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优化(第2版)第2章-电波传播、天线、抗衰落技术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优化(第2版)第2章-电波传播、天线、抗衰落技术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优化(第2版)第2章-电波传播、天线、抗衰落技术课件.ppt(1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第2章 电波传播、天线、天线、抗衰落技术2023/4/101第第2章章电波传播、电波传播、天线、天线、抗衰落技术抗衰落技术2.1电波传播电波传播2.22.2天线工作原理及优化天线工作原理及优化天线工作原理及优化天线工作原理及优化3.3抗衰落技术抗衰落技术2023/4/1022.1.1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2.1.2阴阴影影效效应应2.1.3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2.1.4多径衰落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多径衰落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2.1.5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与中值路径损耗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与中值路径损耗预测预测2.1电波
2、传播电波传播2023/4/1032.1.1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当前陆地移动通信主要使用的频段为当前陆地移动通信主要使用的频段为VHF和和UHF,即,即150MHz,450MHz、900MHz和和1800MHz、2.4GHz。移动通信中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直射波、反射波、移动通信中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直射波、反射波、地表面波等传播方式,由于地表面波的传播损耗地表面波等传播方式,由于地表面波的传播损耗随着频率的增高而增大,传播距离有限。随着频率的增高而增大,传播距离有限。图3-1 典型的移动信道电波传播路径2023/4/104自由空间传播损耗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可定义为可定义
3、为式中,式中,d是距离的千米数,是距离的千米数,f是频率的兆赫数。是频率的兆赫数。由上式可见,自由空间中电波传播损耗(亦称衰由上式可见,自由空间中电波传播损耗(亦称衰减)只与工作频率减)只与工作频率f和传播距离和传播距离d有关,当有关,当f或或d增增大一倍时,大一倍时,将分别增加将分别增加6dB。2.1.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2023/4/1062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由于地球是球形的,凸起的地表面会挡住视线。由于地球是球形的,凸起的地表面会挡住视线。视线所能到达的最远距离称为视线距离视线所能到达的最远距离称为视线距离(见图(见图3-2)。)。图
4、3-2 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2.1.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2023/4/107已知地球半径为已知地球半径为R=6370km,设发射天线和接收,设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高度分别为天线高度分别为hT和和hR(单位为(单位为m),理论上可),理论上可得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得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d0为为由此可见,视距决定于收、发天线的高度。天线由此可见,视距决定于收、发天线的高度。天线架设越高,视线距离越远。架设越高,视线距离越远。实际上,当考虑了空气的不均匀性对电波传播轨实际上,当考虑了空气的不均匀性对电波传播轨迹的影响后,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等效地球迹的影响后,在标准大气
5、折射情况下,等效地球半径半径R=8500km,可得修正后的视距传播的极限,可得修正后的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距离d0为为2.1.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2023/4/108图3-3 菲涅尔余隙 (a)中所示的x被定义为负值 (b)中所示的x被定义为正值 2.1.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2023/4/1010根据菲涅尔绕射理论,可得到障碍物引起的绕射根据菲涅尔绕射理论,可得到障碍物引起的绕射损耗与菲涅尔余隙之间的关系如图损耗与菲涅尔余隙之间的关系如图3-4所示。横坐所示。横坐标为标为x/,称菲涅尔半径(第一菲涅尔半径),称菲涅尔半径(第一菲涅尔半径),且
6、有且有2.1.1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2023/4/10114反射波反射波 电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界电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图图3-5所示为从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的电波由反射所示为从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的电波由反射波和直射波组成的情况。波和直射波组成的情况。反射波与直射波的行距差为反射波与直射波的行距差为式中式中d=d1+d22.1.1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2023/4/1013由于直射波和反射波的起始相位是一致的,因此由于直射波和反射波的起始相位是一致的,因
7、此两路信号到达接收天线的时间差换算成相位差两路信号到达接收天线的时间差换算成相位差 0为为再加上地面反射时大都要发生一次反相,实际的再加上地面反射时大都要发生一次反相,实际的两路电波相位差两路电波相位差 为为2.1.1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2023/4/1015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影响传播的三种最基本的传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影响传播的三种最基本的传播机制为反射、绕射和散射。播机制为反射、绕射和散射。当电波遇到比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反当电波遇到比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反射发生于地球表面、建筑物和墙壁表面。射发生于地球表面、建筑物和墙壁表面。当接收机和发射机
8、之间的无线路径被尖利的边缘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的无线路径被尖利的边缘阻挡时发生绕射,由阻挡表面产生的二次波散布阻挡时发生绕射,由阻挡表面产生的二次波散布于空间,甚至于阻挡体的背面。于空间,甚至于阻挡体的背面。当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不存在视距路径,围绕阻当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不存在视距路径,围绕阻挡体也产生波的弯曲。挡体也产生波的弯曲。在高频波段,绕射和反射一样,依赖于物体的形在高频波段,绕射和反射一样,依赖于物体的形状以及绕射点入射波的振幅、相位和极化情况。状以及绕射点入射波的振幅、相位和极化情况。2.1.1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2023/4/10162.1.2阴阴影
9、影效效应应 当电波在传播路径上遇到起伏地形、建筑物、植当电波在传播路径上遇到起伏地形、建筑物、植被(高大的树林)等障碍物的阻挡时,会产生电被(高大的树林)等障碍物的阻挡时,会产生电磁场的阴影。磁场的阴影。移动台在运动中通过不同障碍物的阴影时,就构移动台在运动中通过不同障碍物的阴影时,就构成接收天线处场强中值的变化,从而引起衰落,成接收天线处场强中值的变化,从而引起衰落,称为阴影衰落。称为阴影衰落。移动台在运动中通过不同障碍物的阴影时,存在移动台在运动中通过不同障碍物的阴影时,存在阴影区(盲区)。因此盲区定义是某些特定区域阴影区(盲区)。因此盲区定义是某些特定区域中,电波被吸收或被反射而使移动台
10、接收不到信中,电波被吸收或被反射而使移动台接收不到信息。它要求在网络规划、设置基站时必须予以充息。它要求在网络规划、设置基站时必须予以充分的考虑。分的考虑。2023/4/10182.1.2阴阴影影效效应应 信号衰落信号衰落n 衰落:移动通信接收点所接收到的信号场强衰落:移动通信接收点所接收到的信号场强是随机起伏变化的是随机起伏变化的n对于这种随机量的研究通常是采用统计分析对于这种随机量的研究通常是采用统计分析法。典型信号衰落特性,如图法。典型信号衰落特性,如图3.6所示。所示。图3.6典型信号衰落特性 2023/4/1019n图中,虚线表示的是信号局部中值,其含义是在局图中,虚线表示的是信号局
11、部中值,其含义是在局部时间中,信号电平大小或小于它的时间各为部时间中,信号电平大小或小于它的时间各为50%。由于移动台的不断运动,电波传播路径上的地形、地由于移动台的不断运动,电波传播路径上的地形、地物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局部中值也是变化的。这种变物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局部中值也是变化的。这种变化造成了信号衰落。化造成了信号衰落。n移动台接收的信号场强值(移动台接收的信号场强值(dB)是时间)是时间t的函数。的函数。具有具有50%概率的场强值称为场强中值。若场强中值等概率的场强值称为场强中值。若场强中值等于接收机的最低门限值,则通信的可通率为于接收机的最低门限值,则通信的可通率为50%。因。因此,
12、为了保证正常的通信,必须使实际的场强中值远此,为了保证正常的通信,必须使实际的场强中值远大于接收机的门限值。大于接收机的门限值。2.1.2阴阴影影效效应应 2023/4/1020障碍物遮挡直射波引起接收信号中值的变化,障碍物遮挡直射波引起接收信号中值的变化,表表现为现为慢衰落。慢衰落。由于这种衰落的变化速率较慢,又称为慢衰落。由于这种衰落的变化速率较慢,又称为慢衰落。BSMS障碍物障碍物2.1.2 阴 影 效 应 2023/4/1021慢衰落是以较大的空间尺度来度量的衰落。慢衰落是以较大的空间尺度来度量的衰落。慢衰落速率主要决定于传播环境,即移动台周围慢衰落速率主要决定于传播环境,即移动台周围
13、地形,包括山丘起伏,建筑物的分布与高度,街地形,包括山丘起伏,建筑物的分布与高度,街道走向,基站天线的位置与高度,移动台行进速道走向,基站天线的位置与高度,移动台行进速度等,而与频率无关度等,而与频率无关。慢衰落的深度,即接收信号局部中值电平变化幅慢衰落的深度,即接收信号局部中值电平变化幅度取决于信号频率与障碍物状况度取决于信号频率与障碍物状况。频率较高的信频率较高的信号比频率较低的信号容易穿透建筑物,而频率较号比频率较低的信号容易穿透建筑物,而频率较低的信号比频率较高的信号更具有较强的绕射能低的信号比频率较高的信号更具有较强的绕射能力。力。慢衰落的特性是与环境特征密切相关的,可用电慢衰落的特
14、性是与环境特征密切相关的,可用电场实测的方法找出其统计规律。场实测的方法找出其统计规律。2.1.2阴阴影影效效应应 2023/4/10222.1.3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1概述概述2多普勒频移多普勒频移3多径接收信号的统计特性多径接收信号的统计特性4衰落信号的特征量衰落信号的特征量2023/4/10241概述概述A移动信道的时变特性移动信道的时变特性移动信道是一种时变信道。无线电信号通过移动移动信道是一种时变信道。无线电信号通过移动信道时会遭受来自不同途径的衰减损害。如果用信道时会遭受来自不同途径的衰减损害。如果用公式表示,按接收信号功率可表示为公式表示,按接收信号功率
15、可表示为式中,式中,|表示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上式是信道表示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上式是信道对传输信号作用的一般表示式,这些作用有三类。对传输信号作用的一般表示式,这些作用有三类。2.1.3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2023/4/1025自由空间传播损耗与弥散,用自由空间传播损耗与弥散,用|n表示,其中表示,其中n一般为一般为34。阴影衰落,用阴影衰落,用S()表示。这是由于传播环境中的表示。这是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波遮蔽所引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波遮蔽所引起的慢衰落。起的慢衰落。多径衰落,用多径衰落,用R()表示。这是由于移动传播环境表
16、示。这是由于移动传播环境的多径传播而引起的快衰落。多径衰落是移动信的多径传播而引起的快衰落。多径衰落是移动信道特性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道特性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2.1.3 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2023/4/1026图3-7 陆地移动传播特性 2.1.3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2023/4/1028B移动环境的多径传播移动环境的多径传播 陆地移动信道的主要特征是多径传播。陆地移动信道的主要特征是多径传播。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建筑物、树木、植被以及起伏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建筑物、树木、植被以及起伏的地形,会引起电波的反射,如图的地形,会引起电波的反射,如图3-8所示。所示
17、。这样,到达移动台天线的信号不是单一路径来的,而这样,到达移动台天线的信号不是单一路径来的,而是许多路径来的众多反射波的合成。由于电波通过各是许多路径来的众多反射波的合成。由于电波通过各个路径的距离不同,因而各条反射波到达时间不同,个路径的距离不同,因而各条反射波到达时间不同,相位也就不同。不同相位的多个信号在接收端叠加,相位也就不同。不同相位的多个信号在接收端叠加,有时同相叠加而增强,有时反相叠加而减弱。这样,有时同相叠加而增强,有时反相叠加而减弱。这样,接收信号的幅度将急剧变化,即产生了衰落。这种衰接收信号的幅度将急剧变化,即产生了衰落。这种衰落是由于多径现象所引起的,称为落是由于多径现象
18、所引起的,称为多径衰落多径衰落。2.1.3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2023/4/1029多径传输演示2.1.3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2023/4/1031通常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用固定的高天线,通常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用固定的高天线,移动台用接近地面的低天线。例如,基站天线通移动台用接近地面的低天线。例如,基站天线通常高常高30m,最高可达,最高可达90m;移动台天线通常高;移动台天线通常高2m3m。移动台周围的区域称为近端区域,该区域内的物移动台周围的区域称为近端区域,该区域内的物体造成的反射是造成多径效应的主要原因。体造成的反射是造成多径效
19、应的主要原因。离移动台较远的区域称为远端区域,在远端区域,离移动台较远的区域称为远端区域,在远端区域,只有高层建筑、较高的山峰等的反射才能对该移只有高层建筑、较高的山峰等的反射才能对该移动台构成多径,而且这些路径要比近端区域中建动台构成多径,而且这些路径要比近端区域中建筑物所引起的多径的长度要长。筑物所引起的多径的长度要长。2.1.3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2023/4/10322多普勒频移多普勒频移 当移动台在运动中通信时,接收信号频率会发生当移动台在运动中通信时,接收信号频率会发生变化,称为多普勒效应。由此引起的附加频移称变化,称为多普勒效应。由此引起的附加频移称为多
20、普勒频移(为多普勒频移(DopplerShift),可用下式表示),可用下式表示式中,式中,是入射电波与移动台运动方向的夹(见图是入射电波与移动台运动方向的夹(见图3-9),),v是运动速度,是运动速度,是波长。是波长。式(式(3-8)中与入射角度无关,是)中与入射角度无关,是fD的最大值,称为的最大值,称为最大多普勒频移。最大多普勒频移。2.1.3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2023/4/10332.1.3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图3-9 入射角2023/4/10343衰落信号的特征量衰落信号的特征量工程实际中,常常用一些特征量工程实际中,常常用一些特
21、征量来表示衰落信号的来表示衰落信号的幅度特性。幅度特性。A衰落率衰落率衰落率是指信号包络在单位时间内以正斜率通过中衰落率是指信号包络在单位时间内以正斜率通过中值电平的次数。平均衰落率可用下式表示:值电平的次数。平均衰落率可用下式表示:式中,速度式中,速度v的单位为的单位为km/h,频率,频率f的单位为的单位为MHz,平均衰落率平均衰落率A的单位为的单位为Hz。(3-9)2.1.3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2023/4/1035B电平通过率电平通过率观察实测的衰落信号可以发现,衰落速率与衰落观察实测的衰落信号可以发现,衰落速率与衰落深度有关。深度衰落发生的次数较少,而浅度衰落
22、深度有关。深度衰落发生的次数较少,而浅度衰落发生得相当频繁。定量地描述这一特征的参量就是发生得相当频繁。定量地描述这一特征的参量就是电平通过率(电平通过率(LevelCrossRate,LCR)。电平通)。电平通过率过率NR定义为信号包络在单位时间内以正斜率通过定义为信号包络在单位时间内以正斜率通过某一规定电平某一规定电平R的平均次数。的平均次数。式中,式中,是最大多普勒频移是最大多普勒频移,2.1.3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为为信号包信号包络络的均方根的均方根电电平平.2023/4/1036图3-10 电平通过率和平均电平持续时间2.1.3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移动信道
23、的多径传播特性 2023/4/1037C衰落持续时间衰落持续时间平均衰落持续时间定义为信号包络低于某个给定电平平均衰落持续时间定义为信号包络低于某个给定电平值的概率与该电平所对应的电平通过率之比,可用下值的概率与该电平所对应的电平通过率之比,可用下式表示:式表示:式中式中是最大多普勒频移,是最大多普勒频移,为信号包络的均方根电平。为信号包络的均方根电平。设:设:得归一化得归一化(3-11)2.1.3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2023/4/10382.1.4多径衰落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多径衰落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 1 1 时延扩展时延扩展 图3-11 时延扩展示意图2023/
24、4/1039 2相关带宽相关带宽根据衰落与频率的关系,可将衰落分为两种:频率根据衰落与频率的关系,可将衰落分为两种:频率选择性衰落与非频率选择性衰落,后者又称为平坦衰选择性衰落与非频率选择性衰落,后者又称为平坦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是指信号中各分量的衰落状况与落。频率选择性衰落是指信号中各分量的衰落状况与频率有关,即传输信道对信号中不同频率分量有不同频率有关,即传输信道对信号中不同频率分量有不同的随机响应。的随机响应。非频率选择性衰落是指信号中各分量的非频率选择性衰落是指信号中各分量的衰落状况与频率无关,即信号经过传输后,各频率分衰落状况与频率无关,即信号经过传输后,各频率分量所遭受的衰落具有一
25、致性,即相关性,因而衰落信量所遭受的衰落具有一致性,即相关性,因而衰落信号的波形不失真。号的波形不失真。2.1.4多径衰落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多径衰落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 2023/4/1040对于移动信道来说,存在一个相关带宽,当信号的对于移动信道来说,存在一个相关带宽,当信号的带宽小于相关带宽时,发生非频选择性衰落;当信带宽小于相关带宽时,发生非频选择性衰落;当信号带宽大于相关带宽时,发生频率选择性衰落。为号带宽大于相关带宽时,发生频率选择性衰落。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这里考虑频率分别为和两个信号了解释这个问题,这里考虑频率分别为和两个信号的包络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由两信号的相关系的包络相关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移动 通信 技术 网络 优化 电波 传播 天线 衰落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