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政策优化研究.docx
《中国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政策优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政策优化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政策优化研究研究个税递延商业养老保险政策优化是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需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财税201822 号文指出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标志着我国开始运用税收优惠手段探索建立第三支柱。根据试点地区的情况,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迟缓,不及预期。尽管影响个税递延养老保险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税收优惠政策及产品设计政策等不够完善,是影响个税递延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税延扣除限额缺少动态性,减弱了税收优惠力度。因此,本课题将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政策优化研究
2、的着力点确定为税延扣除限额的优化研究。一、国内外税延扣除限额规定(一)国内税延扣除限额规定根据财税201822号文,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在购买时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延税至领取商业养老金时,扣除限额按照当月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办法确定。自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6月底,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亿元,参保人数4.52万人。截至2020年末,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26亿元,参保人数4.88万人。整体看来,参保人数增长动力不足,保费收入偏低,试点销售情况远不及预期,激励程度不够是制约税延型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2018年711月的税收优惠数
3、据显示,苏州工业园区平均抵扣保额为863元,接近1000元上限(倪齐辰,2020)。如何合理优化税延扣除限额,从而提升平均抵扣保额,增强投保动力,是需要研究的重要命题。(二)国外税延扣除限额规定OECD国家个人养老金扣除限额设定标准以定额限制、比例限额和定额限制相结合、扣除限额挂钩调整三种模式为主。定额限制下,政策设计简便易懂,个人可在固定限额内自由缴费,但存在两点明显不足,一是缺乏横向灵活性,无法满足缴费人群的实际需求,若限额设置得较高,只会沦为“富人俱乐部”,同时带来沉重的财政压力,若限额设置得较低,税优吸引力不够,很难提升参与积极性;二是缺乏纵向可变性,不能根据宏观经济的变化及时调整,难
4、以保持政策初期的税优力度。比例限额和定额限制下,通常会规定以两者的较小值为扣除限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压力,但仍不能解决以上问题。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推出的扣除限额挂钩调整模式,即扣除限额随物价指数和工资收入的增长而增长、随家庭结构特征的不同而变化的模式,既强调了政策的一致性和动态性,又能满足不同特征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目标替代率下税延扣除限额的优化调整分析(一)现行方案下的税延扣除限额分析现行方案下,税收优惠额和收入成正比,随着收入的提升,税收优惠额不断增加,高收入群体比中低收入群体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额,多缴多得,是效率的体现。此外,税延养老金替代率、税优力度都和收
5、入成反比,收入越低的参保者得到的税收优惠越大,是公平的体现。现行方案的设计虽兼具公平与效率,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情况并不乐观,税收优惠力度不足为主要障碍。扣除限额作为影响税收优惠力度的主要政策参数,扣除限额的优化完善势在必行。由此,本报告从税延养老金的替代率出发,设计两种目标替代率方案,计算固定目标替代率和递减目标替代率下不同收入人群的扣除限额,测算两种方案下的税收优惠情况。(二)固定目标替代率下的税延扣除限额分析在该种设计方案下,不同收入人群的目标替代率为固定值7%,精算结果显示,不同收入人群扣除限额不同,初始收入越高,扣除限额越大。整体看来,基于收入水平,扣除限额按照一定的规则动态调整,工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递延 商业 养老保险 政策 优化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