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2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
《北京市西城区2022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2022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市西城区2022年九年级模拟测试语文试卷考 生 须 知1 .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 .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3 .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一、基础运用(共14分)社会大课堂,处处皆语文。请阅读两段参观记录,完成下面各题。(一)小龙同学参观了北海公园的皇家邮驿,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下面小题。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为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从刻在龟甲兽
2、骨上的殷商甲骨文到铸在青铜 器上的商周金文,再到篆、隶、草、楷、行,这是记录信息的汉字字形的变化;从鸿雁传书到驿站邮政, 再到网络通讯,这是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借助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人们的生活经脸代代相传,文化 得以不断发展。中国古代邮驿起源于殷商时期,至清末裁驿归邮为止,有三千余年的历史。随着我国邮政事业的不断 发展,邮政徽标也在不断变换。目前使用的是1996年公布的中国邮政徽标,不知道设计者的灵感来自哪 里,)1 .对文段中加点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提供”的“供”,读gdngB “甲骨文”的“骨”应写为“古”C. “通讯”的“讯”应写为“迅”D.“殷商”的“殷”读yin2 .两处标点
3、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B.。?C.,?D.,(二)出北海,入故宫,小龙同学参观了 “何以中国”展,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各题。【甲】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比拟成 河水的源、流、汇。以源” “流” “汇”三个单元,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 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彰显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概括而鲜明地 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乙本次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 书画、古籍等类别。展览中最引人注
4、目的展品是何尊。何尊是西周早期名为“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青铜 礼器。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何尊腹底铸有金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东都洛 邑的史实,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 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图)【丙】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何以 中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命题。展厅内,重国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此即万千年来,我百世祖先 同心书写之答案。展厅外,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安康,此即百余年来,志士先驱砥砺铸就之答案。今 天,中华正崛起,我辈当自强,用智慧和汗水为后世中华子孙,留下“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丁】图金文“中国”3 . “流”的本义指水的移动。根据语境,“源” “
5、流” “汇”的“流”是指:4 .将下面文字填入上文,最恰当的位置是()当后人回望我们的时候,希望能一如我们凝视前人一样,满怀自豪地说:“这,就是中国! ”A.【甲】B.【乙】C.【丙】D.【丁】5 .对画线句中 成语或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运用排比,全面 表达了这次展览的意义。B.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引人注目” 一词,应换成“刮目相看”,以体现何尊在展览中 的重要地位。C.“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气象万千” 一词,应换成“气韵不凡”,以表现何尊的特 点。D. “重器凝万古之志
6、,典籍汇千载之思”,以对偶的形式,既表现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又表达了百世祖先 对“何以中国”的回答。6 .下面两个“中国邮政”徽标设计,你喜欢哪个?参照前面两段参观记录,说说理由。7 .小龙用下一行比上一行多一个字的“宝塔诗”形式,给北海皇家邮驿留言。请你依据参观记录,用“宝 塔诗”的形式仿写完成“何以中国”展的留言。小龙的留言:你的留言:看似信鸽大河变手机源流汇信息传递跨入新时代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一)(共4分)8 .默写。(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陶渊明桃花源记)(2)我们遇到困难,以为没有出路,但如果坚持前行,常常会豁然开朗。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就形象地阐明了
7、这一道理。(二)(共4分)阅读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9 .对上面两首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两首作品都是登高怀古之作。登幽州台歌没有对幽州台的描写,都是登台之后的感慨;而南乡 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则由所见之景引发无限感慨。B.登幽州台歌起笔一句,诗人俯仰古今,感慨人生。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起笔一问,意在 神州已非大宋所有,作者已是万念俱灰。C.楚辞有云:“惟天地之无
8、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登幽州台歌 化用此句,而意境更为苍茫遒劲,悲怆之感油然而生。D.三国志记载曹操与孙权对垒时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借此表达 了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10 .古诗词中,“悠悠”常用来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请谈谈这两 首诗词中的“悠悠”分别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共8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9、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裹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中鸿外直迪情达理政鸿人和阡陌交淮氏斯星陋室如星而已各行其是号非曲直C香远慈清精拿求精老当至壮相得釐彰D.花之君子何陋之有醉翁之意持之以恒1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翻译:可以弹奏白色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丝弦竹影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理解:作者写弹古琴、读佛经,远离嘈杂世俗与公务缠身的生活,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 趣。【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玩啊。理解: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莲洁净雅致的形象,而且高度概括出莲具有傲然不群、凛然不可侵犯的君子的气 质与品格。【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 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理解
11、:菊花清高,喻避世隐者:莲花高洁,喻花中君子;牡丹艳丽,喻富贵俗人。作者通过衬托手法, 表达了自己对菊花的仰慕和喜爱之情。13 .下面材料中的柳公权和杜甫,哪个属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的贤士?哪个属于“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不媚的君子?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材料一公权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历穆、敬、文三朝。文宗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 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日:“此浣濯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 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净,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取材于旧唐书柳公权传) 注:公权指唐朝书
12、法家柳公权,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并称“楷书四大家”。袂(m3i)衣 袖。 浣(huan)濯洗。材料二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 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 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子美之名若草堂,与天壤俱存可也。(取材于重修杜工部草堂记)三、名著阅读(5分)14 .班级组织名著片段朗诵会,按主题分组朗诵。请你从“勇气”“理想” “温情”中任选一个主题,你 想朗诵哪部名著的哪个片段来体现这一主题?请结合名著具体内容,说说理由。(100字左右)
13、 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共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文物修复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 实价值。文物修复要尽量保留和还原文物原有信息,尽可能降低修复对文物价值的负面影响,因此文物修复 人员在工作中需遵循一些重要原则。文物修复要通过最小程度的介入来最大限度地维系文物的原本面貌, 保留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实现延续现状、降低保护性破坏的目标,这就是“最小干预原则”。“可逆 性原则”也是文物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意思是修复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可逆的,也就是将来可以使文物回到 原始状态。此外,还有“修旧如旧”原则,即增添上色、做旧等环
14、节,使修复后的文物达到远观一致、近 看有别的效果,最大限度满足观众参观学习的需求。材料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用于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人员掌握了与文物修复相关的科学技术手 段,发现了基于高科技的文物修复新方法。X射线探伤技术是金属文物检测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利用X射线能够穿透金属材料的特 性,可以了解文物的内部情况。例如一件青铜麓(gul),仅凭肉眼无法判断其制作工艺以及底部是否有铭 文。经过X光射线成像,可以看出董底部有布局规则的小方块,这是铸造时支钉的位置,由此可知,其铸 造工艺为整体铸造成型。从X光射线成像的放大图可以看出度底部有铭文。这样,文物修复人员就可以进 行更有针对性的
15、修复。材料三2021年,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文物行业第一个职业技能标准,将 推动文物修复向社会开放,对文物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15年,文博系统首次开展关于全国文物修复人员的调研。参与调查的533家文博单位中,92%的单位认为文物修复人员配备不足。参与调查的2207人,近5年人均每年修复馆藏文物约15件。调研估 算,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缺口约为26000人。因为,同时,所以。培养文物修复人才不仅需要完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还需要在各级博物馆建立好“师承制”和“传 帮带”等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快速成长。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重视文物修复基础知识 的掌握。文物
16、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以“纺织品文物 修复师”为例,要求必须掌握纺织材料、织物基本组织、服饰裁剪、织物染整工艺、纺织品清洁、手工缝 纫等基础知识。15 .阅读材料一,下列没有遵循文物修复原则的一项是() 【甲】“清青花碗”的修复:用可去除的白胶补配碗的缺口部分,然后对这部分进行找平、做色、上釉 等,最大限度地维系其原本面貌。【乙】“清花鸟罐”的修复:打磨去除瓷器与生俱来的不美观的窑裂,并对整个器物重新补色,重新上 釉,做出让人感觉十分完美的修复效果。【内】“清紫檀椅”的修复:用可去除的鱼膘胶粘好开裂部分,用近似的紫檀木补配缺失部分。有些微 小损伤部分不影
17、响椅子结构,则保留原状。16 .根据下列图表信息,结合上下文,填入材料三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4M皿启mfeM件)A.文物修复有了 “职业标准”B.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C.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D.文物修复有了 “职业标准”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 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 待修复的文物极多 待修复的文物极多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 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 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 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17 .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文物修复人员的基本素质包括:,.(每空限10个字以内)(二)(共 11 分)阅读故乡花开,完成下面小题。故乡花开我的老家是湖北赤壁市大田吸的莲花塘。莲花塘的桃花涧山
18、腰上,有一片竹林围着的菜园。园中央 一棵梨树,长势雄健茂盛,枝干根根向上。晚春时节,梨树开花,风吹梨花雨,落地一片白。由于怕孩子 们等不及果实成熟就糟蹋它,大人早早地用刺蓬围住了主干。直到阔叶间成熟的梨儿肚皮撑白了,早馋得 不行了的孩子们踮起脚,用长竹篙东一个西一个地敲得差不多了。但每每树顶上总会有三两只硕大的梨儿 够不着。胆儿大一点儿的孩子爬上光溜溜的梨树干,起劲一摇拽,一只只肥梨从枝叶间坠下,不知哪一只 “叨”地砸在我的脑门上,来不及哭就眉开眼笑了。莲花塘水草丰沛,果子树成片成林,最多的当数李树。屋后,婀娜的李树郁郁葱葱,素净的李花挤 挤密密。抓住某根粗枝一顿狂摇,便下起了李花雨,天上一阵
19、雨,地上一片白。真正果实累累的李树,多 生在港汉泽畔、塘边井口。青的绿的红的黄的李子们成串、满枝,点缀在茂密的枝叶之间,把枝条都压弯 了。李树好攀,树不高,枝干多,登之如拾级而上,一脚勾稳斜枝,信手揪来一颗李子,拂去一层白霜就 入了 口。莲花塘的桃树数量不多,几乎生长在最好的位置。花期一到,枝放艳丽,蕊吐芬芳,满枝的桃花放 肆地开,难见几片绿叶了。满溪满沟地簇拥,漫山漫坡地绽放,似绿水青山间的霓裳少女,用粉红点燃了 春天的风情。桃花多而密,果儿却不多,但只要有果,就一定是绿叶不掩丹霞。我依稀记得,小时候常常 梦到突然发现绿叶里掩藏着嫣红的桃儿,或者是遇到纷纷扬扬的桃花雨,那是躲都躲不开的桃花运
20、。有一 年天热了,我和小伙伴窜进谁家的院墙,吱溜溜地爬上桃树冠,突然吱呀呀一声,木门开了,谁家老奶奶 搬了竹椅在树荫下歇着。这可苦了我们,不敢下树,摘的几个毛桃塞在短裤背心里,毛茸茸的奇痒难耐。 终于等到老太咪着了,赶紧如猿猴探涧般蹑手蹑脚地溜之大吉。跳进莲花塘,衣裤一褪,蘸着塘水啃青 桃,嘻嘻哈哈,得意忘形。桃红李白梨儿青,幼时贪恋的是果,记忆里留存的却是花,尤其是雨中的花。第一次看到“千树万 树梨花开”的场景,才七八岁。记得是一大早走过岭上,前夜走过的梨树下一夜之间变成一片白,白得像 老师的白粉笔,雨意迷迷蒙蒙地浸渍着,感觉空气都是梨花味,像是明清的一幅写意画。有时一场夜雨, 大人会说,睡
21、吧,明儿早起看桃雨。果然,第二天清早上学的路上、村口、山坳里,落红一片,踩着的, 是一脚春泥。莲花塘的花儿们争奇斗艳,但要比拼香气,当数兰草花、桅子花。这两种花儿并不十分妖艳,却是 香气逼人。兰草花叶儿不硕大,花色不艳丽,那逼人的幽香却能撞击你的嗅觉,直抵你的心扉。花脚下的 泥土并不肥沃,但风雨不凋其香,贵贱不移其位,岁月不改其志。幽兰不择土壤,不攀高枝,甘守贫瘠与 荒凉,甘于寂寞与孤独,却留清气在人间,是花中的君子。幽兰君子性、虚竹学士风,是品高之人追求的 境界。与兰草花的幽杳相比,桅子花有着不可抵挡的清香。桅子花白得没有一丝杂质,花瓣或开或闭,开 着香力四射,合着香气不减,色不俏艳却很坦白
22、,花不热烈香却浓烈。它藏在深绿灌叶丛的树心处,不伴 花柳,不事张扬,只见叶浓,不见花开,让你醒悟到内敛的力量、朴素的力量。采一束兰草花插在有水的 瓶里,斗室生香;摘几枝桅子花挂在衣角前襟,是最好的装饰物、最好的香水味。故乡的兰草花和桅子 花,得雨露之滋养,乃天地之精华,是智慧的奇葩,有人生的味道。年复一年,花开花落,果熟果落,村里没人在意,没有林妹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 怜”的感叹,没有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惆怅。就像村里的庄稼、村里的毛头小 子,一茬又一茬在成长,留不显迹,走无涟漪。我应该也算是其中的一茬,只不过移栽到了北方的京城, 但根须依然连着水草肥美的南方,
23、枝丫依然向着遥远的山冲,仍然是莲花塘的味道。我奢望着,什么时候能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院落,院里种着几株桃、李、梨树,一丛的兰草花,一 树的桅子花,让我在静谧中,听那夜夜的花开。(取材于刘汉俊文章) 18.作者围绕幼时贪恋故乡的果,写了和小伙伴所做的事及心情。 时,眉开眼笑: 时,轻松愉快;偷摘毛桃,跳进莲花塘蘸着糖水啃青桃时, 19 .本文对花的描写颇具特色。请从段中任选一处抄写在答题卡上,结合上下文,从修辞方法或有富 有表现力的词语等角度,赏析其妙处。20 . “我奢望着,什么时候能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院落,院里种着几株桃、李、梨树,一丛的兰草花,一 树的桅子花,让我在静谧中,听那夜夜的花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西城区 2022 年中 考二模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