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诊疗指南讲稿.ppt
《登革热诊疗指南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革热诊疗指南讲稿.ppt(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登革热诊疗指南第一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登革热(DengueFever,简称D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属黄毒科(F1aviviridae)黄病毒属(F1avivirus)。DEV属虫媒病毒B组,血清学上分4个血清型,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第二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临床上主要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临床上主要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Dengue(DengueHaemorrhagicFeverHaemorrhagicFever,简称,简称DHF)DHF)两种不同临床类型。两
2、种不同临床类型。登革热主要以高热、头痛、疲乏、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登革热主要以高热、头痛、疲乏、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此现,可伴有皮疹、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此类型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但病死率很低。类型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但病死率很低。登革出血热是以高热、出血、血浆外渗,休克和高病死率登革出血热是以高热、出血、血浆外渗,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伴有休克的称为登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伴有休克的称为登革休克综合征(革休克综合征(DSS)DSS)。近几年来,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近几年来
3、,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DHFDHF流行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该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较为严重,已成为该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第三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病原学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登革病毒属B B组虫媒病毒,属黄病毒科,共有四种血清型组虫媒病毒,属黄病毒科,共有四种血清型(DEN-1,(DEN-1,DEN-2,DEN-3DEN-2,DEN-3和和 DEN-4)DEN-4)和多种生物型。成熟的病毒颗粒核心和多种生物型。成熟的病毒颗粒核心直径约直径约30nm30nm,由单股正链,由单股正链RNARNA与壳蛋白与壳蛋
4、白C C构成,外包一层厚约构成,外包一层厚约10nm10nm的脂质包膜,包含膜蛋白的脂质包膜,包含膜蛋白E E和膜蛋白和膜蛋白MM。RNARNA有一个开放性有一个开放性阅读框架,约含阅读框架,约含1100011000个核苷酸序列,编码个核苷酸序列,编码3 3种结构蛋白和种结构蛋白和7 7和非和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包括核壳蛋白结构蛋白。结构蛋白包括核壳蛋白C C,包膜蛋白,包膜蛋白E E和和MM。包膜蛋。包膜蛋白白E E诱导生成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保护性抗体。抗的抗诱导生成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保护性抗体。抗的抗体具有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最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体具有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
5、用。最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登革病毒结构与其它黄病毒相近,登革病毒结构与其它黄病毒相近,4 4个血清型可与其他个血清型可与其他B B组虫媒病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第四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登革病毒不耐热,60度30min,100度2min均可使之灭活,但可耐用低温及干燥,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
6、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第五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感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第六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二)传播媒介(二)传播媒介 已知有已知有12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不同地区中不同蚊种所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不同地区中不同蚊种所起
7、的作用不一样,如在太平洋岛国及我国的广东、广西,起的作用不一样,如在太平洋岛国及我国的广东、广西,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传播为主。伊蚊只要与有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传播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复制8 814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可将病毒传播给人。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可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
8、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是病毒的储存宿主。第七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三)易感人群(三)易感人群 在新疫区各年龄均普遍易感,但青壮在新疫区各年龄均普遍易感,但青壮年的临床表现较明显。年的临床表现较明显。1980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年龄3 3个月,最大个月,最大86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方性流行区,2020岁以上的居民,岁以上的居民,100%100%在血清中能检出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抗登革病毒的中
9、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目前确认有四种型别的登革病毒,由于对不同型别毒目前确认有四种型别的登革病毒,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感染一种株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感染一种病毒型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病毒型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 14 4年,而年,而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则短暂且不可靠。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则短暂且不可靠。第八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临床特征临床特征一、临床表现一、临床表现(一)潜伏期(一)潜伏期本病潜伏期为本病潜伏期为314314天,一般天,一般5757天。在收集流行病学天。在收集流行病学资料时,应注意两周内病人旅游史,
10、密切接触者以及资料时,应注意两周内病人旅游史,密切接触者以及与其居住在同一地点的家庭成员和人群。与其居住在同一地点的家庭成员和人群。(二)临床分型(二)临床分型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 3型。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型。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第九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三)登革热的临床表现登革热的临床表现随病人的年龄不同而变化。1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多数无症状或症状很轻,婴幼儿患登革热常常表现为难以鉴别的发热疾病。典型登
11、革热多见于年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他们很少无症状。第十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1.典型登革热(1)发热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或畏寒,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多数为弛张热型,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第十一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2 2)全身疼痛和毒血症状)全身疼痛和毒血症状 如头痛、眼眶痛,腰背痛,尤其骨、如头痛、眼眶痛,腰背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
12、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或便秘。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态。(3 3)皮疹)皮疹 于病程于病程3 36 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 57 7日。特征性皮疹为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发生融合,中间有日。特征性皮疹为典型的
13、斑疹或斑丘疹发生融合,中间有少量正常皮肤,称为红色海洋中的岛屿(又称皮岛)。皮疹少量正常皮肤,称为红色海洋中的岛屿(又称皮岛)。皮疹先是充血性,先是充血性,1 13 3天后变为点状出血疹,多见于四肢。疹退后无天后变为点状出血疹,多见于四肢。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脱屑及色素沉着。第十二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4)出血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及阴道出血等。注射部位有瘀点。(5)其他症状和体征面部潮红,咽喉炎,咳嗽,皮肤过敏,味觉紊乱等。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恢复期少数患者出现抑郁等。第十三页,讲稿
14、共四十一页哦2.2.不易鉴别的发热,可称为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不易鉴别的发热,可称为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易误诊或漏疹。3.3.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人群的人群的1/31/3,只能用血清学方法才能检出,但他们可能,只能用血清学方法才能检出,但他们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是最重要的传染源。4.4.重型登革热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
15、,但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于3 35 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第十四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四)登革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同登革热,临床上分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两型潜伏期同登革热,临床上分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两型。1.1.典型登革血热有四个主要临床特征:高热,出血现象,常伴典型登革血热有四个主要临床特征:高热,出血现象,
16、常伴有肝肿大,循环衰竭。决定有肝肿大,循环衰竭。决定DHFDHF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血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血浆外渗(与登革热的鉴别点),表现为血细胞比容增加,浆液渗漏及浆外渗(与登革热的鉴别点),表现为血细胞比容增加,浆液渗漏及低蛋白血症等。低蛋白血症等。2.DHF2.DHF的严重程度分级:的严重程度分级:WHOWHO依据依据DHFDHF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四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四个等级,第三,四级为个等级,第三,四级为DSSDSS,第一,二级同时出现血小板减少,第一,二级同时出现血小板减少和血液浓缩表现,此点可与登革热鉴别。本分级方法适用于成和血液浓缩表现,此点可与登革热鉴别。本
17、分级方法适用于成人和儿童。人和儿童。第十五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1级:发热伴不典型症状,只有束臂试验阳性,和或青肿,挫伤等2级:1级的表现加上出血,包括皮肤其它部位出血。3级:循环衰竭表现,脉搏细数,血压降低,低血压,烦躁和皮肤湿冷。4级:血压和脉搏测不出,进展性休克第十六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3.DHF的症状和体征在地方性流行高发地区,1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后通常表现为DHF。儿童DHF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并伴随面色潮红及其它登革热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肌痛、腰痛等。有些病例出现咽喉痛,咽充血,轻度结膜充血,上腹部不适,常常有肝肿大及触痛等。体温常常高39度,持续27天,婴儿会发生惊厥。第十七
18、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DHF最常见的出血倾向是束臂试验阳性,容量挫伤和静脉穿剌点出血。在疾病早期发热阶段,多数病例出现散在的瘀点,多见于四肢,腋窝和软腭。少数有鼻衄、咯血,消化道出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第十八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病情的极期常发生在发热阶段的末期,伴随体温快速下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循环紊乱。少数病例这些变化很轻或呈一过性,如能早期及时诊断并给予补液治疗,许多病人能自行恢复。多数血浆外渗严重的病人,如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革热 诊疗 指南 讲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