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电介质绝缘特性.ppt
《气体电介质绝缘特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体电介质绝缘特性.ppt(10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气体电介质的绝缘特性关于气体电介质的绝缘特性第一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2第一节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与消失 一、气体电介质中带电粒子的产生 气体中的原子通常处于正常状态,原子在外界因素(强电场,高温等)的作用下,吸收外界能量使其内部能量增加,其电子可由低能级跃迁到能级较高的轨道运行,这个过程称为原子激励。此时原子的状态称为激发态。此时的电子还未摆脱原子核的束缚。激励过程所需能量称为激励能。如果中性原子在外界因素作用下,获得足够大的能量,可使原子中的一个或几个电子完全摆脱原子核的束缚,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这个过程称为原子的电离。电离是激发的极限状态,电离后形
2、成的正离子就是原子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后形成的带正电的质点。电离过程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电离能Wi,一般为1015eV。显然,发生电离的条件就是原子从外界获取的能量大于原子的电离能。气体原子的电离可由下列因素引起:电子或正离子与气体分子的碰撞;各种光辐射;高温下气体中的热能。强电场根据不同的电离因素,电离有碰撞电离,光电离,热电离,表面电离几种形式:第一章第一章 气体电介质的绝缘特性气体电介质的绝缘特性第二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3 1 碰撞电离 处在电场中的带电粒子,除了经常地作不规则的热运动、不断地与其它粒子发生碰撞外,还受电场力的作用,沿电场方向不断得到加速并积累
3、动能。当具有足够能量的带电粒子与中性气体分子碰撞时,就可能使气体分子产生电离。这种由碰撞而引起的电离称为碰撞电离。电子在强电场中产生的碰撞电离,是气体中带电粒子的极重要来源,在气体放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气体中的电子、离子及其它质点与中性原子的碰撞都可能产生电离,但因为电子的尺寸及质量比离子的小得多,其平均自由行程(粒子在两次碰撞之间的行程叫自由行程)远大于离子的自由行程,因此容易被电场所加速,并积累起电离所需的能量。而离子或其它质点因其本身的体积和质量较大,难以在碰撞前积累足够的能量,且碰撞时能量交换效率较低,因而产生碰撞电离的可能性很小。电子从电场中获得的能量为:(11)式中:m电子的质量;
4、v电子的速度;E电场强度;q电子的电量;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第三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4 当电子的动能大于或等于气体分子的电离能时,就有可能因碰撞引起电离,因此产生电离的条件为:(12)式中:Wi气体分子的电离能。2光电离 由光辐射引起的气体原子的电离称为光电离。光辐射的能量与波长有关,波长越短,能量越大。光辐射的能量为:(13)式中:h普朗克常数,h6.629-34焦秒;光子频率。当气体分子受到光辐射作用时,如果光的能量大于气体原子的电离能Wi,就有可能引起光电离。因此产生光电离的条件为:(14)由光电离产生的自由电子称为光电子。光电离在气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5、。对所有气体,在可见光作用下,一般不能直接发生光电离。导致气体分子光电离的高频高能光子可由外界提供。各种短波长的高能辐射线例如宇宙射线X射线、射线以及短波长紫外线等都有较强的电离能力。在放电过程中处于较高能级的激发态原子回到正常状态,以及异号离子复合成中性原子时都以光的形式放出多余的能量,成为导致电离的因素。第四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5 3热电离 因气体热状态引起的电离过程,称为热电离。在常温下,气体质点的热运动所具有的平均动能远低于气体的电离能,因此不产生热电离。但是在高温下气体质点具有的动能足以导致气体原子的碰撞,产生碰撞电离。此外高温气体的热辐射也能导致光
6、电离,因此热电离的本质仍是高速运动的气体分子的碰撞电离的与光电离。气体温度是气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W和气体温度有如下关系:(15)式中:K波尔茨曼常数,K1.389-23J/K;T绝对温度,K。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分子动能增加,当气体分子的动能大于气体分子电离能时,就可能引起热电离。因此产生热电离的条件为:(16)在一定热状态下的物质都能发出热辐射,气体也不例外。气体温度升高时,其热辐射光子的能量大,数量多,这种光子与气体分子相遇时就可能产生光电离。由一切热电离过程产生的电子也处于热运动中。因此高温下电子也能由于热运动靠碰撞作用而造成分子电离。由此可见,热电离实质上是热
7、状态产生的碰撞电离和光电离的综合。第五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6 4表面电离 在外界电离因素的作用下,电子可能从电极的表面释放,称为表面电离或表面发射。电极发射电子所需要的能量叫逸出功。逸出功的大小与电极的材料和气体表面的状态有关,一般在15eV之间,它小于气体在空间的电离能,而和金属的温度基本无关。这说明从阴极发射电子比在空间使气体分子电离更容易。表面电离与其它电离形式的区别在于,发生其它形式的电离时,电子和正离子同时出现,而表面电离只产生电子,没有正离子出现。表面电离有多种方式,即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供给电子能量使其逸出金属。表面电离的主要形式有:正离子碰撞阴极:
8、正离子在电场中向阴极运动,碰撞阴极时将动能传递给电子使其逸出金属;光电效应:金属表面受到光的照射时,放射出电子;强场发射:在阴极附近加以很强的外电场使阴极放射出电子,由于强场发射所需外电场极强,在103kV/cm数量级,所以在一般气体间隙的击穿过程中不会发生;热电子放射:将阴极加热到很高温度,使其中的电子获得巨大动能,逸出金属。第六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7 二、气体介质中带电粒子的消失 气体中发生放电时,除了有不断形成带电粒子的电离过程外,还存在着相反的过程,即带电粒子的消失过程,它们将导致带电粒子从电离区域消失,或者削弱其产生电离的作用,这些过程通常叫做去电离
9、过程。带电离子的运动、扩散、复合以及电子的附着作用都属于这样的作用。当导致气体电离的因素消失后,这些去电离过程将使气体迅速恢复到绝缘状态。带电粒子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 带电粒子在与气体分子碰撞后虽会发生散射,但从宏观看是向电极方向作定向运动。在一定电场强度E下,带电质点运动的平均速度将达到某个稳定值。这个平均速度称为带电质点的驱引速度 ,式中b称为带电质点在电场中的迁移率,即单位场强下的运动速度。电子的迁移率比离子的迁移率约大两个数量级,同一种气体的正、负离子的迁移率相差不大。在标准参考大气条件下,干燥空气中正、负离子的迁移率分别为 及 。第七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
10、ge 8 2带电粒子的扩散 气体中的带电粒子,经常处于不规则的热运动之中。如果不同区域中的带电粒子存在浓度差,则它们的总的趋势是不断从高浓度区域移向低浓度区域,趋向于使各种带电粒子浓度变得均匀。这种现象称为带电粒子的扩散。当空气间隙发生放电,并去掉电源后,放电通道中高浓度的带电粒子就迅速的向周围扩散,使间隙恢复原来的绝缘状态。带电质点的扩散同气体分子的扩散一样,都是由热运动造成的,因为即使在很大的浓度下,离子之间的距离仍较大,静电相互作用力很小。带电质点的扩散规律也同气体的扩散规律相似。3带电粒子的复合 正离子与负离子或电子相遇,发生电荷的传递而互相中和,还原为中性分子的过程称为复合过程。复合
11、可在气体空间进行,也可以在容器壁上发生。若放电空间离容器壁较远,则显然前者是主要的。在带电粒子复合过程中发生光辐射。如前面所述,这种光辐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能成为导致电离的因素。如前所述,离子的电离能力远不及电子。电子被分子俘获而形成质量大、速度小的负离子后,电离能力大为降低。因此,在气体放电中,附着效应起着阻碍放电的作用,电负性气体具有较高的绝缘强度。第八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9 4附着效应 某些气体中的中性分子(或原子)具有较大的电子亲和力,当电子与其碰撞时,便被其吸附而成为负离子,同时放出能量,这个过程称为气体的附着效应。容易附着电子形成负离子的气体称为电负
12、性气体,如氧气、氯气、氟气、水蒸气、六氟化硫等都属于电负性气体。如前所述,离子的电离能力远不及电子。电子被分子俘获而形成质量大、速度小的负离子后,电离能力大为降低。因此,在气体放电中,附着效应起着阻碍放电的作用,电负性气体具有较高的绝缘强度。第九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10第二节 汤逊理论和流柱理论 一、汤逊理论 20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汤逊(Townsend)在均匀电场、低气压、短间隙的条件下进行了放电实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计算公式,解释了整个间隙的放电过程和击穿条件。虽然汤逊理论有很多不足,其适用范围也有很大的局限,但它描述的放电过程是很基本的,具有普遍
13、意义。1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 气体放电可分为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两种。必须借助外加电离因素才能维持的放电则称之为非自持放电。不需其它任何外加电离因素而仅由电场的作用就能维持的放电称为自持放电。图11所示的是汤逊的实验装置。在空气中放置两块平行板电极,用外部光源对阴极极板进行照射,并在两极间加上直流电压,则在两极之间形成均匀电场。当极间电压从零起逐渐升高时,得到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如图12所示。图11 平行板电极试验装置 图12 放电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第十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11 大气中通常存在着少量的正负离子,这是由于空间的宇宙线等高能射线作用下不断产生电离与同时进
14、行的复合过程相互平衡的结果。此外,当阴极受到照射时也能发射电子。在极间加上电压后,这些带电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形成电流。起初,随着电压的升高,带电离子的运动速度加大,电流也随之增大,如图12中0a段曲线所示。到达a点后,电流不再随电压而增大,因为这时在单位时间内由外界电离因素在极间产生的带电粒子已全部参加导电,所以电流趋于饱和。这个饱和电流密度是极小的。一般只有9-19A/cm2的数量级。因此,这时气体间隙仍处于良好的绝缘状态。到达b点后,电流又随着电压增大而增大,这时,间隙出现了新的电离因素碰撞电离。此后,电流越来越大。最后到达c点,此时电流急剧增大,间隙转入良好的导电状态。外加电压到达c点
15、以前,间隙中的电流很小,且要依靠外界的电离因素来维持,此时的放电属于非自持放电;外加电压到达c点之后,气体间隙中发生了强烈的电离,带电粒子的数量急增,此时间隙中的放电依靠电场的作用就可以维持,c点以后的放电属于自持放电。第十一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12 汤逊放电理论 在外界电离因素的作用下,阴极产生光电子发射,使间隙中产生自由电子,这些电子就是放电的起始电子。这些起始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由阴极奔向阳极,在这个过程中,电子不断被加速,动能不断积累,同时与中性粒子发生碰撞,当UUB后,电场很强,电子的动能达到足够大,有可能产生碰撞电离。如图12所示,当气体间隙上所加
16、电压超过UB后,电流迅速增大。电离新产生的电子和原有电子一起又从电场中获得动能,继续被加速,从而发生新的碰撞电离.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连锁反应的局面:一个起始电子从电场获得一定的动能后,碰撞电离出一个第二代电子;这两个电子作为新的起始电子从电场获得动能,又电离出两个新的第二代电子,这时间隙中已存在四个自由电子;这四个自由电子又作为新的起始电子继续发生碰撞电离;,这样一代一代不断地发展下去。间隙中的电子数目由1变为2,2变为4,电子的数目迅速增加。这种电子数目迅速增加的过程,犹如高山的雪崩过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电子崩,见图13。电子崩过程的出现使间隙中的电流急剧增大。图12中b点后电流随电压迅速增长
17、就是电子碰撞电离引起电子崩的缘故。第十二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13 图1-3 电子崩的电荷分布 图1-4 气体间隙的示意图 电子崩中因碰撞电离产生电子的同时,也产生正离子。电子向阳极运动,正离子向阴极运动。正离子向阴极运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能与中性粒子发生碰撞产生碰撞电离,另一方面正离子可能撞击阴极表面使其产生表面电离,逸出电子。从阴极表面逸出的电子作为新的起始电子又重复上述的电子崩过程。这样一直发展下去,使间隙中维持放电状态。为了定量分析气隙中气体放电过程,引入三个系数:系数:它代表一个电子沿着电场方向行经1cm长度后平均发生的碰撞电离次数。设每次碰撞电离产生
18、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离子,所以也就是一个电子在单位长度行程内新电离出的电子数和正离子数。系数:一个正离子沿着电场方向行经1cm长度后平均发生的碰撞电离次数;系数:表示折合到每个碰撞阴极表面的正离子,使阴极金属表面平均释放出的自由电子数。第十三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14 由上可知:系数对应于起始电子形成电子崩的过程,亦称过程,与电子崩过程类似,在引起电子剧增同时,系数对应于离子崩的过程,亦称过程,系数描述了离子崩到达阴极后,引起阴极发射电子的过程,亦称过程。由于离子的尺寸和质量较大,离子在电场中运动获取动能产生碰撞电离的可能性比电子小得多,因此过程可以忽略。如图14所
19、示,假设气体间隙的距离为d,由于某种外界电离因素,从阴极发出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在向阳极运动过程中不断引起碰撞电离,电子数目越来越多,经过距离x后数目达到n,再经过距离dx,增加的电子数目为dn,则有 dn=ndx 或 (17)从0到d积分得到达到阳极时的电子数为 (18)若为一常数,则有 n=ed (19)这就是电子崩的发展规律。如果x=10,则n=ed=2.2104,远远大于1。第十四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15 n是过程中包括起始电子在内的电子数。一个电子从阴极出发向阳极运动时,由于碰撞电离形成电子崩,到达阳极并进入阳极ed个电子。除去起始电子外,新产生了(e
20、d1)个电子和正离子。这(ed1)个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撞击阴极表面,产生表面电离,一个正离子可电离出个电子,则(ed1)正离子就可电离出(ed1)个电子。即(ed1)表示了这些正离子消失在阴极之前,由过程又在阴极上释放出二次电子数。如果(ed1)个正离子在撞击阴极表面时至少能从阴极释放出一个有效电子来弥补原来那个产生电子崩并已进入阳极的电子,那么这个有效电子将在电场的作用下向阳极运动,产生碰撞电离,发展新的电子崩。这样,即使没有外界电离因素存在,放电也能继续下去,使放电达到自持。所以,自持放电的条件为:(ed1)1或 (110)设电子在均匀电场E中前进距离后,与中性粒子发生碰撞,产
21、生碰撞电离,若忽略其初始动能,则须满足 EqxWi 或 (111)其中q为电子所带电荷,Wi、Ui分别为气体分子的电离能和电离电位。第十五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16 式(1-11)的物理意义是,使电子在与气体分子碰撞时产生电离的必要条件为电子在运动中所积聚的动能至少应等于气体分子的电离能。电子在场强为E的电场中运动时只有那些自由行程超过 距离的电子,才能与分子发生碰撞电离。如果电子在与气体分子发生两次碰撞之间的平均自由行程为,则由气体运动理论可知,相邻两次碰撞之间电子运动距离大于xi的概率为 ,电子沿电场方向运动1cm距离与气体分子发生碰撞的平均次数为 ,其中只
22、有 ,次是电子的自由行程超过xi的碰撞。根据电离系数的定义有如下关系式:(112)其中A常数,P气压,是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因此 其中 或 (113)第十六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17 由(110)式,有 (114)另外,根据上面公式,可以得到自持放电条件下空气间隙击穿电压U0的表达式为 (115)式中,A、B是两个与气体种类有关的常数。式(115)表明了击穿电压与气体状态等因素的关系。式中,U0为在气温不变的条件下,均匀电场中气体的自持放电的起始电压,它等于气隙的击穿电压U0。从式中可以看出,U0取决于P与d的乘积。第十七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
23、6月Page 18 3巴申(Paschen)定律 式(115)表明的规律在汤逊(Townsend)之前(1889年)已由巴申(Paschen)从实验中总结出来了,称为巴申定律。其内容是:当气体成分和电极材料一定时,气体间隙击穿电压(U0)是气压(P)和间隙距离(d)乘积的函数:U0=f(pd)(116)巴申定律给汤逊理论以实验支持,而汤逊理论给巴申定律以理论上的解释,两者相互映证。巴申曲线如图15。图15 某种气体的巴申曲线第十八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19 图16为几种气体的击穿电压U0与Pd值关系的实验曲线。由曲线可见,随Pd的变化,击穿电压U0有最小值。这一
24、现象可用汤逊理论加以解释:因为形成自持放电需要达到一定的电离数ad,而这又决定于碰撞次数与电离概率的乘积,如果d固定,则当P增大时,气体相对密度增大,电子很容易与气体的粒子相碰撞,碰撞次数增加,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缩短,不易积累动能,引起电离的可能性减小,击穿电压升高;当P减小时,气体相对密度减小,虽然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增大,电子在两次碰撞间可积累很大的动能,但碰撞的几率减小,引起电离的次数减少,击穿电压升高。因此,在某个P值下ad有最大值,从而U0最小。另一方面,如果P固定,则当d增大时,碰撞次数将增加,但由于E=U/d,电场强度降低,电子的动能减小,击穿电压升高;当d减小时,电子从阴极到阳极
25、的运动距离缩短,发生碰撞的次数减少,电离概率减小,击穿电压升高。因此在某个d值下ad有最大值,从而U0最小。图16 几种气体的击穿电压U0与Pd值关系的试验曲线第十九张,PPT共一百零四页,创作于2022年6月Page 20 以上分析是在假定气体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得到的。为了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巴申定律更普遍的形式是以气体的密度()代替压力,对空气来说可表示为:U0=f(P)(117)其中为空气的相对密度。(118)P0=101.3KPa,t0=20,P气压(kPa),t温度().空气间隙的U0最小值为327V,相应的d=0.759-3cm。可见在大气压力或更高的压力下,气隙的d值要远大于上述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气体 电介质 绝缘 特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