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_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_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_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_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_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_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 、 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专题 中 国 经 济 转 型 的 结 构 性 特 征 、 风 险 与 效 率 提 升 路 径 *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内容提要: 基于拓展的增长核算框架,本文对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及有关问题 进行了探讨,结论是: ( 1) 中国经济增长有六个 结构性特 征: 人口结构转 型,生 产率的产业 再分布,收入分配调整,城市化率提高,资本 效率递 减,全 要素生产率改进空间狭 窄,这 些 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使增长 减速 。 ( 2) 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风险是 : 收入分配格局再调
2、整导致的减速风险 ; 过度无效投资; 经济杠杆 率持续拉 升; 产业结构服务化导致的过快减 速风险 。 ( 3) 为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潜在 风险 ,资 本效率 提高是政策着力 点,低 效率 企业出清机制的建立及相应制度改革深化 ,是未来经济稳健增长的必由之路 。 关键词: 结构性特征 转型风险 收敛一致性 资本效率 一 、 引 言 中国已完成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 ,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推进,但向高收入国 家演进之路不会平坦 。 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有诸多 看 法,本 文将从拓展的增长核算框架入手探讨 该问题 。 我们认为结构变革推动了中国工业化时期 的高增长 ,同 时也构筑了城市
3、化时期增长减速 的通道,人口结构转型 、 增长方程要素弹性参数逆转 、 投资增长率从高速向中低速转变等因素可能 是增长减速的主因,如何实现增长方式由资本驱动向效率驱动的转型 ,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 沿着上述认识逻辑,我们对标准增长核算方程 进行了拓 展,并 特别标示出可直接索引的 34 项 经济指标 。 这 34 项经济指标可以归拢到标准增长核算方程的资本 、 劳动 、 技术进步 、 要素弹性等 四 个变量中 。 首先,我们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六个结构性特征进行了观察 ,即 : 人口结构转型,生产率的 产业再分布,收入分配调整,城市化率提高,资本效率递减,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空间狭窄 。 基于上述 六
4、个结构性特征及中国向发达经 济阶段演进的假设 ,我 们对 “ 结构收敛一致 性 ” 问题进行了探 讨, 包括四个层面 : 产出的资本弹性和劳动弹性向经 济发达阶段收敛 ; 投资率向经济发达阶段收 敛 ; 产 业结构向经济发达阶段收敛 ; 经济增长的政府干预向市场 主导转变 。 “ 结构收敛一致性 ” 蕴含了经 济过 快减速的宏观风险 : 收入格局再调整导致的过快减速风险 ; 过度无效投资导致的过快减速风 险 ; 经济杠杆率持续拉升导致的过快减速风险 ; 产业结构服务化导致的过快减速风险 。 我们认 为, 资本效率提高是政策着力点 。 本文安排如下 : 第二部分是拓展的增长核算分解与中国经济潜在
5、增长前景分析 ; 第三部分是中 * “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 ,负责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 、 刘霞辉 、 袁富 华,邮 政编 码 : 100836,电 子信 箱 : zhangping_cass 126 com。 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 “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 ” 批准文 号 12 ZD084) 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 “ 中国城市化 模式 、 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 批准文号 12AJL009) 资助 。 本文 执笔人袁富华 、 张平 、 刘霞辉 。 参加讨论的人员有裴长洪 、 张连城 、 陈昌兵 、 张自然 、 郭路 、 黄
6、志 刚 、 吴 延兵 、 赵志君 、 仲继垠 、 张磊 、 张 晓晶 、 常欣 、 田新民 、 汪红驹 、 汤铎铎 、 李成 、 王佳 、 张鹏 、 张小溪 。 4 L L POPL POPLPOP POP 、 、 、 2013 年第 10 期 国经济结构性特征分析 ; 第四部分是对结构收敛一 致性机制 、 不确定性与风险的讨 论 ; 第五部分是 结论 。 二 、 增长核算分解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前景 分析经济的结构性特征有多种方法 ,我们遵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传统,从生产函数入手 。 ( 一 ) 理论与方法 1 基准方法 为突出结构分析特征,我们把增长因素归纳为两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基于统计
7、年鉴数据的实 际 GDP 变化的结构性影响因 素,核 心是人口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转型对长期增长带来的冲击效 应 ; 第二个层面是立足于标准生产 函数核算框架的三因素分析 ,针 对 K、 及技术进步因素之于潜 在增长的影响 。 就未来增长潜力的评估而言,这两个层面又通过人口转型 、 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城市 化这样的阶段性因素联系起来 。 记 : 劳动力供给 L,劳动年龄人口 POPL,劳动 参与率 L,总 人口 POP,则 全社会 GDP 增长 率 的分解 : GDP Y = Y L 上式意味着 : GDP 增长率 =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 劳动参与率增长率 + 劳动年龄人口占 总人口 比例增长率
8、 + 总人口增长率 2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产业加权合成方法 我们更新袁富华 ( 2012) 的计算方 法,在 产业增加值份额和产业就业份额都可变的情境下 ,考 察如何由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变化加权合成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 目的旨在说明经济结 构朝服务业演进过程中,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产业结构变化影响 。 令 : 从 t 到 t + 1 期全社会劳 动生产率增长率为 t+1 ,各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 i( t+1) ,各次产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份额增 长率为 i( t+1) ; t 期各次产业增加值占 GDP 份额为 it ; 则容易推导,从 t 到 t + 1 期全社会劳动生
9、产 率增长率与各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关系为 : t+1 = 1t( 1( t+1) + 1( t+1) + 1( t+1) 1( t+1) ) + 2t( 2( t+1) + 2( t+1) + 2( t+1) 2( t+1) ) + 3t( 3( t+1) + 3( t+1) + 3( t+1) 3( t+1) ) 当交叉项较小时,有 : t+1 = 1t( 1( t+1) + 1( t+1) ) + 2t( 2( t+1) + 2( t+1) ) + 3t( 3( t+1) + 3( t+1) ) 为明晰起见,把 ( i( t+1) + i( t+1) ) 暂时命名为 “ 第 i 产业
10、就业份额加权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 , 以区别于根据统计 年鉴数据直接计算的各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 i( t+1) ; 显 然, ( i( t+1) + i( t+1) ) 比 i( t+1) 多出一个就业份额增长率项 i( t+1) 。 这种区分纯粹是为了表述的方便 。 把统计年鉴数据应用于上述公式存在的一个困 难是 ,如 何让三次产业增加值折实数据加总之 和正好等于全社会 GDP。 可行的 方法是运用 20082012 年 中国统计年鉴 提供的 “ 不变价国内 生产总值 ” 统计表,该表提供了 按 1970 年 1980 年 1990 年 2000 年和 2005 年不变价核算的全社
11、会 GDP 及三次产业实际增加值序 列 。 如果希望延长这个表格所提供的全社会 GDP 数据序 列,我 们给出的一个简便方法是 : 用上一年各次产业增加值占 GDP 份额乘以当年各次产业增加值增长 率,得到当年全社会 GDP 增长率,以此估算相应不变价 GDP。 3 时间期限 对于生产函数三因素分解中使用到的资本投入 ,我 们更新了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的资本存量序 列,基期设定为 1978 年 。 分析上,我们集中于三 个时 期 : 19852007 年,这 个历史时期见证了中国 5 L = 86 02 0 50 t1993 2012 , adj = 0 96, D W = 1 70 , , ,
12、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 、 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 ; 20082012 年,这个历史时期里中国经历了增长 的减速 ; 20132018 年,我们将对中国未来增长机制给出系统解释 。 ( 二 ) 劳动力供给 “ 倒 U 型 ” 曲线 本部分基于历年 中国统计年鉴 、 中国 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数 据,考 察人口结构转型有关 变量的长期趋势,主要是未来 1020 年劳动力供给状况的说明 。 劳动力供给变化在长期中与 劳动 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二者的变化直接相关 。 定义 : i 劳动力供给 ( 或劳动投入 L ) = 年鉴中全
13、社会年末从业人员数量 ; ii 劳动年龄人口 POPL = 年鉴中 1564 岁年龄段的人口 ; iii 劳动参与率 L =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 ; 用小写字母表示变量增长率,则 : iv 劳动力供给增长率 l =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 popL + 劳动参与率变化率 L 。 中国统计年鉴 、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提供了 2012 年以前全社 会年末从业人员 、 劳动 年龄人口数据序列 。 其中, 1990 年以前的从业人员数据根据王小鲁 、 樊纲 ( 2000) 的估算进行调 整 ; 2012 年之后全社会劳动力供给趋 势,通 常用年龄移算法进行估计 。 所谓劳动力人口年龄移
14、算,是 指按照年龄分组的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 年龄转 组,将 引起劳动力人口数的变 动,据 此可 以推测未来劳动力人口变化 。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的人口统计按照 4 岁年龄组 距,将 人口 分为 “ 04 岁 ” 、 、 “ 65 岁以上 ” 等 14 组 。 本文采取滞后 15 年的年龄移算方 法,劳 动年龄人口估 算遵从通常的 “ 1519 岁 ” 、 、 “ 6064 岁 ” 分组方法 : 分别以 19982011 年的年龄分组人口推算 20132026 年劳动年龄人口 ; 劳动力供给数量为劳动年龄人口乘以劳动参与率 。 估算未来 15 年劳动年龄人口的具体步骤是 : 第一
15、 步,运 用人口变化抽样调查中所提供的 4 岁 年龄组距人口占抽样人口比例,与当年全国总人口相乘,得到各组人口毛估计数 ; 第二步,运用各组 人口毛估计数和各年龄组人口死亡率 ,得到各年龄 组人口净估计 数 ; 第三 步,进 行各年龄组人口净 估计数移算,得到未来各年 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的估计数及其增长率 。 估算未来 15 年劳动参与率的具体步骤是 : 第一 步,劳 动参与率的下限估计 。 基于上述劳动参 与率的定义,我国 19932012 年间的劳动参与率,呈现 明显的线性下降趋 势,因此,我 们运用这 20 年的劳动参与率的时间回归趋势 ,线性外推未来年份的劳动参与率 : 2 (
16、322 47) ( 22 38) 1993 年劳动 参与率为 84. 8% 2012 年为 76. 4% 。 线性外推 2020 年为 72% 2026 年为 69% 。 第二步,设置劳动参与率的上限 。 以 2011 年劳动参与率 ( 约等于 20102012 年平均数 ) 76. 2% 作 为未来各年劳动参与率的上限 。 第三 步,由 劳动参与率下限和上限的平均 值,结 合估算的未来 15 年劳动年龄人口,给出劳动力供给数量的估算 。 图 1 和图 2 是 19932026 年中国劳动年 龄人口 、 劳动力供给及劳动参与率趋势的直观显示 。 其中, 19932012 年数据直接取自 中国统
17、计年鉴 和 中国人口 和就业统计年鉴 2013 年之后的 数据序列为估计值 。 图中趋势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劳动力供给增长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正在 消失 。 目前,中国劳动力供给已经进入绝对减少的 “ 拐点 ” 区域, 2015 年之后,劳动年 龄人口持续下 降及相应劳动供给持续减少将成 为常态 。 其 间,尽 管统计数据调整 ( 如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对数据 的矫正 ) 有可能带来劳动年龄人口短暂上升 ,但在 中国人口转型系统性因素的作用下 ,劳 动供给持 续减少是未来相当长时期的主导性规律 。 劳动参与 率的持续下降是另一个重要影响因 素,连 同劳 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共同导致了长期劳动力供给
18、的减少 。 ( 三 ) 产出的要素弹性参数逆转 就长期而言,产出的要素弹性对于增长曲线未来走势 ,往往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 我们的前期研 665 25 25 2013 年第 10 期 究曾提及发达国家生产函数要素 弹性参数逆转的统计事实 ( 课题 组, 2012) ,把 长期增长函数的要 素弹性参数逆转规律描述为 : 资本弹性 ( ) 和劳动弹性 ( 1 )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数值有异 ,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对比表明 ,随着经济 向更高阶段演 进,产 出的资本弹性逐渐走 低,相 应劳动弹性逐渐提高 。 这里,我们征 引本课题组的前期数据分析及史俊男 ( 2013) 的有关研 究,以
19、丰富有关要素弹性参数逆转趋势的认识 。 图 1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供给趋势 图 2 劳动参与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 : 历年 中国统计年鉴 、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 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了产出要素弹性参数逆转检验所需的基本数据 。 通过对国别 、 指标 、 年份 等数据内容进行筛选,确定数据最为完善的 82 个国家 ( 或地区,下同 ) 作为研究对 象 。 所选择的 82 个国家 ( 地区 ) 涵盖六大洲 、 五个收入组别,代表性较强 。 1 国家 ( 地区 ) 分组 为了对不同发展阶段上要素弹性参数变化状况进行比较 ,我们遵循世界银行的分类方法,将计 算涉及到的 82 个国家 ( 地
20、区 ) 分为四 组 : 高收入组 、 中上收入组 、 中下收入组 、 低收入组 。 试算显 示,高收入组 、 中上收入组 、 中下收入组的资本弹性变化基本符合逆转规律 ; 但是低收入组资本弹性 有高有低,可能是因为较低发 展阶段经济的资本动员能力较弱 ,相 应 地,资 本对增长的贡献较小 。 基于这种问题,我们主要考察位 于高收入组 、 中上收入组 、 中下收入组 65 个国家 ( 地区 ) 的资本弹 性 。 最终归纳为两类,即 25 个高收入国家 ( 地区 ) 和 40 个中等收入 ( 中上 、 中下收入 ) 国家 ( 地区 ) 。 2 估算方法及数据说明 ( 1) 各国家 ( 地区 ) 资
21、本存 量序 列 : Nehru Dhareshwar( 1993) 运用永续盘存法详细估算了 92 个国家 ( 地区 ) 19601990 年的资本存 量,沿 用他们的做 法,我 们构造了 19602010 年 82 个国家 ( 地区 ) 的资本存量数据,基期为 2000 年 ; ( 2) 各国 GDP 序列 : 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的 GDP ( 2000 年美元不变价 ) ; ( 3) 各国家 ( 地区 ) 劳动投入序列 : 由于劳动力或者就业数据的完整性比较 差 ,尤 其 是发展中国家 ( 地区 ) 1990 年代之前的 数据比较缺 乏,因 此我们使用 1564 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 数代
22、替就业人数,从而有效提高 数据的完整性 。 基于世界银行数据 库,通 过计算总人口数与 15 64 周岁人口比重的乘积得到劳动年龄人口数 。 ( 4) 为了估算产出的资本弹性,通过试 算,我 们选择 带有时期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 。 3 估算结果 图 3 和图 4 显示了 19601990 年和 19902010 年两个历史时期, 个样本国家 ( 地区 ) 的资 本弹性估算结果及对比 。 具体 说明如 下 : ( 1) 19601990 年, 个高收入国家 ( 地区 ) 资本弹性估 计值分布在 0. 370. 45 的区间里,均值为 0. 42; 40 个中等收入国家 ( 地区 ) 资本弹性估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经济 转型 结构性 特征 风险 效率 提升 路径 增长 前沿 课题组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