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的发展odu.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的发展odu.ppt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德育与德育的发展德育与德育的发展 第一章第一章 德育与德育的发展德育与德育的发展l一、德育是什么l二、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l三、德育理论的形态及基本内容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心中的道德准则。-(德)康德 一、“德育”是什么(一)“德育”一词的由来-近代术语合成词:Moral Education 教育学(pedagogy)斯宾塞教育论(1860)把教育分为te
2、llectu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在中国的发展 1904王国维王国维 德育智育美育德育智育美育 介绍叔本华的思想介绍叔本华的思想1906王王国国维维论论教教育育宗宗旨旨培培养养德德、智智、美美、体体全面发展的完全人全面发展的完全人 1912蔡蔡元元培培 教教育育思思想想:军军国国民民教教育育 实实利利主主义义教教育育 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教育 美感教育并举美感教育并举国国民民政政府府教教育育宗宗旨旨:“注注重重道道德德教教育育,以以军军国国民民教教育育、实实利利主主义义教教育育辅辅之之,更更以以美美
3、感感教教育育完完成成其道德其道德”(二)德育的外延l德育即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l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l道德教育: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l政治教育:政治观点、信念、信仰l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大德育”概念的合理性l三大基本板块 从实际出发l传统和经验l当前国际教育改革趋势 大德育的弊端 l1、无所不包的对象等于取消了概念本身l2、在理论上无法在同一个语境下对话l3、在实践中让德育承受了无法承担的任务,难以实现根本目标l4、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等教育问题相互混淆,容易采取错误的教育决策遵循“守一而望多守一而望多”的原则:l守一:德育即道
4、德教育l望多:同时要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三)德育的内涵道:道:、万物之源:“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管子)。l、政治手段:“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管子)。“道也者,治之经理也”(荀子)。l总之,有规律、必然、道路、合理、正当等含义,天有天道,人有人道。l天道:自然事物事实如何的规律;人道,社会行为应该如何的规则。l伦理学意义上的道,指人之所以为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左边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直心”
5、为“德”。(从心从彳从直)德:德:“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朱熹:四书集注,学而篇)本体论意义上指万物的本性或生成状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德则指人的德性,是指人们坚持行为准则的道所形成的品质或境界。所谓内得于已,外施于人。道德:道德:l 道乃为人之道,德乃修道有得。道德合用,则指人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兼具社会规则与个人品性。任何规范,究竟是道还是德,看它存在何处。在个人心中,是内在的心理,那么就是“德”;在个体之外,是社会规范,就是“道”。道德既是社会现象,也是个体现象。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l所谓道德,说到底,就是关于有利或有害社会与他人以及自己的行为之应该如何的规
6、范,简言之,亦即利害人己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王海明:新伦理学 道德(morality)源于(mores,mos的复数,习俗、性格),指国家的生活习俗和人们的道德个性。教育:天然是道德的 l“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中性词l“育:养子使作善也!”充满了善意。教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及能力的培养,只有包含善的意图和有价值的内容,才配称“教育”,不存在无任何道德意义的“教育”。l反思:我们奉行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观?l教育:“通过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的活动”(四)德育过程 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认为:德育是“教育与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
7、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转化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l胡守棼德育原理认为:“德育既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l还有观点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内化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内化说,转化说的改良)现代理念:建构主义、生成说l 德育: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8、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提升的教育活动。二、二、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 l一、习俗性的德育一、习俗性的德育 l习俗性德育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的道德教育形态。l习俗性的德育首先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以前,原始社会中存在的德育形态。特点l(1)道德教育成为维护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具有人人参与的全民性。l(2)由于劳动、生活、教育是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在习俗中存在,并且是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德育目标形成社会习俗所鼓励的道德品质l对神灵、首领的虔敬、对年长者的尊重l对氏族责任的理解l对宗教仪式的掌握 荷马史诗l习俗性德育最突出的
9、特点是它的“生活化”优点是“有效”、“有趣”缺点是强制性和没有批判性思考思考:习俗性德育在今天还存在吗?二、古代学校的德育二、古代学校的德育 l 1、阶级性(等级性)在古代社会,道德教育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到整个教育目的、教育过程都受制于上流社会或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2、神秘性 首先表现为,古代西方道德教育大部分从属于宗教组织,中国的“孔孟之道”神圣化,具有“类宗教”的特点。其次,“宗教或类宗教”特性还指德育内容和方式的宗教性。西方:信仰,进入天堂;中国:“存天理,灭人欲”3、经验性l 第一,从德育实践看,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基本上采取不成规模的师徒授受的方式 进行的,教育的内容也是对圣贤经典思
10、想的解释。(专制)l 第二,从教育思想角度看,道德教育思想的成分较多,是不分化的、非专门的,理念成分很多。l 第三,学习方法:牺牲理解、强调记诵。三、近现代学校的德育三、近现代学校的德育l学校德育的世俗化 l学校德育的民主化 l学校德育的组织化l学校道德教育的科学化世俗化l 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分离对于学校德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学校德育无需到上帝那里寻找根据,宗教意识对德育的消极影响被削弱。为学校德育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民主化l 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的民主化和教育体制的民主化是联系在一起的。学校教育的普及与平民化,教育不再是一种特权。l民主政治更加热心道德教育。组织化l积极意义
11、: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近代教育体制的出现,提高了效率l消极:为道德教育带来忽视个性、道德教育理性化加强而情感性下降科学化l第一,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理论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不再具有古代社会的神秘性质。l第二,是指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可能。三、三、德育理论的形态德育理论的形态 (一)德育理论的形态德育理论的形态1、“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须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从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角度分析德育的理想和方式。主要存在于教育学产生前,特点是应然的、未分化的、非体系的。2、“德育论”l是一个与德育经验相对的一个范畴,是教育学产生后,作为与教学论、课程论等并列的德育思想的理论化形态。特点: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标志大教学论l3、“德育学”是从教育学学科群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教育理论形态,19C末20C初。杜威、马卡连柯梁启超德育鉴余家菊训育论李相勋训育论标志:道德教育爱弥尔涂尔干学科群4、“德育原理”是指作为整合诸多德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形态,研究学校德育领域一般理论问题的使命。特点: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