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说课稿(6篇).docx
《石壕吏说课稿(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壕吏说课稿(6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石壕吏说课稿(通用6篇)石壕吏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一)出处: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本文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借助解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反复诵读课文,领悟他们丰富内涵和精致语言,这个单元还有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和大道之行也。 (二)教学目标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了解和写作背景。 2、力量目标: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的思想感情。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精确流畅地背诵本文。 二、说学情 (一)学生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只是一
2、般性的理解,没有深刻的感受。 (二)在领悟诗中精炼语言上还有待于教师的点拨。 三、说教法 (一)创设情景、投入情感法。由于八年级学生生活阅历、社会阅历都较浅,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只是一般性的理解。 (二)探究发觉型教学法。自主探究诗中精炼的语言、奇妙的构思。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学问,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将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老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到达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从授课对象看,我教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是文言
3、文学问不够丰富,因此,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纳自主学习法和情景感知法两种学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在教学时我做了一下两方面的设计。 (一)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去把握学问,比方我让学生借助注解、查工具书了解及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以及读懂课文大意。 (二)鉴于学生感受诗歌意境和语言方面尚有许多缺乏之处,教师要加强指导。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杜甫是我国唐代宏大的现实爱国诗人。本文呈现了他怎样的爱国感情?在听录音时,留意配景乐曲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的吻合。 说题目的。让学生整体上
4、体会诗歌的颂与痛的感情交错的情感基调,以便与诗人的思想产生共鸣。 (二)(忆一忆)回忆杜甫相关信息 (三)(读一读)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范读、抽学生单独朗读、学生齐读)指导学生对石壕吏进展朗读。其目的就是盼望学生通过读去精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进而去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译一译)要求学生在读的根底上借助于课本解释和古诗文背诵这一教材来疏通文意,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五)(悟一悟)这一步要求学生在领悟文章内容的根底上去感悟的情感。首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安史之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整个时代的苦难。其次,我带着学生结合课文去感受诗中老妇人一家的苦痛。(问题:老妇人一家的“苦”表达在哪些
5、事当中?)最终,我和学生一同来回忆诗人杜甫的一生的经受和情怀,去体悟诗人内心的苦闷。 (六)(诵一诵)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要检查一下本课学习目标中背诵目标的达成状况。 六、说反思 (一)体验深刻独特。本节课,我把整个教学环节设计成“忆一忆”“读一读”“译一译”“悟一悟”“诵一诵”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既单独存在又融为一体,让整个教学条理清楚,学生易于承受。 (二)环节教学中,我在“悟一悟”“诵一诵”这两个环节的处理上不够合理,时间显得有点儿紧,内容处理很是仓促。 石壕吏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 1、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致语言,积存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
6、受人格的宏大 3、改写并表演诗歌,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教学设想: 学生反复诵读,品尝感悟,采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导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从今走向衰落,759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处处抓人以补充兵源。诗人被迫离开洛阳,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看到的尽是妻离子散、离家别土的悲剧,闻名的“三吏”“三别”就是依据这段经受写成的。 二、精确朗读诗歌 1、略微补充些文学常识(古体诗、“三吏”“三别”) 2、听范读,留意节奏起伏 3、注音:吏逾
7、邺戍咽妪泣 4、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三、疏通诗意、把握内容 1、速读诗歌,解释重要词语,理解诗意 2、提出疑难,共同争论解决 3、分别用一个对偶句概括诗歌内容和主旨(争论) 四、品尝语言,体会感情 朗读诗歌,查找诗中意味深长的词句并分析意境(练习) 五、体验反思 1、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2、假如你当时在场,你最想对差吏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六、小结、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专心体会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擅长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
8、和神态。 石壕吏说课稿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精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索的意识,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根底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活动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第一
9、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斗题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战斗给广阔人民带来的疾苦。反映战斗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拟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我们今日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及写作背景简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顶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
10、乱后的家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闻名的“三吏”“三别”,就是依据这番经受写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奇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 1、熟读、背诵全诗。 2、体会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留意感情的表达。 2、给生字正音。 逾邺戍妪咽 3、实行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诗歌。 4、小组争论,理解诗歌大意。 5、指名学生复述故事。 五、问题探究,深入理解。 小组争
11、论以下问题,并由小组代表展现争论结果,其他学生补充。 1、根据故事的进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局部? 三局部: 一(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二(23):故事的进展和高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受。 三(4):故事的结局。示意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2、该诗开头告知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答复。 有吏夜捉人。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官吏来捉人时,老妇干什么? 明确:当时朝廷腐败,让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隐藏或抵抗,无法“
12、捉到”,夜间“捉人”,可见手段之狠毒,又可见人民境况之困难凶险。 4、诗的二三段所表达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是隔门听来的。“听妇前致词”里的“听”可以说明。 5、本文的主体局部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答复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个方面 第一:服役惨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其次:家中逆境:“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请从吏夜归。 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为什么这样安排?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冲突。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斗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
13、,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储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从老妇的答复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 由学生分小组争论、展现。 8、这一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这首诗通过表达差吏趁夜间捉人服役、连老妇人也不放过的见闻,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百姓患病的苦难的深切怜悯。 六、学生活动 分小组把这一首诗歌改编成一幕短剧,并作表演。 七、再次朗读诗歌(会背诵的同学可以脱离课本)。 八、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 石壕吏说课稿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
14、“诗史”的特点。 4、培育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前预备】 关于战斗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现战斗图片,问:战斗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日的古诗石壕吏)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留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 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绝:没有 幽咽:模糊、轻声地哭。犹得:还可以 2、给文章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壕吏说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