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融合视角下公共政策研究进路、场景及展望——基于ABM分析框架的探讨.docx
《科技人文融合视角下公共政策研究进路、场景及展望——基于ABM分析框架的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人文融合视角下公共政策研究进路、场景及展望——基于ABM分析框架的探讨.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科技人文融合视角下公共政策研究进路、场景及展望基于ABM分析框架的探讨摘要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实现或服务特定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具有目的性、权威性、公共性。广泛的个体差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策系统和环境的复杂性正是公共政策面临的核心难点。制度经济学对此解释为个人偏好与集体决策、个人选择和集体选择之间的内在张力。肯尼思阿罗早就证明,靠加总个人偏好来构建社会判断总会产生矛盾。本文认为传统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通过突出某一方面特征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复杂实践进行简化和研究,一些创新理论对微观行动者及其行为响应模式和机制的研究以及对复杂性的研究程度依旧不足。新一轮科技浪潮风起云涌,
2、全方位、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既给公共政策带来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有效性挑战,也给公共政策分析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的有效提升。ABM的思维认知与方法技术,切中了公共政策分析和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研究的本质特征与核心难点,又顺应了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大趋势,潜力强劲,必将推动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管理研究进入一个新时代。关键词公共政策分析;ABM;科技人文融合;个体与群体行为关系;数字治理现代政策科学系统理论诞生时间并不长,公共政策分析理论和方法始终是一个研究热点。科技与人文融合下,公共政策分析进路和场景选择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思考。一、公共政策分析的视野
3、拓展与现实需求尽管对公共政策的具体界定有所差异,但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赞成,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实现或服务特定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12是对公共价值和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和增进过程。3(一)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核心难点基于上述定义,公共政策具有如下三方面本质特征:一是目的性,即公共政策是为了处理某一个问题或相关事务而采取的有计划的行为,4而且,这一行为往往涉及面比较广,正如政策科学创立者哈罗德拉斯维尔等人所界定的,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5二是权威性,即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体是政府等权威公共组织,其依据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共权力,其内容涉及公共服务、经济
4、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重大议题,其方式涉及对相关领域进行资源调度、利益分配、行为管制、组织重构等,6而且公共政策一旦制定出来,就具有稳定性并在多数情况具有强制性。因此,它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7三是公共性,即公共政策必须要体现公民的意愿,代表公民的利益,并通过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判定公共政策正当性和有效性的根本标准,因此也是公共政策最本质特征,无论是目的性和权威性,都需要建立在公共性基础之上。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
5、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此,我国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公共性更加彰显,“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8理解公共性非常重要,这一点并不难,关键在于如何界定和实现公共性。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持续性强,公共政策在制定、执行、评估等各个环节都面临相当复杂的环境,众多利益相关者往往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试图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促进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能力禀赋、信息渠道、利益诉求,以及对政策的不同应对策略,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政策主体往往也需要对各种诉求和利益进行协调,以获取“最大公约数”,即
6、绝大多数人的共同诉求和利益,而非少数人群和利益团体的特殊诉求和利益。然而,这一过程的实现非常困难:哪些人构成了多数需求?如何实现求同存异?即使是实现了多数人的需求,那其他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该如何得到补偿?总而言之,就是如何实现既广泛包容个体差异性,又可以形成统一意志和目标?更何况,政府还面临自身能力有限、信息不对称、形势持续变化、成本收益限制等问题和挑战,以至于整个政策过程都可以说处于“逆境”之中。9因此,这种广泛的个体差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策系统和环境的复杂性正是公共政策面临的核心难点。制度经济学1011和“以能动性为中心(Agency-Centered)”的制度主义研究路径12对
7、此解释为个人偏好与集体决策、个人选择和集体选择之间的内在张力。而肯尼思阿罗早就证明,靠加总个人偏好来构建社会判断总会产生矛盾,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通过反映社会所有个体的偏好而进行的民主投票并不能产生社会福利函数,此即“阿罗不可能定理”。1314(二)传统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路径与局限性传统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通过突出某一方面特征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复杂实践进行简化和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其基本路径分为关注技术和理性的理性分析模型以及关注政治和权力的政治分析模型。15理性分析模型,又称科学决策模型,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认为人在公共政策中以个人所拥有的理智为决策前提,追求个人偏好最大化,其界定标准主
8、要是成本收益在技术层面的比较,其发展历经了完全理性决策有限理性决策渐进主义决策综合扫描决策与其它改进模型等几个主要阶段,1617其发展方向是逐渐承认人不可能拥有完全的理性和对决策相关信息的完全掌握,转而以有限理性18、基于过去的政策逐渐调整而非重新制定、在一定客观条件下追求满意而非最优选择为理论基础。政治分析模型强调决策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过程,机构设置、议程建立、利益相关者活动、民主价值诉求等政治学范畴内的因素是其主要研究对象。它又可细分为政治因素分析模型和政治系统分析模型:前者主要考察政治因素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如制度分析模型、集团分析模型、精英分析模型等);1920后者主要分析政治系
9、统与环境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典型的就是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模型。21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各国行政改革实践的不断更新以及研究技术与理论的不断更新,公共政策分析出现了很多更加精细化的模型。例如,对特定政策阶段的研究,以布赖恩琼斯的注意力模型和约翰金登的多源流模型最为典型。注意力模型认为,有限的注意力和注意力的转移是导致政策稳定和政策突变的基本原因,22其“注意力”一词得到学界的广泛传播和运用。23多源流模型最重要的贡献则是形象地概括了推开政策议程之门的三条“溪流”: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24又如,早期公共政策分析主要关注政策过程,而后期出现了系统研究政
10、策制定结构的倡议联盟框架和政策网络理论。倡议联盟框架基于系统论的观点,认为长时间阶段下的政策变迁是在外部环境制约下几个倡议联盟相互竞争的产物,每一个倡议联盟是由来自政策子系统不同的行动者基于一套共同的政策信仰而组成。25政策网络理论矫正了传统理论将政治体系的运作视为同质与一致实体的观点,强调不同政策领域中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间的关系是存在差异的,由此形成不同的政策网络。26-29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聚焦我国公共政策的分析模型,例如“共识型决策”模式。30总体而言,以1951年拉斯维尔和勒纳出版的政策科学:议题与方法的最新发展为标志而诞生的现代政策科学系统理论,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1、这尤其体现在它逐渐抛弃化约主义,开始承认政策系统和环境的复杂性并对此展开深入研究。然而,这种发展还是不够的。首先,公共政策面临的差异性与复杂性问题自工业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然而,早期的公共政策分析对此却不够关注,后续虽然出现了政策网络等理论,但这些理论还是以宏观系统或主体、相对稳定的政策系统为研究对象,其核心理论假设依旧是有限理性,忽略或简化了微观主体的差异性、局部交互性和总体的非均衡特征,对微观行动者及其行为响应模式和机制的研究以及对复杂性的研究程度依旧不足。其次,这些理论大部分还是对现有经验事实在较浅层次的总结归纳,以隐喻(Metaphor)式的解释为主,虽然勉强可以称为科学理论,但其分析
12、和预测功能远不及解释功能。(三)新时代公共政策分析的视野拓展及现实需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元宇宙等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浪潮风起云涌,全方位、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这就像一把双刃剑,既给公共政策带来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有效性挑战,也给公共政策分析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的同步提升。第一,数字社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瞬息万变的风险社会,“灰犀牛”“黑天鹅”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往往需要在最短时间作出反应,非常态化的临界决策逐渐成为常态。而且,不少危机具有明显的“跨界”特征,例如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流行病等跨越了城市、地区、国
13、家乃至大洲等空间边界,跨越了不同生产生活领域等功能边界,也跨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边界。31这些危机无论是结果还是起因涉及面都非常之广,各类要素彼此交织、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因果关系,很难再依靠几个有限的、稳定的变量进行决策。其典型案例就是从2020年蔓延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这对政府决策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有关决策者对经济社会各领域面临的风险予以综合研判、统筹谋划、有力应对,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尽可能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切实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早在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
14、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并列举了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并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从9个方面强调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问题,着重要求领导干部肩负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责任。32第二,数字技术使科技和人文的融合成为可行且必要的路径。首先,它能更有效地处理治理问题,推动主客观的统一。公共政策与治理主体和对象的思考行动都密切相关,而数字化比其他任何方法都能更精细深入、全程全息地观察、测量、记录刻画和分析人类行为,通过政策仿真,映射社会生成
15、及演变的分布整合架构和流程,进而更有效地处理由个体到群体的各色思行和各类社会现象,尤其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双向交互影响的治理问题,“人类在与自然的交互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从数字视角出发有助于达成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使科技与人文更加自然紧密地结合”。33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数字技术就充分显示了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通过健康码、行程卡等技术创新以及各类疫情防控数据库的汇聚更新,政府能够有效地追溯和阻断疫情传播链条,企业和群众亦能够基于此获得便捷精准及时高效的线上服务,为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其次,它能有效突破传统公共政策分析的局限性,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的同
16、步提升。数字技术不仅正在改变着人们习以为常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权力的运行状态和社会秩序的治理模式。“万物互联、万物智能、万物皆数”的社会特征和发展趋势不断显现并加速,随着数据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高度互动化和扁平化,一些权力或权威也日趋支离破碎,呈现“无组织”、“无中心”的网络化特征;有关社会公共问题的治理协商也已不再仅仅集中于精英内部的激烈辩论和民意代表之间的唇枪舌战,普通民众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和社交工具也日趋深入参与其中。3435由此导致公共政策的基本模式正在从传统的“精英共识”和“代议决策”转向近乎全民化的“社会共识”和“数字协商”,公共政策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逐渐模糊化。而数字时代
17、几乎所有主体都有更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意愿,互动模式与网络更加多元,个体偏好更加凸显,公共政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自适应系统。36可以说,数字时代的治理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它更加倡导融合共生的协商理念以及人本主导的治理方式。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让众多差异化的想法形成集体的意志?我们党早就提出了民主集中制这一重大原则,要求做到“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为人民造福。这为公共政策提出了更
18、高的要求,即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各个环节,要真正回归到以人为本,以群众和市场主体为重心,促进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的深度融合,运用政策组合更好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进一步要求拓展公共政策分析视野,具体而言,围绕深化微观行为分析和主体价值实现,公共政策分析至少要:(1)从单向固化的线性思维转向多元适变的非线性复杂思维;(2)从局部时点外部条件比较静态的均衡分析转向到内源驱动、动态全局的关联涌现分析;(3)从微观宏观相对孤立分隔的理论分析框架转向微宏贯通的通宏洞微的理路架构,最终实现利益共同体中个体与整体的有机统一,共同创造、共享红利。二、ABM深入刻画微观主体的方法特征公共政策分析及数字治
19、理对理论方法的选择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由于ABM聚焦主体行为、能在根源层面和内核上与公共政策分析更好地契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中。3738(一)ABM兴起动因和本质特征ABM(Agent-based modeling),基于主体的建模方法是从经济系统或社会群体的基本构成元素微观主体(个体)出发,让大量各异的自适应主体依循行为规则、通过互动和“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人工生成经济社会系统的各种形态和现象,并通过基于多主体交互的微观分布-宏观整合式建模,利用人工生成系统中的“涌现”(Emergence)特性试图揭示现实社会中的人因特征和内在规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人类社会
20、系统中各类主体的内生自组织性、演化过程和宏微观变量的关联性。这种模型的核心在于通过观察、刻画和研究微观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导致的宏观“涌现”,将“自下而上”的机制与自上而下(Top-down)的技术方法软连接,可以更好地破除传统理论中微观与宏观人为割裂的弊端,也逐步引发了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管理领域理论与实践中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在经济学中将agent 译作“代理”,而在ABM 中agent 相对公认的含义是“主体”,也有译为:“自主体、智能体”等。相关的ABMs为Agent-based modeling(s)或Agent-based modeling & simulation。)我们从经
21、济学视角循迹ABM的发展历程。从用数值计算/模拟方法寻求经济系统均衡解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到直面经济系统运行演变内在关联的计算经济学(CE)、基于主体的计算经济学(ACE),再到微观宏观一体化的ABM(s)类建模技术等进程中,是在不断改进和超越传统的“理性-均衡”式的表象分析框架和方法,这既能逐步拓宽基本行为假设、深入到微观个体层面打开行为黑箱,又注重宏观现象的微观成因和结构演化机理、强化了微观与宏观的有机内联,也带动和促进了计算思维与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学其他分支学科中的应用,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ABM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经济社
22、会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是深化行为分析、数字化、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等认知提升和科技进步提供的可行性,更重要的内源动因是ABM本身能契合公共政策分析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研究中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本质特点和内在需求。39社会系统中众多异质决策实体的差异性和相互作用造就复杂性,这些异质主体决策行为受制度环境和政策控制的影响。虽然政策设计和制定是自上而下的,但它的实施效果是由自下而上过程决定的。而ABM允许容纳丰富的个体表示,它非常适合为政策和策略分析提供必要的理论见解和预示。可以看出,将微观层面个体行为与其所发生的社会环境关联起来看,有助于理解和预见政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政策分析的一个活动周
23、期内,为探讨目标设定、政策设计制定(包括备选方案的优序替代)、贯彻实施过程、政策评估鉴定、决策支撑和监控调适等,都可利用一系列ABM及扩展模型,并结合数字化技术,更好地用于介入式政策设计、互动参与决策、实时监控和动态调适及价值评估等。ABM方法原本作为一种微观分析技术,主要是模拟真实场景中微观主体的真实行为,与传统方法相比,能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现实微观主体行为特征,可以研究种种现象(常态和异象)的微观成因与结构效应,进而通过事件化演变过程和机理达成“宏观涌现”,由此深入研究分析解释宏观总体现象的多态叠加、转折突变和急剧波动等,以及反过来对异质性微观主体决策行为的影响(双向互反馈)。对于探索解决
24、政策分析的综合复杂难点和全球性经济危机、能源短缺、公共卫生、气候变化和生态恶化等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ABM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和技术基础平台。深入一步来看,ABM其实是思想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关注研究主体行为、交互影响、群体集智和宏观涌现等,更符合人们认知习惯和人类社会的建构及运行。4041(二)深入精细地刻画微观主体政策的本质是对公众诉求凝聚的共同利益增进,实践中政策效果取决于微观主体行为响应和政策主体对其的估判、处置与调节,而政策分析中关于微观主体行为响应模式和机制的研究却相对薄弱。42ABM有效应用的必要基础和重要前提是,拓宽研究视野和基本假设,将行为与其发生场景(所处环境条件)相对应,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技 人文 融合 视角 公共政策 研究 进路 场景 展望 基于 ABM 分析 框架 探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