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众志成城?——慈善组织联合抗疫行动模式研究.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何以众志成城?——慈善组织联合抗疫行动模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以众志成城?——慈善组织联合抗疫行动模式研究.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何以众志成城?慈善组织联合抗疫行动模式研究摘要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慈善组织通常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予以应对,但既有研究对这种联合行动的内部结构和互动机制缺乏关注。为探究不同合作网络的联动模式,本文使用类型学研究方法从关系强度和结构自主性两个维度,将慈善组织联合行动模式划分为“伞型治理型”、“去中心合作型”、“网络式协同型”和“科层管理型”四种类型,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四种模式的慈善组织联合行动都取得了成功,揭示了联动模式的多元性;(2)强联结下的联合行动易于形成集中化网络,表现出高度协作,集体行动更易达成;弱联结下的联合行动则形成集成化网络,借助网络较高的对外延展性建立跨
2、界合作网络;(3)无论哪种联动模式,“互补机制”是慈善组织联合行动得以成功的关键,包括集权与分权的平衡和治理理念的互补。关键词突发公共危机;慈善组织;联合行动;关系强度;结构自主性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面对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慈善组织积极投身抗疫行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5月31日,全国慈善组织接受社会捐赠资金达389.3亿元,捐赠物资约9.9亿件,全国志愿服务项目超过46万个。1据统计,捐赠款物(含物资折价)接近各级财政抗疫总投入资金的四分之一。2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慈善组织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倾向于建立起丰富多样的合作网络发起联合行动。据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1)
3、披露,58.77%的基金会曾与其他基金会合作抗疫,与民间社会组织合作的比例达到47.87%。3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慈善组织发起联合行动绝非易事,协作经验的缺乏4、成本与收益的理性考量5、网络运作机制的缺陷6等都可能导致集体行动的失败。因此,本文关心的问题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慈善组织是如何克服上述障碍,众志成城地采取联合行动的?既有关于慈善组织参与公共危机联合行动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主题:一是联合行动何以形成?信息技术的普及7、政治机会空间8、公共危机触发的集体生存意识9、应对危机所需的能力和资源远超单个慈善组织所能驾驭的范畴10等都是导致慈善组织联合行动产生的重要动因。二是联合行动何以运作?慈善
4、组织结成联盟只是第一步,相比于联合行动形成,如何完善联盟内部的互动合作机制才是重点。11研究发现慈善组织成功联动的机制包括共识机制、信任机制、赏罚机制及声望机制。12也有学者认为 NGO联合行动的持续依赖于“不完全合作”的策略,通过去等级化的弹性组织、志愿者形式的有限参与等作用机制表现出来。13上述研究为我们了解慈善组织联合行动的形成和运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但普遍忽视了公共危机应对过程中不同类型慈善组织形成的多样化合作模式。网络社群是由连接结构定义的,14连接结构的差异性将导致不同行动网络模式的产生,相应的互动合作机制也有所差异,进而影响到联合行动的结果。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借鉴社会网络
5、理论来研究不同结构属性下的慈善组织联合行动。通过对慈善组织联合抗疫的行动进行历时观察和深描,本文试图构建基于网络结构与网络联动模式之间的理论模型,重点剖析行动者之间关系强度和结构自主性如何产生不同类型的慈善组织联合行动,以及不同结构属性的联合行动如何通过完善其内部管理实现高效的集体行动。二、关系强度和结构自主性:一个分析框架社会网络理论强调行动者被嵌入到相互关联的社会关系网络中,15其前提假设是:社会中的主体并不是“原子化”的行动个体,主体间的复杂纽带关系构成了社会特定的关系网络结构,而这种网络结构会对主体行为带来机会和约束。16社会网络分析包含两个基本视角:关系主义视角和结构主义视角。前者侧
6、重于分析行动者之间的联结强度如何影响主体的行为和过程;17后者则关注行动者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位置反映出行动者掌握的资源优势和控制优势。18两种视角都对社会网络的形成和联动模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分别从这两种视角提取出“关系强度”和“结构自主性”两个关键属性来建立一个类型学的分析框架,以说明网络结构如何影响慈善组织联动模式。(一)概念释义1.关系强度“关系强度”指的是网络中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强弱。Granovetter将网络中的联结分为强联结(strong ties)和弱联结(weak ties),并认为稳定的人际关系与结构能产生更高程度的信任。19因此,本文借鉴何郁冰和杜健等2021学者的
7、研究,采用参与者之间的信任程度来判断网络的关系强度。罗家德将信任分为特殊信任和一般信任,特殊信任必然存在于两两关系中,是在高度互动和互惠基础上建立的真实信任;而一般信任没有特定对象,这种信任来源于制度规范、群体的社会认同或群体展现出可信赖的特质。22强联结是以“特殊信任”为基础形成的合作关系。这种信任关系的塑造需要彼此之间进行频繁交流和长期的关系维系。相反,弱联结的网络下成员表现为“一般信任”。成员之间沟通频次低、关系维系时间短,是一种短暂性的联结。23当慈善组织联合行动的关系强度属于强联结时,也意味着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成员具有更高程度的交互,围绕共同目标深度合作并形成紧密
8、耦合的网络。当慈善组织联合行动的关系强度属于弱联结时,网络结构松散,但具有较高的对外延展性,可在不同群体之间建立更广阔的跨界网络。242.结构自主性结构自主性与Burt提出的“结构洞”有关。“结构洞”指社会网络中某些个体之间因缺乏直接联系而造成的关系间断现象。当行动者在彼此不联结的其他行动者之间充当桥梁角色时,可认为该行动者占据了结构洞。25对于慈善组织联合行动而言,结构自主性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发起者与成员掌握的结构洞之间的比较。结构自主性强的发起者是那些善于在原本缺乏联结的成员之间进行桥接的行动者,他们占据网络中其他节点相互连接的关键路径,可以表现为多个方面。首先,表现为发起者拥有战略地位
9、。当发起者与很多成员有相互联结的关系时,就容易成为焦点组织。其次,表现为发起者的“信息优势”。他们处在大量信息的交汇中心,比成员更早掌握信息,并且持有的集成化信息会比成员的碎片化信息的价值更高。在突发公共危机应对中,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的信息是关键性资源,能促使其他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后,表现为发起者的“控制优势”。发起者拥有对各种关键资源流向的控制权,26成员不仅需要从他们那里获得信息和资源,而且还依赖他们获得与其他成员的联结。这也使得发起者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二)分析框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本文建立起一个类型学的分析框架(见表1)。两个维度分别代表关系强度和结构自主性,它们垂直交叉所形成的四
10、个象限分别代表四种网络结构,每一种结构对应了一种联动模式。为了便于分析,本文进一步提炼出关于联动模式的描述框架,包括治理结构和网络角色两个维度。具体而言,治理结构主要指网络发起者与网络成员相互结合的形式。根据网络内部的集权程度,可以分成集权式治理结构和分权式治理结构。权力配置将影响网络的治理架构、决策方式和管理策略等。网络角色强调慈善组织联合行动发起者在网络中所发挥的作用。1.伞型治理模式“伞形治理”的前提条件是“强联结”和“强结构自主性”。行动网络的强联结表示成员之间拥有较强的关系纽带和情感基础,有利于成员在价值链上不同环节具有较高程度的交互。结构自主性强的发起者处于网络中心位置,控制网络信
11、息和资源,其他成员处于从属地位。27所以,网络整体呈现垂直结构,网络成员形成纵向分布。发起者扮演资源供给者的角色,决定慈善资源的供给和输送。不过,随着网络成员相互联结的程度增加,焦点组织的非对称性信息优势将逐渐削弱,管理中心度和信息传递层级化也会不断弱化。28因此,该行动网络在联动模式上倾向于在集权基础上实行低度分权。2.去中心合作模式这类行动网络呈现“强联结”和“弱结构自主性”的结构特征。网络成员一般基于熟人关系,拥有较强的信任基础和过往协作经验。由于成员之间存在直接联结且各自掌握资源优势,发起者不占据结构洞优势。这种联合行动易于形成平等和紧密的合作关系。整体而言,该网络实施分权管理。组织结
12、构趋于扁平化,决策过程并非自上而下、层级控制的形式,而是建立在成员广泛参与和对话之上。但是,为了避免权力过于分散而影响集体行动的效率,网络需要发起者扮演掌舵者角色,把握联合行动发展的整体方向,以及充当成员之间的润滑剂。293.网络式协同模式当网络结构具有“弱联结”和“强结构自主性”属性时,宜采用网络式协同模式。“弱联结”下的网络成员存在着较大的异质性和较高的对外延展性,有助于开拓新资源。30而结构自主性强的发起者展现出较强影响力和较高地位,掌握接触大量资源和信息的机会,对其他成员具有强大的吸引力。31因此,网络发起者适合扮演协调者角色,发挥其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超出关系圈子建立大量直接和间接联
13、结形成跨界网络,从而快速获取异质性资源。这种类型的网络适合实施分权管理,联合行动由多个具有强自主性的自组织构建而成,呈现出平等协作的多中心格局。4.科层管理模式当行动网络的关系强度和结构自主性都较弱时,这类联合行动在初始阶段往往面临缺乏明确共识、行动秩序混乱、退出机制松散等问题。然而,发起者不占据结构洞优势,在网络处于较低的地位,显然不利于调动和整合资源。为了发起集体行动,发起者充分重视规则制定的作用,设计出一套科层管理制度,实现组织管理和内部控制。通过适当采用层级制、权威机制与命令控制,协调成员分工与合作。在弱联结的网络中,当联合行动内部建立起具有一定承诺性、协议式的工作制度时,成员将更明确
14、自己的职责,从而配合其他成员共同完成集体目标。32三、慈善组织抗疫联合行动模式的案例分析依据案例的典型性与完整性原则,本文选取了四个慈善组织抗疫行动网络作为案例分析和比较对象,对四种风格迥异的联合行动模式进行诠释。为了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研究数据来源于半结构化访谈、档案资料和二手资料,具体包括:对联合行动的发起人和重要参与者的半结构式访谈,被访者提供的内部文件材料,权威媒体的公开报道、学界与咨询公司对案例的学术文献和研究报告以及公开出版物等二手资料。结合访谈、内部资料和公开档案等多种信息源获得数据,彼此相互补充与印证,提高案例的充分性和准确性。(一)壹基金救援联盟:伞型治理模式为了攻破“封城
15、”背景下捐赠物资“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壹基金在新冠疫情暴发后迅速联合湖北省91家社会组织形成“壹基金救援联盟”,借助在地社会组织的“触角”将防疫物资发放到抗疫前线。壹基金内部搭建了完备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方面设有专职人员负责资源筹集、物资采购、财务与后勤等工作,另一方面在关键时刻能利用国内外供应渠道筹集大量防疫物资。因此,壹基金在救援联盟中占据战略地位,一线社会组织对其形成较高的资源依赖性。在这种网络模式中,成员不敢轻易拒绝核心组织的要求,否则他们非但得不到资源,还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33正如壹基金救援联盟的负责人说:“我们的资源投放增加了网络粘性我们平均每年在每个省的投入大概超过1000万,包
16、括救灾和其他公益项目,这个就能够拴住伙伴,因为他要衡量一下,他如果不跟我合作的话,他就失去了这些资源。”(“ 壹基金救援联盟”负责人访谈,2021 年 10 月 14 日。)与此同时,壹基金对在地社会组织长期的扶持培育使得成员之间建立了强联结。壹基金以2016年湖北洪灾救援行动为契机投入四年时间,搭建了孝感市义工联作为省级枢纽的救灾协作网络。壹基金不仅邀请专业团队帮助孝感市义工联制定战略规划、改组理事会,使其更适应于省级枢纽平台的角色,还资助孝感义工联为分散无序的社会组织提供支持和培育,尤其是品牌项目的支持。长期的扶持和培育增强了网络成员之间的黏性和信任。“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实际上这个网络通过
17、做品牌项目已经形成合力,有一些基本的信任共识。比如,项目费用报销、签收单的标准格式、怎么根据花名册发放捐赠物资,这些都是通过之前的品牌项目合作已经形成了协作机制。”( “ 壹基金救援联盟”负责人访谈,2021 年 10 月 14 日。)在“强结构自主性强联结”的结构属性下,壹基金救援联盟实施了伞型治理模式。在治理结构层面,该联盟在集权基础上实施分权。首先,壹基金建立了“核心放射型”的伞型结构。壹基金作为核心节点,掌握关键资源的分配权和控制权;孝感市义工联作为在地协调机构,是壹基金进入当地公益网络的重要管道;咸宁、宜昌、恩施、荆门四地的市义工联作为资源传送平台,带动各自区域的社会组织形成区域联盟
18、,开展需求调研、物资接收和发放等工作。其次,该联盟并没有完全采取集权式管理,而是运用了“自组织”的管理方式,赋予四个区域联盟自主权。他们在壹基金的指导原则下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制定物资发放方案,包括物资受益人和分配额度,再向壹基金上报灾情和需求。相对于外部强加规则,自组织内部构建并执行一些基本规则会使资源的使用更具可持续性。34最后,壹基金通过“选择性激励”维系自组织之间的良性竞争。对于表现出色的社会组织,壹基金为其投入或链接更多的资源。“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捐给A医院或者B医院,而是把这个空间留给一线的社会组织。他们通过调研,实际上整个受益人的决策是一线的伙伴在前面做,他是有自主性的,而不是一个被
19、动的快递员角色。因此,他们在中间有参与感。”(“ 壹基金救援联盟”负责人访谈,2021 年 10 月 14 日。)在网络角色层面,壹基金主要扮演“资源供给者”:一方面将筹集到的物资分发给社会组织,并由其将物资运送到一线;另一方面制定了一套“捐赠反馈”体系,发挥监督作用,确保社会组织对捐赠物资的合理分配。(二)武汉银杏在行动:去中心合作模式2020年1月30日,一些银杏伙伴在银杏基金会的支持下发起了“武汉银杏在行动”,通过提供制氧机解决新冠患者的缺氧问题。相对于其他慈善组织联合行动,该网络成员之间拥有更高的关系强度。这得益于银杏基金会将“银杏伙伴计划”的发展置于“人”的联结上,即通过给予银杏伙伴
20、小额资助和长期的情感与事业支持,建立横向联系和对社会问题予以回应的整体系统。银杏基金会还经常组织银杏伙伴参与社群活动,如境外考察,支持银杏伙伴社群的自我成长。经过长时间的交流,银杏伙伴成员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信任和相互协作的多元公益网络。正如银杏基金会时任理事长林红所言:“在2010年我们二十多个银杏伙伴聚在一起,那谁也不服谁,吵翻了天,什么事也干不了。经过长时间的交流,我们之间建立了信任和协作。”柯林斯认为,个体关于符号性/情感性的意义理解与记忆影响到未来情境中群体的互动及个体的自我认同。35银杏伙伴先前的经历唤起了个体投身于抗疫联合行动的热忱。同时,联合行动的成员也具有较强的资源影响力,
21、他们借助自身社会网络,充分调动身边包括诸多企业和慈善组织的资源。由于成员之间的联结极其紧密且各自掌握独特的资源,网络发起者并不占据结构洞优势。因此,该行动网络具有鲜明的“强联结弱结构自主性”特征。( 南都公益基金会于2010 年发起了银杏伙伴成长计划(简称“银杏计划”),资助“胸怀天下、脚踏实地、富有潜力”的公益年轻人,帮助他们突破成长上的瓶颈,助推其成为某一领域发展的领袖型人才。2015 年7 月南都基金会将该项目独立出去,交由专门成立的银杏基金会负责。 武汉银杏在行动发起人、银杏基金会前秘书长访谈,2021 年10 月20 日。)在治理结构上,“去中心合作”模式是在分权基础上实施低度集权。
22、一是“武汉银杏在行动”的管理架构呈现扁平化,这种无需复杂程序的决策和联动模式,让其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该行动网络设立了需求调研、筹资、采购、落地执行和制氧机信息平台等六个小组,小组之间以共同利益为轴心,从需求调研到物资发放形成了密切关联且相互配合的公益价值生产链。成员之间呈现“目标性互倚”和“接序性互倚”的状态,前者指的是每种要素或过程都有助于总体目标,后者则指某些活动必须完成于另一些活动之前。36二是武汉银杏在行动不存在绝对权威的控制中心,每个小组都有较大的决策权。比如,采购小组自行决定制氧机型号、供货渠道、采购数量;筹款小组制定筹款方案和策略。事实上,武汉银杏行动在前期呈现出完全扁平式的管
23、理架构。不久,成员之间因行动方向上的分歧产生了一场冲突,直接促使该联合行动在模块化分工协作的架构上成立一个“三人决策”小组,作为行动网络的决策机构对此后的行动方向进行整体性把握。三是由于银杏伙伴之间具有高度的“群体团结”,在这种“强烈地觉知到彼此意识”的前提下,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被弱化。银杏基金会时任理事长林红回顾道:“在整个行动的过程,银杏伙伴不需要任何激励,他们都是完全自愿地投入。”( 武汉银杏在行动发起人、银杏基金会前秘书长访谈,2021 年10 月20 日。)从网络角色来看,发起者充当了临时领导者。“去中心化”并不意味着“无中心”,否则容易导致成员权责归属和决策方式的模糊性。所以,该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何以 众志成城 慈善 组织 联合 行动 模式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