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十五十六章.pptx
《第十四十五十六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十五十六章.pptx(4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理解:正常体温的范围、体温评估、体温测量应用:1、运用所学知识,制定体温过高病 人的护理措施;2、运用所学知识,制定体温过低病 人的护理措施;3、正确实施体温测量(态度认真,操 作规范,数值准确)第1页/共424页生命体征的概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 正常情况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病理情况下会发生变化超出正常范围第2页/共424页 体温据分布区域包括 体核温度:身体内部胸腔、腹腔 和中 枢神经的温度。(不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体表温度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 的温度第3页/共424页体温 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第4页/共424页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一)体温的形成 糖、脂肪、蛋白质代谢氧化
2、,释放能量第5页/共424页(二)产热与散热 1、产热过程 产热方式:化学方式 产热部位;机体深部骨骼 肌、内脏器官 和脑 第6页/共424页 2、散热过程 散热方式:物理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散热器官:皮肤(主要)呼吸、排尿、排粪散发部分 热量第7页/共424页散热方式百 分 数(%)辐射、传导、对流 70皮肤水分蒸发 27呼吸 2尿、粪 1第8页/共424页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方式为辐射、传导、对流及部分蒸发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蒸发是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第9页/共424页散热的四种方式:1.辐射: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到另 一个与它不接触的物体表面
3、的散热方法.2.传导:指热在一个物体内部或两个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传动的方式.第10页/共424页3.对流: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4.蒸发: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散热方式.第11页/共424页 二、体温调节(一)温度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的调 节(二)体温调节中枢 调节作用:(1)通过自主神经调节皮肤血流量、竖毛肌 和汗腺 (2)通过躯体神经调节骨骼肌的活动 (3)通过内分泌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的激素 分泌活动改变调节机体的代谢率 第12页/共424页行为性体温调节 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 过机体在不同的环境的姿势和 行为改变达到目的第13页/共424页
4、(三)体温调定点学说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属于控 制系统,产热器官和散热器 官属于受控系统第14页/共424页(四)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1、正常体温 体温测试部位:口腔、肛门、腋窝 体温的表示单位:摄氏度 和华氏度 体温的平均值和正常范围 腋温:36.5;范围36-37 口温:37 。;范围36.3-37.2 肛温:37.5;范围36.5-37.7 第15页/共424页2 使体温发生正常变异的因素有那些 1)年龄 婴幼儿大于成年人大于老年人 2)昼夜差异 2AM-6AM最低,2PM-8PM最高 3)性别差异 女性较男性平均高0.3摄氏度,排卵期后高 4)肌肉活动 剧烈肌肉活动后体温升高 第16
5、页/共424页5)药物影响 应用麻醉药物后可使体温降低6)其他进食:进食后体温升高环境:环境使散热机制发生障碍,体温升高情绪因素:情绪与精神紧张可使体温一时性升高季节因素:夏季体温略高,冬季体温略低某些医疗检查:气管镜,膀胱镜,食管镜检查 可引起一时性发热第17页/共424页二 体温升高(一)体温过高(发热)1 概念:在致热原作用下引起的体温调节 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 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 值的0.5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 以上时,称为发热 第18页/共424页2 发热的原因 感染性:由病原体引起,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见于伤寒,肺炎球菌肺炎等 非感染性: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
6、引起.见于中 枢性高热;吸收热;变态反应性发热第19页/共424页2、过热 体温调节系统失去调控或发生障碍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称为过热 第20页/共424页3 发热程度的判断(以口腔温度为例)低热 37.3 -38 中等热 38.1 -39 高热 39.1 -41 超高热 41 以上第21页/共424页4 发热过程及症状:包括三个时期 1)体温上升期 特点:产热大于散热 方式:骤升(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达到高峰)渐升(体温逐渐上升,数日内达到高峰)第22页/共424页临床表现 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发冷,畏寒,寒战第23页/共424页2)高热持续期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平衡,产热等于
7、散热;持续数小时(疟疾)或数日(流 感、肺炎球菌肺炎)原因:体温达到一定程度时,体温中 枢虽然不断加强调节作用,使散 热开始增强,但体内仍受致热源 的刺激,产热并未降低。第24页/共424页 临床表现:1)皮肤潮红而灼热 2)呼吸心率加快、加强 3)口唇、皮肤干燥 4)头痛、头晕 5)食欲不振 6)全身不适,软弱无力第25页/共424页3)退热期 特点:产热小于散热 方式:骤降(数小时内体温退至正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或 用退热药后 症状:大汗,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 脱现象第26页/共424页 渐降:体温于数日内降至正常 见于:伤寒、风湿热、布氏杆菌病第27页/共42
8、4页5、热型 1)稽留热 特点:体温39-40,达数天或数 日,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见于:伤寒、副伤寒、肺炎、斑疹伤寒第28页/共424页2)弛张热 特点:体温39 以上,24小时内温 差达1,但最低仍高于正 常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脓性疾病第29页/共424页3)间歇热 特点:体温骤然升高至39,持续 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 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 复发作 见于:疟疾、肾盂肾炎、淋巴瘤 化脓性局灶感染第30页/共424页4)回归热 体温骤然上升达39 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出现高热,如此规律地交替出现,称为回归热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第31页/共42
9、4页5)波状热 体温逐渐升高达39,持续数日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称为波状热 见于:布氏杆菌病第32页/共424页6)不规则热 特点:发热无一定规律,持续时间不定 见于:风湿热、流感、细菌性心内膜炎 癌性发热第33页/共424页 6)伴随症状 寒战 淋巴结肿大 出血现象 肝脾肿大 结膜充血 单纯疱疹 关节肿痛 意识障碍第34页/共424页7、发热的护理措施 1)加强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 Q4H测体温,正常后改为Bid 注意热型 2)伴随症状 第35页/共424页(3)原因及诱因 原因:感染性、非感染性 诱因: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等(4)治疗效果 (5)饮
10、水量第36页/共424页2)促进散热、降低体温 (1)物理降温 局部降温 全身降温 (2)药物降温3)补充水分 每日摄水量不少于3000ml,小儿80-100ml/kg/日计算第37页/共424页4)补充营养 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饮食原则:少量多餐,注意食物美味 可口第38页/共424页4)促进病人舒适,预防并发症 (1)充分休息 (2)口腔护理 (3)皮肤护理 (4)心理护理第39页/共424页6、加强心理护理 心理安慰和支持,缓解其焦虑、紧张的情绪第40页/共424页(二)体温过低任何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机体深部温度持续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体温低于35 者称体温过
11、低第41页/共424页1、原因 1)散热过多 2)产热减少 3)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体温不升常是 临终前的表现)第42页/共424页(二)、症状与体征 体温不升,血压降低,心跳呼吸频 率减慢,皮肤苍白冰冷,躁动 不安,嗜睡,意识 紊乱,晚期可出现昏迷 第43页/共424页4、体温过低的护理措施 1)环境温度 维持室温22-24,新生儿24-26,早产儿温箱28-32 2)保暖措施 给予毛毯,棉被,电热毯,热水袋,及时添加衣服 第44页/共424页3)加强监测 Q1H测体温,直至恢复至正常且稳定 第45页/共424页(四)体温的测量 1、体温计的种类 (1)水银体温计 (2)电子体温计 (3)可弃
12、式体温计 第46页/共424页各种体温计第47页/共424页3、体温测量 1)评估 (1)病人年龄、病情、意识、治疗等情况 (2)是否存在影响体温测量的 准确性 (3)病人的心理状态、合作程 度第48页/共424页 3)操作步骤第49页/共424页2)计划 (2)用物准备 (3)病人准备 体位:舒适位,情绪稳定 如病人进食、运动、洗澡等应休 息30分钟后再测 第50页/共424页测口腔温度部位:舌下热窝测温期间:闭紧口唇用鼻呼吸,勿咬体温计 测量时间:3分钟第51页/共424页测口腔温度第52页/共424页测腋温 部位:腋窝,体温计紧贴皮肤 体位: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 测量时间:10分钟第53页
13、/共424页测腋窝温度第54页/共424页测直肠温度体位:侧卧、俯卧、屈膝仰卧,暴露 测温部位插入体温表前:先润滑肛表水银端插入长度:3-4cm测量时间:3分钟第55页/共424页测直肠温度第56页/共424页第57页/共424页测耳腔温度部位:将体温计置于耳腔内,测量方法;按其始键测量测量时间:听到响声后取出(2秒钟)读取方法:直接读取第58页/共424页测耳腔温度第59页/共424页第60页/共424页测温后1、取出体温计2、读数3、记录4、协助病人穿衣、裤,取舒适体位5、消毒体温计(方法)第61页/共424页评价1、不如理解测温目的,愿意配合2、测量结果准确3、病人知道体温正常值及测量过
14、 程中的注意事项3、测量过程中无意外发生第62页/共424页测量体温发生错误的原因1、体温计未夹紧,测温时间短,所测 温度低于实际温度2、测温前未将体温计甩至35以下3、测温时,体温计附近有热源4、人工假造的体温升高,如口含热水 或摩擦体温计第63页/共424页冷热应用 第64页/共424页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冷热疗法的效 应、影响因素,熟悉冷热疗法的作用及禁忌,从而正确使用各种冷热疗法识记 继发效应的概念,冷热疗法的效应,冷热疗法的护理评估,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冷热疗法的概念第65页/共424页理解 冷热疗法的作用,冷热疗法的禁忌,局部冷疗法,全身冷疗法,干热疗法,湿热疗法
15、应用 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实施冷疗法,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实施热疗法,防止产生不良反应第66页/共424页冷热疗法使用的目的 通过冷或热作用于人体的局部或全身,达到止血、止痛、消炎和增进舒适冷热疗法的定义 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体表,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改变机体各系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第67页/共424页 人体皮肤内分布着大量的皮肤感觉神经感受器,包括冷感受器、热感受器和疼痛感受器 皮肤感觉神经感受器接受温度刺激后,神经末梢发出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到大脑皮层,对冲动进行识别,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送出指示,机体产生行动(
16、只需百分之一秒)当 温度刺激强烈时,神经冲动只通过脊髓反射作用第68页/共424页第一节 概述一、冷热疗法的效应 (一)生理效应 1、冷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通透 性减少 热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第69页/共424页 皮肤血管受交感神经支配,血管保持轻微的收缩;冷感受器位于真皮上层,热感受器位于真皮下层,冷感受器比较集中于躯干上部和四肢,数量比热感受器多4-10倍,所以人体对冷刺激比对热刺激敏感;当温觉、冷觉感受器受到强烈刺激时,痛觉感受器也会兴奋第70页/共424页 局部受到冷刺激时,可增强交感神经对血管的收缩冲动,皮肤小动脉收缩 局部受到热刺激时,可抑制交感神经对血管的收缩冲动,皮肤小
17、动脉扩张第71页/共424页2、冷-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 淋巴细胞 的能动性减弱-血液粘滞度增高 热-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增快 淋巴细胞 的能动性增大-血液粘滞度降低 第72页/共424页(二)继发效应 机体为组织免受损伤而产生的防御 反应;用冷或用热超过一定的时 间,将产生与生理效应相反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继发效应 例如持续用热1小时后扩张的小动脉 会发生收缩;第73页/共424页二、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 1、方法:应用湿冷、湿热比干冷干热疗法 的效果好 原因:水比空气导热性能强、渗透力 大;用干冷、干热疗法时,因内 存空 隙及空气,使冷、热的传导 能力降低。第74页/共424页2、部位:
18、皮肤薄的部位或经常不暴 露的部位对冷热敏感,且 对冷比对热更敏感 冷感受器位于真皮上层,且比热感受器多4-10倍 第75页/共424页3、时间:用冷或用热时间的长短对身 体有直接影响,时间过长所 产生的继发效应将抵消治疗 作用,同时还会导致不良反 应的发生第76页/共424页4、面积:人体接受冷热面积的大小和反 映的强弱有关,面积越大反 应较强,反之则较弱。冷热面积越大,病人的耐受性就越差;更大面积的用冷将会引起全身反应第77页/共424页5、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高于或等于身体身体温度时,传导散热效果减低,在干燥的冷环境 中用冷效果则会增强6、个体差异 个体对用冷和用热的耐受性不同,反应也 不同
19、;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差,婴儿体温 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个体皮下脂肪厚薄不同对冷热的反应也不 同第78页/共424页三、冷热疗法的护理评估 护士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在应用冷热疗法之前,首先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分析收集的主、客观资料后作出判断,为采取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第79页/共424页(一)病人身体评估 1、测量生命体征,了解准确数值 一方面作为用冷或用热的指征,另一方面作为与治疗后进行比较 2、检查病人体表有无感染情况,如 红、肿、热、痛、活动受限,感染 部位并询问发生的时间 第80页/共424页3、检查病人肌腱、韧带、关节有无扭伤,活动 是否受限,自理程度,询问病人扭伤的时间4、检查病人
20、身体疼痛的部位、性质、引起的 原因,活动是否受限第81页/共424页5、了解病人对冷热敏感的程度 6、询问并检查病人体内有无金属移植物。如 金属假关节,固定钢钉、钢板、起搏器等第82页/共424页7、了解病人的年龄。如婴幼儿与老年 人对冷遇热的耐受力差,反应迟 钝,使用的温度不可太高或太低第83页/共424页(二)病人心理社会评估 1、病人的心理评估 1)评估病人对所提出的治疗的反应 和态度 2)病人对用冷或用热的知识程度,过去是否接受过类似的治疗,能 否配合 3)病人是否有恐惧、害怕的心理,担心用冷或用热后出现意外以及 对护士的信任程度第84页/共424页4)评估病人的意识状态,是否合作5)
21、了解病人平时用冷或用热的习惯第85页/共424页2、家属或陪护人评估 1)家属或陪护人的态度 2)家属或陪护人的能力,如用冷和用 热的经验或知识第86页/共424页冷疗法的作用及应用一、冷疗法的作用 1、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 冷-毛细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 轻局部组织充血 冷-血液粘稠度增加-促进血液凝固 用于:鼻出血时,用冷水冲洗促进血液 凝固控制出血第87页/共424页2、控制炎症扩散 冷-局部血流减少-细菌的活动力和细 胞的的代谢率降低-炎症早期应用 冷疗法,可抑制化脓及炎症扩散 用于:鼻部软组织发炎早期,可采用 鼻部冷敷以控制炎症扩散第88页/共424页3、减轻疼痛冷-抑制组织细胞
22、的活动,降低神经末 梢敏感性,从而减轻疼痛冷-血管收缩-渗出减少-减轻局部组织的 张力-减轻疼痛用于:踝关节扭伤48小时内可用冷 敷,减轻疼痛和组织出血第89页/共424页4、降低体温 冷直接与皮肤接触,通过传导作用散 热,降低体温 用于:冰囊置于颈部或腋下降温头部用冷 降低脑细胞的代谢提高脑组织对缺 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细胞的损害 如:头置冰袋第90页/共424页 (二)冷疗禁忌症 1、血液循环障碍 大面积组织受损,全身微循环障 碍,休克,周围血管病变,局部 血液循环不良 第91页/共424页2、组织损伤破裂 冷-血液血液循环不良-增加组织损 伤-影响伤口愈合;特别是大范围组织损伤应禁止用冷第
23、92页/共424页3、水肿部位 冷-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影响细胞间液的 吸收4、慢性炎症或深部化脓灶 冷-局部血流减少-妨碍炎症吸收第93页/共424页5、对冷过敏者 对冷过敏者应用冷疗可导致过敏症 状,如荨麻疹,关节疼痛等第94页/共424页6、禁忌部位 1)枕后、耳廓、阴囊等处禁忌用冷,以防冻伤 2)心前区禁忌用冷,以防反射性心率减 慢,心房纤颤,心室纤颤及房室传导阻 滞 3)腹部用冷易导致腹泻 4)足心禁忌用冷,以防反射性末梢血管收 缩而影响散热或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 5)昏迷、感觉异常、年老体弱者慎用第95页/共424页冷疗法 是用低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机体的局部或全身,以达到止血、
24、止痛、消炎和退热的治疗方法 根据用冷面积及方式冷疗可分为局部冷疗和全身冷疗 第96页/共424页 局部冷疗法包括使用冰袋、冰帽、冰囊、冷湿敷法和化学制冷袋 全身 冷疗法包括温水擦浴、乙醇擦浴、冰盐水灌肠第97页/共424页一、局部冷疗法 (一)冰袋、冰囊、冰帽的使用第98页/共424页冰帽、冰槽第99页/共424页目的 降低体温,局部消肿,止血,阻止发炎或化脓,减轻疼痛评估 1)病人的年龄、病情、体温及治疗情况 2)病人局部皮肤状况,如颜色,温度,有 无硬结,淤血等有无感觉障碍及对冷过 敏 3)病人的意识状况,活动能力及合作程度第100页/共424页计划 1)用物准备 冰袋(冰囊、冰帽)及布套
25、,帆布袋,冰,木槌,盆、冷水、毛巾、勺第101页/共424页病人准备 了解用冷的意义,并接受使用冰袋(冰囊、冰帽)行局部冷疗,知道正确使用冰袋(冰囊、冰帽)的方法环境准备 无对流风直吹病人或关闭门窗第102页/共424页操作方法 1、准备冰袋(囊)1)备冰:将冰块装入帆布袋,用木槌敲 成小块,放入盆内用水冲去棱 角 2)装袋驱气:小冰块装袋1/2满,排气,夹紧袋口 3)检查,加套,擦干,倒提,查无漏水 后装入布套(防止冰袋与病人皮 肤直接接触)第103页/共424页2、使用冰袋 置于所需部位,冰袋可置于头部,冰囊放在身体皮肤薄且有大血管流经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 扁桃体摘除术后将冰囊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 四十 五十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