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问题研究——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大数据分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问题研究——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大数据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问题研究——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大数据分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问题研究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深化,课后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Python爬虫和情感分析等技术,依赖人工编码的方式,对微博网络社交平台上的109812条数据进行了内容挖掘与分析。结果发现,课后服务的问题表征为:教师层面上各类关切有待进一步回应,家长层面上多方焦虑有待进一步减轻,学生层面上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凸显。而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相关主体权责不清,课后服务教育功效发挥不全,监督评价体系约束乏力,以及保障机制动力不足。为此,未来应当不断明晰相关主体权责,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多方合力;切实提质增效,发挥课后服务功能
2、实效;健全监督评价体系,筑牢课后服务治理长效机制;完善制度支持,夯实课后服务保障基础等。关键词:“双减”;课后服务;问题表征;实践向度一、问题提出自2017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小学课后服务在我国全面铺开。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明确提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并进一步强调“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1。在此背景下,如何保障课后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课后服务,以及如何丰富、多样化课后服
3、务,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反观当前学术研究领域,关于课后服务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对国内课后服务发展历程的梳理。如晋银峰等按照课后服务的阶段性特征,将我国课后服务的发展变迁分为起始萌芽期、独立探索期、整合规范期三个阶段2;又如屈璐对我国课后服务进行历史回溯,发现课后服务政策的发展经历了需求导向的初创阶段、地方先行的发展阶段和政策统合的繁荣阶段3。二是对课后服务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如杨清溪、邬志辉等针对课后服务实践中服务人员的模糊性、教育收费的敏感性、服务时间的复杂性、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等问题,提出及时更新国家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对课后服务实施分类管理,探索建立开放多元的课后
4、发展服务体系等对策4。三是对国外课后服务的经验研究。如史自词等对澳大利亚课后服务的发展历程、法律定位、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为我国课后服务工作提供了一定经验5;又如张亚飞对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认识定位、保障机制、场所供给、内容设计、师资配置、质量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6。然而,这些研究往往只是站在教育者、研究者、管理者的角度对课后服务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讨,却忽视了从老师、家长、学生等参与主体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事实上,公众作为课后服务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他们在课后服务工作中的体验、感知和评价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正是在此意义上,如果没有对公众,尤其是对教师、家长
5、、学生关于课后服务的观点和态度进行深入分析,课后服务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将无所凭靠。为此,本研究基于微博这一网络社交媒体,采用Python爬虫技术抓取涉及中小学课后服务评价观点的相关数据,通过情感分析、可视化呈现、人工编码等环节,深入挖掘和分析课后服务问题的所在。需要说明的是,在高度网络化的今天,丰富的社交媒体涌现大量的关于课后服务的讨论,而不同于半结构化或结构化的访谈和问卷,这些感性或理性的原始材料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社会性,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普通公众的看法和态度。通过挖掘网络数据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对推动课后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研究设计与分析1.研究方法与工具自然语言处理(NL
6、P)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NLP方法在政策文本研究领域也逐渐得到关注,主要应用于舆情检测、自动摘要、观点提取、文本分类、语义对比等方面7。本研究借助Python爬虫和情感分析技术,对微博网络平台的数据进行相关挖掘。同时,基于扎根理论对网络评论内容展开具体分析,主要通过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3个环节8,对原始资料进行不断比对、修改和概念化,逐步形成不同层级的概念范畴和类属关系。2.数据来源与处理首先,以“课后服务”为关键词,初步爬取了微博上的109812条网络数据。这些数据一方面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官方媒体的用户留言,另一方面来自用户在微博平台上关于课
7、后服务的观点评论。时间限定在2021年7月24日后,主要目的是想收集“双减”政策正式颁布后的评论数据。其次,将得到的初始数据进行人工清洗,删除无效内容、重复文本、人名、表情符号等,进一步筛选出涉及中小学课后服务评价观点的数据47184条。最后,通过情感分析、可视化、聚类编码等环节,呈现出课后服务问题的现实表征,同时对问题发生的深层根源进行学理性分析和探讨。3.整体分析(1)情感分析。借助Python情感分析技术对网络评论数据进行情感分析发现,相较于积极情感(Positive),消极情感(Negative)和中性情感(Neutral)在课后服务网络评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说明公众对于课后服务持保
8、留意见的居多。具体来看,47184条网络评论中,消极情感评论有23780条,占总体的50.4%;中性情感评论有13117条,占比27.8%;积极情感评论有10287条,占比21.8%。(2)词频分析。针对情感分析结果,研究进一步对具体评论内容进行词频统计。首先,通过对网络评论进行关键词提取,经过剔除、清洗、合并同义词等,形成了词频前200名的词云(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服务、学生、教师、教育、学校、家长、工作、时间、质量、负担、建议等热词,是公众对课后服务关注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对词汇进行统计发现(见表1),“服务”是排名第一的词汇,频数为1935次,加权百分比为2.82%,其次是教师、教育、
9、学校、学生等。三、课后服务问题的现实表征本研究阶段收集到的课后服务问题资料共涉及1095个参考点,首先,对原始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通过逐句阅读进行概念范畴提取,此过程主要遵循“本土化”原则,尽可能还原评论者的思想观点本质。其次,通过轴心式编码,在初步形成概念感知的基础上,不断阅读、归纳、比对和修改,建立起范畴和范畴之间的交互关系。最后,通过选择式编码,形成了课后服务问题表征的3大主范畴和14个副范畴(见表2)。编码过程是一个回旋往复的过程,不同环节相互印证和检验,整体按照A(现象)-B(因果条件)-C(原因)-D(介入条件)-E(策略)的逻辑线索进行。因此,研究主要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个层面出
10、发,揭示不同层面下课后服务问题的现实表征。1.教师层面:各类关切有待进一步回应研究发现,在教师层面,主要存在工作时间延长、心理压力增大、身体负担加重、权益缺乏保障、角色可能加码等5类问题。具体而言,“双减”政策落地,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负担问题也更加突出。本已承担教学负担之重的教师,课后服务又挤占了他们备课、学习、休息的时间,工作时间的延长和工作量的增多令众多教师苦不堪言9。有些教师认为课后服务被安排在本应放学后的时间,这种工作的“延伸”不属于日常教学活动内涵,甚至产生了抵触的情绪。正如有些教师表示的那样:“做梦都梦见课后服务选课”“每次课后服务结束,回家真是累得只想躺下”
11、。可见,课后服务给教师带来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教师也面临着角色负担的加码,有些学校老师往往是“身兼数职”,一方面担任学科课程的老师,另一方面需进行课后服务工作,同时还要作为学校和家庭双方联系的“中间人”。毋庸置疑,多重任务下的多元角色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外,由于课后服务教师报酬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明确的法律规定等原因,导致部分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额外劳动收入较少或无偿,合法权益也未能得到有效保障。2.家长层面:多方焦虑有待进一步减轻在家长层面,主要存在自主选择受限、服务实效怀疑、学业成绩担忧、服务需求不一、经济负担考量等问题。课后服务具有“自由自愿”原则
12、10,家长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弹性选择是否参加。但是,在课后服务开展过程中,为方便安排和管理,部分学校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让学生统一加入课后服务,忽视了家长自主选择的权利,甚至出现“不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孩子,老师不断打电话给家长,一天我都接到3个电话了”的现象。对于学校课后服务的实际效果,许多家长也持怀疑态度,课后服务的内容是什么?课后服务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吗?课后服务是否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些问题成为家长关切的话题。“双减”背景下,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有着多种期待,部分家长希望课后服务能够发挥课后辅导、查缺补漏的作用,而有的家长则希望课后服务能够培养孩子兴趣特长、进行体育锻炼等。家长对孩
13、子教育的高期望与现实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匹配是家长产生焦虑的主要来源之一。另外,由于课后服务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家长需支付相应的课后服务费,对于部分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调研组的调查发现,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省会城市,中小学课后服务费用全部由政府财政负担,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县(区)课后服务的费用全部由学生家庭承担11,这对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种负担。3.学生层面: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凸显研究发现,需求难以满足、服务期望落空、自主学习僵化、学业负担加重等是学生层面上呈现的主要问题。“双减”政策指出,“课后服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
14、组及社团活动”。目前,学校在实施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存在形式化、机械化的倾向,将服务功能、内容、过程简单化,学生多元需求难以满足。又由于人民对获得优质教育的高期望与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也难以消弭。课后服务的初衷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消解家长焦虑,但在教育“内卷化”“唯分数”“升学论”“超前教育”等观念的影响下,家长们开始担忧孩子“过度减负”,甚至让孩子五点半放学后进行一对一的私补,课后服务反而使得学生参与校外辅导时间延后,陷入“负担过重-减负-负担过重-再减负”的怪圈。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以及社会更好的发展12,课后服务作为学校
15、教育充满活力的第二课堂,有的学生希望能够参加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但实际上却只能在教室上课或者自习,而长期以来处于学校、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管理下的孩子们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老师给予的“绝对自由”的时间里,只能机械性地完成作业,课后服务也沦为了形式主义的空谈。四、课后服务问题的深层根源本研究阶段收集到的课后服务问题根源资料共涉及492个参考点,通过开放式编码从中抽取45个初始概念,在轴心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的过程中,经过不断调整、归纳和合并,将其归纳为4个主范畴和12个副范畴。因此,研究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课后服务问题的深层根源。1.相关主体权责边界不清(1)政府作为主导者,角色功能不完
16、全。政府作为监管主体,应不断规范课后服务制度环境,完善课后服务制度。健全完备的课后服务制度应包括主体资格制度、对象限定制度、服务内容与形式制度、过程监督制度、质量评估制度、服务收费制度和统筹管理配套制度13。然而,目前课后服务制度缺失,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则体系,课后服务目标、对象、内容、形式等方面也并不明确。另外,政府作为提供主体,在财政补贴、师资经费、设施维护等方面力度不够。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需要一定经费支持,师资引进、课后服务场地和设备的维护与修缮都需要相应的补贴。(2)学校作为责任主体,忽视课后服务育人本质。一方面,学校将课后服务简单化、形式化,仅安排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里自习、写作业或者让教
17、师进行补课,这一做法增加了学生学业负担,异化了课后服务的育人理念。另一方面,由于课后服务涉及场地、设备、人员等的管理,部分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在校的安全,把课后服务简单地作为对孩子的看护服务,不愿意进行其他的教育服务活动,课后服务质量得不到相应保证。(3)社会组织作为课后服务的主要参与者,弥补学校课后服务力量不足。为了丰富课后服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学校引入了社会组织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但由于相关政策的缺乏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等,社会组织有效参与不足,与学校、家庭方面缺乏协作。2.课后服务教育功效发挥不全(1)课后服务覆盖面不广。课后服务各地收费标准不一,多数采用政府拨款、学生分摊的收费模式,对于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双减 政策 背景 下课 服务 问题 研究 基于 网络 社交 平台 数据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