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docx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docx(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发展方式绿色低碳、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城市发展和谐有序、人民群众幸福安康,最终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太原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制定本方案。一、问题诊断与主要瓶颈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日益脆弱和持续恶化直接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太原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依靠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拉动经济发展,资源约束紧张、生态功能退化、环境承载力降低等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以“
2、一湖一水九河”污染为突出表现的水污染和以冬季大气污染严重为表征的大气污染系统性问题,人民群众非常关注,已经成为制约太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太原属资源型缺水城市,煤矿过度开采造成太原市兰村泉域和晋祠泉域两大泉域断流、市区内河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雾霾警报不断拉响,企业停产、工地停建成为新常态。水、大气环境容量超载,限制了项目落地,制约了经济发展。二是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地表水污染严重,建成区内17个黑臭水体均为重度污染,滋生大量细菌;每天约有5.3万吨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直排汾河,小店桥断面以下水质多年来一直
3、属劣V类,地表水污染会造成土壤和浅层地下水污染,影响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另据监测显示,2016年太原市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10位,空气污染严重。每年冬季采暖期呼吸道疾患猛增。水和大气污染问题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三是降低了城市的品质。建成区内的九河两岸多为城市居民小区,人口密集,河道水体黑臭,垃圾淤塞,九河两岸城市居住带与九河污染带交织;冬季重污染天气频现,成为城市形象和环境的硬约束,拉低了城市品位,削弱了城市竞争力。因此,破解水、大气污染两个突出瓶颈问题,恢复改善太原市生态功能已迫在眉睫。这既是一项重大的环境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发展工程,更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民生工程。
4、近年来,太原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产业转型、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尤其是西山生态建设走出矿山修复新路,电动车推广和公共自行车为主的绿色交通建设领先全国。但是,一方面,太原市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生态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太原市又是山西省会、中国煤乡,承载着高强度的经济社会活动。生态脆弱和增长粗放集于一体,是影响和制约太原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影响和制约山西省及其他资源型经济为主区域的核心问题。多年来,资源型经济的高强度发展,对本就脆弱的生态基础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具体表现在:(一)水环境问题缺水少流的水资源、水生态基础难以满足高强度社会经济活动的用水排水需求,最终导致水
5、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难以支撑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承载能力不足。水资源总量不能完全匹配区域需求,2015年,水资源总量52465万m,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39039万m,地表水资源量19740万m,重复计算量6314万m。2015年,用水总量7.5亿m,超过地表水资源总量,必须依靠外调水方能满足区域发展用水需求。人均水资源量相对较少,2015年,太原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21m3/人,为全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1/16,为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1/64。水资源利用设施尚不完善,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雨水收集利用率不高,区域内雨洪水难以积蓄利用,中水进一步资源化利用的空间也较大。高强度的生
6、产方式对水资源造成破坏,太原市矿区平均吨煤排水1.26m3、破坏地下水资源约10m3,采掘排水使原有的含水层和隔水层遭到破坏,地下水的储存、排泄和流向发生变化。水环境质量压力较大。地表水环境质量有待提升,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汾河9个监测断面中,有5个劣类,边山九河属严重污染。太原市17条黑臭水体,其中14条河渠总长约196公里,3座黑臭缓洪池面积5.8公顷。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2015年,太原市污水排放总量2.8亿m,污水处理率92.9%,尚有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区域地表径流降低、纳污能力下降,1980-2000年、2001-2015年,地表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4亿m、1.2
7、亿m,较1956-1979年2.9亿m分别减少了51.7%、58.6%(见表1)。表1 太原市汾河流域1956-2015年不同时期降雨径流量比较表时间段降雨量(mm/亿m)水资源量(亿m)地表径流量(亿m)比1956-1979年减少量 (亿m)比1956-1979年减少比例 (%)1956-1979年480/305.62.9 1980-2000年432/273.91.4 1.5 51.72001-2015年517/323.61.2 1.7 58.6水生态状况亟待恢复。水生态空间被侵占,河流蓄滞能力和自净能力降低。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汾河治理经过干流截弯取直、河道渠化
8、,空出了大量河道滩涂、水域进行农业生产和城市开发建设,河段宽度由历史最宽1.5km压缩至现状300-450m,水生态空间侵占问题严重。地下水受到破坏,1980-2003年间,由于自备井超采和大规模煤炭开采疏干排水等原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逐年扩大,造成大批浅井报废,深井产水量减少,太原市兰村泉域、晋祠泉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断流、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加剧。截至2015年,水土流失面积2142km2,占国土面积30.7%;每年泥沙侵蚀量642.6万m3,淤积在河沟道的泥沙约300万m3,侵占库容,影响防洪安全。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太原市地处黄土高原东端,侵蚀地
9、貌类型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沟深坡陡,源短流急,黄土覆盖层较厚,水土极易流失。二是由于采矿、乱砍滥伐、陡坡开垦、开山、采石等导致光山秃岭、地表塌陷,加上乱排乱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进入下游河道和水库,加剧了水土流失。(二)大气环境问题盆地环山的自然地理条件难以承载以煤为主能源结构的污染排放压力,最终导致区域大气环境显著超载、空气质量达标困难。地理气象条件不利。太原市位于晋中盆地北部,三面环山,年均风速1.6m/s-2.4m/s,静稳天气占比41.1%,易出现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污染扩散(见附件二图1-3)。环境空气质量不佳。2016年,太原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六项污染物除CO和O3
10、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10、PM2.5、SO2、NO2均未达标,分别超标79%、89%、15%、15%(见图1)。与全国74个重点城市比较,2016年,太原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是全国74个重点城市平均水平的1.41倍。图1 2016年太原市六项污染物年均浓度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比较图(单位:CO单位为/m,其余五项单位为g/m)从主要污染指标来看,2016年,太原市SO2、PM10、PM2.5污染较重。其中,SO2年均浓度高出全国74个重点城市平均水平2.29倍,高出京津冀13个城市平均水平1.23倍;PM10年均浓度高出全国74个重点城市平均水平0.45倍,高出京津冀13
11、个城市平均水平5g/m; PM2.5年均浓度高出全国74个重点城市平均水平0.32倍。从污染时段来看,冬季采暖期,太原市环境空气质量六项污染物中,有四项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PM2.5、PM10、SO2、NO2分别是二级标准的2.6倍、2.2倍、2倍、1.3倍(见图2)。冬季采暖期的空气污染程度远高于非采暖期,采暖期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是非采暖期的1.6倍,采暖期SO2、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是非采暖期的3.9倍、1.5倍和1.9倍。图2 2016年采暖期六项污染物平均浓度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比较图(单位:CO单位为/m,其余五项单位为g/m)燃煤污染较重。根据太
12、原市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结果,燃煤污染,在冬季采暖期PM2.5构成中,贡献率为40% 图3 采暖期PM2.5来源解析图(见图3);在PM10构成中,贡献率为37%,均占据首位(见图4)。2016年,SO2在采暖期所占的污染负荷比为21.47%(见图5),比非采暖期高13%。 图4 采暖期PM10来源解析图太原市采暖期SO2浓度高于京津冀13个城市,11月份,SO2浓度均值是京津冀13个城市平均水平的4.22倍,是北京的13.8倍;12月份,是京津冀13个城市平均水平的3.65倍,是北京的10.94倍。仅SO2一项污染物就拉升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30%。图5 2016年采暖期六项污染物污染负荷占比
13、图压力长期存在。主要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还处于比较低端粗放的阶段。一是生活用能特别是供热用能方式还相对落后,由于热源不足,集中供热管网和燃气管网建设滞后,太原市仍有20蒸吨以下的分散燃煤采暖锅炉1000余台,而且锅炉炉龄长、设备老化,脱硫设施未升级改造,达不到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同时,在城中村、农村和市区内集中连片的棚户区,普遍存在着原煤散烧,面源污染还未根治。城中村和农村采暖期燃煤量仅为市区冬季燃煤总量的22%,但是其排放的SO2、烟尘分别占到市区采暖期排放量的71.6%、81.4%,直接导致冬季采暖期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二是产业结构较重,能源结构单一。首先,太原市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重工业
14、为主的产业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且工业布局不合理。目前在城市上风向和城市周边仍然分布着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国电太原第一热电厂、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等一大批燃煤量大、排污强度高的企业。其次,能源结构单一也是制约太原市大气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全市的能源消耗仍然以煤为主,天然气等一次清洁能源占比较低,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发展不够。三是能源利用水平低,关键技术支撑不够。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是实现节能降耗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太原市多数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研发投入不够,从而缺少关键技术支撑来实现节能减排,无法有效
15、挖掘生产过程中的节能潜力。二、发展目标和建设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密结合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目标,以破解资源型经济长期影响下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环境综合重建问题为着力点,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完善体制机制,重构生态环境,促进民生改善,实现产业转型,为太原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支持,为资源
16、型经济影响下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综合示范。(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重现“蓝天碧水”,以创新为引领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环境科技和创新人才等体系支撑有力,适应环境保护的城市功能得到提升,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初步形成产业反哺生态、生态催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基本建立起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协同整治体系,以宜居城市为特点的民生福祉得到显著改善(见表2)。表2 20172020年可持续发展主要目标序号类别指标目标值1综合类指标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4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163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数量(个)384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985
17、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4000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0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0以上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79万元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10万元GDP建设用地量比2015年下降(%)1711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23.21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32.51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5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4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216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18.517水环境和大气治理专项指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018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
18、(%)*2019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10020燃煤总量比2015年下降(%)*2521市域居民散煤燃烧消除率(%)*7022清洁供暖普及率(%)*基本全覆盖2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24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325粮食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826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利用率(%)8227劣V类水体比例(%)*消除28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55.629建成区污水管网覆盖率(%)10030城市污水处理率(%)全处理31城市再生水利用率(%)*2532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指标要求的面积占比(%)*203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734一般性指标森林覆盖
19、率(%)303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3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37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人)1438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139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张)404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4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42参考性指标耕地保有量(万亩)153.6343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794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45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0.03946刑事案件发生率(起/万人)847旅游总收入(亿元)117648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36注:1.表示关键性指标;*表示特色性指标。2.耕地保有量:现行太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
20、6-2020年)中太原市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4359公顷(186.54万亩)。根据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太原市2020年耕地保有量将调整为102420公顷(153.63万亩)。科技创新获得新突破。科技创新引领生态、产业、城市、民生协调发展,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财政投入形成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率达到10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生态功能得以修复,绿色屏障基本形成,重现天蓝水净。空气污染指数下降15.5%,市区优良天气率达到80%左右。全面改善
21、水环境质量,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达55.56%,城乡生活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大力推进植树增绿,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0%以上。产业转型取得新成效。水、气等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旧动能得以转换,产业升级取得明显突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引擎。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创新城市供水、排水管理体制和民用能源管理体制,以水、气治理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改建城市快速路200公里,沿线交通效率提高1倍以上,形成的400公里快速路网分担全市60%左右车流量,缩短东西向出行时间三分之一以上,全市路网承载能力整体提高1
22、5%,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扩大,城市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民生福祉体现新水平。水、气等生态环境的优化促进城市宜居水平显著提升,人口聚居能力凸显,居民收入稳定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2万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三)建设思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太原市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破解水、气、生态等关键瓶颈,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将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转型发展、产业调整同步规划、同步安排、同步建设,全面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建设一流宜居宜业宜游环境,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水系
23、统综合治理。按照“源头治理、蓄水调洪,雨污分流、河水复清,快速交通、绿色长廊,连片改造、全面提升”的思路,彰显“三面环山、一水中分、一湖点睛、九河环绕”的水韵龙城格局(见附件二图4-9)。大面积植树造林,大力度关井压采,守护青山绿水;调集汾河水库蓄水,加大中水回用,涵养东西北山,连通山川河湖,平衡自然生态;修补疏浚河湖,改造沿岸旧城,建设快速交通,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功能提升完善;逐段落实河长,做到守河有责、守河尽责、守河担责。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将晋阳湖、汾河及九条支流沿岸打造成山水一体、河湖连通、产城共建、古今交融、人文自然辉映的一流生态功能区和城市发展带(见附件二图10)。实施大气环境综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可持续发展 核心 要义 践行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