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的隔离学习.pptx





《振动的隔离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振动的隔离学习.pptx(6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3/2512.1 隔振的基本原理隔振是控制振动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振动控制的角度研究隔振,不涉及结构强度的计算,只是研究如何降低振动本身。隔振方法,就是将振源与基础或连接结构的近刚性连接改成弹性连接(增加一个柔性附加子系统环节),以防止或减弱振动能量的传递,最终达到减振降噪的目的。第1页/共67页2023/3/2522.1 隔振的基本原理隔振器(减震器),由弹性元件、阻尼元件甚至惯性元件以及它们的组合所组成。车架悬架系统减震器钢丝绳隔振器橡胶隔振垫第2页/共67页2023/3/253隔振的分类 第一类隔振:隔隔力力:通过弹性支撑来隔离振源传到基础的力(如发动机减振安装)第二类隔振:隔隔
2、幅幅:通过弹性支撑减小基础传到设备的振动幅值(如仪表环境改善)在有些书籍上,第一类隔振又称为主动隔振或积极隔振(Active Isolation),第二类隔振称为被动隔振或消极隔振(Passive Isolation)。第3页/共67页2023/3/254隔振的分类根据振源特性不同:单频隔振、多频隔振、随机隔振隔振对象自由度不同:单自由度系统隔振、多自由度系统隔振、无限自由度系统隔振按隔振对象特性不同:线性系统隔振、非线性系统隔振第4页/共67页2023/3/255隔振效果的评价描述和评价隔振效果的物理量很多,最常用的是振动传递系数 T。传递系数T:指通过隔振器传递的力与激振力之间的比值,或传
3、递的位移与激振幅值之间的比值。传递系数传递系数 T T :或第5页/共67页2023/3/256隔振效果的评价T 越小,说明通过隔振器传递的振动越小,隔振效果也越好。T=1,则表明振源激振全部被传递,没有隔振效果;T 1,说明隔振系统设计失败,这时振动被放大。隔振效率隔振效率 :第6页/共67页2023/3/257隔振原理(隔力)隔振器传到刚性地基的弹性力和阻尼力 其合力的幅值为:力传递率:经过隔振器传到基础的力幅与激励幅值之比。fkcutmsin0第7页/共67页2023/3/258隔振原理(隔幅)基础做简谐运动:振动微分方程:第8页/共67页2023/3/259 绝对运动方程(以质量块位移
4、为自由度)相对运动方程(以质量块与基础距离改变为自由度)变量替换振动微分方程:隔振原理(隔幅)第9页/共67页2023/3/2510隔振原理(隔幅)绝对运动方程绝对运动方程(以质量块位移为自由度)其中 为激励初相位。稳态响应(特解)具有以下形式:其中:定义绝对运动传递率为:第10页/共67页2023/3/2511隔振原理第一类隔振和第二类隔振系统的传递系数:u 力的传递率和绝对运动的传递率是相同的,隔力和隔幅有着共同的规律。阻尼比、频率比和传递系数的关系曲线阻尼比、频率比和传递系数的关系曲线第11页/共67页2023/3/2512隔振性能分析(1)低频段(2)共振(3)高频段 说明振源的激励通
5、过隔振器全部传给了受控对象,即隔振系统不起隔振作用。隔振系统不但起不到隔振作用,反而对系统的振动有放大作用,甚至会产生共振现象,这是隔振设计时必须避免的。隔振设计开始起作用。传递系数和频率的关系:从理论上讲,越大隔振效果越好,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必须兼顾系统稳定性和成本等因素,通常取=2.5-5。这是因为通常 是给定的,要进一步提高,就只有降低隔振系统固有频率,而设计过低的固有频率不仅在工艺上存在困难,而且造价高。第12页/共67页2023/3/2513隔振性能分析传递系数和阻尼比的关系:n 不同阻尼值的各条传递系数曲线都相交于 。n阻尼比越大,则共振处峰值越小,曲线越趋平缓,反之则越大,曲线陡峭
6、。n当 时,阻尼值的增加反而加大T 值。工程中常会有一些不规则的冲击和振动,选择合适的阻尼可以抑制系统在这些冲击和振动作用下的振幅,并使自由振动很快消失,尤其共振时,阻尼的作用更为突出。第13页/共67页2023/3/2514隔振性能分析已知隔振系统阻尼,确定最大传递系数问题:求极值问题令最大传递系数:根据最大传递系数、质量和刚度,来确定隔振器阻尼系数:根据最大传递系数、质量和刚度,来确定隔振器阻尼系数:第14页/共67页2023/3/2515具有复刚度的隔振器复刚度:隔振系统运动方程:设:传到基础的力:隔振系统传递系数:(1)常规的 k-c 模型第15页/共67页2023/3/2516具有复
7、刚度的隔振器隔振系统传递系数:(2):模型损耗因子(Lost Factor)结构阻尼模型传递系数:高频段:加大阻尼材料的损耗因子,不会使高频段的传递系数变坏。(3)*许滨.隔振器的阻尼设计J.噪声与振动控制,1988,(05):59-63 第16页/共67页2023/3/2517隔振性能分析K-C 隔振系统的缺陷低频隔振难以实现;不能实现所需的任意传递率;高频段有高次谐波效应(在高频段,隔振器不应再看做是单自由度系统);阻尼因素影响。第17页/共67页2023/3/2518主要内容隔振的基本原理隔振的分类隔振效果的评价隔振的原理隔振性能的分析几种典型隔振器原理的分析隔振器设计原则和基本步骤第1
8、8页/共67页2023/3/25192.2 几种典型隔振器原理的分析(1 1)RuzickaRuzicka隔振系统隔振系统(2 2)双层隔振系统)双层隔振系统(3 3)动力反共振隔振系统)动力反共振隔振系统(1 1)(2 2)(3 3)第19页/共67页2023/3/2520隔振系统广义广义广义广义 Ruzicka Ruzicka Ruzicka Ruzicka 隔振系统隔振系统隔振系统隔振系统*宋学谦.广义Ruzicka隔振系统的简谐振动隔离研究J.机械强度,2003,(04):466-469.第20页/共67页2023/3/2521隔振系统 设隔振对象质量为 m,主弹簧刚度系数 k,附加弹
9、簧刚度系数为 Nk,隔振器阻尼系数为 c,基座位移为 u,隔振对象位移为 x,阻尼器的位移为x1。运动方程:零初始条件下,等式两边做拉式变换:第21页/共67页2023/3/2522隔振系统 消去中间变量 ,可得隔振对象位移 x 对基座位移 u 的传递函数:令 ,可得频响函数引入无量纲参数:第22页/共67页2023/3/2523隔振系统得频响函数:由此得绝对运动传递系数绝对运动传递系数Td是 的三元函数。第23页/共67页2023/3/2524隔振系统1、N=0时相当于无阻尼隔振器;N=时相当于常规K-C 隔振器。2、高频段Ruzicka系统传递率曲线比 N=曲线更陡峭,说明比常规 K-C
10、隔振器隔离高频振动能力强;3、减小附加弹簧刚度、即降低阻尼器的连接刚度,Ruzicka系统的高频传递率也随之降低,说明降低阻尼器的连接刚度有助于改善隔振器高频隔振能力;传递率和 N 之间关系:第24页/共67页2023/3/2525隔振系统传递率和 之间关系:给定附加弹簧刚度和主弹簧刚度的比值 N,不同阻尼比的隔振系统传递率曲线都通过一个固定点 P。在 从0 到 连续变化过程中,必定存在一个能给出最低共振峰的阻尼比,该共振峰值就是 P 的高度。该阻尼比称为 Ruzicka 隔振系统的最优阻尼比最优阻尼比 。第25页/共67页2023/3/2526隔振系统如何确定最优阻尼比?重新整理传递系数表达
11、式:式中:传递率T 与阻尼比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公共点 P 的性质):第26页/共67页2023/3/2527隔振系统解出公共点 P 的横坐标:寻求传递率曲线的峰点,令将 代入上述方程,得最优阻尼比计算公式:同时可得最优传递率 :第27页/共67页2023/3/2528隔振系统利用上述公式,即可计算Ruzicka隔振系统的最优结构参数。给定隔振对象质量m,基座振动频率和容许最大绝对传递率 T*,求Ruzicka隔振系统的结构参数:1.按照对自由振动衰减速度的要求,确定合适的阻尼比 。2.用 作为最佳阻尼比 ,用最佳阻尼比计算公式计算刚度比 。3.将 代入传递率计算公式中,计算传递率峰值对应的频
12、率比 。4.根据 和给定的 ,计算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 。5.根据 和 ,以及给定的 m,确定隔振系统的主刚度和阻尼器的阻尼系数。第28页/共67页2023/3/2529双层隔振系统车辆隔振的力学模型 设车架质量为 ,是悬挂系统和车轴的折算质量,和 为悬挂系统的刚度和阻尼系数,和 为轮胎的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运动方程:第29页/共67页2023/3/2530双层隔振系统写成矩阵形式:或其中:等式两边傅氏变换第30页/共67页2023/3/2531双层隔振系统式中:令:定义:其中 是隔振对象绝对位移响应对基础激励的传递函数。可得:第31页/共67页2023/3/2532双层隔振系统其中双层隔振系统
13、绝对运动传递率:式中:第32页/共67页2023/3/2533双层隔振系统特别当 时,n 在高频段,双层隔振器绝对传递系数下降速度比简单的单层隔振器快。n 隔振器的实质是“机械滤波器”,双层隔振器为四阶滤波器,在高频段的滤波性能要比简单的单层隔振器好。第33页/共67页2023/3/2534动力反共振隔振器Dynamic Anti-resonant Vibration Isolator 系统动能:系统势能:系统耗散系数:代入Lagrange方程:第34页/共67页2023/3/2535动力反共振隔振器记 ,代入上式得运动传递率:第35页/共67页2023/3/2536动力反共振隔振器动力反共振
14、隔振器运动传递率与频率比的关系第36页/共67页2023/3/2537动力反共振隔振器1.动力反共振隔振器的共振频率总比简单隔振器低,当无阻尼时,隔振频率 为:2.传递率在大于系统共振频率时存在一个极小点,无阻尼时为零,对应的频率为3.可解决常规隔振器低频隔振要求和隔振器静变形之间矛盾。4.反共振隔振器与隔振对象 M 无关,即同一反共振隔振器可适用于不同隔振对象。第37页/共67页2023/3/2538动力反共振隔振器参考:顾仲权.动力反共振隔振J.噪声与振动控制,1989,(06):36-40+32.周为民,顾仲权.主动反共振隔振装置的研究(一)理论分析与优化设计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振动 隔离 学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