,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成功突破了教学难点。 3.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指第三类分数中的5/8和7/9)谁能想出办法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 生1:如果能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数,再比较大小就好了。 生2:如果能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也行。 生3:也可以转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 生4:转化成小数太麻烦了。(师用多媒体画线段图的方法演示比较的过程)(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这些想法和方法都很好。在分数中,这一类分数不只这一组,还有很多,比较的方法也很多,以后的章节还要专门研究。 评析:把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分数大小的比较在本节课进行渗
33、透教学,是教师的一个大胆尝试,这样一是维护了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找到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实际运用,深化新知 师:现在谁能利用这节课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下,孙悟空笑的对不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看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认真、扎实,不能一知半解,否则会闹出像猪八戒那样的笑话来。 评析:这样设计首尾呼应,使学生真正明确了谁笑的聪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待科学要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数学第十册p50 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整数的四则计算,了解了自然数的根底上学习的。通过约数和倍数的学习,为后面进一
34、步学习质数、合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作好铺垫,也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根底。 3、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能结合详细情景探究把握整除的意义,理解约数和倍数的含义,学会正确推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分析,让学生充分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体验胜利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分析、比拟、抽象、概括和推断的力量。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4、重点: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整除的意义。 关键:通过分析、争论,得出整除的特征。相互依存的理解。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分析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拟归纳,最终
35、概括整除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到达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稳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纳欢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积极发言,参加学习过程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口、动脑,以及采纳推断、嬉戏等多种形式的稳固练习,使学生的学习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欢乐,把数学课上得好玩、有益、有效。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观看、分析、争论的教学手段理解把握新学问,学会有目的地观看、思索、比照分析问题、概括学问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提醒课题与学习目标 今日这一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约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学习要求大家做到:把握整除的
36、意义,在此根底上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学会正确推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或倍数。 开门见山将详细清楚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发挥目标的导向和鼓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参加学习过程。 (二)复习铺垫:复习自然数、整数。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是自然数,你能举例子吗?它的单位是什么? 数的整除的生长点是在整数的根底上,所以学生必需理清数的概念。 (三)学习新知 A、初步感知整除 1、口算(小黑板出示)155=1.55=244=3.60.9= 163=8020=65=237= 将课本中的题组适作转变,为紧接着的概括整除概念供应更丰富的感性 材料。 2、学习整除的意义
37、学生分组自由争论,汇报各组的分组依据,引导得出:按商的状况:除尽、除不尽可以分成两组。 155=31.55=0.3163=518020=4 244=63.60.9=4237=3265=1.2 学生连续自由争论,对第一组除尽进展分组,汇报分组依据,引导得出:a.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b.被除数、除数、商不都是整数。 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起到了促进作用。 观看第一组,说说第一组的特点,得出:a.没有余数;b.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例如:155=3我们就说“15能被5整除”。那么:244=68020=4可以怎么说呢?学生试说。 让学生仿照举例,并练习表达这种
38、关系,为抽象概括整除的意义做好铺垫。 B、深入学习整除的意义。 假如用字母a表示这样的 被除数,字母b表示这样的除数,那么想一想,整数a除以整数b,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才可以说“a能被b整除”。 看书P28的内容,再齐读整除的意义。 借助字母a、b启发学生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意义,使学生的概念力量得到较好的培育,对比教材,使概念更具科学性。 C、练习(幻灯出示) 下面哪些除法算式可以说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为什么? 328=41030=0.3350.7=505117=3 209=224.81.2=44.26=0.7605=12 学生答复后,提问:哪些除法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除尽?整除与除尽有什么关系?
39、在这里通过练习,使概念在思维中详细化,也自然地完成了整除和除尽的关系。 下面的每一组的第一个数能不能被其次个数整除?为什么? 28和7100和2023和1015和1 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进展分析、推断练习,使学生对整除的概念逐步到达“把握”的层次。上面教学过程的呈现,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概念,训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详细化的思维力量。 3、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前面我们讲了什么叫整除,那么什么叫约数和倍数呢? 假如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那么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学生试说黑板上的整除式子。 辨析:能不能说15是倍数,5是约数,为什么?得出: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讲
40、。 指出:在这一单元里我们所说的约数和倍数一般指除0外的自然数。 看书P29质疑 学生把握了整除的概念,对于约数和倍数的理解是水到渠成,所以在这里也不多费周折。而是直接出示了约数和倍数,争论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不着痕迹地完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四)稳固练习 1、课本P30第3、4题。 2、下面的说法,对吗? 3、说说下面的数中()是()的约数,()是()的倍数。 1348121516 加深练习的难度,稳固所学学问,又为后面的公约数、公倍数的学习奠定根底 4、嬉戏,学号符合要求的的起立。 接近下课,学生易于疲惫,留意力也易松散,安排此嬉戏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对所学学问的理
41、解。 (五)课堂作业P16 一、说内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很多种不同的状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一样,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全部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二、说教材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等都运用了简洁的优化思想方法,学生已经具有肯定的优化意识。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
42、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根底上,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认真阅读教材后,发觉教材的编排构造比拟重视数学学问的规律挨次。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展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例2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让学生经受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教材这样安排,考虑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对于刚经受找次品的学生来说,为什么要找次品?5个次品是否难度过大?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是学生在观看9个待测物品的测量过程中,比拟得出的,“为什么平均分成三份是最优方案”教材没有涉及,学
43、生的怀疑是否会更多呢? 基于上述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初步熟悉“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根本解决手段和方法。2学生通过观看、猜想、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3.通过观看多个待测物品时,让学生体会到最优化策论的成因。 三、说教法 在教材中,特别突出的一点是教材比拟重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之间的小组争论和探究。的确经过小组争论,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快速到达多种策略的有效补充。但是同时存在的问题是,该教材内容偏难,假如仅通过沟通,势必优秀生言之灼灼,而后进生听之糟糟。因此我在执教时选用了学生宁静思索,人人动手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再视状况沟通。在反应中逐步得到提高。 四、说设计 (一)课前嬉戏。课前嬉戏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至少需要多少次的含义,为新课教学扫清学生认知上的障碍,消失不必要的过多的纠缠。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让学生了解事故的缘由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三)、自主探究用天平找次品的根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