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腧穴总论.pptx





《医学腧穴总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腧穴总论.pptx(8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针灸学概念针灸学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针刺和艾灸作用于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以调整脏腑、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针灸”临床上针刺和艾灸常合用,故称之。第1页/共83页第一节第一节 腧穴腧穴、腧穴的含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亦是针灸和其他疗法施术的部位。俗称“穴位”。第2页/共83页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腧穴腧穴属经络属经络属脏腑属脏腑第3页/共83页、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分类:腧穴分为:经穴 奇穴 阿是穴第4页/共83页经穴经穴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经穴的数目:清代
2、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穴单穴(任、督脉)52穴第5页/共83页奇穴奇穴十四经穴以外,而临床逐渐发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第6页/共83页阿是穴阿是穴以痛点为穴位,“以痛为腧”。并有“天应穴”、“不定穴”等之称。第7页/共83页 定 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经 穴有归经分布在十四经中 有固定 位置 有专用穴名 局部作用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官病 奇 穴无归经 有固定 位置 有专用穴名 主要对某病有特效局部作用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位置 无专用穴名 治局部病变 三类腧穴的特点:第8页/共8
3、3页、腧穴的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 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第9页/共83页近治作用:近治作用: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点。第10页/共83页远治作用:远治作用: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甚至对全身有影响。第11页/共83页特殊作用特殊作用双相良性调节作用当机体功能低下时机体功能增强某些穴位 (同一穴位)当机体功能亢进时 恢复正常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 第12页/共83页、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手指比量法简便取穴法简
4、便取穴法 第13页/共83页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是是以以体体表表骨骨节节为为主主要要标标志志折折量量全全身身各各部部的的长长度度和和宽宽度度,定定出出分分寸寸用用于于腧腧穴穴定定位位的的方方法。法。第14页/共83页第15页/共83页第16页/共83页 解剖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固定标志法:背部的标志:背部的标志: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活动标志法:第17页/共83页手指同身寸法中中指指同同身身寸寸法法:中中指指屈屈曲曲时
5、时,中中节节掌掌侧侧两端纹头之间为寸。两端纹头之间为寸。用用于于四四肢肢取取穴穴的的直直寸寸、背部的横寸。背部的横寸。第18页/共83页拇指同身寸法:拇拇 指指 指指 关关 节节的的 横横 度度 作作 为为寸。寸。用用 于于 四四 肢肢 部部取穴。取穴。第19页/共83页横指同身寸法:将将食食、中中、无无名名、小小指指并并拢拢,以以中中指指第第二二节节横横纹纹处处为为准准,四四指指的的横横度度为为寸寸。又又称称“一夫法一夫法”。用用于于下下肢肢直直寸寸,背背部的横寸部的横寸第20页/共83页二.针法 第21页/共83页一、毫针的构造、检查和规格一、毫针的构造、检查和规格针尖 松针状松针状 钩钩
6、 钝钝针柄 圈柄、花柄(盘龙针)圈柄、花柄(盘龙针)平柄、管柄平柄、管柄针尾 角度角度 艾灸艾灸针身光滑挺直光滑挺直 弹性弹性 锈蚀锈蚀 弯曲弯曲针根牢固牢固 锈蚀锈蚀 松动松动构造与检查第22页/共83页长长 短短 规规格格粗细规格寸寸11.522.5345毫米毫米mm2540506575100125号数号数26272829303132毫米毫米mm0.450.420.380.340.320.300.28规格修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防止损坏与污染第23页/共83页二、针刺练习二、针刺练习 2 2棉团练针棉团练针 提插、速刺提插、速刺 指力、手法、灵活协调性指力、手法、灵活协调性/精神专注精神专注
7、1 1纸垫练针纸垫练针 捻转与指力捻转与指力 3 3自身练针自身练针 适应、体验适应、体验 步骤:步骤:短(粗)短(粗)长(细)针长(细)针 要求: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手法熟练、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手法熟练、指感(针下感)、得气快、受术者接受指感(针下感)、得气快、受术者接受第24页/共83页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 部位部位 头面头面 四肢四肢 胸背胸背 腰臀腰臀 注意:一穴一针一穴一针选择针具质量(地)不锈钢针不锈钢针 检查各部检查各部第25页/共83页选择体位选择原则便于医生取穴、施术便于医生取穴、施术便于留针、患者舒适便于留针、患者舒适仰卧位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
8、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侧面)腧穴部分(前侧面)腧穴常用体位仰卧位仰卧位 俯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侧卧位 仰靠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侧伏坐位第26页/共83页体位俯卧位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常用体位仰卧位仰卧位 俯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侧卧位 仰靠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侧伏坐位针刺前的准备第27页/共83页体位侧卧位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常用体位仰卧位仰卧位 俯卧位俯
9、卧位侧卧位侧卧位 仰靠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侧伏坐位针刺前的准备第28页/共83页体位仰靠坐位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常用体位仰卧位仰卧位 俯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侧卧位 仰靠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侧伏坐位针刺前的准备第29页/共83页体位俯伏坐位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背部的腧穴常用体位仰卧位仰卧位 俯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侧卧位 仰靠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侧伏坐位针刺前的准备第30页/共83页体位侧伏坐位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
10、位的腧穴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注意 处方与体位处方与体位暴露与松弛暴露与松弛 针刺期间勿改变体位针刺期间勿改变体位医生适当的位置医生适当的位置常用体位仰卧位仰卧位 俯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侧卧位 仰靠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侧伏坐位针刺前的准备第31页/共83页消毒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气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 1-1.4kg/cm1-1.4kg/cm2 2 115-123 115-123o oC 30minC 30min药液浸泡消毒法药液浸泡消毒法 75%75%酒精酒精 30-60min30-60min 煮沸消毒法煮沸消毒法 水沸后水沸后15-20min15-20min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
11、位消毒治疗室内消毒针刺前的准备第32页/共83页持针法 刺手 掌握针具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相应手法押手 固定腧穴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协助进针 多指持针法多指持针法四、毫针的针刺方法四、毫针的针刺方法减轻疼痛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调节针感二指持针法二指持针法第33页/共83页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管针进针法毫针的针刺方法第34页/共83页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刺至所要求的深度。毫针的
12、针刺方法第35页/共83页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毫针的针刺方法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指切进针法第36页/共83页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毫针的针刺方法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13、 提捏法双手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挟持进针法第37页/共83页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双手进针法毫针的针刺方法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第38页/共83页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腧穴的进针毫针的针刺方法双手进针法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提捏进
14、针法提捏进针法第39页/共83页管针进针法毫针的针刺方法以针管替代押以针管替代押手进针的方法手进针的方法第40页/共83页针刺的角度、深度针刺的角度、深度 直刺针刺的角度毫针的针刺方法适用于大部分腧穴适用于大部分腧穴斜刺肌肉浅薄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重要器官 血管血管 疤痕疤痕平刺(横刺)皮薄肉少皮薄肉少 头面部头面部 透针透针第41页/共83页针刺的深度针刺的深度 个体差异 年龄、体质、胖瘦等年龄、体质、胖瘦等 经络 阴经与阳经阴经与阳经 刺经与络刺经与络 病情 虚实表里寒热虚实表里寒热/急慢急慢毫针的针刺方法部位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参考腧穴常用深度第42页/共83页行针手法行针手法 广义广义 从
15、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 狭义狭义 针刺入腧穴后,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而行使一定手法。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而行使一定手法。行针概念行针概念五、行针与得气五、行针与得气行针法 行针基本手法 行针辅助手法第43页/共83页 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 (180-360)(180-360)行针与得气基本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 捻转法捻转法角度角度/频率频率/时间时间第44页/共83页辅助手法辅助手法 方法 经脉循行路线揉按经脉循行路线揉按作用 疏通气血疏通气血 激发经气激发经气行针与得气循 法 弹柄法刮柄法 摇柄法飞 法 震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总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