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态度与人际交往.ppt
《第八讲态度与人际交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讲态度与人际交往.ppt(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讲态度与人际交往第八讲态度与人际交往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21页第一节第一节 态度概述态度概述 n n一、态度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一、态度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n n态度的含义态度的含义态度的含义态度的含义:目前:目前:目前:目前一般认为,态度是指个人指向一定对象,具一般认为,态度是指个人指向一定对象,具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反应倾向。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反应倾向。n n 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的构成要素:弗里德曼吸收了认知论与学习论的要素,认为弗里德曼吸收了认知论与学习论的要素,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
2、、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n n(1 1)认知成分:)认知成分:)认知成分:)认知成分:指个人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它包含有指个人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它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等。认知成分是个人知觉和判断的参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等。认知成分是个人知觉和判断的参考,也是态度的其余部分的基础。考,也是态度的其余部分的基础。n n(2 2)情感成分:)情感成分:)情感成分:)情感成分:表明人对某一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表明人对某一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或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引发的情绪或情感。情感
3、成分是态度的核心。n n(3 3)行为倾向成分:)行为倾向成分:)行为倾向成分:)行为倾向成分:指个人对外界的人或物所预备采取的反应或行指个人对外界的人或物所预备采取的反应或行动倾向。动倾向。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21页二、态度的基本特征二、态度的基本特征n n(1 1 1 1)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社会性:态度是后天社会生活中习得的心理状态;n n(2 2)态度的对象性:)态度的对象性:)态度的对象性:)态度的对象性:态度有具体的指向对象;态度有具体的指向对象;n n(3 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n n(4 4)态度的内隐性)态度的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的结构n n
4、(5 5 5 5)态度的系统性:)态度的系统性:个体具有态度群个体具有态度群n n(6 6 6 6)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n n(7 7 7 7)价值是态度的基础:)价值是态度的基础:事物具有的基本价值是态度事物具有的基本价值是态度形成的基础形成的基础理论的价值、实用的价值、审美的价值、理论的价值、实用的价值、审美的价值、社会的价值、权力的价值、宗教的价值社会的价值、权力的价值、宗教的价值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21页三、态度的维度三、态度的维度n n指向:指向:即态度的方向,对于态度对象具有肯定还是否定的指向。n n强度:强度:指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n n
5、深度:深度: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n n向中度:向中度:指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的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n n外显度:外显度: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表现的外露程度。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21页四、态度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四、态度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n n(一)态度在社会交往中的一般作用(一)态度在社会交往中的一般作用n n态度决定着对外界信息的判断和选择:影响态度决定着对外界信息的判断和选择:影响社会理解;导致记忆过滤效应;社会理解;导致记忆过滤效应;n n态度预定着个人对事物和他人的反应模式态度预定着个人对事物和他人的反应模式n n态度影响人的社会交往行为的取向
6、和水平态度影响人的社会交往行为的取向和水平n n其他作用:具有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具有激其他作用:具有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具有激励作用等励作用等 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21页(二)态度与社会交往行为的关系(二)态度与社会交往行为的关系n n1.1.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n n“民意测验的证明民意测验的证明”n n 具体态度与具体行为的对应性具体态度与具体行为的对应性(S S 佩因罗德)佩因罗德)佩因罗德)佩因罗德):n n 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n n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n n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愈短,态度
7、与行为的一致性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越高越高n n2.2.2.2.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性: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性: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性: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性:“拉皮埃尔挑战拉皮埃尔挑战”(R R R R T T T T拉皮埃尔,拉皮埃尔,19341934)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21页第二节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n n一、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一、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一、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一、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 n n1 1 1 1、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H H H H C C 凯尔曼):态度形
8、成与凯尔曼):态度形成与变化的三阶段变化的三阶段n n(1 1)依从:)依从:)依从:)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n n(2 2)认同:)认同:)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n n(3 3)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21页n n2 2、行为主义理论(强化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化理论):态度形成是社会环境重复刺激作用的结果,强化在其中起着积极作用。n n3、学习论(霍夫兰德)学习论(
9、霍夫兰德):提出的学习论的基本假设是:态度与其他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联想、强化、模仿是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n n4、诱因论:诱因论:诱因论把态度的形成看成是对利益或损失的衡量过程,并在衡量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诱因论的具体形式有:认知反应论和预期价值论。n n5 5、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模仿性的观察学习,是人们态度获得的重要途径。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21页n n6、认知反应论:认知反应论:最早由格林沃德提出,后被布若克发展。假设人们对某种报道可能产生正性或负性思考,这些思考决定了他是否会因这种报道而改变。n n7、预期价值论:、预期价值论:由爱德华提出,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态度 人际交往
限制150内