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风味化学基础.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食品风味化学基础.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风味化学基础.pptx(1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食品生物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理解风味的概念、风味与食品品质理解风味的概念、风味与食品品质 的关系。的关系。了解常见色素的性能及应用。理解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发生褐变的简单原理。第1页/共109页第2页/共109页脯干酒枣竹筒饭第3页/共109页食品生物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一、食品风味的概念与分类一、食品风味的概念与分类 风味的概念风味的概念:风味是指摄入口腔的食物使人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觉、痛觉、触觉和温觉等所产生的感觉印象,即食物客观性使人产生的感觉印象的总和。第4页/共109页化学感觉:化学感觉:味觉(酸、甜、苦、咸等)味觉(酸、甜、苦、咸等)嗅觉(香、臭
2、等)嗅觉(香、臭等)物理感觉:物理感觉:触觉(软硬度、粘度、冷热)触觉(软硬度、粘度、冷热)运动感觉(滑、干等)。运动感觉(滑、干等)。心理感觉:心理感觉:视觉(形状、色泽和光泽等)视觉(形状、色泽和光泽等)听觉(声音)听觉(声音)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风味的分类风味的分类:第5页/共109页食品风味与食品品质食品风味与食品品质黏稠度黏稠度醇厚感醇厚感颗粒度颗粒度外观表象外观表象味的本质味的本质特征性质特征性质视觉视觉味觉味觉味觉味觉蛋白质蛋白质(离子、氢键、疏水),多糖(氢键),脂肪(疏水)离子、氢键、疏水),多糖(氢键),脂肪(疏水)影响质构的主要成分影响质构的主要成分:第6页/共109
3、页第二节第二节 食品中的色素食品中的色素概概 述述 色素:色素:能使人的视觉产生各种色感的物能使人的视觉产生各种色感的物质。如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血红质。如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血红素等。素等。第7页/共109页按其按其来源来源不同可分为不同可分为(1 1)植物色素植物色素 如蔬菜的绿色(叶绿素)如蔬菜的绿色(叶绿素)胡萝卜橙红色(类胡萝卜素胡萝卜橙红色(类胡萝卜素)草莓的红色(花青素)等。草莓的红色(花青素)等。(2 2)动物色素动物色素 如猪肉的红色(血红素),如猪肉的红色(血红素),虾、蟹的虾青素、虾红素等。虾、蟹的虾青素、虾红素等。(3 3)微生物色素微生物色素 如红曲色素等。如
4、红曲色素等。色素的分类色素的分类第8页/共109页按色素的按色素的溶解性质溶解性质可分为可分为(1 1)水溶性色素水溶性色素 花青素、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黄酮类化合物。(2 2)脂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按色素按色素化学结构化学结构的特征可分为的特征可分为(1 1)吡咯类吡咯类(叶绿素、红血素等)(叶绿素、红血素等)(2 2)多烯类多烯类(类胡箩卜素、虾青素、虾红素)(类胡箩卜素、虾青素、虾红素)(3 3)多酚类多酚类(花青素、儿茶素、花黄素、单宁)(花青素、儿茶素、花黄素、单宁)(4 4)醌酮类醌酮类(红曲色素、姜黄素、甜菜红等)(红曲色素、姜黄素、甜菜
5、红等)第9页/共109页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吡咯类色素是以吡咯类色素是以四个吡四个吡咯咯构成的大环(卟吩)为构成的大环(卟吩)为结构基础的天然色素,中结构基础的天然色素,中间通过间通过共价键共价键与与金属金属元素元素形成配合物,而形成配合物,而呈现各种颜色。呈现各种颜色。(一一)吡咯色素吡咯色素(卟啉类衍生物卟啉类衍生物)第10页/共109页生物组织中的天然吡咯色素有两大类生物组织中的天然吡咯色素有两大类,即动物组织中的即动物组织中的血红素血红素和植物组织中的和植物组织中的叶叶绿素绿素.天然状态下这些色素都和蛋白质相结合天然状态下这些色素都和蛋白质相结合,其区别在于其区别
6、在于侧基侧基和结合的和结合的金属金属不同不同.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第11页/共109页叶绿素:叶绿素:由叶绿酸与叶绿醇及甲醇所由叶绿酸与叶绿醇及甲醇所成的成的二醇酯二醇酯。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有叶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有叶绿素绿素a a 和叶绿素和叶绿素b b 两种,两种,叶绿素叶绿素a a 呈呈蓝绿色蓝绿色叶绿素叶绿素b b 呈呈黄绿色黄绿色CHO叶绿素的结构第12页/共109页天然叶绿素不稳定,对光和热敏感,易分解褪色。天然叶绿素不稳定,对光和热敏感,易分解褪色。在在酸性酸性条件下,叶绿素的中心金属条件下,叶绿素的中心金属镁原子镁原子会被会被氢原子氢原子
7、置换,生成置换,生成脱镁叶绿素脱镁叶绿素(暗绿色至褐色)。(暗绿色至褐色)。在在碱性碱性条件下加热可使叶绿素分解为叶绿酸、甲醇和叶绿醇,食品颜色为鲜绿条件下加热可使叶绿素分解为叶绿酸、甲醇和叶绿醇,食品颜色为鲜绿色。色。叶绿素在食品加工与储藏中的变化叶绿素在食品加工与储藏中的变化第13页/共109页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血红素:是由血红素:是由铁铁和和吡吡咯环咯环构成的吡咯化合物,构成的吡咯化合物,铁原子与四个氮原子以铁原子与四个氮原子以配位键配位键结合,通过中心结合,通过中心铁原子与肌红蛋白或血铁原子与肌红蛋白或血红蛋白结合为一体。红蛋白结合为一体。第14页/共109页肉
8、的颜色是由肉的颜色是由血红蛋白血红蛋白(HbHb)和)和肌红肌红蛋白蛋白(MbMb)形成的。)形成的。肌肉中的肌肉中的肌红蛋白肌红蛋白(MbMb)随年龄不同)随年龄不同而不同,如牛犊的肌红蛋白较少,肌肉而不同,如牛犊的肌红蛋白较少,肌肉色浅,而成年牛肉中的肌红蛋白(色浅,而成年牛肉中的肌红蛋白(MbMb)较多,肌肉色深。较多,肌肉色深。虾、蟹及昆虫体内的血色素是含虾、蟹及昆虫体内的血色素是含铜铜的的血蓝蛋白血蓝蛋白。第15页/共109页在肉品的加工与储藏中,肌红蛋白会转化为多种衍生物,如氧合肌红蛋白(鲜在肉品的加工与储藏中,肌红蛋白会转化为多种衍生物,如氧合肌红蛋白(鲜红色)、高铁肌红蛋白(棕
9、褐色)、氧化氮肌红蛋白(粉红色)等。红色)、高铁肌红蛋白(棕褐色)、氧化氮肌红蛋白(粉红色)等。血红素在食品加工与储藏中的变化血红素在食品加工与储藏中的变化第16页/共109页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二)多烯色素(二)多烯色素以由以由异戊二烯异戊二烯为单元组成的为单元组成的共轭双键共轭双键长链为基础的一类色素,总称为长链为基础的一类色素,总称为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已知的类胡萝卜素已达已知的类胡萝卜素已达300300种以上,颜色从黄、橙、红以至紫色,按其结构,可种以上,颜色从黄、橙、红以至紫色,按其结构,可分分为二类:为二类:1 1、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共轭多烯共轭多烯2
10、2、叶黄素类:叶黄素类:共轭多烯的含氧衍生物共轭多烯的含氧衍生物第17页/共109页-胡萝卜素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胡萝卜素 番茄红素番茄红素都是含都是含4040个碳的个碳的多烯四萜多烯四萜,由,由异戊二烯异戊二烯经头尾或尾尾相连而构成。经头尾或尾尾相连而构成。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类第18页/共109页叶黄素类叶黄素类叶黄素类是胡萝卜素类的叶黄素类是胡萝卜素类的含氧衍生物含氧衍生物,颜其颜色为黄色或橙黄色,少数为红,颜其颜色为黄色或橙黄色,少数为红色,如与蛋白质相结合,颜色可能发生改变。色,如与蛋白质相结合,颜色可能发生改变。在食品中较常见的叶黄素类色素如:在食品中较常见的叶黄
11、素类色素如:叶黄素,玉米黄素,隐黄素,柑橘黄素叶黄素,玉米黄素,隐黄素,柑橘黄素第19页/共109页第20页/共109页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类其颜色在多数加工和贮藏条件下点相当稳定的,变化只是轻微的,其颜色在多数加工和贮藏条件下点相当稳定的,变化只是轻微的,但在有些加工条件下但在有些加工条件下,使得其容易发生使得其容易发生异构化异构化和和氧化降解氧化降解反应,严重影响胡萝卜素反应,严重影响胡萝卜素在食品中的色感。在食品中的色感。叶黄素类叶黄素类在加工中遇到光照、氧化、中性或酸性条件下加热,会发生在加工中遇到光照、氧化、中性或酸性条件下加热,会发生异构化异构化和和氧化降解氧化降解反应,缓慢地使食品
12、发生反应,缓慢地使食品发生退色或褐变退色或褐变。类胡萝卜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类胡萝卜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第21页/共109页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三)酚类色素(三)酚类色素酚类色素是存在于植物中的酚类色素是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色素水溶性色素。可以划分为花青素、花黄素、儿茶素和鞣质四类可以划分为花青素、花黄素、儿茶素和鞣质四类(鞣质是既可作为呈味成分,又可作为呈色成分的(鞣质是既可作为呈味成分,又可作为呈色成分的化合物)化合物)。第22页/共109页花青素:花青素:能够赋予植物的花、果实、茎和叶美丽的能够赋予植物的花、果实、茎和叶美丽的颜色。有蓝色、紫色、深红色、红色及橙色
13、等。颜色。有蓝色、紫色、深红色、红色及橙色等。在食品中较重要的在食品中较重要的6 6种花色素种花色素:天竺葵色素天竺葵色素 矢车菊色素矢车菊色素 飞燕草色素飞燕草色素 芍药色素芍药色素 牵牛花色素牵牛花色素 锦葵色素锦葵色素天竺葵矢车菊飞燕草第23页/共109页在食品中较重要的在食品中较重要的6 6种花色素种花色素:天竺葵色素天竺葵色素 矢车菊色素矢车菊色素 飞燕草色素飞燕草色素 芍药色素芍药色素 牵牛花色素牵牛花色素 锦葵色素锦葵色素芍药锦葵牵牛花第24页/共109页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OCH3第25页/共109页类黄酮类:类黄酮类:也是植物组织细胞中分布广泛的色素物质
14、之一。常表现为浅黄色或无也是植物组织细胞中分布广泛的色素物质之一。常表现为浅黄色或无色或鲜明的橙色。色或鲜明的橙色。黄酮类可与多价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形成颜色比类黄黄酮类可与多价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形成颜色比类黄酮的呈色效果强酮的呈色效果强(例如,在加工面粉、马铃薯等出现的由(例如,在加工面粉、马铃薯等出现的由白变黄的现象就是此原因)。白变黄的现象就是此原因)。第26页/共109页儿茶素:儿茶素:儿茶素本身儿茶素本身无色无色,具有较轻的涩味,易被氧化成,具有较轻的涩味,易被氧化成褐色褐色物质,因此当含有儿茶素物质,因此当含有儿茶素的植物组织受机械损伤时,植物组织中的酶会使儿茶素发生酶促褐变的植
15、物组织受机械损伤时,植物组织中的酶会使儿茶素发生酶促褐变(在茶叶中在茶叶中含量极高含量极高)。第27页/共109页常见的儿茶素有四种:常见的儿茶素有四种:“表表”表示母核中表示母核中2 2、3 3位的取代基处于吡喃环的同侧。位的取代基处于吡喃环的同侧。第28页/共109页单宁单宁:又称单宁酸、鞣质又称单宁酸、鞣质,存在于多种树木的树皮和果实中存在于多种树木的树皮和果实中,其中含量较多的是其中含量较多的是五倍子五倍子和和柿子柿子。五倍子柿子柿子第29页/共109页第二节第二节 食品中的色素食品中的色素二、食品中的合成色素二、食品中的合成色素 合成色素即人工合成的色素,色泽鲜艳、性合成色素即人工合
16、成的色素,色泽鲜艳、性质稳定、着色力强。但大部分合成色素质稳定、着色力强。但大部分合成色素有毒性有毒性,所以其食用安全性受到怀疑。,所以其食用安全性受到怀疑。第30页/共109页苋菜红苋菜红是红色粉末,水溶液为是红色粉末,水溶液为品红色,耐光耐热,但易被氧品红色,耐光耐热,但易被氧化和还原,遇碱变成暗红色。化和还原,遇碱变成暗红色。胭脂红胭脂红为红棕色粉末,水溶为红棕色粉末,水溶液为红色,耐光、耐酸、耐液为红色,耐光、耐酸、耐还原,遇碱变成褐色。还原,遇碱变成褐色。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22种,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常用的有:第31页/共109
17、页柠檬黄柠檬黄为黄色粉末,水溶为黄色粉末,水溶液颜色为清澈的红色,耐液颜色为清澈的红色,耐光、耐热,但不耐还原,光、耐热,但不耐还原,遇碱产生红褐色。遇碱产生红褐色。靛蓝靛蓝为蓝色粉末,水溶为蓝色粉末,水溶液为深蓝色,不耐光、液为深蓝色,不耐光、不耐热,不耐酸碱,但不耐热,不耐酸碱,但着色力强。着色力强。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22种,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常用的有:第32页/共109页第二节第二节 食品中的色素食品中的色素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 褐变褐变:是指食品在加工、贮藏或受损后,色泽变暗或变褐色的现象
18、。:是指食品在加工、贮藏或受损后,色泽变暗或变褐色的现象。褐变按其发生的机理分为褐变按其发生的机理分为:酶促褐变(生化褐变)酶促褐变(生化褐变)非酶促褐变(非生化褐变)非酶促褐变(非生化褐变)第33页/共109页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 有利的褐变:有利的褐变:如酱油、咖啡、红茶、啤酒的生产和面包、糕点的烘烤;如酱油、咖啡、红茶、啤酒的生产和面包、糕点的烘烤;不利的褐变:不利的褐变:水果蔬菜加工过程的褐变不仅影响风味,而且降低营养价值。水果蔬菜加工过程的褐变不仅影响风味,而且降低营养价值。第34页/共109页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
19、的褐变现象 概念:概念:水果和蔬菜在采收后,当有机械性损伤发生或处于异常环境时,果蔬中原水果和蔬菜在采收后,当有机械性损伤发生或处于异常环境时,果蔬中原有的氧化还原平衡被破坏,导致氧化有的氧化还原平衡被破坏,导致氧化产物积累,造成果蔬变色,这类反应的速度非常快,产物积累,造成果蔬变色,这类反应的速度非常快,一般需要和一般需要和空气空气接触,由接触,由酶酶催化,因此称为酶促褐催化,因此称为酶促褐变。变。1 1、酶促褐变、酶促褐变第35页/共109页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 酶促褐变机理:酶促褐变机理:所需条件:酚酶、底物、氧。在酚酶的催化下,酚类物质被氧化为醌
20、,醌再进一步氧化聚合而形成褐色色素(黑色素、类黑精)。第36页/共109页酶促褐变的防止酶促褐变的防止热处理:70-9070-90度约7 7秒可使大部分酚氧化酶失活.酸处理:多数酚酶的最适pHpH为6-76-7。当pH3.0 pH3.0 基本失活,所以降低pHpH可抑制酶促褐变,常用VCVC、柠檬酸、苹果酸来降低pHpH加入化学物质:SOSO2 2、NaNa2 2SOSO3 3、NaHSONaHSO3 3、NaNa2 2S S2 2O O3 3驱氧法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 第37页/共109页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 在
21、食品贮藏及加工中,常发生与酶无关的褐变作用,这种褐变常伴随在食品贮藏及加工中,常发生与酶无关的褐变作用,这种褐变常伴随热加工热加工及较及较长期的贮存长期的贮存而发生,它主要包括美拉德反应而发生,它主要包括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焦糖化反应 。2 2 非酶褐变非酶褐变第38页/共109页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 又称为羰氨反应,指食品又称为羰氨反应,指食品体系中含有体系中含有氨基氨基的化合物的化合物与含有与含有羰基羰基的化合物之间的化合物之间发生反应而使食品颜色加发生反应而使食品颜色加深的反应。深的反应。MaillardMaillard(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
22、第39页/共109页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三、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现象 焦糖化作用焦糖化作用是指在没有含氨基化合物的情况下将糖类物质是指在没有含氨基化合物的情况下将糖类物质加热到超熔点以上温度加热到超熔点以上温度,使其发焦,使其发焦变黑的现象。变黑的现象。在焙烤、油炸食品中,焦糖化作用控制得当,在焙烤、油炸食品中,焦糖化作用控制得当,可以使产品得到悦人的色泽及风味。可以使产品得到悦人的色泽及风味。第40页/共109页第41页/共109页食品生物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理解嗅觉物质形成的简单原理。理解动植物食品、发酵食品、焙烤 食品中香气的形成、特色。理解香气调节的方式。第42
23、页/共109页第三节第三节 食品中嗅觉物质的形成食品中嗅觉物质的形成食品中嗅觉物质的种类繁多,形成途径非常复杂,但就其形成基本途径而言大食品中嗅觉物质的种类繁多,形成途径非常复杂,但就其形成基本途径而言大体分为两类体分为两类:酶促作用下生物合成酶促作用下生物合成非酶促化学反应非酶促化学反应(如水果蔬菜中的香气物质)(如烘炒焙烤产生的香气)第43页/共109页酶促作用下生物合成酶促作用下生物合成以氨基酸为前体形成嗅感物质香蕉的香气物质是乙酸异戊酯苹果的特征香气成分之一是异戊酸乙酯L-亮氨酸半胱氨酸韭菜、蒜、葱的嗅感成分含硫化合物第44页/共109页酶促作用下生物合成酶促作用下生物合成以氨基酸为前
24、体以脂肪酸为前体形成嗅感物质亚油酸苹果、葡萄、草莓、菠萝、香蕉、桃的嗅感成分己醛第45页/共109页以氨基酸为前体主要是受热反应烹煮鱼、肉等动物性食物形成的香气非酶促化学反应非酶促化学反应焙烤油炸炒米、炒面、炒大豆、炒花生、炒瓜子等食物形成的香气油炸食品的香气第46页/共109页第四节第四节 食品的香气食品的香气(一)肉香味(一)肉香味特点:生肉的风味是清淡的,但经加工,熟肉的香气十分诱人,称为肉特点:生肉的风味是清淡的,但经加工,熟肉的香气十分诱人,称为肉香。香。肉香成分的前体物质大多是水溶性物质肉香成分的前体物质大多是水溶性物质(还原糖、氨基酸、低分子肽等还原糖、氨基酸、低分子肽等物质)。
25、物质)。一、动物性食品的香气生肉的嗅感成分主要有硫化氢、甲硫醇、乙硫醇、乙醛、丙酮、丁酮、甲醇、乙醇、氨等熟肉的嗅感成分主要包括一般挥发性化合物(短链脂肪酸、甲醛、丙酮等)以及噻吩类、呋喃类、吡嗪类、吡啶类化合物,同时还有羰化物、脂化物等。第47页/共109页肉香气中的主要化合物类别主要化合物内酯-丁酸内酯、-戊酸内酯、-己酸内酯、-庚酸内酯呋喃类 2-戊基呋喃、5-硫甲基糠醛、4-羟基-2,5-二甲基-2-二氢呋喃、4-羟基-5-甲基-2-二氢呋喃吡嗪 2-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2,3,5,6-四甲基吡嗪、2,5-二甲基-3-乙基吡嗪含硫化合物甲硫醚、乙甲硫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 风味 化学 基础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