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三重逻辑及演进展望.docx
《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三重逻辑及演进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三重逻辑及演进展望.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三重逻辑及演进展望内容摘要:基于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于乡村振兴等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近一年的实践,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阐述了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分析了有效衔接实践的进展及面临挑战。从有效衔接战术、衔接战略、党的领导三个视角展望并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脱贫地区;有效衔接正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
2、村现代化。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均重点强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脱贫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见,“十四五”时期中西部脱贫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是巩
3、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等重要论述的学习,结合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近一年的实践,笔者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阐述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分析有效衔接实践的进展及面临挑战,从有效衔接战术、衔接战略、党的领导三个视角展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一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三重逻辑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要民族复兴,必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之间的必然性,集中体现为两者间存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一)历史逻辑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由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帮助广大人民摆脱贫困最能体现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最能体现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能体现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历史性地解决全体中国人民的绝对贫困、全
5、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城乡之间的综合差距,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是我们党面临的时代挑战。摆脱贫困的地区、群众需要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是在乡村振兴中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道路,更生动呈现我们党的初心使命,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由脱贫地区、脱贫群体加快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所决定的。由于自然、历史原因,我国大部分脱贫地区、脱贫群众尽管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摆脱了
6、绝对贫困,但这些地区、人群脱贫基础尚不稳固。有的仅靠外部“输血”脱贫,内生“造血”能力不足;有的地方刚迈上持续发展的轨道,如果已有支持政策退出过快,返贫的风险和压力很大;还有相当数量的低收入农户存在致贫风险,一旦遇到灾害或意外,可能陷入贫困陷阱。国内外实践证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缩小区域和群体发展差距的基础工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和长期任务。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只有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把帮扶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和行动中一体安排,持续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
7、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持续缩小区域和群体发展差距,才能跟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步伐。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由两者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根本目标的一致性所决定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国家发展战略,在不同阶段实现不同目标,但是两者在根本目标和逻辑上高度一致、高度连续,都是在尝试探寻中国现代化发展征程中如何对农业、农村、农民和土地权属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制度性安排,长远目标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脱贫攻坚战略对应的是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乡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这一突出短板。乡村振兴战略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接续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战略设计,对应的是国家现代化发展战
8、略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一突出短板。也就是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同时段的发展战略统一体。(二)理论逻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乡村振兴”也是各国应对乡村衰败的重要举措。对于二者的理解不仅应从普遍规律的角度切入,更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高度来认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部署。关于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
9、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对于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四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揭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是促进区域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实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的重要一条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党的十八大以来,
10、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以不同方式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样是这一思想的重要实践,前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后者是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都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二者也充分体现了“发展依靠人民”的内涵。关于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参与是基础,脱贫攻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组织和支持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关于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意味着,
11、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离不开群众主体,要依靠群众力量,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共同承担起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缩小发展差距的使命。具体而言,实现“生活富裕”不仅是脱贫攻坚的最终目标,也是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无论是“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等目标;还是乡村振兴实现“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的愿景,都是逐步实现
12、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指标。由此,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置任务,乡村振兴则是脱贫攻坚的延续,两者均服务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治国理政思想中补齐发展短板和底线思维的实践要求。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补短板”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诸领域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原则。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也同样指向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是补齐贫困群众民生短板和农村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将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的部署,都显示了两大战略的全局意义。其中,脱贫攻坚旨在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短板,是全
13、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乡村振兴旨在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三)实践逻辑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具有客观必然性。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意味着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和贫困县实现摆脱绝对贫困,意味着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脱贫攻坚使得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脱困地区居民实现了家庭耐用消费品的从无到有再到升级换代,洗衣机和电冰箱基本成为家庭必备品,移动电话基本成为劳动力的必备品,这不仅使贫困农户从繁重的家庭劳动中解脱出来去从事更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对外信息交流的接
14、入设施设备条件明显改善,有助于缩小脱贫户和一般农户之间的信息鸿沟。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准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方法。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具有多重接续性。从国家战略来看,脱贫攻坚的胜利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而乡村振兴则是对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这就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从涵盖主体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对象不同,从覆盖贫困地区重点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为主,转向覆盖所有乡村,从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向覆盖低收入人口和一般人口,既覆盖脱贫地区,也覆盖非脱贫地区。从目标
15、内容来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致性目标,就是实现农民“居者有其屋”、生活富裕、乡村产业发展、社区有效治理。由此可见,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一方面是前者的直接成效奠定了脱贫地区、特别是脱贫村实现振兴的基础,另一方面,后者为稳定脱贫逐步实现致富增强了造血功能。从乡村发展逻辑来看,脱贫攻坚具有多维贫困治理特点,这与乡村振兴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有持续一致性,也就是说脱贫攻坚的多维贫困治理契合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进展和挑战2021年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
16、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总体而言,全国脱贫攻坚政策调整优化任务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机构队伍全面完成重组,巩固脱贫成果各项重点工作深入推进,基本实现政策无缝衔接、机构平稳过渡、干部思想稳定、工作有序推进。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效明显。首先,不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根据国家乡村振兴局统计,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国共识别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526万人,78%以上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次,打出政策组合拳。加强脱贫劳动力就业帮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规范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确定了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4个省(区、市)确定了4
17、72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再次,允许结合实际调整衔接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使用结构优先安排实施防止因灾返贫急需项目,因灾返贫致贫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二是有效衔接工作有力有序推进。第一,以强化供给促进政策有效衔接。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1561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的33项衔接政策全部出台,中央各部门出台相关文件近40个,按照延续、强化、取消(含逐步取消)、调整等分类优化政策;各地先后出台政策衔接的实施意见,制定具体政策落实措施。第二,以完善机制促进帮扶工作有效衔接。调整完善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8个东部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市);保持305家中
18、央单位定点帮扶592个脱贫县工作总体稳定;包括第一书记在内的56万名驻村干部全部完成轮换,驻村帮扶力量继续加强。第三,以形成合力促进机构队伍有效衔接。形成了中央农办牵头实施、农业农村部统筹实施、国家乡村振兴局具体实施“三位一体”共同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省、市、县级乡村振兴部门改组基本完成。第四,以优化为导向促进考核机制有效衔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办法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评价办法,中央农办、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办法,有效衔接考核评估机制初步建立。三是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初见成效,乡村建设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如制定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12项重点工作
19、。再如,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制定并印发。又如,编制了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指南,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稳步推进垃圾污水处理等工作。此外,农村改厕有效推进,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推行积分制和清单制管理,一体推进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近一年的实践看,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面临六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共识有待深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三个关键词“巩固”“拓展”“衔接”。从目前实践看,共识尚未完全形成,将会影响顶层设计的优化以及基层的落地落实。比如,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主要集中在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脱贫 攻坚 有效 衔接 乡村 振兴 三重 逻辑 演进 展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