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路径.docx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路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路径二十大报告显示,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未来发展动力何在?如何增进民生福祉?如何统筹好发展与安全?金秋十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10月16日开幕时所作的报告,指明了党和国家的长期发展方向与目标。这十年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二十大报告明
2、确,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年前的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发展条件,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二十大报告延续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安排:从2020年到203
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在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要判断的基础上,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将高质量发展的地位提升。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这些表述或许能打消部分投资者认为中国政府或不再以经济增长为重的担忧。如果按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4、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所提及的GDP总量或人均水平到2035年翻一番计算,在这期间,对应年均GDP增速需达4.7%左右。对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国国际经济交
5、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塑造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与十九大报告相比,在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二十大报告还特别突出了科教兴国和国家安全,将其作为单独任务列出。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6、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经济安全上,强调“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撰文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建立在更加安全、可靠的基础之上。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没有安全,发展不可持续,甚至可能倒退。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二十大报告基本延续了此前关于共同富裕的诸多阐述,更加强调机会公平:在完善分配制度上,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并首次提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在就业优先中,强调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
7、自身发展的机会;社保体系在延续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同时,新增“公平统一、安全规范”的要求。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这表明机会平等是关键,不搞结果均等。报告再次强调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实事求是地肯定收入差距必然存在的规律。未来要解决的是就业机会的均等,比如减少男女之间、城乡之间的机会不均等;要解决教育机会的均等,如学区房差异带来的教育资源差异;要解决医疗机会的均等。在容许财富合理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税收等制度将更加规范。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将从哪些方面发力?二十大报告首次
8、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并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新要求: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罗志恒认为,这是基于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经济下行和总需求不足的形势提出的,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两层含义:一是经济发展不能“失速”,要保证经济持续平稳运行,要扩大内需、坚持对外开放,以内循环为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增强经济需求端的内生动力。同时,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实现新开放的内涵和重心的转变,从过去利用低要素成本从事加工生产,以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模式,逐步转变为利用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服务好国内消费市场和产业升级的开放模式。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9、要继续发力,从满足变化的需求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十大新闻发言人孙业礼表示,增长速度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高质量发展阶段,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着眼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离不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十大报告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重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汪涛认为,这向市场表明党的长期发展方针并没有改变
10、,或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不过,下一届政府在实际政策设计和执行中,将如何平衡市场与政府、私营部门与国企的关系,要在未来一两年才可能清晰化。针对经济改革中市场分割、要素市场化程度待提升等制约扩内需的硬骨头,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并要求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在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上,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中金公司研报称,中国进出口金额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64%下降到2021年的34%,贸易顺差与GDP之比也保持在相对均衡的水平,人均GDP
11、已超1万美元以上,客观上都要求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多要求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近年来,中国一方面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贸协议的签署和落实,积极研究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预计未来五年这些改革方向将持续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十九大报告一致,二十大报告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重申“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最近数年来,中
12、国一直强调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十四五”规划要求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既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又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制造业的强调,源自2013年后制造业占GDP比重过快下降,引发中国“过早去工业化”的担忧。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此前对财新表示,制造业比重占比下降有一定必然性,但在短期内而且是在人均收入刚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下降这么多,存在一定问题。他称,近年来,中国服务业比重提高,一半以上是由房地产业和金融业贡献的,带来一定问题。中信证券研报认为,未来制
13、造业的升级转型仍将是驱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也是短期内对冲房地产下行压力的重要压舱石。在区域协调发展上,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中金研报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既是共同富裕下政策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合理要求。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可以避免区域无序竞争、促进制造业梯度转移有序开展和承接等。近年来,中国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车、石化、船舶等方面正在优化产业集群的布局。在此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向中西部和县城拓深、新基建加快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
14、障。突出科技创新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配套,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将此前散布在改善民生、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章节中的科技、人才、创新,汇集为一个章节,紧随高质量发展之后,单独列出。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对科技创新的强调,近年来已有所体现。2020年10月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就将“创新”置于“十四五”
15、时期12项核心任务之首,并称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反映出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外部环境“卡脖子”背景下,自主创新必要性提高。中金公司研报称,中国在21世纪前两个十年,分别享受了人口红利与金融周期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创新成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中信证券研报也称,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时期,传统驱动力有所减弱,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的着力点,预计将继续支持新能源、5G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需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半导体、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产业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式 现代化 经济 路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