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高一年级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教案高一年级5篇.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物理教案高一年级5篇1 教学预备 教学目标 1.知道伽利略的抱负试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抱负试验是科学讨论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惯性的概念,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过程 学问探究 一、抱负试验的魅力 问题设计 1.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阅历:马拉车,车就前进,停顿用力,车就停下来.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呢?马不拉车时,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答案不是.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 2.假如没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怎样?请
2、阅读课本中的“抱负试验的魅力”,思索伽利略是如何由抱负试验得出结论的. 答案假如没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永久运动下去. 抱负试验再现: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由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假如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假如减小其次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到达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连续减小其次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所示,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将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久运动下去. 要点提炼 1.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需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
3、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缘由. 这种错误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近两千年. (2)伽利略的观点(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2.伽利略的抱负试验的意义 (1)伽利略的抱负试验将牢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即采纳“牢靠事实+抽象思维+科学推论”的方法_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初步提醒了运动和力的正确关系. (2)第一次确立了物理试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1.牛顿第肯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转变这种状态. 2.对牛顿第肯定律的理解 (1)定性说明白力和运动的关系.
4、 说明白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说明力是转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 (2)提醒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肯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3.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有以下三种状况: (1)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大小转变.(物体做直线运动) (2)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有方向转变.(物体做曲线运动)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转变.(物体做曲线运动) 三、惯性与质量 问题设计 坐在公共汽车里的人,当汽车突然启动时,有什么感觉?当运动的汽车突然停顿时,又有什么感觉?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身体后倾.当汽车突然停顿时,人身体前倾.
5、这是由于人具有惯性,原来人和车一起保持静止状态,当车突然启动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运动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原来人和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顿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停顿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倾. 要点提炼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共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肯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与力无关 (1)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
6、受到惯性力”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2)力是转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 4.惯性的表现 (1)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惰性”的意思. (2)受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转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转变. 延长思索 人能推动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样的力却推不动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惯性小于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为什么? 答案不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重箱子的惯性大于轻箱子的惯性.推断物体惯性的大小应在一样状况下比拟,比方用同样的力推都处于冰面上或都处于粗糙地面上质量不同的物体,比拟哪个
7、物体的运动状态更简单转变. 物理教案高一年级篇2 教学预备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依据相关试验器材,设计试验并娴熟操作. 2.会运用已学学问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测. 4.巧用vt图象处理数据,观看规律. 5.把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展阐述.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依据试验要求设计试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 3.初步学会依据试验数据进展猜想、探究、发觉规律的探究方法. 4.熟悉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呈现规律,验证规律. 5.通过试验探究过程,进一步娴熟打点计时
8、器的应用,体验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育学生积极主动思索问题的习惯,并熬炼其思索的全面性、精确性与规律性.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试验数据的图象呈现,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敏捷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试验数据的猜想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力量. 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量,还表达了各学科之间的系,可引申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融入社会. 5.通过经受试验探究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究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图象法讨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
9、化规律的探究 教学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试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试验目的 1.进一步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2.利用v-t图象处理数据,并据此推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3.能依据试验数据求加速度 二、试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沟通电源. 三、试验原理 1.利用打点计时器所打纸带的信息,代入计算式 即用以n点为中心的一小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代替n点的瞬时速度. 2.用描点法作出小车的v-t图象,依据图象的外形推断小车的运动性质.若所得图象为一条倾斜直线则说明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3.利用v-
10、t图象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四、试验步骤 1.如下图,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试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 4.换上新的纸带,重复试验两次. 5.增减所挂钩码,按以上步骤再做两次试验. 五、数据处理 1.表格法 (1)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拟抱负的纸带,舍掉开头一些比拟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作为计数始点,以后
11、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并记录填入表中,如下图. (2)分别计算出与所求点相邻的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1、x2、x3 (3)计算平均速度,用平均速度代替相关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 (4)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速度随时间怎么变化. 2.图象法 (1)在坐标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并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 (2)画一条直线,让这条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线上的点匀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偏差比拟大的点忽视不计,如下图 (3)观看所得到的直线,分析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据所画v-t图象求出
12、其斜率,就是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六、误差分析 1.木板的粗糙程度不同,摩擦不匀称. 2.依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从而计算出的瞬时速度有误差. 3.作v-t图象时单位选择不适宜或人为作图不精确带来误差. 七、留意事项 1.开头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等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 3.打点完毕,马上断开电源. 4.选取一条点迹清楚的纸带,适当舍弃点密集局部,适中选取计数点(留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分),弄清晰所选的时间间隔T等于多少秒. 5.要防止钩码落地,避开小车跟滑轮相碰,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准时用手按住. 6.要区分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计时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
13、上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0.025s=0.1s. 7.在坐标纸上画v-t图象时,留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象尽量分布在较大的坐标平面内. 物理教案高一年级篇3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推断物体的运动状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14、2.完成以下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展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展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稳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根本学问。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答复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仔细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学问。
15、板书:“其次章简洁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答复:举例说明我们四周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答复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转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图22中运发动、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16、问:图中的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争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讨论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依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学问,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由于他们在讨论乘客的运动状况时,选定的作为
17、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转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转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描述物体的运动状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
18、性。” (2)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假如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假如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状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由于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转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讨论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
19、,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状况一般不一样。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4.匀速直线运动 (1)自然界中最简洁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试验:启动节拍器,使两响之间间隔1秒钟(假如没有节拍器,可由学生读秒表)。将1米长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放在黑板上。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从零时刻开头,在每个节拍时,在气泡所在的位置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短横线(以气泡的上沿或下沿为准),这些横线由下到上等距离排列。 转变节拍器摆锤的位置,增大(或减小)摆的周期,重做上述试验。此时要
20、平移玻璃管在黑板上的位置,每组记画横线不行重叠。 用刻度尺测一样的时间间隔内,气泡通过的距离。 提问:你认为气泡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教师叙述:运动的气泡经过的路线是直的,并且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距离相等,即快慢是不变的。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但是很多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发动,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5.小结本节学问要点 三、布置作业 课本P24,练习1、2
21、、3、4。 四、说明 由于在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中,参照物并未作为教学内容列出。建议在教学中只需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个很初步的了解,懂得要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个参照物就够了,不要在教学中补充较为简单的例题,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物理教案高一年级篇4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头下落的运动. 思索: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一样?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状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状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分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
22、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全部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头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一样.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外形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一样.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3、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一样.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根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状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状况一样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测? 探
24、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抱负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状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忆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依据讨论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视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抱负化的模型,使简单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讨论方法. 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一样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
25、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物理教案高一年级篇5 学问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推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把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力量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推断分析力量. 教学建议 一、根本学问技能: (一)、根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假如形变超过肯定限度,物体的外形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根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依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缘由、方向的推断和大小确实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推断是教学中学生比拟难把握的学问点. 物理教案高一年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