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版)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ppt
《(清华版)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版)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ppt(18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清华版)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华生与行为主义、华生与行为主义又称行为论心理学或行为心理学。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也是世界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学派。约翰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主要著作:行为主义的独立宣言n1913年,行为主义者对心理学的看法(Psychologyasthebehavioristviewit.),n1914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贡献n华生是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的建立者,是将传统的主观心理学带向客观心理学之路的领导人。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格守一般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原则。发展了客观的观察方法,使心理学在方法上益
2、趋精进。华生的预测与控制行为的观点促进应用心理学的发展,他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美国心理学达40年。(2)第二个贡献(刺激反应理论)华生拓展了巴甫洛夫的工作,证明古典条件反射原理同样适用于人。他和雷纳在一个几个月大小的小男孩身上建立了对白色皮毛动物的制约性恐惧,这就是著名的小阿尔波特的故事。巴甫洛夫的心理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的心理条件反射实验古典制约古典制约n这里先要介绍一下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所做的著名实验,我们称之为心理条件反射实验,即有名的古典制约论。古典制约-制约前非制约刺激 UCS(食物)制约刺激 CS(铃声)非制约反应 UCR(流口水)无流口水反应古典制约-制约中非制约刺激
3、UCS(食物)制约刺激 CS(铃声)非制约反应 UCR(流口水)古典制约-制约后制约刺激 CS(铃声)制约反应 CR(流口水)古典制约论 在古典制约论中,动物学会将一心理或情绪的刺激与一中性、之前无特殊反应的刺激做连结,当个体连结此二刺激后,后面的刺激即使单独出现,也会产生如同第一个刺激所产生的情绪或心理反应。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n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S-R(刺激反应)n“我们在心理学中就象在生理学中一样使用刺激这个术语”n情景也可以分解为一组复杂的刺激n新行为主义的批评:“把人看作对外界刺激反应的机械人”2、新华生主义新行为主义者一、托尔曼nEdward Chace Tolman(1
4、8861959),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目的行为主义”创始人,认知心理学先驱,“认知地图”理论的建构者。n著作:目的行为(1932),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1932),趋向战争的驱力(1942)。n目的性的行为主义: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引进认识、期望、目的这些被华生称为意识的“主观主义的东西”,作为中介变量(刺激为自变量、反应为因变量)nB=fx(S,P,H,T,A)n他假定:有一系列猜想的、不能观察到的因子中间变量,它们是行为的实际的决定因子。nSOR,中间变量就是在O内正在进行的东西,从而它就引起一定的反应去回答一定的刺激。n某些“内含的”目的(如认知)是任何行为所固有的,这些变量是客观的
5、,起决定行为的作用,是行为的最后的最直接的原因。“固有的决定因素”二、赫尔ClarkLeonardHull(1884_1952),新行为主义代表之一,把数学理论应用于心理学理论。主要著作:机械学习的数学演绎理论:科学方法论研究(1940)、行为原理(1943)、一个行为体系(1952)。抛弃了“观察归纳”法,采用“假设演译”法,以期把心理学改造成近似几何学的演译科学。贡献:n他认为科学是从“公理”“定理”n他假定了内驱力这一中间变量。行为的规律必须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说明或表示。数量化是他的行为主义的“基石”。坚持四种方法:n(1)简单的观察;n(2)系统的控制观察;n(3)对假设的实验检验;n
6、(4)假设-演绎法(Hypothetico-deductivemethod):n根据一系列先验地确定的公理进行严格的演绎。其步骤:n首先,建立公理,并由此演绎出通过实验可以检验的结论定理。n然后,把这些结论予以实验的检验:修正错误的结果,经过证实再把它们纳入科学体系中。“内驱力”理论:n(1)内驱力的概念:n动机的基础是偏离了最优生物制约而产生的身体需要。n内驱力被假定为一种刺激,它是由有机体或组织的需要的状态引起的,其功能是引起或激起行为。n内驱力的力量可以根据剥夺的时间长度,或引起的行为的强度、力量或能量消耗,从经验上加以确定。n内驱力并不指引或引导行为,而只是给予行为以活力。内驱力的降低
7、是强化的唯一基础。n内驱力类型:A、原始内驱力:与生物的需要状态相伴随,并和有机体的生存有直接联系。B、继起内驱力或习得内驱力:n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而言,这种情境伴随着原始内驱力的降低,结果就成为内驱力本身。这意味着,以前的中性刺激由于能够引起类似于由原始内驱力所引起的反应,而具有了内驱力的性质。如被火炉烧伤。三、斯金纳三、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新行为主义中极端行为主义的代表,操作性制约作用学习理论的建立者,力图将心理科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主要著作:有机体的行为(1938)、沃尔登第二(1948)、科学与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
8、1957)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从动物的多种反应中,选定其中某项预期其将学习者,每当该反应出现即给予奖赏,从而加强其以后重复出现的机会。试误学习(trial-and-error learning):错误反应多,正确反应少正确反应多,错误反应少全部正确。桑代克(Thorndike)操作制约与效果律猫出笼得食的实验。学习理论的两大要点(1)学习是经由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在问题情境中,个体表现出多种尝试性的反应,直到其中有一个正确反应出现,将问题解决为止(2)在尝试错误学习过程中,某一反应所以能够与某一刺激发生联结,原因是该反应能够获致满意的效果,也就是根据效果律(law of effect)的
9、原则。桑代克的箱子好好 想想 吃吃。吃吃 到到 了了 !史金纳的史金纳的操作制约学习理论n史金纳被人们看作是华生的继承人,他是美国新行为主义主要的代表,是操作制约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行为矫正的开创者。n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n史基纳将行为分为两类: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n“反应行为”是指某种特定的刺激(S)所引起的行为(R)。“操作行为”是指个体作用于外部环境已产生某种结果的行为,他是个体的自发的行为,不是外在刺激引发出来的,如读书、写字、演奏乐器、用筷子吃饭和开车等。反应行为受到先行刺激的控制,而操作行为受到的是行为结果的控制。操作行为的强化概念操作行为的强化概念有些行为的后果
10、可以增加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比如白鼠压杠杆后得到了食物,这让他尝到了甜头,就会更加频繁地去压杠杆,这种过程就是强化,而食物就是强化物。强化有正负两种:“正强化”是在行为之后给予奖励,目的是增加行为,比如小宝宝咿呀学语,得到了妈妈的亲吻和赞扬,他就会更加起劲的学说话;“负强化”“负强化”也是为了增加行为,所不同的是在行为之后撤销某种厌恶刺激,比如老鼠可以在迅速拉动绳子时避免电击的折磨,他很快就会学会拉绳子。另外,如果某些后果会使某种行为的出现频率减少,这些后果叫惩罚,有些地方给孩子断奶时在妈妈乳头上涂上辣椒粉,就是这个道理。行为学理论的意义:n行为主义理论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激励方面体现最
11、多。建立个体行为规律、中介变量的研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n群体理论,如勒温的群体力场理论也受行为主义启发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n一切从需要(Need)开始。需要的定义需要的分类n动机(Motive)从何而来?动机的定义与需要的关系二 个体行为规律1、人的行为模式n不同的个体对同一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刺激个体心理特征对刺激的个人解释行为反应刺激反应机理刺激反应机理刺激知觉学习个性动机行为绩效评价与奖惩能力个体行为和绩效模式个体行为和绩效模式中介因素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华莱士(M.J.Wallance)提出了个体行为与绩效模式,指出了外显行为与绩效的中介因素。个体行为个体绩效个体有效性知觉个性能力
12、激励组织制度与资源工作要求绩效标准组织中个体行为、绩效和有效性模型组织中个体行为、绩效和有效性模型个体行为是否形成绩效,依赖于组织期望或要求 2、个体行为特征n目的目的人的行为有一定的目标取向n社会社会个体任何行为都离不开社会环境n自主自主人的行为是自觉自主的行为n连续连续受思想的支配,人的行为是持续不断的过程n持久持久 人的行为总是在满足永无止境的需要n可塑可塑 思想可以改变,行为也可以改变三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n1、个体进入组织时持有一定的态度及人格,我们假设员工在进入组织时“给定”了这些因素。n2、员工进入组织后如何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认知)将影响他们的积极性。n3、他们从工作中学到的内容
13、也将逐渐影响到他们的个体行为。n4、个体行为受能力,即加入组织时所掌握技术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将改变这些能力。进入组织前进入组织后从过程看影响因素第二节 价值观与态度一价值观n价值观(value)代表着基本的信念,例如包括一个人认为什么是对的、好的或满意的偏好。每个人人都有一个价值观体系。n为什么管理者应该了解员工的价值观呢?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虽然不直接影个体行为,但是却强烈影响着一个人的态度。n所以了解一个人的价值观体系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人的态度。返回二 态度n态度(attitude)是指个体对某一具体对象相对持久的情感。它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首先,态度指向一定对象其次,态度是
14、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最后,态度是相对稳定的态度由三种成分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返回 1、认知成分指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它是态度形成的基础。“歧视是错误的”就是一种认知 2 2、情感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喜欢、讨厌、羡慕、追求、支持、回避等)它是态度形成的核心。“我不喜欢乔恩,因为他歧视少数民族”3、意向成分指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它是态度的重要外部表现。“我打算在他经过的街角埋伏,打他的闷棍”态度的功能1、适应,适应环境2、自我防御,保护自我3、体现价值观4、认知,态度注入了人们强烈的感情因素,从而形成一种参照框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判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如下图:
15、态度事实事实两个相同的菱形,由于框架不同,事实的认知就会受到影响态度n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注: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态度与行为n态度与行为并不是简单的一致n拉皮尔的发现,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认识:1、一般态度能够有效预测一般行为2、具体态度能够有效预测特殊行为3、态度测量与实际行为的间隔时间越短,态度与行为就越一致n行为意向模型(费希本和艾赞)解释了态度为何与行为的关系时强时弱:1、提出了“行为意向”这一中介变量,而“行为
16、意向”取决与有关行为的态度和规范。2、规范是社会或群体接受或允许的行为的准则。3、个体有关具体行为的信念影响态度和规范。行为意向模型4、实际的或感知的情景、内在约束和意向一起影响某一具体行为。费斯汀格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态度与行为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认知失调指个体所拥有的多种认知元素彼此冲突、相互对立(两种认知的冲突或由一种认知推衍出一种
17、结果和其他的认知相冲突)。例如:你虽然知道“诚实是最好的”,但当书店服务员多找给你零钱时,你并未指出;或者你教育孩子每餐饭后要刷牙,但自己却不这么做。认知的一致与否并不决定于是否符合客观逻辑,而决定于个体的心理逻辑。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将试图去减少这种不协调及由此产生的不适。同时,没有人能够完全避免不协调状态。n认知失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认知在逻辑上的不一致。如果说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那么如果见到某只乌鸦是白色的,则个体的认识就会产生不一致,失调就会随之产生。二是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或者同一个体的两种行为不一致最容易导致失调,一个人在态度上可能反对战争,这样“我反对战争”和“我参加战争”
18、就是两种矛盾的认知,个体也就必然产生认知失调。(如前面的“对人性观的测试”和“是否选择老张做自己的领导”)污染空气和水n 举例来说,假如一名公司管理者史密斯夫人(有一个丈夫、几个孩子)坚信任何公司都不应该污染空气和水。不幸的是,由于工作的需要,史密斯夫人处在一个矛盾的位置上:为了公司的利益所制定的决策违背了她对于环境污染的态度。她知道将公司的废弃物倒人当地的河流中(为了讨论方便,假设这种行为是合法的)能使她的公司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她该怎么办?很显然,史密斯夫人面临着高度的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的平衡方法n第一改变或否定其中的一个因素行为或态度n第二降低一个或两个因素的重要性或强度n第三增加新的认
19、知元素n史密斯夫人可以用以下几种途径来处理好所面临的困境:第一种是史密斯夫人可以改变她的行为 (停止污染河流);第二种途径是史密斯夫人改变她的态度(“污染河流并没有什么错”);第三种是她可以认为这种不协调的行为毕竟不太重要,以此来减少不协调程度(“我不得不考虑生存问题,处在公司决策者的位置上,我不得不经常将公司的利益放在环境和社会利益之上”);最后一种选择是寻找出其他因素来平衡不协调因素(“我们生产的产品,其社会效益要大于河水污染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否所有认知失调都将被调整否!1、个体对这种不协调造成的结果的重要性的认知影响了对不协调的反应方式(吃菠菜,一毛钱和一百元)。2、个体认为他们对
20、这些因素的控制程度,相应地影响到他们对不协调作出反应的方式。如果他们认为这种不协调是一种不可控制的结果,他们就不太可能去改变态度。例如,如果不协调产生的行为是老板指令的结果,这种减少不协调的压力就比由于个人自发的行为所带来的不协调要小。尽管失调存在,但它可以被合理化或被辩护。3、奖酬也影响个体试图减少不协调的动机。当高度的不协调伴随着高奖酬时,可以减少不协调所产生的紧张程度。这些情况表明,仅仅因为个体体验到不协调,并不一定使他们减少不协调。如果不协调带来的问题并不重要,如果个人认为这种不协调是外力强加的,并且他个人根本不能控制或者如果奖酬足以补偿不协调的损失,个体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去减小失调。认
21、知失调理论对组织的意义n它有助于预测员工所持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倾向性。例如,如果由于工作需要要求人们去说或做与他们的个人态度相冲突的事情,他们将努力改变者中不协调性。减少不协调的压力受重要性、可控性和奖酬因素的影响。改变态度的方法指个体已有的态度在质和量上的变化1、群体影响2、活动参与(大亚湾核电站)3、信息沟通法改变消费者态度的二个小案例改变消费者态度的二个小案例n1 1加州葡萄干加州葡萄干加州葡萄干的种植者发现他们已大量积压了葡萄干,他们面临的重要障碍是消费者对这种干皱零食的态度。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消费者认识到葡萄干是有营养的,但它的形象令人生厌。加州葡萄干顾问理事会设计葡萄干跳舞的广告,葡
22、萄干从这一地跳到那一地,它唤起人们情感上的诉求,该州剩余的葡萄干就这样卖完了。2 2全国猪肉理事会全国猪肉理事会在1985年,猪肉消费从1980年的平均每人68磅下降到59磅。全国都在抵制牛肉和猪肉,喜欢瘦型、少热量的家禽。虽然养猪工艺实际上因采用了新饲料和新饲养法而得到改进,但公众继续认为猪肉是不健康的选择。全国猪肉生产商理事会委托波士尔广告公司改变猪肉的形象,并在全国市场上年投放广告费1200万美元。新广告语是猪肉,另一种白色的肉。1986年开始做广告,到1988年,猪肉销售上升了11%-相当于鸡肉的增加数量,同期比牛肉增加2%。态度的测量n1、量表法n2、访谈法n3、行为观测法n4、生理
23、反应法第二节 知觉与判断一一 知觉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通过知觉,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通过知觉,有助于对事物整体与全面的认识,知觉和感觉的关系与助于对事物整体与全面的认识,知觉和感觉的关系与区别是:区别是:1 感觉感觉 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 知觉知觉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客观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客观事物赋于意义并做出解释。物赋于意义并做出解释。总之总之,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专一器官分析的结果。,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专一器官分析的结果。知觉是感觉的深化,是几种器官综合分析产生的结果。知觉是感觉的
24、深化,是几种器官综合分析产生的结果。返回3 3 知觉影响人的行为,知觉影响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以知觉为即人的行为是以知觉为基础。基础。由于人的大部分决策是直觉决策,所以知由于人的大部分决策是直觉决策,所以知觉直接影响决策的结果。觉直接影响决策的结果。二二 知觉的特点:知觉的特点:1 1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知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如图:觉对象从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如图:柱子时圆的还是方的(一)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一)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鲜艳的颜色,醒目的、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5、如鲜艳的颜色,醒目的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被人清晰的知觉。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被人清晰的知觉。2、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二者反差越大,愈容易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二者反差越大,愈容易被识别。识别。3、对象的组合方式:对象在距离和形态上的接近,、对象的组合方式:对象在距离和形态上的接近,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被知觉。例如: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被知觉。例如:(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1 1)兴趣、需要与动机)兴趣、需要与动机 人们常常把知觉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人们常常把知觉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而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被排除在知觉之外。(而其他事物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华版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清华 第二 个体 心理 行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