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胃痛.pptx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胃痛.ppt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3/23中医内科学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第1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 “胃脘痛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内经,如,如灵枢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说: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痛。”灵枢灵枢经脉经脉说:说:“脾,足太阴之脉,脾,足太阴之脉,人腹属脾络
2、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人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如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如伤寒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之。”这里的心下痛实是胃脘痛。又如这里的心下痛实是胃脘痛。又如L L台秘要台秘要心痛方心痛方说: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
3、心而1111痛,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九痛叙论曰:曰:“夫心痛者,在夫心痛者,在方论方论有九痛,有九痛,内经内经则曰举痛,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直至金元时代,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兰室秘藏首立首立“胃脘痛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
4、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此后,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证治准绳准绳心痛胃脘痛心痛胃脘痛曰: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医学正传胃脘痛胃脘痛说:说:“古方
5、九种心痛,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医学真传心腹痛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通则不痛”之法,之法,书中说:书中说:“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
6、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为后世辨治胃痛奠定为后世辨治胃痛奠定了基础。了基础。第2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必要时结合辨病处理。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必要时结合辨病处理。第3页/共40页2023
7、/3/23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 第4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第5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一、病因一、病因 1 1外邪犯胃外邪犯胃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如如素问素问举痛论举痛论说: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8、。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2 2饮食饮食伤胃伤胃第6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如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如医学正传医学正传胃脘痛胃脘痛说: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故胃
9、脘疼痛”。第7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 3 3情志不畅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如发胃痛。如沈氏尊生书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所说: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克也。”气滞日久或久痛人络,可致胃络血瘀。如小临证指南医案气滞日久或久痛人络,可致胃络血瘀。如小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胃脘痛说:说:“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痰聚瘀”。第8页/共
10、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 4 4素体脾虚素体脾虚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第9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 二、病机二、病机第10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上述病因如寒邪、饮食伤胃等皆可引起胃气阻滞,和降为顺,不宜郁滞
11、。上述病因如寒邪、饮食伤胃等皆可引起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正所谓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正所谓“不通则痛不通则痛”。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
12、,互为表里,共主升降,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
13、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可致血瘀胃痛。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可致血瘀胃痛。第11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 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胃痛的病理变化比较
14、复杂,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内结,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痰
15、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第12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 诊查要点诊查要点 第13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 一、诊断依据一、诊断依据 1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2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3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
16、暴饮暴食、饥饿、进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第14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 二、病证鉴别二、病证鉴别第15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 1 1胃痛与真心痛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正如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正如灵枢灵枢厥论厥论曰:曰:“真心痛手足
17、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有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有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显区别。2 2胃痛与胁痛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第16页/共40页2
18、023/3/23中医内科学 3 3胃痛与腹痛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位置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此外,肝、胆、脾、胰病变所引起的上腹胃脘部疼痛还应结合此外,肝、胆、脾、胰病
19、变所引起的上腹胃脘部疼痛还应结合辨病予以排除。辨病予以排除。第17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 三、相关检查三、相关检查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黏膜脱垂等检查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黏膜脱垂等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幽门螺旋杆菌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幽门螺旋杆菌(HP)(HP)检测可查检测可查是否为是否为HPHP感染;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感染;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 B超、超、CTCT等检查等检查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腹部透视可与肠
20、梗阻、肠穿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腹部透视可与肠梗阻、肠穿孔作鉴别诊断;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早期作鉴别;心肌酶谱、孔作鉴别诊断;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早期作鉴别;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作鉴别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作鉴别诊断。诊断。第18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第19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 一、辨证要点一、辨证要点 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兼夹证。实者多痛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兼夹证。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剧,固定
21、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在气者,有气滞、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其中,气滞者,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嗳气虚之分。其中,气滞者,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气虚者,指脾胃气虚,除见胃脘疼痛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气虚者,指脾胃气虚,除见胃脘疼痛或空腹痛显外,兼见饮食减少,食后
22、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舌淡脉或空腹痛显外,兼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舌淡脉弱等。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弱等。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各证往往不是单独出现或一成不变的,而是互相转化或兼见呕血、便血。各证往往不是单独出现或一成不变的,而是互相转化和兼杂,如寒热错杂、虚中夹实、气血同病等。和兼杂,如寒热错杂、虚中夹实、气血同病等。第20页/共40页2023/3/23中医内科学 二、治疗原则二、治疗原则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辨证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学 胃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