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 篇一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6
2、、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7、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8、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护私有财产。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美、法、德确立的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是适合各国国情的,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权力。 2.1832年议会改革,大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
3、发展提供了保障。 3.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首相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两者相互制约。 4、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787年宪法,其中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在联邦政府结构中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5、“三权分立”下总统(行政)、国会(立法)、法院(司法),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 6.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
4、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 7.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8、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9、法国民主共和制下,总统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联席会议选出,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10、德意志统一的方式是王朝战争。 11、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2、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
5、会作用权利很小。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是不完善的。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二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
6、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
7、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总结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
8、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二、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
9、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现代价值。 (1)春秋创立孔子提出仁,礼,主张以德治国,主张逐步改良。 (2)战国发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对苛政,保证农时,宽刑薄税。 (3)秦朝摧残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 (4)西汉独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6篇 高中历史 必修 知识点 总结 通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