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放射生物学精选PPT.ppt
《临床放射生物学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放射生物学精选PPT.ppt(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临床放射生物学第1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放射生物学(radiobiology):是研究放射线(电离辐射)对生物体作用的学科。(观察不同质射线照射后的各种生物效应,以及不同内、外因素对生物效应的影响)临床放射生物学(clinical radiobiology):是研究放射线对肿瘤和正常组织的作用机制及其照射后的反应过程。第2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基本过程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基本过程各种不同质的电离辐射在生物体内能产生次级电子,引起电离,从电离辐射被吸收至观察到细胞微细结构损伤和破坏等生物效应的这段过程,称为原初作用过程。在此过程中放射能量的吸收和传递、原子的激
2、发和电离(物理阶段)、自由基的产生、化学键的断裂等分子水平(化学阶段)的变化又引起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生物阶段)的变化,最终引起整体功能变化。第3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放射治疗中的生物物理因素放射治疗中的生物物理因素是指次级粒子径迹单位长度上的能量传递,即带电粒子传给其径迹物质上的能量。常用单位:KeV/umLET分为两类:低LET射线(X、射线),LET值10KeV/um;高LET射线(快中子、负介子、重粒子),LET值100KeV/um辐射生物效应与LET值有重要关系。在相同吸收剂量下,射线LET值越大,其生物效应越大。*线性能量传递线性能量传递(linear energy tr
3、ansfer,LET)第4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高高LET射线的特性射线的特性高LET射线系指快中子、质子、负介子以及氦、碳、氮、氧、氖等重粒子。特性:特性:Bragg峰:高LET射线对细胞中含氧状态依赖性小;细胞亚致死损伤修复率低细胞周期依赖性小第5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Bragg峰:峰:第6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相对生物效应相对生物效应(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RBE)定义:RBE=产生同一生物效应的某种射线剂量 250kVX射线引起某一生物效应所需剂量第7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细胞对射线的反应细胞对射线的反应从放射生物学观点,
4、对一个细胞来讲,如果失去了无限增殖的能力,就意味着细胞的死亡,因为细胞只有在不断分裂的情况下才能生存下去。对于已分化不再增殖的细胞,只要丧失其功能便可认为死亡。放射治疗的效果,主要是根据是否残留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而不是要求瘤体内的细胞达到全部破坏。第8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细胞致死机制细胞致死机制靶学说靶学说第9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1924年Crowther 首先提出照射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的原因在于染色体像着丝点那样大小的体积中发生了 一次电离辐射,并证明细胞分裂的抑制与照射剂量之间存在有定量关系。1946年英国放射生物学家Led出版辐射对活细胞的作用一书,成为靶学说的经
5、典之作。1947年德国物理学家Timofeeff-Ressovsky&Zimmer合著生物学中的击中原理对靶学说的基本概念做了完善和补充。第10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靶学说要点靶学说要点生物结构内存在对放射敏感的部分,称之 为“靶”,其损伤将引发某种生物效应;电离辐射以离子簇的形式撞击靶区,击中概率遵循泊松(Poisson)分布;单次或多次击中靶区可产生某种放射生物效应,如大分子的失活或断裂等。第11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细胞致死机制细胞致死机制照射所致细胞死亡的敏感部位在核内;DNA是射线杀伤细胞的主要靶;DNA的破坏,中断了细胞分裂所必须的DNA复制过程;DNA损伤主要为单
6、链或双链的断裂;单链断裂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修复,双链断裂则难以修复,导致细胞死亡。第12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射线导致射线导致DNA损伤的两种方式损伤的两种方式直接作用直接作用:如果入射的放射线直接引起DNA 损伤,称为照射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间接作用:如果放射线通过对水的电离产生羟自由基OH ,引起DNA损伤,称为照射的间接作用。(据估算哺乳动物细胞内X线所致DNA损伤的2/3是由OH 基引起的)。第13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影响射线引起影响射线引起DNA损伤的因素损伤的因素(1)最重要的是细胞内的氧,氧可以延长电离辐射间接作用产生的羟自由基的生存时间,在明显低氧和肿瘤坏
7、死区域,间接作用效果降低。第14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氧效应:氧效应:定义:放射效应随介质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氧效应。氧增强比(oxygen enhancement ratio OER):OER值1,X()射线OER值一般为2.5-3;高LET射线对细胞内含氧状态依赖性小,快中子OER值为1.5-1.7。OER=有氧条件下产生同样效应的该射线剂量缺氧条件下产生一定效应的某种射线剂量第15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乏氧细胞:乏氧细胞:肿瘤生长迅速,血管生长不能满足肿瘤生长,肿瘤内部供血不足,导致细胞乏氧;乏氧细胞放射敏感性只有有氧细胞的1/3;乏氧细胞损伤修复能力强;直
8、径1mm肿瘤就会出现细胞乏氧;实体瘤中乏氧细胞比例在1050%左右,瘤体越大比例越高;第16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影响射线引起影响射线引起DNA损伤的因素损伤的因素(2)处于不同细胞周期时相的细胞对射线敏感性不同,M期细胞对射线最敏感,其次为G2期细胞;G1期和S期细胞不敏感。电离辐射直接作用(高LET射线)引起DNA损伤较少依赖于细胞内氧水平和细胞周期时相。第17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细胞存活曲线细胞存活曲线细胞存活的概念: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细胞存活率随照射剂量增加呈指数下降细胞存活曲线的临床意义:研究各种细胞生物效应与放射剂量的定量关系第18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
9、D1(初始斜率初始斜率):细胞存活曲线的初始部分。是将存活细胞数目降至照射前数目的37%所需的射线剂量。表示受照射细胞在低剂量范围的放射敏感性。D0(最终斜率最终斜率):是指细胞存活从0.1下降到0.037或从0.01下降到0.0037所需的剂量,亦称为平均致死剂量平均致死剂量。表示受照射细胞在高剂量区的放射敏感性。D0值越大,细胞对放射越抗拒。Dq(准域剂量准域剂量):是指肩区的宽度,将细胞存活曲线直线部分延长,与通过存活率为1的横轴相交点的剂量。表示亚致死损伤的修复能力,D q值越大,说明造成细胞指数性死亡所需的剂量越大。N(外推数外推数):是指细胞内所含放射敏感区域数,即靶数。(因随实验
10、条件改变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与实际情况不符,现已少用)第19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比值与线性二次模式比值与线性二次模式(LQ模式模式)电离辐射作用于靶细胞并造成该细胞损伤由和两个损伤概率复合而成,并分别对应于早、晚反应两项杀伤。:单击双链断裂系数;即单次击中,DNA双链断裂,其损伤与吸收剂量成正比,N1=D。:多击单链断裂系数;是指多次击中,DNA单链断裂,其损伤与吸收剂量的平方成正比,N2=D2。/比值:比值:表示引起细胞杀伤中单击和双击成分相等时的射线剂量。D=D2;D=/第20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DNA分子发生双链断裂的两种能量沉积形式分子发生双链断裂的两种能量沉积
11、形式第21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线性二次模式线性二次模式(Linear-quadratic model,LQ)S=e-n(d+d2)S:细胞存活率;e:自然对数;n:照射次数:d:分次剂量公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出:-lnS=n(d+d2)-lnS代表放射线的生物效应,用“E”表示,则为:E=n(d+d2)E:生物效应;n:照射次数;d:分次剂量根据细胞存活曲线推导得出:第22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LQ模式的临床意义模式的临床意义描述了组织生物效应与分次照射及剂量之间的关系预测不同剂量分割方式的生物效应进行不同剂量分割方式的等效转换S=e-n(d+d2)E=n(d+d2)n1(
12、d1+d12)=n2(d2+d22)第23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织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织不同组织射线照射后反应不同。根据细胞增殖动力学和/比值将正常组织分成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织。早反应组织:早反应组织:指机体内分裂、增殖活跃并对放射线早期反应强烈的组织,如上皮、黏膜、造血组织、精原细胞等;(包括大多数肿瘤组织)晚反应组织:晚反应组织:指机体内无再增殖能力,损伤后仅以修复代偿其功能的细胞组织,如脊髓、肾、肺、肝、结缔组织等。第24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第25页,讲稿共54张,创作于星期一早反应组织和大多数肿瘤的/值大(10Gy左右);晚反应组织的/值小(约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放射生物学 精选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