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31个省(区、市)经济形势分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上半年31个省(区、市)经济形势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上半年31个省(区、市)经济形势分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上半年31个省(区、市)经济形势分析2022年上半年我国整体经济面临的不利影响明显加大,超预期突发因素带来较为严重的冲击,特别是新冠疫情在区域层面多发散发,上海、吉林、北京、广东等地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成为影响区域层面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从区域面运行情况来看,受到疫情较为严重冲击的地区出现了经济下滑,投资、消费明显减速,但各地进出口表现普遍稳定,存款增长普遍较快,贷款投放则出现分化。预计下半年随着疫情消退,长三角等前期受疫影响较大的区域经济将明显复苏,但近期部分新发生疫情的地区则将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一、整体经济(一)疫情影响:冲击大、范围广为了衡量疫情对我国区域层面的影响,我们构
2、建了疫情影响深度和广度两个指标。其中深度指标采用每千万人本土确诊病例数量(含无症状感染者)来衡量。上半年疫情最严重的上海,每千万人病例达到25.2万人,第二位的吉林则为3.2万人。其后、天津、北京、辽宁每千万人病例数也超过了1000人,感染率高于万分之一。仅有湖北、重庆、湖南、贵州、宁夏、西藏6省(区)每千万人病例数低于100人。疫情影响广度的指标,采用疫情影响天数来衡量,具体标准为当日新增病例(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大于0的天数。可以看到,上半年疫情影响天数最多的是辽宁省,总共有139天新增病例不为零,占所有天数的76.8%,其次为广东、上海、吉林等地。为综合衡量疫情广度和深度两方面的影响,我们
3、对以上两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深度指标以最严重的上海为100,其余省份赋值为病例对数化后相对于上海的占比乘以100,取值在0-100之间。广度指标以疫情影响天数占所有天数的比重乘以100赋值,也在0-100之间。随后对两项指标加权平均,权重设置参考该指标对经济减速程度的解释力度,得到各地的疫情直接影响指数(0-100)。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四个省市为上海、吉林、辽宁、北京,直接影响指数分别达到97.5、82.1、72.9和70.3。同时,指数在30-70中段区间的省(区、市)有19个,相对集中,表明上半年疫情对我国的影响区域面非常广,仅有宁夏、西藏低于10,表明受到的影响较小。(二)经济
4、总量:疫情因素导致各省排名小幅变化上半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62642亿元,实际同比增长2.5%,经济总体呈现稳定恢复态势。各省名义GDP整体均同比增长,仅上海与吉林出现下降。全国第一梯队的GDP排名未发生变化,广东依旧以5.952万亿的GDP规模排名第一,尽管紧邻港澳地区,输入型疫情压力较大,但3月份深圳疫情得以快速扑灭,使广东省经受住了疫情考验,也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位置。江苏以5.691万亿元位列第二,受上海疫情波及,以及苏州本地疫情的影响,江苏省上半年名义GDP微增,与广东省的差距小幅拉开。山东以4.172万亿元位列第三,相比去年同期,GDP成功突破4万亿。山东受到疫情的影响在
5、全国居中,但较好地平衡了疫情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北方经济的亮点之一。受疫情影响,上海、吉林名义GDP均同比出现了下降,也导致其在全国排位中有所回落。上半年上海GDP为1.935万亿元,低于上年同期的2.00万亿元,在全国的排名也由第11下降到第13,被河北与北京超越。北京受疫情影响略小于上海,上半年GDP为1.935万亿元,尽管多年来首次超越上海,但也被疫情影响较小的河北超越,全国排名12位保持不变。吉林上半年GDP为5697亿元,相较去年同期6058亿元有所下降,被同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超越。其他省份GDP排序变化中,陕西超越江西排名上升一位,主因江西受到的疫情影响大于陕西,同时陕西经济受益
6、于能源价格的上涨增长较快。(三)经济增速:疫情与能源双因素影响上半年31个省(区、市)中,29个省(区、市)实现GDP正增长,2个省(市)受疫情影响出现负增长。与全国增速相比,21个省(区、市)GDP增速高于全国水平(2.5%),2个省份持平(浙江和青海),8个省(市)增速低于全国水平,除海南外均为疫情直接影响较为严重的省(市)。宁夏与西藏是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最小的两个省级区域,疫情影响指数仅为4和0。宁夏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居全国首位,且与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持平。西藏近年来经济增速始终保持较快增长,但在上半年未受疫情直接影响的情况下,GDP增速意外回落至4.8%,较20
7、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下降2.6个百分点,主要是全国增长压力之下对西藏的转移支付有所下降,导致其投资回落。上海与吉林作为疫情影响最大的省(市),上半年GDP分别同比下降6.0%和5.7%,也远低于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不过随着疫情逐步好转,下半年经济有望出现反弹。从经济降幅来看,与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相比,除上海与吉林外,海南、江苏、北京分别减速5.7、4.5和4.1个百分点。其中海南虽然本土疫情影响不大,但旅游和房地产业一直在海南经济中占比较高,尽管近年来海南省经济不断“去房地产化”,但疫情导致的旅游业损失还是明显拖累了海南的增长。江苏、北京经济减速较为明显,则
8、主要源于疫情的直接影响。在全国整体经济减速的大环境下,上半年经济增速较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有所回升的省(区)仅剩内蒙古和湖北。上半年内蒙古GDP同比增长4.3%,较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1.1个百分点,一方面是内蒙古受疫情影响居中(影响指数为48.6),另一方面作为能源大省,传统能源价格上涨和新能源高速增长也使内蒙古两头获益。上半年湖北GDP同比增长4.5%,较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0.9个百分点,主要是疫情影响较小和去年基数较低所幸。除内蒙古之外,其他资源大省也获益于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经济增速在全国排名靠前,同时经济减速幅度也相对较小,包括山西(同比
9、5.2%,减速1.1个百分点)、新疆(同比4.9%,减速0.3个百分点)、陕西(同比4.2%,减速0.1个百分点)等。展望下半年各省(区、市)的经济形势,预计将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在疫情因素消退后,有望迎来快速回升,如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6月份以来复工复产行动快、动力足,各项经济指标明显回升,并依靠6月的表现成功压低了上半年的经济降幅,突显经济的韧性。二是部分地区偶发新的疫情,可能对当地经济造成影响。近日来海南、新疆、西藏等地爆发疫情,将影响这些地区下半年的经济表现。三是能源大省将依旧保持较高的景气水准,目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尽管较前期高点有所回落,但仍处在高位
10、。除传统能源外,我国西北地区传统能源大省(区)也往往具备丰富的风、光资源,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将继续支撑经济增长。二、经济结构(一)第一产业:疫情影响小,所有省份均增长上半年我国第一产业同比增长4.4%,在三大产业中增速最高,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今年夏粮再获丰收,以猪肉为代表的畜牧业产量也保持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特点,疫情对农业的影响相对较小。从各地的情况来看,已公布数据的30个省(区、市)第一产业全部实现增长。其中22个省(区、市)第一产业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海南和西藏。(二)第二产业:产
11、业链受冲击,6省(市)现负增长上半年我国第二产业同比增长0.9%,疫情对我国重点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形成较大冲击,影响了工业和建筑业的正常运行。特别是东北地区、华北和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在已公布数据的30个省(区、市)中,24个省(区、市)第二产业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均出现了负增长,包括海南、天津、辽宁、吉林、北京和上海。其中上海、吉林、北京受到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第二产业分别同比下降13.7%、11.4%和11.3%。此外,上半年海南第二产业意外下降0.8%,尽管4月份海南出现一小波疫情,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并不算严重,第二产业的下滑主要是受房地产降温导
12、致的需求下行,以及部分重大项目检修停产等因素影响。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增长较快,上半年第二产业增速最高的14个省(区)除福建外全部来自于中西部。究其原因,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本轮受疫情影响较小,另一方面,新能源、新兴产业近年来在中西部地区也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三)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普遍减速上半年我国第三产业同比下降0.4%,是三次产业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产业。由于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对线下接触型服务行业造成了较为普遍的影响。此外,房地产业的深度调整,也对全国较大范围内的房地产相关服务产生影响。在已公布数据的30个省(区、市)中,27个省(区、市)第三产业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吉林、上海、青海3省
13、(市)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分别为-3.8%、-3.1%和-1.2%,均为负增长区间。受到疫情影响同样较为严重的北京第三产业实现了3.3%的增长,远好于其第二产业增速,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等线上服务业的贡献。三、需求(一)投资:疫情影响下各地区分化显著2022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比重达到48.2%,对上半年GDP增速水平发挥主要贡献作用。从各省(区、市)情况看,受新冠疫情影响,各地区投资呈现较为普遍且持续走低的趋势,且各地情况有所分化。比如在新冠疫情主要爆发区,投资增速出现了严重下滑并转为负增长的情况。各地区投资增速分化,与整体经济增速的相关性
14、提高。上半年,8个省(区、市)投资达到两位数增长,其中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9%,居全国首位,远超位居第二位的湖北(增速15.6%),表现“一骑绝尘”。与高增速省份相比,有四个地区投资增速为负增长,并且均达到两位数降幅,呈现深度下滑特点,其中天津、吉林、上海受新冠疫情拖累分别同比下降10.4%、14.3%、19.6%。西藏受中央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同比下滑影响,叠加房地产投资大幅下跌47.1%(全国跌幅最大),上半年整体投资增速同比下降13%。展望2022年下半年,随着一系列稳基建、稳制造业、完善房地产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各地固定资产投资有望较上半年有所回升。“十
15、四五”规划的102项重大工程预计在各地党代表大会之后加速推进,一揽子稳经济政策中关于基础建设投资项目陆续落地见效,扩大使用范围的新增专项债将对各地基础项目起到重要资金支撑作用,预估基建投资对下半年各地区的投资将发挥持续托底作用。沿海经济大省投资将“挑大梁”。7.28中央政治局会提出要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6月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218185.08亿元,地方政府总体还有1.55万亿空间,但主要集中在经济大省,所以政治局要求“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下半年有望收窄。房地产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上半年 31 经济形势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