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5套 文言文阅读.docx
《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5套 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5套 文言文阅读.docx(18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01议论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答题方法指导支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 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阅读是中考常考文体之一。中考议论文常见考点如下:1 .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 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 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2 .概括作者论证思路层次。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确概括和巧 妙串联。语言表述一般为:为:先通过
2、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 的结论3 .论证方法。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查:(1)辨析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语言表述为: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 力。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有时一段文字 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4 .补充论据。这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
3、性, 说服力强。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要求补写出 能够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 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 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5 .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答这类题时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 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分析作用时,首先要找出论点,其次确定本段在文 中地位,然后分析其对论证论点的作用(
4、更严密、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如果考查的是在结构上的作 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6 .仿写。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仿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句式一致。要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把例句中每一句话分割成几部分,确定保留与变化部分。修辞相同。如果所给例句运用了某种修辞,仿写句子时一定要注意与例句的修辞相同。字数相等。仿写时字数要尽可能与所给例句一样多。语意连贯。所写句子要符合整段文字的内容,感情色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7 .拓展。结合文章或材料,谈谈你获得的启示或感悟:答题时,首先应明确同意与否,然后展开联想, 联系实际加以论证或阐述。这类题一般都是考查
5、同学们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 需要结合文章写出阅读后获得的感悟,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组织语言时要有论点、论据,注意恰当 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真题实战山东省济宁市2 0 2 2年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 16题。(10分)有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 赵宗彪唐僧师徒一个个都在苦水中泡过,取经路上的日子也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险象环生,苦海无边。 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上间又有几个?太自信。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奇怪的想法,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
6、像只有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苦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的精神。 但太多的苦难,也能毁灭一个人的所有尊严和自信。孟子说,大丈夫必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但能够做到的,人世间又有几个?太多的苦难,只会剥夺生命的质量,摧毁人的意志、自尊、 理想和信念,而只有极少数有大志而且意志特别坚韧的人、才华特别丰富的大才、奇才,才有可能逆水而 上,成就梦想。唐憎的苦难,同成就他的事业并无必然联系。他如果小时候有天伦之乐,未必就不会读书。孙悟空 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这些不是因为苦难才得来。而是他拜须菩提祖为师,在环境优 美的须弥山学习十一年的成果。孙悟空的苦难,那是压在五行
7、山下的五百年.这苦难给他带来了什么?是驯 服、奴化、忍耐和逆来顺受。在五行山下的时间里,孙悟空的法术并没有提升,只是不羁的精神目渐消磨, 活跃的创造能力逐步萎缩。孙悟空的苦难缔造者,严格说来,是玉帝本人,孙悟空虽然出身寒微,但毕竟有能力有水平。但玉 帝和他所创造的天庭,却大材小用,只让他当个马夫。后来虽说封了齐天大圣的空头街,却又不给他相应 的待遇,连一张蟠桃大会的入场券都没有,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即使没有孙悟空出现,迟早会有张悟空、李 悟空、王悟空等来叫板。沙僧原本是玉帝的侍卫官,职官是卷帘大将,却只是因为打碎了一只琉璃盏这样的 小过失,竟然要下凡做妖怪,每七天还要飞剑穿胸百余下。比起孙悟空的
8、打碎天堂的所有殿堂庙字、亭台 楼阁、瓶瓶罐罐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尽管沙和尚沉默寡言,但他心里会平衡吗?尽管苦难来了,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面对,但我们能否分析一下,哪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司马迁能 写出伟大的史记,不是因为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而是他本来就有理想有才华。否则,就难以反证,历 史上受到客刑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却仅有一部史记? “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因为首先有金,否则,狂沙 吹尽,还不照样是狂沙?任何人为的苦难,对人类而言,都是噩梦。如果因为极少一部分的人在苦难中依然作出了成就而歌颂苦难,那就是自欺欺人。歌颂苦难,鼓励苦 难,怀念苦难,而那些苦难的制造者们,却由此可以逃避惩罚而变成恩主,这
9、不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最好结果 吗?孙悟空们在一个个的苦难面前坚持下来了,但原先那个充满灵气和自由思想的精灵,却如泥牛人海, 一去不复返了。生龙活虎的孙悟空从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起,即已死了。(选自今晚报)2019- 04-28,有删改) 14.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3分)15 .分析第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分)16 .第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3分)【答案】14 .这一段开头先引用名言和名句,引出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然后既引名句分析它的难点,再具体分析 苦难于常人就是灾难,只是极小数伟人才可能脱颖而出。由此表明自己成功不需要苦难锻炼的观点。15 .本段使用了举例论证(摆事实),用司马迁写
10、史记的事实证明并不是苦难让他成功,没有他遭受的 苦难,他也会成功。事实胜于雄辩,论证说服力不言而喻。16 .不能。补充强调苦难中有人作出成就,但绝不能因此为苦难歌功颂德。这是对前文论述的一个补充,使 论述观点更全面,更易于让人理解接受。【解析】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全文或某段)的结构:提出问题一分 析回题一解决回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 语,进行表述即可。如本文第段论证思路是:首先用名言引出错误观点然后进行道理论证一一最后表明正确观点。答案如卜:此段以道理论证为主。开头先引用名言和名句,引出作者
11、要批驳的错误观点, 然后既引名句分析它的难点,再具体分析苦难于常人就是灾难,只是极小数伟人才可能脱颖而出。由此表 明自己成功不需要苦难锻炼的观点。15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识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 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第段列举司马迁写史记获得成功的事实,论证并不是苦难让他 成功,没有他遭受的苦难,他也会成功。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事实胜于雄辩,论证说服力不言而喻。16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第段的作用是:补充强调苦难中有人作出成就,但绝不能因此为苦难歌功颂 德;补充前文的论述的,使论述观点更全面,更易于让人理解接受。所以不能删。江西省2
12、 0 2 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谈语言王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 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 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 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 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 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 一点。于是总 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 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
13、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 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坪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 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 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 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
14、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 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 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 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 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 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 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报刊上使用的
15、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 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 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 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 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 一次看到
16、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 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 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 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 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17 .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
17、观点?18 .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19 .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20 .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答案】17 . (1)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2) 口语要经过加 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18 .文章在论述第一个观点时,以一篇报道中误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事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文 章的说服力:文章在论述第二个观点时,以报刊上一直错误使用的词语“最好水平”的事例论证观点,增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9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一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18、二 是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要尽量规范化;三是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20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生动。【解析】17 .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之后,可以搜集到作者的观点:“文章脱离了口语,脱 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 语。”据此理解作答。18 .此题考查的举例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采用举例论证方法+表达效果(具体有力 或生动形象)+论证的观点。示例:段通过列举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 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段“有的同
19、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 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通过列举事例,具 体准确地说明了 “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的观点。据此作答即可。19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作者在文中做了补充“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 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 理解”,“不要把“约定俗成”食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语 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据此概括作答。20 .此题考查对文章语言
20、风格的赏析。文段的语言风格有很多种,有的诙谐幽默,有的质朴自然,有的华丽 典雅。细读全文,摘录能体现语言风格的关键句子分析即可。“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 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耍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 工具”,“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 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等句子可以看出文章的语言质朴自然, 娓娓道来,不枯燥,说理不生硬。据此作答。湖南省衡阳市2 0 2 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10分)有趣的人不苟且孟祥夫生活中,要是
21、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人相 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 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 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 都莫不有趣。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 们也
22、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 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 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 “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 “东坡饼”,都轰动 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 之情,跃然纸上。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股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 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 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3、。”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 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 出来。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 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硬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 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
24、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 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 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 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 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 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5套 文言文阅读 2022 年中 语文 阅读 答题 方法 指导 实战 文言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