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_薛德升.docx
《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_薛德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_薛德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71 卷 第 2 期 2016 年 2 月 地 理 学 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ol.71, No.2 February, 2016 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 薛德升,曾献君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广州 510275) 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的重要国策,对人的城镇(市)化的科学评价是正确认识城镇化和制 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基础。目前城 乡二元分析框架下的以城镇化率和城镇(或区域)城镇化质 量为主的评价方法,难以反映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乡村人口的城镇化发展也被 忽略 。 本文提出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概念 ,建 立了衡量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指标
2、体 系。 对 1995、 2000、 2005、 2010 和 2012 年全国及各省市的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及总人口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 分析。研究发现: 尽管城镇人口的城镇化速度显著快于乡村人口,但城镇化并非城镇人口独 有的社会过程。 城乡两类人口的城镇化质量在省域尺度上正逐步形成差异明显的空间格 局。 北京、上海、浙江等少数省市乡村人口的城镇化质量已经超越部分内地省市城镇人口的 城镇化质量。建议更新对城镇化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探索在城镇化发达的地区调整城 乡二 元体制的新途径,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质量;城镇化评价;现代生活指数;空间差异;中国 DOI: 10.118
3、21/dlxb201602002 1 引言 中国城镇化率于 2011 年突破了 50%。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旋律 将由快速的城镇化率提升逐步转向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 十八大 ” 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 以人为核心,质量内涵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表明中国城镇化发展思路已从追 求经济和城镇人口的数量增长转向关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这一转变对中国城镇化研 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城镇化发展进行科学评价是城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是正确认识 城镇化和合理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基础。 西方国家对城镇化评价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城乡二元划分 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人口城镇化率来
4、测度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城市化水平 1-3。这种城镇化 水平衡量方法的科学基础是,城镇与乡村在经济组织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本质的差 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被视为实现了城镇化 。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的郊区化现象蓬勃发 展,大量居住在郊区但同时在城市中心就业的人口,实质上是城镇化的人口 4-5,基于传 统的城乡二元划分的衡量方法不再能够反映城镇化的现实。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 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逐步采用大都市区和标准大都市统计区等 ,将居住在与核 心大城市间有紧密经济社会联系的郊区和乡村地区的人口也视为城镇人口 ,即把大都市 收稿日期: 2015-03-09; 修订日期: 2015-
5、07-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1130747); 国际与地区合作项目 (41320104001) Foundation: Key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1130747; International Joint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1320104001 作者简介: 薛德升 (1969-), 男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 (S110004311M), 主要
6、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 E-mail: 194-204 页 2 期 薛德升 等: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 195 区范围内的所有人口均统计为城镇人口 。上述变化反映了郊区化以来对传统城市空间范 围的拓展,但城市、大都市区和其他乡村地区的二元统计和衡量标准并未得到根本性的 改变。日益增长的居住在乡村,但就业和生活方式已实现城市化转变的人口依然被划分 在城市化统计之外。第三阶段是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发达国家进入高度城市化 阶段,城镇化率已不再是研究热点,哈维指出当前的城市研究已经超越了城市和城市化 进程,进入到对城市社区研究为主的时期 6。有学者更提出了发达国家城市化
7、发展完结论 7。 说明在西方国家城镇化率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城镇化研究已经由人口在不断变化定义的 乡村和城市间的空间移动,转向对城市内部人口城市生活质量方面的关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针对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新现象,一些学者提出了关于城镇 化的新概念,一些国家则提出了测度城镇化的新方法。最典型的是加拿大学者麦基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提出的 desakota 空间模型 8,用以定义在部分东南亚国家出现的城市 乡村景观和农业 非农业活动高度混合的新型区域 。他认为这是一种建立在区域基础上 的新型城市化区域,在 desakota 区域内 (而不仅仅是其中的城镇) 的人口均实现了城镇 化
8、 。 之后这一区域与其临近的城市被统称为扩展的大都市区 ( extended metropolitan area) 9。印度尼西亚建立了新的城镇化连续测度方法 ,通过人口密度、非农就业比重、 城市设施建设 3 个指标的 “ 010 分 ” 评价法,将 23 分以上划分为城市, 17 分以下划分为 乡村, 1822 分则通过实地调查以确定城乡划分 10。事实上, desakota 是新国际劳动分工 之后发展中国家出现的与西方大都市区相类似的城市化空间载体,连续测度方法则是为 了适应新的城市化空间扩展现实,把更大范围的已经城市化了的区域纳入到城市的范围。 中国国内城镇化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城镇化率和城
9、镇化质量两类 。城镇化率是一个区 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率的提高反映了人口向城镇逐步集中的过程 。对城 镇人口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基层组织的属性,居民委员会被视为城镇地域,村民委员会被 视为乡村地域,城镇化率是居民委员会所辖范围的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近年来, “ 村改居 ” 成为许多城市扩大城市增长空间的重要途径。在一些地方 “ 村改居 ” 的过程 中,只是更改了当地人口的户籍和社会保障,居民的生活方式并未发生真正的改变 。很 明显,采用城镇化率很难准确地判定一个区域真正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国内有关城镇化的质量评价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多采用建立指标体系的综合 评价方
10、法。 这些指标主要包括生活质量 11-12与城市发展 13-14两个方 面, 包括城市的经 济、 人口、资源、土地、环境等多个要素 15-19。现有的关于城镇化质量评价以城镇或区域为研 究对象,聚焦其土地、经济、景观等方面的变化,是对城镇的城镇化程度进行评价 ,而 不是针对 “ 人 ” 的城镇化质量的研究。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亦工亦农 20、离 土不离乡 21、 乡村城市化 22-23、 异地城市化 24、半 城市化 25, 28、就 地城市化 26、农 民工市 民化 27等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现象。这些现象是在国家对由乡村户籍向城镇户籍 转化严格限制的政策背景下,一些乡村
11、地区部分人口已经实现了职业和生活方式的变 化,而进入城市的一部分农业户籍人口也在经历不同程度的城市化过程 。与此同时,随 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信息网络的发展,部分乡村居民虽未改变居住地 、户籍甚至就业方 式,但其生活方式已发生了日益巨大的城镇化转变 。在此背景下,以传统的城镇化率或 通过界定新的城镇化区域,均难以科学地测度中国城镇化的实际情况。 社会结构变迁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 文化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扩散的过程 29。现有的城镇化衡量标准和评价方法未 能反映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 ,建立以人为研究主体,以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 价值观念的扩散为核
12、心,来评价城镇化质量及其发展,将是对已有衡量标准和评价方法 来源:作者根据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 相关内容梳理绘制 196 地 理 学 报 71 卷 的有效补充,对全面、科学地认识当前和未来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特征 ,制定新型城 镇化的有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概念、方法与数据 2.1 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概念与测度评价的理论基础 相对于现有的 “ 城镇或区域的城镇化质量 ” ,通过对城镇化基本概念的解读,本文提 出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概念,是指 (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 人接受和获取城市生活方式和 价值观念的程度,城市生活方式和价 值观念包括人口的就业情况 、日常生 活、居住条
13、件、人际交往、消费行 为、文化观念等方面 (图 1)。作为区 别于乡村的聚落,城镇为人类提供了 包括日常生活、工作、居住、学习、 购物、通勤、休闲娱乐等活动的现代 生活 30。 人们与城市各类场所和设施 的相互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各项生 活开支与经验积累,是他们城市生活 方式的核心体现 (图 2)。国外一些人 类学和社会学的实证研究中已采用生 活开支来判别人口的城市性,发现高 日常生活开支对应高市民认知 感 31-32,生活开支对人的城市生活质量 具有显著的影响。 2.2 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 上, 结合指标 选取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数据的可获 性,本文选取 7 个城市
14、现代生活指数 构建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表 1)。 从全国和省级行政区两个空 间尺度对人口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 价和对比分析。 图 1 人的城镇化过程示意图 Fig. 1 Sketch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human being 来源:作者对人口城镇化内涵的分析 图 2 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Fig. 2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evaluating populations urbanization quality 30 表 1 基于现代生活指数的人口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Tab. 1 Evaluation
15、index system on populations urbanization quality based on the modern life index 评价内容 就业状况 基本生活与消费 休闲与文化观念 指标选取 可支配收入 /纯收入 食品支出 衣着支出 居住支出 交通通讯支出 娱乐教育文化支出 医疗 /康体保健支出 熵值 0.9287 0.9559 0.9179 0.9496 0.9035 0.9308 0.9352 冗余度 0.0713 0.0441 0.0821 0.0504 0.0965 0.0692 0.0648 权重 0.1491 0.0922 0.1716 0.1053
16、0.2018 0.1446 0.1354 Si =Sij ,计算个案乡村人口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得分: Si =Sij ; 计算个案总 (综 j j j 2 期 薛德升 等: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 197 2.3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 1996、 2001、 2006、 2011、 2013 年 5 个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 各省市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 选取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 均纯收 入)、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交通通讯支出、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和医疗 /保健 支出作为人口城镇化质量分析的数据,选择城镇常住人口比重作为人口城镇化率的数据。 2.4
17、人口城镇化质量指数及其等级划分 假定各个指标对人口城镇化质量总的贡献率是 100%,采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 重,各个指标之和为人口城镇化质量指数 。先分别计算全国和各省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的城镇化质量指数,然后加总计算总人口的城镇化质量指数 。具体计算步骤包括 : 以 5 个间隔年份全国和各省份的数据构建原始指标数据矩阵; 采用离差 ( 01) 标准化的 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计算各个指标的熵值 ( e)、熵冗余度 ( d) 和权重 ( w)(表 1); 计算个案单指标得分 , 公式为 Sij = wj X ij , Sij 是 i 个案 j 项指标得分 , X ij 是 i 个
18、案的 j 项指标标准化得分 ; 计算个 案城镇人口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得分 : n n j =1 j =1 合) 人口的城镇化质量指数: S 总人口 = Si p + Si (1 - p) , p 是人口城镇化率的值。 为了能够参照国际经验对计算结果进行合理分等定级,把国内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美 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比较,以 0.2 作为级差将人口城镇化质量指数划 分为 5 个等级 (表 2)。 表 2 人口城镇化质量等级划分 Tab. 2 Hierarchy divide of populations urbanization quality 等级 1 2 3 4 5 类型名称 高质
19、量城镇化 中高质量城镇化 中等质量城镇化 中低质量城镇化 低质量城镇化 指数值区间 (对应人均收入 ) 0.8 ( 5113美元 ) 0.60.8 (38355113美元) 0.40.6 (25573835美元 ) 0.20.4 (12782557美元 ) 0.2 ( 1278美元 ) 参照标准 (人均收入 )33 1975年美国的城市化质量水平 (56458037美元 ) 1970年美国的城市化质量水平 (37135135美元 ) 1960年美国的城市化质量水平 (20203324美元 ) 1950年美国的城市化质量水平 (13841976美元 ) 1940年美国的城市化质量水平 (7031
20、275美元 ) 注: 2012 年中国各省市中人均收入最大值为 40188 元,按同期汇率算为 6393 美元。数据来源: U.S. Bureau of Eco- nomic Analysis, U.S. 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 (NIPA), 2013. 3 结果分析 3.1 全国人口城镇化质量逐步提高,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城镇化质量的差异不断扩大 自 1995 年以来,中国 (总) 人口城镇化质量指数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提高了 2 个 质量等级 (图 3),年均增长率为 0.236, 1995 和 2000 年 (总) 人口城镇化质量处在低等
21、 级, 2005 和 2010 年提高至中低等级, 2012 年进一步提高至中等等级。 对比城乡人口可以发现,城镇人口的城镇化质量提高了 3 个等级,而乡村人口的城 镇化质量仅提高了 1 个等级。城镇人口的城镇化质量提高速度快于乡村人口,两者的年 均增长率分别为 0.26 和 0.184。表明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的城乡差异正在不断拉大,城镇 人口享受到城镇化发展的成果远大于乡村人口。 3.2 人口城镇化质量的省际差异分析 20 世纪末,中国各省人口城镇化质量均处在低质量等级,质量等级在空间上处于低 198 地 理 学 报 71 卷 位均等状态。进入 21 世纪以来,人口城镇化质量的省际差异发生了
22、巨大的变化。 2000 年,中国各省人口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处在低质量等级,开始出现中低质量省 市 (图 4a)。上海和北京的人口城镇化质量最先提高至中低质量,指数值分别为 0.248 和 0.227,各省人口城镇化质量指数的平均值为 0.09,其余 29 个省市仍处在低质量等级。当 年人口城镇化质量指数的省际差异变异系数是 0.553 (表 3),省际间相对差异较大,由于 总体指数值较低,在质量等级方面未形成明显的空间差异格局。 2005 年,中国各省人口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依然较低,但低质量省市减少,中低质 量省市增加,出现了中等质量省市 (图 4b)。各省人口城镇化质量指数的平均值提高至 0
23、.175, 依 然 有 25 个 省 市 处 在 低质量等级。上海和北京同时 提高至中等质量,上海依旧居 全国第一;浙江、广东、天津 和江苏由低等级提高至中低等 级。随着总体指数值的提高, 在质量等级方面形成了京津 冀、长三角、珠三角相对突出 的空间格局。 2010 年 , 中国各省人口城 镇化质量总体水平进入中低质 量,低质量省市显著减少,中 低质量省市持续增加,出现了 中高质量省市 (图 4c)。 各省 市人口城镇化质量指数的平均 值提高至 0.320,中低质量省市 的 数 量 增 加 至 23 个 , 还 有 西 藏、贵州、甘肃 3 个省份处在 低质量等级。上海和北京提高 至中高质量,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人口 城镇 质量 评价 省际 差异 分析 薛德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