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5章教学课件.ppt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5章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5章教学课件.ppt(3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5章教学课件机械制造技机械制造技术基基础第5章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5.1加工精度和加工误差 5.2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5.3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及其分析 5.4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5.5系统热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第5章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5.6内应力引起的变形 5.7测量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5.8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 5.9误差的综合分析 5.10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5.11第5章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基本。产品质量的高低是反映国家制造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
2、重要的作用;而零件是构成机械产品的基本单元,零件的机械加工精度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决定着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寿命。本章重点介绍机械加工精度的含义、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以及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及其分析和提高加工精度的主要方法;机械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等内容。Part5.1加工精度和加工误差第5章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5.1加工精度和加工误差 1.加工精度(1)零件的尺寸精度。加工后零件的实际尺寸与零件理想尺寸相符的程度。(2)零件的形状精度。加工后零件的实际形状与零件理想形状相符的程度。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形状和位置等几何参数,与理
3、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加工精度越高。一般机械加工精度是在零件工作图上给定的,其包括以下几方面。(3)零件的位置精度。加工后零件的实际位置与零件理想位置相符的程度。5.1加工精度和加工误差 2.加工误差实际加工后的零件不可能与理想零件完全一致,总会有大小不同的偏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与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程度,称为加工误差。加工误差的大小表示了加工精度的高低。实际生产中用控制加工误差的方法来保证加工精度。5.1加工精度和加工误差 3.误差的敏感方向加工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最大的方向为误差的敏感方向。例如,车削外圆柱面,加工误差的敏感方向为外圆的直径方向。Part5.2零件获得加工
4、精度的方法第5章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5.2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1.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定尺寸刀具法定尺寸刀具法调整法调整法自动控制法自动控制法主动测量法主动测量法试切法试切法(1)(2)(3)(4)(5)5.2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1)试切法。通过试切测量调整再试切,直至测量结果达到图纸给定的要求。试切法不需要复杂的装备,加工精度取决于工人的技术水平和量具的精度,常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2)调整法。调整法是指按零件规定的尺寸预先调整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的相互位置,并且这个位置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保持不变,以保证零件加工尺寸精度的加工方法。调整法对调整工的要求高,但对操作工的要求不高,又因
5、其生产效率高,故常用于成批及大批量生产。5.2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3)定尺寸刀具法。定尺寸刀具法即加工时利用一定形状和尺寸精度的刀具,使加工表面达到要求的形状和尺寸的加工方法。例如,用钻头、铰刀、键槽铣刀等刀具的加工即为定尺寸刀具法。定尺寸刀具法生产率较高,加工精度较稳定,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生产类型。(4)自动控制法。自动控制法是指把测量装置、进给装置和控制机构组成一个自动加工系统,使加工过程中的尺寸测量、刀具的补偿和切削加工一系列工作自动完成,从而自动获得所要求的尺寸精度的加工方法。该方法生产率高,加工精度稳定,劳动强度低,适应于批量生产。5.2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5)主动测量法。主动
6、测量法是指在加工过程中,边加工边测量加工尺寸,并将测量结果与设计要求比较后,或使机床工作,或使机床停止工作的加工方法。该方法生产率较高,加工精度较稳定,适应于批量生产。5.2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2.获得形状精度的方法轨迹法成形法仿形法展成法5.2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1)轨迹法。轨迹法是依靠刀尖运动轨迹来获得形状精度的方法。刀尖的运动轨迹取决于刀具和工件的相对成形运动,因而所获得的形状精度取决于成形运动的精度。普通车削、铣削、刨削和磨削等均为刀尖轨迹法。(2)成形法。成形法是利用成形刀具对工件进行加工的方法。成形法所获得的形状精度取决于成形刀具的形状精度和其他成形运动精度。用成形刀具或砂
7、轮进行车、铣、刨、磨、拉等加工的均为成形法。5.2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3)仿形法。仿形法是刀具依照仿形装置进给获得工件形状精度的方法。例如,使用仿形装置车手柄、铣凸轮轴等。(4)展成法。展成法又称为范成法,它是依据零件曲面的成形原理,通过刀具和工件的展成切削运动进行加工的方法。展成法所得到的被加工表面是刀刃和工件在展成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包络面,刀刃必须是被加工表面的共轭曲线,所获得的精度取决于刀刃的形状和展成运动的精度。滚齿、插齿等均为展成法。5.2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3.获得位置精度的方法工件的位置精度取决于工件的安装(定位和夹紧)方式及其精度。获得位置精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5.2零
8、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画线找正安装。画线找正安装即用划针以毛坯或半成品上所画的线为基准,找正它在机床上的正确位置的一种安装方法。(1)找正安装法。找正是用工具和仪表根据工件上的有关基准,找出工件有关几何要素相对于机床的正确位置的过程。用找正法安装工件称为找正安装,找正安装又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直接找正安装。直接找正安装即用划针和百分表或通过目测直接在机床上找正工件正确位置的安装方法。此法的生产率较低,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高,一般只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中。5.2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5.2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4.影响加工精度的基本因素及改善措施影响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的基本因素及改善措施分别见表5
9、-1和5-2。表5-1影响尺寸精度的基本因素及改善措施5.2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续表5.2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表5-2影响形状精度的基本因素及改善措施5.2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续表5.2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续表Part5.3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及其分析第5章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5.3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及其分析研究零件的机械加工精度,就是研究工艺系统原始误差的物理、力学本质,掌握其基本规律,分析原始误差与加工误差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这是保证和提高零件加工精度的必要理论基础。通常把工艺系统的误差称为原始误差。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原始误差包括原理误差、工件装夹误差、工艺系统静误差(机
10、床误差、夹具误差、刀具误差等)、调整误差、工艺系统动误差(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工艺系统热变形、刀具磨损、工件内应力引起的变形等)和测量误差。5.3.1原理误差 1.采用近似的成形运动所造成的误差(1)用展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理论上,在做零件时,工件与刀具运动轨迹必须有准确的联系,才可保证工件的质量高度合格。例如,加工渐开线齿轮时,理论上加工出来的齿线应该是一个光滑的渐开线表面,但因为在一周之内滚刀或插刀只能由有限个切削刃构成,所以,被加工齿轮的齿形是由刀具上有限条切削刃在一系列顺序位置上所切除的折线包络而成。这样就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误差。(2)用近似运动传动比加工模数螺纹。在车削或磨削模数螺纹时,
11、理论上要求主轴与丝杆之间的传动比满足一个关系式,但是这个关系式当中有一个圆周率,圆周率本身就不是一个整数,无论怎样都只能得到近似值,所以加工后必有误差。5.3.1原理误差 2.采用近似的刀具轮廓所造成的误差(1)用齿轮滚刀加工渐开线齿轮。加工渐开线齿轮的齿轮滚刀应该采用渐开线蜗杆滚刀,但因制造困难,实际上是采用阿基米德蜗杆滚刀或法向直廓蜗杆滚刀来代替渐开线蜗杆滚刀,这种代替的方法必然会使工件产生误差。(2)用模数铣刀加工渐开线齿轮。渐开线齿轮的齿形完全取决于基圆的半径,要想使精度更高,必须制造很多把铣刀,但是这不仅不经济而且不可行。如此的话,精度的确会越来越高,但是既不经济又难以管理,所以在采
12、用相似的替代法的时候也一定会产生误差。以上就是原理误差的产生原因,虽然知道这些误差的来源,但是并不需要都将误差缩小到最小。在实际生产中,只需要满足产品需求的标准即可。5.3.2机床误差机床误差来自三个方面,即机床本身的制造、磨损和安装。机床的几何误差主要由主轴回转误差、导轨误差及传动链误差组成,所以,本节主要介绍这三个方面。5.3.2机床误差 1.主轴回转误差主轴回转误差是指主轴实际回转轴线对理想回转轴线的变动量,而理想回转轴线是基准主轴的轴线,是直线。主轴的回转误差可分解为端面圆跳动、径向圆跳动和角度摆动三种基本形式,如图5-1所示。图5-1主轴回转运动误差的三种基本形式5.3.2机床误差端
13、面圆跳动是实际回转轴线沿坐标回转轴线方向的轴向运动。径向圆跳动是实际回转轴线始终平行于坐标回转轴线方向的径向运动。角度摆动是实际回转轴线与坐标回转轴线成一倾斜角度,但其交点位置固定不变的运动。一系列科学理论分析及实践表明,机床主轴采用滑动轴承时,轴承孔和轴颈表面的圆度误差是影响主轴回转精度的主要因素。如回转类机床,因切削力的方向不变,故主轴回转时在支承上的作用力方向也不变。此时,主轴支承上的圆度误差影响较小,而轴承孔的圆度误差影响较大。5.3.2机床误差主轴回转精度的测量方法,即在生产现场中使用的测量主轴轴线的跳动、窜动和摆动的方法如图5-2所示。图5-2主轴回转精度的传统测量方法5.3.2机
14、床误差首先,在主轴孔中插入一根精密芯棒,在芯棒的表面及端面放置千分表进行测量,测得的径向移动有两种,即主轴回转轴线的径向移动和锥孔相对于回转轴线的偏心所引起的径向移动,因此无法加以区分。其次,测量是在主轴慢速回转下进行的,主轴在工作转速下的回转误差不能反映出来。目前较为先进的测量方法是:通过传感器在主轴以工作速度旋转的情况下进行采样,然后经过一系列分析处理,主轴的各项误差就可以得出。5.3.2机床误差提高主轴回转精度的措施如下:(1)影响主轴精度的关键部件是轴承,对一些机床采用合适的零件,如精密机床适合采用精密滚动轴承、多油楔动压和静压滑动轴承。(2)减少机床主轴回转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例如
15、,在外圆磨削加工中,采用固定顶尖磨削外圆,由于前、后顶尖都是不转的,因此避免了主轴回转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3)对滚动轴承进行预紧,以消除间隙,减小误差。(4)提高主轴箱体支承孔、主轴轴颈与轴承相配合的零件有关表面的加工精度。5.3.2机床误差 2.导轨误差导轨不仅是运动的基准,也是确定主要部件相对位置的基准,它的各项误差直接影响被加工工件的精度。经分析,垂直面和水平面的弯曲程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程度相差甚大,以下以图5-3为例,用公式加以分析。图5-3刀具在不同方向上的位移量对工件的影响5.3.2机床误差如图5-3(a)所示,导轨在垂直面的弯曲使刀尖在垂直面内产生位移量z,引起工件上的半径误
16、差R。有 (R+R)2=z2+R2 忽略(R)2项,得即工件的直径误差为5.3.2机床误差如图5-3(b)所示,导轨在水平面内弯曲使刀尖在水平面内位移y,引起工件在半径上的误差R。因R=y,故工件直径上的加工误差为D=2y。现假设y=z=0.1 mm,D=40 mm,则 由上式可知,垂直面的弯曲程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而水平面同样大小的弯曲程度就不能忽略。在具体的实际生产中并不是只需注意水平面的弯曲,而是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3.2机床误差如图5-4所示,在转塔车床上加工时往往把刀具垂直安装,在这种情况下,导轨在垂直面内的误差就不能忽略不计。图5-4转塔车床刀具安装5.3.2机
17、床误差根据上述情况就引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误差的敏感方向。一般情况下,加工表面的法线方向为误差的敏感方向。为了方便起见,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使工艺系统的坐标系与切削力的坐标系统一,即加工表面的法线方向为y向,切向为z向,故y向为误差敏感方向,如图5-5所示。图5-5车床和磨床的床身导轨误差5.3.2机床误差Eye-Catching Visual(1)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弯曲)(2)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弯曲)(3)前后导轨的平行度(扭曲)车床和磨床的床身导轨误差共有三项。5.3.2机床误差上述三项误差对于加工的影响,因加工方法和加工表面不同而异。导轨误差引起的刀具与工件在误差敏感方向的相对位移是讨
18、论导轨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时要考虑的主要内容。机床导轨的几何精度取决于很多方面,如制造精度、使用的磨损情况和机床的安装情况。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影响因素,无论在新机床出厂检验时,还是在安装后投入生产前,人们所要做的工作都是按照制造厂的机床说明书中的规定,检验安装水平。特别是导轨长度较长的龙门刨床、龙门铣床和导轨磨床等,它们的床身导轨是一种细长的结构,刚性较差,在本身自重的作用下就容易变形。如果安装得不正确,或地基做得不好,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生下沉,使床身弯曲,形成上述的种种原始误差。5.3.2机床误差(1)垂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采用与导轨相配合的桥板、水平仪,在导轨纵向上分段检测,记下水平仪的读数
19、,画出曲线图,然后计算其误差大小和判断凹凸程度。(2)前后导轨的平行度误差。也采用桥板和水平仪,在导轨的几个横向上检测,取最大代数差。导轨三项误差的常规检查方法如下:(3)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采用桥板和准直仪检查较为普遍。5.3.2机床误差以上三种检查方法都较费工时。对于车床而言,只要检测出上述后两项(前后导轨的平行度和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综合形成的水平方向的原始误差即可。因此,有人就提出以下的检测方法,如图5-6所示。图5-6导轨原始误差的检测方法5.3.2机床误差 3.传动链误差在加工螺纹、齿轮时,需保证工件与刀具间有严格的运动关系。例如,车削丝杠螺纹要求工件转一转,刀具应移动一个导程
20、;这种相连的运动关系是由机床的传动系统即传动链来保证的,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如图5-7所示。图5-7传动链误差5.3.2机床误差5.3.2机床误差在加工中传动链误差会有诸多影响,所以要尽量减小这种误差带来的影响。为了提高传动链的传动精度,可采取以下措施:最大可能缩短传动链,传动件的件数越少,传动精度越高。(1)传动件的制造和安装精度需要提高,尤其是末端零件的精度。因为它的原始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要比传动链中其他零件的影响大。(2)尽可能采用降速运动。在同样误差的情况下,采用降速运动时,其对加工误差的影响较小。速度降得越多,对加工误差的影响越小。(3)消除传动链中齿轮副的间隙,减小误差。(4
21、)采用一系列误差校正机构对传动误差进行补偿。5.3.3调整误差调整误差在这里指的是工艺系统尺寸的调整误差,即在加工时机床夹具工件刀具调整产生的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调整中所用标准件、样件本身的加工误差,调整过程中测量工件时所产生的测量误差,以及机床某些机构的制造精度、动作的灵敏度。工艺系统的调整有两种基本方式,即试切法调整和调整法调整。5.3.3调整误差 1.试切法调整试切法调整需调整以下两个方面的误差。(1)测量误差。测量结果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值称为误差。真实值(真值)是客观存在的,是在一定时间及空间条件下体现事物的真实数值,但很难确切表达。测得值是测量所得的结果。这两者之间总是或多或
22、少地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是测量误差。5.3.3调整误差(2)机床进给机构的位移误差。当试切最后一刀时,往往要按刻度盘的显示值来微量调整刀架的进给量,这时常会出现进给机构的“爬行”现象,使刀具的实际位移与刻度盘显示值不一致,造成加工误差。试切厚度与正式切削层厚度不一致:精加工时,试切的最后一刀往往很薄,切削刃只起挤压作用而不起切削作用;但正式切削时的背吃刀量较大,切削刃不打滑,就会多切工件。因此,工作尺寸就与试切时不同,形成工件的尺寸误差。5.3.3调整误差 2.调整法调整影响调整精度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1)用定程机构调整时,调整精度取决于行程挡块、靠模及凸轮等机构的制造精度和刚度。(2)用样
23、件或样板调整时,调整精度取决于样件或样板的制造、安装和对刀精度。(3)工艺系统初调好以后,般要试切几个工件,并以其平均尺寸作为判断调整是否准确的依据。由于试切加工的工件数(抽样件数)不可能太多,不能完全反映整批工件切削过程中的各种随机误差,因此,试切加工几个工件的平均尺寸与总体尺寸不能完全符合,也会造成加工误差。Part5.4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第5章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5.4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1.基本概念由机床、夹具、工件和刀具所组成的工艺系统是一个弹性系统,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切削力、传动力、惯性力、夹紧力及重力的作用,会产生弹性变形,从而破坏了刀具与工件之
24、间的准确位置,产生加工误差。5.4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例如,在车床上用卡盘装夹加工轴的外圆,可能会产生带有锥度的圆柱度误差,如图5-8(a)所示;在内圆磨床上磨孔时,由于内圆磨头的主轴完全变形,磨出的孔可能会产生带有锥度的圆柱度误差,如图5-8(b)所示。图5-8工艺系统受力引起的误差5.4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1)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切削过程中受力点位置变化引起的加工误差。在切削过程中,工艺系统的刚度随切削力着力点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引起系统变形的差异,使零件产生加工误差。5.4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在两顶尖间车削粗而短的光轴时,由于工
25、件刚度较大,在切削力作用下的变形相对于机床、夹具和刀具的变形要小得多,因此可忽略不计。此时,工艺系统的总变形完全取决于机床床头、尾架(包括顶尖)和刀架(包括刀具)的变形,工件产生的误差为双曲线圆柱度误差。在两顶尖间车削细长轴时,由于工件细长,刚度小,在切削力作用下,其变形大大超过了机床夹具和刀具的受力变形。因此,机床、夹具和刀具的受力变形可略去不计,此时,工艺系统的变形完全取决于工件的变形,工件产生腰鼓形圆柱度误差。5.4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毛坯加工余量不均、材料硬度变化导致切削力大小变化引起的加工误差误差复映。工件的毛坯外形虽然具有粗略的零件形状,但它在尺寸、形状及表面层材料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械制造 技术 基础 教学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