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岳阳楼记》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解析版)-备战2023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部编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专题01 《岳阳楼记》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解析版)-备战2023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1 《岳阳楼记》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解析版)-备战2023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部编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岳阳楼记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解析版)2022 湖南邵阳中考真题】 阅读文言短文,回答问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身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日:“有。人不得 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亲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上:
2、统治者1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贪异二者之为()京民之乐者()(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A.以刀劈狼首 B.以伤先帝之明 C.以我酌油知之D.以其境过清2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B.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C.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D.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3 .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 .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3、。B.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 一句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 江湖之远”。C.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D.乙文孟子与齐宣王展开讨论,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5.【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 孟子哪一观点的发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 法。【答案】1. (1)或:或许,也许。乐:以为乐。(2) D2. A3. (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4. C5. 第一问: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第二问:围绕有借鉴意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
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 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或:或许,也许;句意为:把老百姓的快乐当作他自己的快乐的。乐:意动用法,以为乐。(2)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介词,因为。A.介词,用;B.连词,相当于“而”;C.介词,凭;D.介词,因为:故选D。2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 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 来辅助句读。“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句意为:他们要是得
5、不到这种快乐,就会 非议他们的统治者的。得不到快乐就讲统治者的坏话,固然不对。“人不得”主谓结 构,应在“得”后停顿;“则非其上矣”动宾结构,应在“矣”后停顿;“不得而非 其上者”偏正结构,应在“者”后停顿;因此,断句为: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 非其上者/非也。故选A。3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微: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 依。(2)重点词语:然而:这样,却。王:用如动词,称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就 是“未有之也”。4 .本
6、题考查内容理解。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甲文“嗟夫”发语词可知,选文均为议论,没有描写。故选C5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看法。第一问根据【乙】“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 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结合【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可知,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观点的发扬。 第二问示例:我认为,有借鉴意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我们这个时 代又赋予它新的含义,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连结在一起,为
7、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 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体现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 在后的精神和忧国忧民,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这是一种高尚的幸福 观。【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 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 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 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
8、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乙】齐宣王在他的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齐宣王问道:“贤能的人人也有这种快乐 吗? ”孟子答道:“有的。他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统治者的。得 不到快乐就讲统治者的坏话,固然不对;作为老百姓的统治者有快乐而不与老百姓一 同享受,也是不对的。把老百姓的快乐当作他自己的快乐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快乐 当作自己的快乐:把老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忧愁当作自 己的忧愁。以天下万民之乐为乐,以天下万民之忧为忧,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 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2022 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
9、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走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 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宓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 南。引虚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 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 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件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 而吾亭适成。(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释】雨麦:下麦雨。有年:丰年。怀(b
10、ian):喜乐,欢欣。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亮进亦忧,退亦忧()(2)先天下之忧而忧()(3)始箔官舍()(4)引自种树()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或异二者之为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予至扶风之明年D.以为休息之所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微斯人,吾谁与归?(2)亭以雨名,志喜也。9 .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不同?【答案】6. 这在之前修建水,水流7. B8. (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这件喜事。9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11、下之乐而乐”;苏轼:“与民同乐”。【解析】10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1)句意为:这(他)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是,这。(2)句意为: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先,在之前。(3)句意为:开始修建官邸。治,修建。(4)句意为: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流,水,水流。11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理解。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为:助词,的。A.助词,的。1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助词,的。D.助词,的。故选B13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词语为:(1)微,如果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2)以,用;名,命名:喜,喜庆,值得欢喜。14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甲】文“居庙堂之高则
12、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想表现的是 做官之人应该尽到的责任与使命;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 仲淹的认为应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的乐之后去乐,所以他的忧乐观是先忧 后乐根据【乙】文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 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林于野, 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可知,百姓因整整一个月不下雨而忧愁,后来终 于天降大雨,百姓和乐,苏轼在修建亭子时也不忘百姓,可见苏轼是关心百姓疾苦, 处处思虑百姓的,表现苏轼的“与民同乐”的忧乐观。【参考译文】:【甲】哎呀!我曾探求过
13、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 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 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 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 人的乐去乐。”呀。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 十五日。【乙】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 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 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下此事,认为今年 会
14、是丰年。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 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 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 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2022 山东东营-中考真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必 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一一岳阳楼记【乙】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筋糟啜酶皆可以 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
15、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 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 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 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 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 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 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为 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
16、庶几有 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 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 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 取池鱼,酿秫酒,渝脱粟而食之,日:“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日超然,以见余之无 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一一苏轼超然台记 【注】:ffl,吃。啜,喝。糟,浊酒。酶,薄酒。胶西,指密州,今天的诸城市。蔽采椽之居,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比,连续,常常。登,丰收。苟全,大 致完备。庶几,表希望或推测。卢敖,秦时人。遁,隐居。秫
17、,黏高粱,可以 做烧酒。滴(yue),煮。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改任密州太守,勤政厉 为,密州政局初定,于是修葺园圃北旧台一新,并作文记之。1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宿暮冥冥,虎啸猿啼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余自钱塘移寺胶西守:南望马耳、常山南:16 .分别概括两文所体现的“忧乐观”并说明其由来。17 .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答案】18 .迫近;因为;任知州;向南。19 .甲文的忧乐观是“先忧后乐”,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来; 乙文的忧乐观是“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从“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 盖游于物之外也”而来。20 .叙事、写景、抒
18、情议论融于一篇之中,借景抒情,对比手法。【解析】10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 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句意: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句意: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以,因为:句意: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守,任知州;句意:从台上向南望马耳、常山。南,名词作状语,向南。1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要结合相关句子来分析。阅读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 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这句话点明了作者的忧乐观,即“先忧后乐”,也 就是“吃苦在前,享乐
19、在后”;阅读乙文,“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的意思是“以说明我之所 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这句话点明了作 者的忧乐观,即“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 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一个知足者常 乐的人。12 .此题考查比较阅读,要求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共同之处。甲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篇之中。第段叙述事情的本末,交代作记的缘由; 第段描写洞庭湖的大观胜览;第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以及游人的不同心情, 借景抒情;第段抒情议论,表现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第段运用对 比手
20、法,一暗一明,一悲一喜,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乙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篇之中第段,从正面论述超然于物外的快乐; 第段从反面论述不超然必会悲哀的道理;第段叙述自己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 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第段描写登台远望的景象,借景抒情,抒发了对“超然 台”的喜爱之情;第段交待了其弟苏辙(子由)为此台命名并作赋的事,画龙点睛。 第段运用对比手法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超然于物外,才能无 往而不乐;如果超然于物内,则必悲哀的道理。【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 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
21、喜或悲那一定要说“在天下 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乙】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 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 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 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 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 吗?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
22、,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 哀吗!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 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 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 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 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 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 庭院屋宇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 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
23、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 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 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 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 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 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 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 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岳阳楼记 专题01 岳阳楼记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解析版-备战2023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部编版 专题 01 岳阳楼 三年 中考 模拟 解析 备战 2023 年中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707729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